放射性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α、β、γ射线)一、放射性元素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钋、氡(气体)、钫、镭、锕、钍、镤和铀,其中铀和钍最为常见;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锝、钷和原子序数大于 93 的元素,比较出名的就是锝(用于医疗)和钚(用于核工业)。
二、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
例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就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氚(T),它们的原子内都只有一个质子,但分别有 0、1、2 个中子。
在自然界,H 占氢元素的 99.98%,D 占 0.016%,T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自然界里极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间作用,通过核反应生成的)。
这三种同位素里,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C-12,C-13,C-14,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万分之一),可以用来测文物年代。
钾(K)在自然界也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钾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来源之一。
铀(U)在自然界同样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
碳和钾虽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极少,所以这两种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
一、放射性1、放射性核衰变核衰变: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改变核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γ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天然不稳定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人工放射性: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核素的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①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②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负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
β-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β射线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正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为K 电子俘获;③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3、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贝可(Bq),其中1Bq=1s-1,1贝可表示1s内发生1次衰变;N—某时刻的核素数;t—时间(s);λ—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②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时间;4、核反应: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称为核反应;方法: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二、照射量和剂量1、照射量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C,库仑);x——照射量,国际单位制单位:库仑/kg,即C/kg伦琴(R),1R=2.58×10-4C/kg伦琴单位定义:凡1伦琴γ或x射线照射1cm3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空气,能引起空气电离而产生1静电单位正电荷和1静电单位负电荷的带电粒子;2、吸收剂量: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D——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吸收剂量D的国际单位为J/kg,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符号Gy表示:1Gy=1J/kg拉德(rad) 1rad=10-2Gy吸收剂量率(P):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为Gy/s或rad/s3、剂量当量(H):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H=DQND——吸收剂量(Gy);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N——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通常取为1;剂量当量(H)的国际单位J/kg,希沃特(Sv),1Sv=1J/kg雷姆(rem),1rem=10-2Sv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Sv/s或rem/s;4、第二节环境中的放射性本节要求: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中的分布,了解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内照射概念。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一、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稳定的原子核,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自然界存在着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内部的物理现象。
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数目通常保持一定的比例,当中子数或质子数过多时,原子核便不稳定,形成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自然界存在的,如U-238, Th-232,Ra-226和K-40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人工核反应生产的,如Cs-137,Co-60,I-131等)。
1、核衰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α衰变,放射性原子核放出α粒子(He原子核)后生成另一个核的过程。
Z X A→Z-2YA-4+2He4+Q它一般发生在原子序数较高的重原子核中,尤其为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金属原子核中,如88Ra 226→86Rn222+2He4+4.879Mev92U 238→90Th234+2He4+4.15Mev②β衰变,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情况。
β-衰变为放出负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中中子过多而造成,放出一个负电子后,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增加1,衰变式为:Z X A→Z+1Y A+β-+ν+Q由于β-衰变产生的能量在β-粒子和反中微子ν之间分配,因此β-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最大为Q,最小为0,如:55Cs 137→56Ba137+β-+ ν+Q27Co 60 →28Ba60+β-+ ν +Q同理β+衰变是放出正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过多而引起的,放出一个正电子后,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原子序数减少1,其衰变式为:Z X A→Z-1Y A+β++ν+Q自然界中找不到正电子衰变的核素。
电子俘获又称K俘获,它是原子核自核外层轨道上(通常在K层)俘获一个电子,使核里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并放出中微子,衰变式为:Z X A+e+→Z-1Y A+ν+Q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电子俘获衰变,如:26Fe 55 +e-→25Mn55+ν+Q53I 125 +e-→52Te125+ν+Q电子俘获过程中会伴随发生标识χ射线,γ射线和俄歇电子(即外层电子跃迁至K层时,过剩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壳层电子发出)。
放射性基础知识
“放射性”是一柄“双刃剑”,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为人类造福。
但是,如果对放射源管理和防护不当,会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但合理使用,安全防护,可以说放射性是安全的。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有些物质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的发生某些变化,这些不稳定的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放射性。
一、放射性在工业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具有很多优点,在工业、农业、医学、基础科学、环境保护及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放射性核素仪表(如:料位计、厚度计、密度计)已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
由于这类仪表在应用中不需直接接触被测对象,除可在一般条件下使用外,还可用于其他仪表难于或不能使用的高温、高压、易爆、有毒和腐蚀性的对象的测量控制。
中子水分计已成为测定和控制土壤水分、混凝土提坝以及公路路基施工中含水量的重要手段。
现在辐射加工、辐射育种及辐射治疗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们公司用到的辐射装置是核子液位计、中子测水仪。
现有Ⅲ类放射源钴-60两枚和Ⅳ类放射源铯-137一枚用在核子液位计上。
而配料车间三线沙仓用的中子测水仪,其放射源是Ⅳ类放射源镅-241。
所
有放射源均得到合理有效应用。
二、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是通过生物效应(辐射损伤)导致的。
生物效应,就是放射性射线作用于生物机体所发生的变异效应。
辐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放射性射线做用于生物机体可以破坏细胞组织。
辐射对细胞的做用,根据受照射剂量的大小和细胞增殖能力有关,可以概括为两种做用:一是辐射对细胞的杀伤做用。
辐射使受照射细胞死亡或受伤,细胞减少或功能降低。
二是辐射对细胞的诱变做用。
主要表现为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致癌),还有诱发基因突变(致突),先天性畸形(致畸),即“三致”作用。
辐射是一种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物理诱变剂,与多环芳烃、黄曲霉素、亚硝胺等化学诱变剂一样,都是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
三、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亦称放射防护),保护人员免受电离辐射照射的影响和实现这种保护的方法。
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影响的防护对策、措施和方法的研究。
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避免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概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了辐射防护原则,包括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
实践正当性是前提,剂量限值是上限,辐射防护最优化是辐射防护的目标。
1、辐射防护正当性: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经济
和其它有关因素之后,其对受照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的。
因此,在决定任何一项辐射实践时,都应当进行代价和利益的分析,要求其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比起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来,应当是小的多,即利益明显大于付出的全部代价时,所进行的放射性工作就是正当的,是值得进行的。
2、辐射防护最优化:防护最优化过程是在经过正当性判断后,对一切必要照射的防护设计,也包括辐射实践中运行过程的最优化。
即使受照剂量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但又不是盲目追求无限制地降低剂量,否则,所增加的高额防护费用与所降低的有限剂量相比得不偿失。
运行过程的最优化主要是辐射实践中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工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尽量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受照过程。
3、剂量限值:受控实践个人所受到的有效剂量或剂量当量不得超过的值。
我国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内平均有效剂量20mSv;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四肢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四、辐射事故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辐射事故的类型,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它事故。
按其性质可分为超剂量照射事故、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超临界事故和放射性泄漏事故。
辐射事故的分级,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努力将事故隐患消除在预防阶段。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是环保法的基本原则,减免事故的发生是事故管理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