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的针刺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7
疼痛新疗法------腹针腹针针刺手法在腹针治疗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1、针具的选择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2、进针的深度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
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腹部针刺来调理身体,帮助治疗各种疾病。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腹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腹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腹部有许多与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称为腹部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操作步骤腹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使腹部暴露。
2.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
3.医生用消毒棉球擦拭所选穴位,保持清洁。
4.医生用针管将针头刺入患者的腹部穴位中,刺入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医生旋转针头,进行刺激,刺激的时间和频率也根据病情而定。
6.刺激结束后,医生将针头轻轻拔出,用消毒棉球按住刺口处几分钟,以防止出血。
7.患者可以慢慢起身,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应用腹针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腹针疗法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示例:消化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应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舒缓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排尿问题。
妇科疾病腹针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痛,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注意事项腹针疗法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腹针疗法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应擅自进行。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新的针灸疗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等优点。
由于腹针的处方具有“处方标准化、辨证条理化”的特点,所以,不仅临床疗效好,而且可重复性强,使针灸学科的科学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腹针疗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不像传统针灸需要产生酸麻胀痛的针感来发挥疗效,腹针是无痛或者只有微痛的治疗方法。
腹针几乎无痛,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针灸因痛苦而不易被人接受的问题。
腹针疗法疗效好而且作用快捷。
特点是无痛苦,安全可靠,疗效高,周期短,见效快,临床以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萎缩,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综合症,血栓性耳聋、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腰椎增生,四肢麻木,酸困为适应症。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一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叫薄氏腹针疗法。
经络学说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重要的中医理论。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经络理论一直科学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发展与完善。
人们还把经络系统广泛地运用于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充分利用经络通调气血,调整阴阳、脏腑的整合功能,使人体这个开放性巨大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维持相对的稳态。
而上述种种,薄智云教授认为都依赖于一个重要的系统——神阙调控系统。
神阙调控系统理论首次提出:经络是先于脏腑和肢体在人体最早形成的系统,经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胚胎发育期,是与人的正常生理同步形成的系统,也有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
经络分为先天经络和后天经络两个部分,先天经络是以神阙为核心形成的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腹针神龟图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 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腹针技术操作规程
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三甲医院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专门的取穴原则和针刺方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
2. 体位选择: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3. 取穴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以胸剑联合中点(中庭穴)、肚脐中心(神阙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上腹部: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胸剑联合中点(中庭穴)的连线分为8寸;下腹部: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连线分为5寸: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腹侧外缘分为6寸。
患者仰卧后,在腹部各体表标志点和穴位点作垂直线向上延伸,然后在各垂直线上测水平线,排除因凹凸不平造成的视觉误差,在水平线上按比例寸进行等分测量。
4. 针具选择:采用符合标准的无菌针具,规格为直径:0.16mm~0.22mm,长度:30mm~50mm。
5. 消毒:用75%医用乙醇棉球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医用乙醇或碘伏擦拭。
6. 进针:腹针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进针应快速,针尖抵达皮下即可。
如针尖刺入皮肤引起疼痛,应将针拔出,在邻近处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进针时,根据处方的要求按顺序进行针刺。
7. 行针:一般采用三步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
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至预定深度使症状得到缓解谓之行气;视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根据处方要求进行轻捻转、慢提插,调整针刺深度或方向谓之催气。
8. 留针:25~30分钟。
9. 出针: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10. 注意事项:(1)患者大汗后、饥饿时慎用本疗法。
(2)严重心脏疾病、内脏功能衰竭者慎用本疗法。
(3)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11. 适应症:(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症等。
腹针针刺的深度2018-06-28腹针具有:“失之毫米,差之千里”的影响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深伏皮肉间,深而不见”,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腹针吸纳这一现代科学成果并成功的运用于临床,将腹壁分为天、地、人三部,可通过针刺的不同深度达到不同的经络层面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
其针刺深度分为一下3钟。
1、浅刺:浅刺是将针刺入皮下。
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所谓“浅刺(天部)调筋骨”,指的是根据“神龟图”取穴。
即选穴反映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时,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浅刺,能达到调整人体筋骨的目的的。
临床多用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针对疾病的标,主治病程的短,病情急,邪在表的疾病。
2、中刺:将针具刺入腹部的脂肪中,会对腹部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或有轻微的胀感。
当针尖刺入相应的深度时,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经脉会很快发生变化。
所谓“中刺(人部)调经脉”,指的是根据循经穴为主取穴,针刺时使用中刺方法。
通过调理这些经脉,能够发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
如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面部疾病,中刺则发挥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作用;又如关元穴,浅刺对腰痛有良效,中刺可以补益肾阳、培补肾元。
中刺主治病程长,邪在腠理的疾病。
3、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所以深刺的深度应以患者的感觉为度,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
所谓“深刺(地部)调脏腑”,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元,采用深刺的方法治疗,可以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八廊”中每一廊的穴位都对主脏腑有特别的指向性治疗作用,如心肾不交出现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用离廊与坎廊的穴位——中脘和关元;如肝气不舒。
肚皮针的注射方法
肚皮针的注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注射部位:通常在腹部的皮下脂肪组织较为丰富的区域进行注射,如腹部的肚脐周围。
2. 准备注射工具:需要准备好注射器、消毒酒精、注射用的针头等。
3. 清洁和消毒:使用消毒酒精擦拭注射部位,保持清洁,并消毒针头。
4. 抓取皮肤:使用一只手指抓起一小块皮肤,使注射部位紧张,这有助于注射过程中的穿刺和注药。
5. 注射药物:将针头插入皮肤下方的组织中,通常成片在45度角或90度角注射。
6. 缓慢注射:将药物缓慢注射入皮下脂肪组织中,避免快速注射可能引起不适或组织损伤。
7. 拔出针头:完成注射后,缓慢拔出针头。
8. 压迫止血:使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可能出血和淤血。
9. 消毒处理:将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
- 在注射前,确保注射器和针头是干净和消毒的。
- 注射前,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透明度等,避免使用损坏或有异样的药物。
- 若非专业人士进行注射,请咨询医生或是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监督。
- 若出现异常反应,如剧痛、红肿、严重出血等,应及时就医处理。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也影响着腹针的治疗方向,要认真掌握。
腹针腹部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分别对应“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腹针穴位是一个立体结构,有着一定的空间层次。
腹针理论指出,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针刺深浅掌握不当,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比如,上风湿点浅刺,针对“神龟图”对应的肘关节的“筋骨”,可以治疗网球肘、肘部扭伤、肘部风湿痛等等;如若深刺该穴,即是针对肝脏的调节,可以治疗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的纳差、便溏、腹胀腹痛,可以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眩晕、血压升高,可以治疗肝不藏血所致月经不调、崩漏等等。
虽然严格地定位了腹针的腹部穴位,但是,不同的针刺深浅,就针对了不同的疾病类型。
所以,要提高薄氏腹针的临床疗效,针刺的深浅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
一般而言,天、人、地三部,深度均在脂肪层及在筋膜上,未达肌层,不入腹腔。
比如中脘穴,浅刺,针对头面疾患;中刺,针对胃脘疾患;深刺,则调节心脏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天、人、地三个层次的每个层次中,还要再细分层次。
比如中脘天部浅刺层次当中又浅刺,针对的是前额头痛,天部浅刺层次当中深刺,针对的是后枕头痛。
临床应当详查,对于提高腹针的疗效,极有帮助。
腹针疗法治疗“落枕”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
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
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腹针治疗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穴位定位: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商曲——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