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7
十大天文人物对天文发展进程起到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1、祖冲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的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
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
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
除此之外,祖冲之还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祖冲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世界天文发展史上也有冲高的地位。
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2、郭守敬郭守敬是我国元朝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为了编历,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爱国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爱国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篇1)张钰哲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19世纪20年代,他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所大学里学习天文时,刻苦观测天象,不管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特别是冬天的寒夜里,他又冷又饿,甚至冻得手脚麻木,仍在望远镜旁坚持观测。
由于他的辛勤努力,1928年他终于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且算出了它的轨道,这就是现在已经编号的二千多颗小行星中的第1125号小行星。
为了表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当时他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号”。
这时候,张钰哲的心里比得了博士学位还要高兴和自豪。
爱国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篇2)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春天,我爱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一举歼灭日军11984人,震惊中外。
这场战役的胜利,除爱国军队英勇作战外,还与当时战区的民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李宗仁在谈到台儿庄战役胜利时,深有感慨地说:“台儿庄人民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挽救伤兵的是民众,作侦察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是民众。
这些民众是赤诚地表现他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地担任起救亡的责任来了。
”据台儿庄北关老大娘王谭氏回忆:台儿庄战役打响后,我们青壮年妇女并没有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是自发地组成女子督战队,一方面激励战士勇敢杀敌,一方面防止逃兵脱离战场。
当时就有一个逃兵差点从我们的眼皮底下跑掉。
我们几个姐妹一起骂这个逃兵:“你还算是个男人吗?你如果怕死,就让我们拿着烧乡火棍跟日本鬼子拼!”这个逃兵被我们得害羞了、激动了,掉头就冲向了战场。
爱国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篇3)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此刻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在中国,有许多人为国家默默奉献,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人物事迹:
1.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 年,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3.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屠呦呦:中国中医药学家,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5. 南仁东: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林俊德:中国爆炸力学专家,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核盾功勋”。
这些人都是为国家默默奉献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南仁东事迹馆简介1. 南仁东生平南仁东(1935-2017)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射电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奠基人和首席科学家。
他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自幼聪慧过人,对科学充满热爱。
在20世纪70年代,南仁东提出了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中国的天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天眼项目的发起与筹备南仁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建设FAST的设想,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筹备,1994年,南仁东和其他科学家开始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选址,最终确定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建设FAST。
3. 克服困难,推进项目FAST工程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技术挑战、资金紧张、地形复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难题。
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2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完成了FAST主体工程的建设。
4. 天眼项目的成功与影响FAST的成功建设为中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FAST具有世界领先的观测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工具。
南仁东和他的团队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在全球天文学领域赢得了声誉。
5. 南仁东的精神遗产南仁东在FAST工程建设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南仁东的精神遗产将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
6. 荣誉与评价南仁东因为对天文学事业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他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和FAST工程的"灵魂人物"。
7. 后继者与未来发展南仁东逝世后,他的后继者继续推动FAST工程的发展。
未来,FAST 将继续在天文观测、宇宙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和成果。
中国十大航天人物介绍1.中国古代天文人物:郭守敬郭守敬,字若思,中国元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授时历》中,郭守敬将一年确定为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相差了26秒。
2.中国古代天文人物: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3.中国古代天文人物:张衡张衡是中国东汉时代科学家,发明了精密的天文观测仪,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浑天仪”,以及地震仪等。
4.航天精英: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
他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5.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郭永怀(1909-1968),山东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钱骥钱骥(1917-1983),江苏人,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他是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7.火箭技术专家:黄纬禄黄纬禄(1916-),安徽人,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8. 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屠守锷屠守锷(1917-),浙江省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9.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杨嘉墀(1919-),江苏省吴江县人,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0.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陈芳允陈芳允(1916-),浙江省台州市人,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对天文发展进程起到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1、祖冲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的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 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
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
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
除此之外,祖冲之还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祖冲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世界天文发展史上也有冲高的地位。
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2、郭守敬郭守敬是我国元朝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为了编历,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南仁东南仁东,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人民日报社神州杂志社高级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兼职教授。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肺癌逝世,享年72岁。
一、人物概述南仁东是一位极具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的天文学家。
他致力于中国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的研发和建设工作,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科学工程中。
他以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科学界的楷模。
二、人物特点1.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南仁东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他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技术难关。
在FAST的研发和建设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的建成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深知,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
2.潜心研究,默默奉献南仁东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天文学家,他长期默默地致力于FAST的研发和建设工作。
他没有为个人利益而争取过多,而是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科学工程中。
正是因为他的默默奉献和不懈努力,才有了FAST今天的辉煌成就。
3.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南仁东具有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精神。
在FAST的研发和建设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国家和科学事业的高度,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带领团队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4.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南仁东热爱科学事业,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科学事业。
在FAST的研发和建设过程中,他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每一个细节,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他始终坚信科学的力量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人物影响南仁东的卓越贡献和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精神,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奉献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感染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科学事业。
四、人物评价南仁东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星宿神话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星宿神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人通过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创造了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既富有想象力,又蕴含深刻的哲理。
下面将介绍几个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星宿神话。
一、北斗七星:担纲人间救星的传说北斗七星是古代中国天空中最为著名的星宿之一。
传说中,北斗七星被视为担纲人间救星的神灵,其传承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据《山海经》和《淮南子》的记载,北斗七星原本是天帝的七位女儿。
她们美丽聪明,善良宽厚,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一位献媚天帝的仙女造谣说北斗七星私通凡人,破坏了天家的规矩。
天帝对此深信不疑,失去了信任,决定将北斗七星放逐到人间。
为了帮助人们,北斗七星化身为七颗明亮的星星,分布在北方的天空中,成为了人们在夜晚导航和寻找方向的指示。
北斗七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受到冤枉和不公,仍然要坚持善良和正义的原则。
此外,还强调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并且揭示了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
二、牛郎织女:跨越银河的爱情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也与天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银河两岸,织女是天界的美丽丽女,牛郎是凡间的一个贫穷的牧童。
两人因诚挚的爱情赢得了玉帝的批准,得以在七月七日的七夕相会。
然而,这段美丽的爱情却遭遇了玉帝的阻挠。
玉帝为了防止两人常相聚会而破坏了天界与凡间的秩序,于是在牵动星河的天河上布设了一条天桥,牛郎织女只能在这天桥上相见一次,之后又被迫分离。
这个故事给了古人很大的启示:爱情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与阻碍,即使天河隔开了他们也不能阻挡他们相聚的决心。
同时,这个故事也描绘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于银河的观测与描述。
三、伏羲女娲:天地化身的传奇伏羲女娲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神话人物之一,也是天文学中的重要角色。
根据传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人类的创世神,也是太阳和月亮的象征。
他们会以龙形和蛇形出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女娲以能力和慈悲之心闻名于世。
传说中,她曾经修补了破裂的天空,补全了地球的缺陷,为人类创造了贡献良多。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及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及其成就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1.张衡(78年-139年):东汉时期的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对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并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天文学著作。
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
他还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
2.祖冲之(429年-500年):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他的数学著作有《缀术》、《述异记》等。
他还制造了指南车、千船等机械设备,对古代机械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3.毕昇:北宋时期的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蔡伦(?-121年):东汉时期的宦官和发明家,他改进了造纸术,使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对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李时珍(1518年-1593年):明朝时期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花费近三十年时间编撰了《本草纲目》,该书收录了1892种药物,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产地、采集方法、功效等,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6.詹天佑(1861年-1919年):清朝末年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贡献的人物的事迹中国有贡献的人物事迹:一、郭守敬——向西洋学习,创造了新的历法郭守敬(1231年-1316年),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向西方学习,掌握了西方的天文观测技术和计算方法,创造了新的历法——崇祯历。
崇祯历使用了“朔望月”作为基本计算单位,计算了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为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杨振宁——揭示基本粒子的自旋杨振宁(1922年-),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揭示了基本粒子的自旋,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篇章。
杨振宁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屠呦呦(1930年-),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寄生虫学家,也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在研究青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全球疟疾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世界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1924年-2013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
他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成功地将中国送入太空。
邓稼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长期奋斗和无私奉献。
五、茅以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海上钻井平台的创造者茅以升(1935年-),是中国著名的海洋工程学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领导并参与了中国海洋石油开发的重要项目,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海上钻井平台。
茅以升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对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推动和发展。
六、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创造者袁隆平(1930年-),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成功地创造了杂交水稻品种。
中国古今杰出天文学家的成就摘要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时期起就受到重视。
自古以来,中国天文学家在观测、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的一些杰出天文学家的主要成就,以及他们对世界天文学发展的贡献。
古代天文学成就张衡 (78 - 139 AD)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文学家。
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于感测和指示地震方向的仪器。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对月亮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月食的宇宙解释,反驳了当时的“天狗食月”迷信说法。
祖冲之 (429 - 500 AD)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编制了《缀术》,这是一部包含天文历法和数学问题的著作。
祖冲之对月球的运动进行了精确计算,提出了一种月球运动模型,计算得到的月球轨道半径与实际值相比,误差只有0.000038,这在当时是十分惊人的成就。
一行 (683 - 727 AD)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教僧侣。
他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目的是测定地球的子午线长度。
这次观测的结果被用于编制《大衍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二次差内插法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天文学成就钱三强 (1913 - 1999)钱三强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20世纪40年代对恒星物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恒星光谱学和恒星分类方面。
钱三强提出了“钱三强谱线分类法”,为恒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郭守敬 (1231 - 1316)郭守敬是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师。
他领导修订了《授时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其准确度在当时世界上领先了300年。
郭守敬还制造了多种天文仪器,如水运仪象台,为天文观测提供了先进的工具。
严宏宇 (1927 - )严宏宇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50年代至60年代对星系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宏宇星系演化模型”。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与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星象研究、天体运动预测等方面作出了众多贡献,为人类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不断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与成就。
一、晋朝的张衡晋朝的张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而闻名于世。
地动仪是利用水力原理来模拟地震的发生,并通过灵敏的指针指示地震的方向。
张衡的地动仪为后世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向。
二、宋朝的郭守敬宋朝的郭守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提出了“弥勒教”的说法,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扁平的。
他还根据对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提出了黄河以北是“宿鼠”,大约有1度天体纬度差异。
这一理论为后来浑仪的改进和对地理经纬度的测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元朝的郭守敬元朝的郭守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伟大先驱。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观测到微弱光线的望远镜,使得天文观测得以突破人眼的限制。
他还发现了二十八颗新的守恒星系,并将它们纳入中国的星座体系中。
郭守敬以其对天文学的突破性贡献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四、明朝的谢青明朝的谢青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通过对天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大气透明度”的概念。
他认为大气透明度是决定能否观察到天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天文观测中极为关键。
谢青的研究为后世对大气透明度的测量和天文观测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天文学发展,也为世界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历经千年的沉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不仅令人敬佩,更是对人类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值得世人铭记。
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事迹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其背后的英雄们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十大科技人物的浩瀚事迹:首先是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吴作人。
他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贡献是发明的原子弹、氢弹及核能反应。
他的研究和发明为中国的工业和科研提供了重要动力,把中国带入了核时代。
紧接着,是中国宇航之父之一、中国航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汝京。
他于1970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1966年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工业用卫星,并在1980年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张教授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他的贡献为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是英特尔创始人、著名微处理器设计师香农。
他在1972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可靠的微处理器,促进了个人电脑及相关科技的发展。
此外,他还把英特尔带入了多种不同领域,使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技企业。
再次,高等数学家周志华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很多优秀作品。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等数学》的作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创新者和推动者,他的研究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接着,是著名的中国天文学家杨振宁。
他于1978年指导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出现,使中国的天文研究取得了质的飞跃,而且他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宇宙的能力。
另外,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第一位核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对中国的核科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指导的研究项目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再次,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吴秉参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者之一。
他曾发明和研发出了许多新型农药、农作物防治虫害的技术,他的研究贡献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另一位中国科技英雄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陈玮衡。
他是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指导学生研发出了许多用于教育和科研的计算机软件。
他还把计算机软件技术推广到工业、军事等领域,为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古中国古代人类天上天圆梦的资料古中国古代人类天上天圆梦的资料一、背景在古代,人们对天空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许多人梦想着能够飞上天空,探究宇宙的奥秘。
二、传说1. 后羿射日后羿是汉族神话中的神仙,他曾经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地球。
这个故事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太阳神的故事。
2. 鲁班飞天鲁班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木匠,传说中他能够造出各种飞行器,比如木制的飞鲲、飞车和飞梭等等。
加上鲁班这个人物本身是个天才工匠,所以在中国有许多与他相关的传说。
3. 蚩尤战神飞天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战神,据说他善于骑马,还能够飞天遨游。
三、历史人物1. 翟红翟红是中国古代著名发明家,他曾经发明了火箭、火药等等,这些发明为后来的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郭守敬郭守敬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天文学家,他发现天文现象的规律,并且发明了很多天文仪器,比如天文钟、平星盘等等。
他的贡献为后来的航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发明1. 风筝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玩具,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它的飞行原理,因此开始以风筝为基础进行各种试验,到底可不可以让人飞行。
这个试验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它为人类探索航空领域提供了基础。
2. 飞鸟人们在研究各种动物的飞行方式之后,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模仿一些动物的飞行方式将其应用到飞行器上。
他们模仿了鸟的翅膀结构和飞行技术,研制出了飞鸟模型,这个模型是航空技术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五、结论虽然古代中国人没有真正实现飞行,但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入探索,使得他们对于飞行有了很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后来航天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八大行星背后的中国神话故事摘要:一、引言:介绍中国神话故事与天文学的关联二、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命名来源及其对应的古代神话人物1.水星:祝融2.金星:维纳斯3.地球:女娲4.火星:火神阏伯5.木星:岁星6.土星:土神句龙7.天王星:帝俊8.海王星:螺祖三、各个神话人物的故事及象征意义1.祝融:火神、光明、热情2.维纳斯:爱与美、和谐、和谐3.女娲:造人、补天、母性、生命力4.阏伯:火器、战争、勇敢5.岁星:岁时节气、农耕文明、丰收6.句龙:土地、农业、勤劳7.帝俊:天空、统治、权威8.螺祖:海洋、神秘、智慧四、现代视角下的神话解读与应用1.探索古代科技与天文学的结合2.各行星神话人物在现代社会的启示3.激发对天文与神话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正文:自古以来,中国神话故事与天文学密不可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命名。
这些行星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富有象征意义的神话人物,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水星,它被称为“祝融”。
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象征着光明、热情和正义。
在古时候,火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祝融的形象代表了人们对火的崇拜。
如今,祝融的形象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提醒着我们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
金星,又称“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化身。
在中国神话中,金星代表着和谐、和谐的价值观。
她的出现,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和谐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中,维纳斯的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她启示我们要关爱他人,珍惜和谐的社会环境。
地球的代表人物是“女娲”,她是中国神话中的造人和补天女神。
女娲象征着母性、生命力和创造力。
她的故事传达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生命起源的探寻。
在当今世界,女娲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保护环境,关注地球生态平衡。
火星,又称“阏伯”,是火神和战神。
阏伯的形象代表了勇敢、战争和武器。
在古代,人们认为火星是战争和命运的象征。
如今,阏伯的故事仍具有现实意义,他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张衡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现在的地震学影响深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张衡简介: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的故事:张衡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爱思考问题,对大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兴趣。
一次,母亲带张衡去田野里挖野菜。
刚到田野里的时候,红红的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张衡低头一看,啊,地上的影子真长!他问母亲:“娘,地上为什么会有影子呀?”母亲说:“那是因为有太阳光射下来呀!只要有光线就会有影子。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准备回家。
张衡跟在母亲身后,一蹦一跳地往回走。
突然,他发现自己没有影子了。
张衡尖叫起来:“娘!我的影子不见了!”母亲笑着说:“傻孩子,你看看脚底!”张衡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小小的一团,正在自己的脚底下呢。
“娘,我的影子会变形!”张衡感到很好奇。
母亲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孩子,中午太阳升得高高的,阳光从我们的头顶照下来,影子就会缩成一团。
中国古代天文人物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中国西汉时期天文学家,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
汉武帝元封年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他与他人合作创制新历法,优于其他历法,被汉武帝采用,称《太初历》,共施行1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我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2000年。
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
根据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进行预报,并可校正阴历。
年),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张衡在太史令任内,积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系统观测天体运行,著《灵宪》等书,创制浑天仪,且在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古代杰出的八大科学家一。
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年,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
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订了一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
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
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
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
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
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
石申,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
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
《甘石星经》在宋代失传,今天只能从唐代《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片断摘录。
它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早二百年,《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张遂(一行)(683年-727年),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
主要成就是主持编制《大衍历》,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贡献。
纠正了我国古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对人们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
祖冲之,商朝天文学家祖冲之除了研究数学外,祖冲之还非常注重天文学的研究。
他发现前代的历法不够精确,采用历法推算出来的天象有时与实际天象不符。
于是,祖冲之博览古历,在吸取前代历法精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观测天象的结果,于33岁时创制了《大明历》。
在《大明历》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还采用了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精密的新闰周。
这些做法,都是对前代历法的重大改革。
他在《大明历》中所采用的一个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天数只相差50多秒;采用的一个交点月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1秒;在制历过程中,他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正午时日影长度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为后世长期采用。
沈括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不仅精通地理,而且对天文、数学、医学、农业等学科也颇有研究。
30多岁时,他在参中编校昭文馆书籍的工作中,开始学习和研究天文学。
他注重实际观测,通过学习和实践,他认识到岁差现象引起天象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他解释月亮是因为受太阳光照射发光而产生圆缺变化;他科学而生动地描述了常州陨石的坠落过程,并准确地判断出其成分是铁;他还注意到行星的视运动有往复现象。
后来,沈括在主管司天监工作期间,致力于整顿机构,强调实际观测,添置了新的天文仪器。
在制造新浑仪时,他对传统的浑仪结构进行改进,简化浑仪的方向。
为了测定北极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沈括亲自参加观测,每天上半夜、午夜和下半夜各观测一次,连续坚持了三个月,画了二百多张图,断定出北极星离北天极“三度有余”。
徐光启(1562—1633)是我国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是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
崇祯帝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重新编历。
徐光启力主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同时,参用西历,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请了三位传教士参与此工作,编译成了《崇祯历书》。
这本系统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巨著,包括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等。
在编历中,他还注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介绍和西方观测仪器的引进等工作。
他所主持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善兰(1811—1882年),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在天文学方面,他翻译了赫歇耳的《天文学纲要》一书,名为《谈天》,于1859年出版。
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李善兰在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明日心体系和行星运动中的椭圆定律等是客观存在,他还批判了前人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攻击。
他对天体椭圆轨道运动等的解算进行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算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的概念来求解开普勒方程。
他的著译甚多,他曾将自己主要的天文、算学著作汇编成《则古昔斋算学》一书。
(来源:中国科普网)祖冲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
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学识渊博,受人敬重。
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
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
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
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
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计算了圆周率。
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
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
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
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
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
祖冲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
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差误。
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编制成了《大明历》。
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颁布施行。
《大明历》的主要成就如下: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测得岁差为45年11月差一度(今测约为70.7年差一度)。
岁差的引入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
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
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的19年置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
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祖冲之曾用大明历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间发生的4次月食时间,结果与实际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
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
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杨振宁(2004-02-06)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并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於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氏於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