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十一个误区(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产业经济学热点思考问题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问题从协调的主要内容上看, 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在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文化项目运作与管理、文化市场布局与管理、文化品牌塑造与运作、文化政策制订与实施、文化资金投入与管理以及文化人才培养与使用等等方面进行协调。
当然, 这种协调不是绝对的, 而是具体的、动态的和相对的, 在一定时期两者是协调的,在另一时期可能不协调;在一定环境、范围内是协调的, 超出之外又可能出现不协调。
因此, 协调与否, 主要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相互促进和互动发展, 使两者在文化建设中处于最佳组合状态。
从协调领域和层面来看, 可分两类: 一是宏观上的协调。
即整个国家或一定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运作过程中的协调。
二是在微观上的协调, 即在一个文化主体(单位)中公益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之间的协调。
如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 对重要新闻媒体的改革实行国有事业集团体制, 形成了“一个主体”内的“两个板块”的组织运作模式, 一个是“宣传板块”, 一个是“经营板块”。
这两个板块之间实际上就是事业和产业的关系, 二者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和协同发展。
1、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据此, 探寻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统一规划来统筹。
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 在推进文化建设中,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主要任务, 重点项目(工程)安排和布局以及相应的政策配套等,都必须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统筹考虑。
既要考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的针对性、可行性, 又要考虑二者之间的互动性、协调性, 以使整个宏观指导上不出现偏差。
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从总体上考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对于各地制定和实施本地文化发展规划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产业经济学精华笔记整理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关系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支。
以下是精华笔记的整理,帮助理解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1. 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关联关系。
通过了解产业结构可以分析经济发展状况和调整产业布局的方向。
2. 产业关系
- 产业关系研究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动关系。
这包括供应链、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3. 产业政策
-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影响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
增长。
4. 市场结构
-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中存在的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等。
5. 产业集中度
- 产业集中度反映了一个产业中少数大企业所控制的市场份额。
高集中度可能导致垄断和市场失灵,影响市场效率和公平竞争。
6.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是产业经济学中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
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以上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的精华笔记整理,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第一章一、单选题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A.国民经济总量B.企业C.家庭D.产业正确答案是:d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2.最早提出“组织”是第四生产要素的是()。
A.萨伊B.贝恩C.马歇尔D.斯蒂格勒正确答案是:c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在该书中,在讨论生产要素问题时,丰富了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理论,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组织。
3.()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B.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D.贝恩的《产业组织》正确答案是:d贝恩在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当时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作。
同时,也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
4.()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C.新制度学派D.新奥地利学派正确答案是:b1968年,施蒂格勒也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在该书中,他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的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学派那样只重视是否阻碍了竞争。
布罗曾也指出,兼并未必反竞争;高利润率并不一定是垄断定价的结果,而完全有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
由于芝加哥学派极为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5.将产业划分为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等是属于()分类方法。
A.技术关联分类法B.钱纳里—泰勒分类法C.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法D.生产流程分类法正确答案是:c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法。
它是根据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特定时期内,可将产业划分为幼小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和淘汰产业等类型。
6.关于“哈佛学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是该学派的代表作B.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C.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D.该学派强调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d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产业经济学的核心要点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产业经济学的核心要点,帮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产业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结构、产业间关系及其演化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它旨在揭示产业的发展规律、竞争机制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
它通过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和竞争机制的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配置资源。
二、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研究产业内企业的行为和组织形式。
该理论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
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了市场竞争对产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经济学则关注产业规则和制度对产业组织和效率的影响。
2. 创新与技术进步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产业经济学研究了创新的来源、创新对产业结构和竞争的影响,以及创新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进步理论则关注技术演进路径、技术扩散和技术积累对产业变革和竞争力的影响。
3. 产业集聚与地区发展理论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在一个区域内集中发展的现象,其背后有着一系列的经济和空间驱动因素。
产业经济学关注产业集聚的机制和效应,研究了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对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业经济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实证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方法等。
实证经济学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计量经济学方法则借助统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经济关系的验证,案例研究方法则通过对个别产业或企业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来理解产业发展和竞争的具体情况。
四、产业政策与实践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理论研究,也与实践和政策密切相关。
浅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现代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其前沿问题涉及到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组织的变革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进行浅析。
一、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发展的规律是现代产业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研究产业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式,为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其中,产业周期和产业集中度是产业发展规律的两个重要方面。
产业周期是指产业的兴衰和波动过程。
产业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周期性的起伏,如周期性波动、拐点出现和周期性调整。
对于产业周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业波动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如何在周期中把握发展机遇和规避风险。
产业集中度是指产业中少数几个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研究产业集中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竞争格局和市场结构,进而分析产业组织、市场行为和市场效率等问题。
此外,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产业集中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研究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演化的规律和路径,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行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比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竞争关系,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行业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不同行业之间的比重和结构,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三、产业组织的变革产业组织的变革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
研究产业组织的变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行为的经济动机和市场行为的规律,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竞争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2.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
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有地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
4.霍夫曼定律: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5.产业融合:是指原有的产业边界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被打破,以前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被视为不同的产业现在正融合在一起,变成新的产业的过程和现象。
6.马歇尔冲突: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7.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性作用的竞争格局。
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8.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9.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动的行为。
10.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11.竞争力: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12.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个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分配的充分,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彻底。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以及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简单回答。
1. 产业结构是什么?为什么产业结构研究重要?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个产业的组织和分布情况。
它描述的是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研究产业结构对于了解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预测经济的增长和衰退趋势,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产业组织是什么?为什么产业组织研究重要?产业组织研究关注的是企业在一个产业中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它探讨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战略选择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研究产业组织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和动因,揭示企业行为背后的经济原理,为政府监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3. 为什么政府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进行调整和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制定法规和政策、扶持优势产业等手段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政府还负责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公平竞争。
4. 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产业集中度是指一个产业中少数几家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
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和价格操纵,限制了市场竞争。
然而,适度的产业集中度也可能带来经济效益,如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实现。
竞争的存在则可以促进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价格。
因此,要平衡产业集中度和竞争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5. 何为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是指各个相关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所产生的正向效应。
当产业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或资源共享的时候,协同效应能够促进整个产业链的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通过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科。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产业经济学问题的简要回答。
一、什么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形态。
它主要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等方面。
在市场结构方面,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与退出壁垒等因素。
市场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则影响着企业的竞争策略和消费者的选择;进入与退出壁垒决定了新企业进入和现有企业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企业行为涵盖了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广告策略、研发策略等。
例如,企业可能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或者通过创新产品来提高竞争力。
市场绩效则关注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等。
一个有效的产业组织应该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二、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包括产业分类、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等方面。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众多。
首先,需求结构的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会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向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转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人们对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的需求增加,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有着深远影响。
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催生新的产业,同时也会促使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
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兴起。
再者,资源供给状况也会影响产业结构。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等要素的分布和供给情况不同,这会导致产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和发展存在差异。
此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一国可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同时也会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冲击。
三、产业关联的概念与分析方法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十一个误区(纲要)――兼谈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于立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前言:在目前的中国大陆产业经济学界以及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经常出现陷入产业经济学研究误区的现象。
本文就是根据作者较长时期的观察与思考,从十一个方面加以归纳整理而成的一篇体裁特殊的文章。
有些内容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因此只希望对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和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有所启示。
一、“工业化”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吗?工业化(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等)是发展经济学(或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内容,但不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业经济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其内容体系是造成误解的历史原因。
英文中的Industralization既可译成“工业化”,亦或译成“产业化”,这也许也是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与“产业化”概念相关的“农业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也都是不大规范的提法。
例证:标准的《经济学文献分类》非常清楚地将“工业化”列入发展经济学领域。
“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放在不适当的研究框架下,就会名不正而言不顺。
二、“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吗?“产业政策”并不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内容,而“竞争政策”才是产业经济学的主题。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体说,产业政策以行政手段为主,旨在限制竞争;而竞争政策(主要是反垄断政策)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旨在促进竞争。
规制政策与产业政策虽然类似之处较多,但行政手段比产业政策弱一些,经济手段更强一些。
竞争政策与竞争法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其主旨是相同的,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前者属产业经济学,后者属法律经济学。
这一点在标准的《经济学文献分类》中划分得十分清楚。
例证:日本曾是“产业政策”的发祥地。
但目前,竞争政策日益发挥更大作用,产业政策逐步退出经济舞台。
1,产业经济学问题2,产业的概念: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
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1]4,三大产业的划分依据: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5,先导产业:就是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很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
它们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先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自然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6,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中国创意产业的十大误区中国创意产业的十大误区中国创意产业正以“千里马”的速度在神州大地上风生水起,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政府官员们言必谈“创意”,好像不谈“创意”就落伍了,跟不上时代潮流。
各种创意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地,仅上海大大小小的“创意园”就多达几百个。
然而,透视这股创意热浪的背后,我们发现中国目前的创意产业有太多的虚热和浮夸,惊讶之余,甚至让人冒出一身冷汗!鉴于目前的“创意产业之风”和近20年的“创意”知识经验积累,以及一个“创意人”应有的责任心,个人总结了中国创意产业目前至少存在的十大病症,归纳如下:1、创盲症创意产业,顾名思义首先必须要有创意产品、创意人才。
然而很多领导连“创意产业为何物”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我们的创意普及和教育工作没有做过,一大堆都是“创盲”,你又怎能让他来领导创意产业的发展?2、同质缺钙症很多城市几十个、几百个创意园(有些是政府批准的,有些是企业自发干的)冒出来,你这里有个798,我就搞一个799、797,依样画葫芦,没有自己的特色、个性,得了轻骨症,营养不良,像个“林妹妹”,“美”却多病。
3、虚热浮夸病甲市搞了文化创意会,接着全国各大省市都都跟着搞文博会、创交会,而实际成交额很少,往往一统计令人大跌眼镜!要么就弄些虚假数据,混淆视听,欺人耳目。
我们不知道这几百亿人民币、美元如何在几天里“创意”出来的!4、克隆病中国人的克隆功夫堪称全球第一,你搞国家动漫基地,找文化部批,我也搞一个国家动漫基地,找广电部批。
国家动漫基地、动漫城、动漫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实不过“复制”加“粘贴”。
自《印象·刘三姐》之后,《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一发不可收拾,似乎《印象·大唐》、《印象·大宋》、《印象·大红袍》也要赶着“借腹怀胎”,怕错过了大好时光!试问“印象”如此“多产”之后,将来要不要“计划生育”?5、官商勾结,圈地套钱“哥们,别的办法不好圈地,打创意产业一圈十几平立公里,是圈地的捷径!”…… ……“听说许多政府都有创意产业的专项拨款,赶紧策划包装一下,去要钱分钱呗!”…… ……有谁知道,每年***亿的创意基金有没有真正落实到创意项目当中?6、只有妈没有爸的“单亲症”创意产业,在美国、日本,都是从市场以及产品发明领域实打实地爆发出来的,现在中国也生下了“文化创意产业”,只是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患了只有爸没有妈或只有妈没有爸的“单亲症”。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十一个误区(纲要)――兼谈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于立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前言:在目前的中国大陆产业经济学界以及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经常出现陷入产业经济学研究误区的现象。
本文就是根据作者较长时期的观察与思考,从十一个方面加以归纳整理而成的一篇体裁特殊的文章。
有些内容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因此只希望对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和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有所启示。
一、“工业化”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吗?工业化(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等)是发展经济学(或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内容,但不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业经济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其内容体系是造成误解的历史原因。
英文中的Industralization既可译成“工业化”,亦或译成“产业化”,这也许也是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与“产业化”概念相关的“农业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也都是不大规范的提法。
例证:标准的《经济学文献分类》非常清楚地将“工业化”列入发展经济学领域。
“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放在不适当的研究框架下,就会名不正而言不顺。
二、“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吗?“产业政策”并不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内容,而“竞争政策”才是产业经济学的主题。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体说,产业政策以行政手段为主,旨在限制竞争;而竞争政策(主要是反垄断政策)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旨在促进竞争。
规制政策与产业政策虽然类似之处较多,但行政手段比产业政策弱一些,经济手段更强一些。
竞争政策与竞争法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其主旨是相同的,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前者属产业经济学,后者属法律经济学。
这一点在标准的《经济学文献分类》中划分得十分清楚。
例证:日本曾是“产业政策”的发祥地。
但目前,竞争政策日益发挥更大作用,产业政策逐步退出经济舞台。
据日本明治大学高桥岩和(2004)教授的研究,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在某些产业,如汽车制造和电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农业、流通业和建筑业都是失败的。
如果处理得当,在技术研发、国际贸易、教育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产业政策可望对竞争政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钱颖一(2000)指出,主流经济学把政府维持市场秩序的内容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无争议的,即所有经济学家公认的内容,如定义产权、保护产权、执行合同。
第二类是较少争议的,即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的内容(至少是原则上),它包括某些法律和规制,如反垄断法和一些与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有关的规制。
第三类是很有争议的内容,比如政府对价格(房租、工资、股价、汇率)的管制,对贸易的限制,有倾斜的产业政策,等等。
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干预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面作用,但其负面作用(比如市场扭曲、寻租、腐败)常常十分明显。
所以,对于第一、二类的内容,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第三类,则应极为慎重。
至于中国目前各级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如汽车产业政策、电力产业政策、信息产业政策等,虽然在某些方面似乎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少内容经不住产业经济学的推敲,在本质上与竞争政策矛盾较大。
三、产业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与管理学中的“企业理论”?其实质是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管理学中的企业理论的区别,或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但要注意,有些情况下二者的区别并不明显。
问题的关键在于按不同的理念或思路研究问题,会有不同的政策或对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交易成本)?交易本身就涉及经济组织;企业的合理规模与边界(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比较),基本问题不清无法研究市场结构相关问题;企业行为的决定因素(企业目标: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剩余索取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
这些问题不清楚,无法研究企业行为。
管理学中的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结构与战略关系;企业组织结构;决策理论与方法(狭义的管理科学)。
例证:在企业兼并问题的研究中,如果侧重研究兼并的动机和外部影响,则属于产业经济学范围,如果侧重研究兼并的策略和内部过程,则属于企业管理的内容。
又如,在国外的MBA教育中,很多学校都会把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放在重要位置,这一点国内不少学校还尚末引起注意。
不考虑产业组织而制定的所谓企业战略有如“盲人摸象”。
四、自然垄断产业需要进行“市场准入”规制吗?首先,要定义清楚什么是自然垄断。
现实中这方面的最大误区是过于笼统,没有分清层次。
自然垄断有三种层次,即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企业、自然垄断业务(环节)。
完全垄断时,自然垄断企业等于自然垄断产业。
但研究发现,现实中很少有自然垄断企业或自然垄断产业,有的只是自然垄断业务或环节,如电力产业的电网业务,或铁路产业的轨网部分,其它业务或环节均可竞争的。
其次,必须明确自然垄断的“自然性”,自然垄断是竞争的“自然”结果,也无需进行“市场准入”规制。
从逻辑上说,与市场准入对应的不会是自然垄断,只能是行政垄断。
研究自然垄断的根源,需要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聚集经济等基本经济概念入手,这些概念需要大量的分析研究,而现实中人们的理解比较混乱。
总之,真正的自然垄断是不需要政府进行“市场准入”规制的。
可以肯定,“市场准入”一定与“行政垄断”有关。
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种种混乱现象或说法,但运用产业经济学进行分析不应“人云亦云”,“词不达意”。
例证: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中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中,应当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而网络部分的生产经营则依然是自然垄断的领域,政府在这一领域仍然要实行进入管制,限制竞争,以获取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带来的利益。
但在我看来,这就陷入混同现实问题与理论逻辑的误区。
从经济学逻辑上看,真正的自然垄断是竞争的“自然结果”,政府如果介入,考虑的重点在于是否打破垄断,而不是限制进入,其实也用不着限制进入。
当然,中国现实经济的某些所谓“自然垄断”并不是竞争的“自然”结果,而是计划经济思维的“自然延续”。
但要说明的是,这些产业并没有“照搬”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理论和政策,而是“有意地曲解”自然垄断理论。
产业经济学者不应对此开出“头痛医脚”的药方。
五、为什么产业经济学不研究“产业结构”或“合理标准”?产业结构(产业间比例关系)及产业关联度等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产业结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合理标准”。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或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关于第三产业比重,轻重工业关系的很多结论有误。
一些中国学者借鉴了某些日本学者的“理论”,并没有认真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市场结构(产业内、企业间关系,市场份额)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它与产业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市场结构主要是指产业内部(Intra-Industry)的企业间(Inter-firm)关系。
而产业结构则主要指的是产业间(Inter-Industry)关系。
例证: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一度几乎都习惯于参照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某一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
这里存在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产业结构合理标准。
二是中国各省、市不是独立的国家,相互之间应该比较方便在发挥相对优势基础上进行交换,也不存在国家间的贸易障碍。
如果承认各省、市产业结构完全具有独立的“合理标准”,则等于认可了“诸侯经济”。
三是即便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得到经济学的检验,也会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而“时过境迁”。
当前,中国各地出现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普遍“重化工化”现象,显然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六、“过度竞争”是否是个伪命题?从目前已有的各种定义看,均属于“竞争不足”,而不是“过度竞争”。
例如:地区封锁造成地区间“重复建设”引起某些局部的“恶性竞争”,从全局看不是过度竞争。
存在地区封锁的条件下难以出现过度竞争,应属竞争不足。
“生产能力过剩”很多情况下属正常现象。
企业生产能力正常开工一般为70%-80%。
比如,电厂就不可能所有发电机组总是全负荷运转。
国有企业不能顺利退出,因而产生的局部“恶性竞争”,也说明竞争不足。
市场机制不完善(如国有企业不能顺利退出)与市场经济固有的退出障碍(如沉没成本过大)是两回事。
从经济学原理看,短期内有的生产要素难以调整,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能调整。
所以,短期意义上的“过度竞争”如果存在的话,也属正常现象。
但问题是,已有的“过度竞争”定义都强调“长期”内状态。
从哲学角度看,似乎应有“不足”、“适度”、“过度”之分,但在经济学上如何理解仍有许多问题。
总起来说,有些现象称为“无效竞争”,不说“过度竞争”似乎更好,可以涵盖较宽的现象和内容。
但要注意的是,“无效竞争”不完全与竞争程度相关。
例证:在一篇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在分析多种过度竞争的定义之后,给出的定义是:过度竞争是少数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出现的一种非效率的市场结构,是微观主体理性竞争行为导致的个理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矛盾的一种市场结构,是由于种种外部因素制约了竞争的自由,使竞争不能发挥其优胜劣汰的作用,导致大量亏损企业长期滞留而不能退出该产业的非均衡情况。
这一定义有几点需要商榷。
一是“少数国家”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说法有无道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是只强调“外部因素”,不考虑内部因素,是有问题的。
三是“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怎说竞争过度?四是“亏损企业长期滞留而不能退出”,更不能说明竞争过度。
该论文尽管在不少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核心概念(关键词)有误,造成了遗撼。
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1986,P12)指出,针对过度竞争的弊端而主张采取某种必要政策的议论,从经济学上说有很多不够明晰,包括过度竞争的概念。
对于过度竞争,经济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
但一般而言,经济学者特别是专长于产业组织的人们,却否定过度竞争概念分析的有用性。
七、技术创新与效益不佳能否并存?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等等。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和影响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技术创新的涵义可以是(新)产品创新或生产过程(工艺)创新,当然也可两者兼而有之。
创新离不开研发(R&D)。
研发分为基础性科研和应用性研发。
基础性科研项目一般不直接追求经济效益。
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国家搞应用性研发,很可能越位,那是企业的事?企业从事研发动力不足,既可能与产业组织有关,可能更与国家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有关。
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流行的“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分法,虽然通俗但不确切。
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生产函数变化。
生产函数不变条件下,要素价格相对变化引起要素投入比例变化或要素替代,不是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