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合学推动语文深度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6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中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改进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
二、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大量的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构建模型,通过对大量的文本进行训练,使模型具备类似人类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与这种模型进行互动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引导和辅导学生。
在表达能力方面,深度学习可以分析学生的文本表达,包括语言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等。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学生的文本作业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建议。
同时,深度学习还可以学习学生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学生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为了验证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践研究。
首先,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阅读理解模型,通过对大量的文本进行训练,使其具备阅读理解能力。
然后,我们选取了一批高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让他们与模型进行互动阅读。
通过模型的指导和反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让培智共生课堂落地有声——聚焦培智语文共生课堂的有效构建前言: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面。
从微观层面讲,教育生态包括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还包括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课堂教学主张。
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环境与技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
关键词:支持、合作、探究、共生现状一:在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慢差低”的现行状态下,培智课堂内卷or躺平?培智学生既卷不动又不能让他躺平,于是我们很多特教人不停的在躺平和内卷中坐着教学的仰卧起坐。
针对普校提出的卓越课堂,培智学校的课程目标:共生课堂现状二: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了,教师把孩子们喜欢的动画诗歌、儿歌一股脑的放给他们听就可以了,或多或少总能学到一些知识——我们作为培智教师,而不是一个放映员,更多的是需要从浩瀚的教学资源中选取适合培智学生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去观察、去引领、去纠正、去调控普通学校的课堂学习可能就像谈恋爱一样,只需要老师、学生双向奔赴,学习的小船就能到达成功彼岸。
但在培智学校课堂学习中,就像结婚(双方家庭、三观、经济)一样,因为它需要多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康复师多向奔赴,一起乘风破浪……培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担负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词句,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用于生活。
培智共生课堂“六化”模式一、学科模糊化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其他学科。
刺激培智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
音乐的元素经常用于新授课时的导入体育的元素可用于一些课堂游戏活动的载体,如热身游戏等● 生活适应语文亦生活,生活亦语文。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语文学习任务群下的合作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贯串四个学段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规定了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价,并以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这些要求势必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带来重大的变革。
任务群的要求下的单元的教学流程改变了单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解析训练、单篇文本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套路,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统领,设计连贯的有逻辑、有价值的单元学习活动。
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能是若干个课时,但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都是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是连贯的教学活动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
每个教学活动又都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体现“素养”“学习”“生活”“主题”和“任务”。
这给我们过去的单篇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新课标出台以来,我们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在学习探索,更新观念,以适应开学后全新的课堂教学。
但教学是双边性的活动,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的学习实践。
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在这场课程改革下的学生又该做好哪些准备,我们的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来适应这场课程改革?笔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任务群下要学会“合作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等。
“实践性”是任务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学生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跨学科学习”解读(一)“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
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一、内涵与价值:为真实世界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是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内容,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学科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边界真实的语文学习,绝不只是语文课上的学习,也绝不限于学校中的语文学习。
它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跨学科学习的“跨”,首先表现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跨时空。
它不仅在课堂、学校学语文,也在家庭、社会学语文;不仅在课程计划表上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在非计划、非规定的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语文,也通过其它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第一次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将“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这一大语文理念落到实处。
因此,该任务群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对语文真实性学习的一种场景还原。
生活在哪里,语文就在哪里;世界有什么,语文就有什么。
.语文深度学习解读一、什么是语文深度学习(一)什么是深度学习2016 年初,人工智能 AlphaGo 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五番战成为全球瞩目的火热话题。
围棋以其极为丰富的可能性,曾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攻克的挑战。
而 AlphaGo 这次之所以能以 4:1 战胜李世石,取得这场旷世人机大战的胜利,则主要得益于一种全新的机器学习方式——深度学习。
科技界顿时掀起了对于深度学习研究的热潮。
其实,在另外一个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教育界,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大规模的实践也正在铺开。
早在 2014 年 9 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等国外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正式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
首批实验在 10 个实验区和北京市海淀区 25 所学校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 6 个学科中展开。
2016 年,教育界的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方式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可贵的深度学习浪潮。
1.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基础,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来解释数据。
2.在国内教育界,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3. 深度学习是相对应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
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
(二)语文深度学习语文的浅层学习只停留在对学习内容的机械记忆与简单理解、运用上。
深度学习则是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适切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批判性理解,同时注重基于不同情境的言语实践,有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习过程。
在语文深度学习中,注重基于语文经验进行深度学习内容的提取,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语文学习,并因此改变学生的言语行为及行为潜能。
深度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正军来源:《启迪与智慧·上半月》2024年第07期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
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深度学习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对语文教学而言,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它强调知识的系统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所以,如何将深度学习应用到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文章阐述了深度学习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应用策略,以期为高年级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深度学习逐渐被应用到教育领域。
特别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然而,如何将深度学习与大单元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取,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应用。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知识,形成认知结构,以提升学习效果。
1 深度學习及大单元教学1.1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与传统的机械式学习或者表面学习不同,深度学习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语言的深度运用。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语文深度学习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文本解读,通过与文本互动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指导,为其提供有意义的阅读材料,并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以便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
除此之外,语文深度学习还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反思。
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质疑、思考和探究,他们不仅需要对文本本身进行解读,而且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本予以批判思考和创新解读。
语文学习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语文学习如何与其他学科凝练:统合互联互通的知识体系综观教育发展史,学科壁垒分明、孤立存在的现象一直存在,但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边界日益模糊,学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学习内容和方法如何有效地与其他学科融合,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途径1. 以语文素养提升学科思维:语文注重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写作练习、演讲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修辞手法和逻辑推理,最终形成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脉络,这不仅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以学科知识丰富语文素材: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语文学习中整合和升华。
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
例如,在学习物理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作与物理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中火药的描写,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 以跨学科项目促进相互协同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设计跨学科项目,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运用自如。
比如,以“古代科技”为主题,将语文、历史、物理等学科整合,采用跨学科实验的方法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赏析、古代科技发明史研究、古代科技应用场景模拟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
二、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凝练的价值1. 提升学习效率:语文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学习方法、思维和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横向学习效率。
2. 培养综合素养:学科融合后,学生能够将不同的知识体系整合,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框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4. 促进学科发展:语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
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深度学习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深度学习的概念、意义和实施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深度学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特点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度学习。
2. 系统化的学习内容。
深度学习注重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认知架构。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阅读素养培养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系统性学习。
3. 鼓励创新和探究。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创意表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注重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深度学习不仅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情感表达等活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将深度学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深度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语言能力。
三、深度学习的实施方法2. 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例如写作、演讲、讲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深度学习。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表达等活动,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提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1)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与实施的重要性 (2)四、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4)4.1 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5)4.2 结合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教育 (6)4.3 引入生态文化元素,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7)五、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9)5.1 加强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10)5.2 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习惯 (11)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能力 (12)六、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效果评估 (13)6.1 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情况分析 (14)6.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与创新情况分析 (15)6.3 教育成果的反馈与持续改进策略探讨 (16)七、结论与展望 (17)7.1 研究结论总结 (19)7.2 对未来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展望与建议 (20)一、内容简述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未来。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渗透策略和方法,包括整合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
文章还强调了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呼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发展实验小学课题组*摘要: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必然使命。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发展对话和谐教育以人为本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全球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也是一个已基本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生态平衡或和谐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
无疑,“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
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就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并从简单借用生态学概念到消化、吸收、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雏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
就教育层面而言,其核心还是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从而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改造成为迷人的后现代生态课堂。
反观传统教学,我们往往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
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
高中语文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1. 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概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表面层次,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综合素养。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表现为对学生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创造、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
深度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包括课外读物和文学作品。
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要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深度学习还强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诵读经典、讲解背景知识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建构、思维训练和文化传承的教学方法。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可以在高中阶段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深度学习简介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背景下,深度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通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追求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非表面的记忆。
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深度学习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课程改革已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
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开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导致语文课堂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
为改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黄厚江首创了“语文共生教学”,教师通过课堂组织,问题引领等方式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教学过程。
本文将从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介绍,着重阐述“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以及在其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实施过程,并对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本研究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语文共生教学”的形成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展开详细阐述。
语文共生教学不仅是对“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还深受叶圣陶“主体性”教育观的影响。
语文共生教学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法坚持以教师的“活”教带动学生的“活”学,从而达到“以活激活”、“共生共长”的教学效果。
第二章从课堂结构、操作要领、操作过程三个层面对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实施展开论述,辅以黄厚江本人的精彩课例加以佐证,从而给读者提供更直观的认识。
共生课堂由“种子”、“主干”、“绿叶”构成,教师将“一粒种子”作为教学起点,“一根主干”作为教学主线,由“种子”和“主干”生发出“片片绿叶”,便促成了共生教学。
第三章就“语文共生教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语文共生教学真实地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看得见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但对新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最后特提出了几点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住共生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 黄厚江;共生教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advocates active participation, active cooperation and willing to explore learning method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shifted the focus of teaching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and advocated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However, in order to emphasize students' independent practice, some Chinese teachers have created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one hand, this has increa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earn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kind of teaching methods leads to the situation that Chinese class emphasizes form over content and conclusion over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uang Houjiang initiated the "Chinese symbiotic teaching", in which teachers truly act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through classroom organization, problem guidance and other way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so as to 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in Huang Houjiang, 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s theory, and thinking deeply about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ymbiosis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thought of "natural Chinese",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Ye shengtao's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ymbiosi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insists on the teacher's "living" teaching to drive th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living activation" and "co-growth".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symbiosis teaching" in Huang Houjia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classroom structure, key points ofopera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and adds wonderful examples of Huang Houjiang to prove it, so a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Symbiosis classroom is composed of "seed", "main stem" and "green leaf". The teacher takes "a se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 and "a main stem" as the main line of teaching. The “green leaves”was produced by the "seed" and "main stem",and then facilitated the symbiosis teaching.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Chinese co-existence teaching truly shows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realizes the visible growth of students,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on value. But for the new teacher, they will encounter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 process,So,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help them better grasp the essence of symbiotic teaching.Key Words: Huang Houjiang; symbiotic teach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process目 录绪 论 (1)第一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概述 (7)第一节 黄厚江与“语文共生教学”的提出 (7)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理论基础 (13)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基本特征 (16)第二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课堂实施 (22)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课堂结构 (22)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操作纲领 (25)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操作过程 (30)第三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反思 (35)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价值 (35)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思考启示 (37)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实施建议 (40)结 语 (43)参 考 文 献 (44)致 谢 (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绪论一、研究缘起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深度学习探讨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面临更多跨学科深度学习的需求。
本文通过探讨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评价方式和建立合作学习模式三个方面,指出了提升初中语文跨学科深度学习效果的方法。
首先,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促进深入学习。
其次,创新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建立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知识之间的融通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措施,初中语文跨学科深度学习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初中语文;跨学科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模式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
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教育界和学生自身亟待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评价方式和建立合作学习模式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促进初中语文跨学科深度学习的发展。
一、培养跨学科思维,促进初中语文深度学习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跨学科思维是指学生能够跨越不同学科的边界,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探究和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记忆和理解。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济南冬天的特点,包括气候、景观和文化。
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和图片,了解到济南冬天的寒冷、厚雪和冰雪灯会等特点。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锻炼。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探究济南冬天的气候原因和优势冬季旅游资源。
学生可以运用物理知识,研究冰雪灯会的制作原理和科学原理。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思维锻炼,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济南的冬天。
通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进行跨学科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
网络语文学习生态环境与审美教育
网络语文学习生态环境与审美教育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它将网络环境与传统的语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以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语文。
这种学习模式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的探索网络世界,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语文学习生态环境与审美教育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网络环境,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美学素材,更好的理解语文中的审美元素,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此外,网络语文学习生态环境与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
总之,网络语文学习生态环境与审美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将网络环境与传统语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更好的学习语文,提升审美能力。
促进语文真实学习的课堂时间布局作者:钟大海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05期【關键词】真实学习独学互学合学导学要探究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就必须了解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一次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学生甲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进行学习,课堂笔记十分完整,让人感觉她一直都在认真听讲。
当进行到训练这一环节时,笔者发现她的正确率并不是很高,表面在学习,但作业的反馈却令人失望,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虚假学习”。
学生乙,上课一言不发,时而听课,时而发呆,在众多老师看来他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差的,在给予的学习时间内,他的学习状态显然未发生。
从群体角度来看,在很多课堂中,笔者也观察到,当教师将一个问题抛出后,很多双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流畅自然,接力完成教师设定的问题,似乎解决了教师的教学重难点。
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还只是学优生与教师之间的“完美演出”呢?后者会慢慢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状态似乎是疑似发生。
学习未发生、疑似发生、虚假发生,这些都是课堂中虚假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学生永远也掌握不到学习方法。
促进语文学习真实发生需要从何处抓手?课堂时间的布局相当重要,一切的真实学习都应该发生在时间的深度里。
那么短短的40分钟,我们的学习时间该如何分布呢?一、学生独学学生自己学习。
在整个时间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种给予带有目的性,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不舍得,或者不放心把大块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精细备课,恨不得将知识一股脑儿地输出,铃声一响马上填鸭,一节课下来学生呆滞,教师疲惫。
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课堂也许信息量大但场面可能略显冷清,收效不佳。
从长远角度看,那种虚假繁荣的课堂对于学生的深度思考、有效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被动获取中。
碎片化的问题,流水式的课堂,这些都不能产生有效学习的条件,更不能满足学生穷尽思维的可能。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以四上提问策略单元为例发布时间:2023-02-17T07:47:39.16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9期作者:郭淑晴[导读] 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郭淑晴厦门市同安区洪塘中心小学福建省厦门市 361100摘要: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都让新时代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有所不同,教师更加需要理解深度学习之概念,探索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之路径,在深度学习理念下践行单元整合教学,让单元整合理念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于知识教育的每个环节,才能达到更好教学效果和目的。
文章概述深度学习理念,剖析深度学习下语文单元整合教学重要性,以四上提问策略单元为例探索深度学习下的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路径,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深度学习引言:“双线组元”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性,它结合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这两个不同的组织单元,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将语篇、活动、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多内容集结在一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基础,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材编排还关注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让教材各板块都能够形成合力,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具关联性。
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更加需要关注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开展,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得以提高,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一、深度学习概述2016年初,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围棋战引发全球瞩目,并最终以AlphaGo以4:1战胜李世石而结束,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理念也为人们所关注,世界范围内引发深度学习研究热潮。
也正是因为深度学习之深入研究,深度学习理念也同样延伸至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改革。
所谓深度学习是以老师为指引,学生在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下,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并且获得成就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生态教育的思想——以《藤野先生》的教学为例杨舒砚1 生态教育的基本观念“生态教育学”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教育专家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为研究原理,把教育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教育和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视角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具有“生命性”的,“成长”是生命的特点,教学的基点是基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命令关系,而是依赖关系。
生态语文强调环境与语文教学交互作用形成语文能力,主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对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纳入教师预设的轨道。
从语文学习的面貌上看,生态语文是生机语文。
课堂教学不是死气沉沉,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课堂。
课堂支持气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的四种行为:1)接纳感受,2)赞赏或鼓励,3)接纳意见,4)善于发问。
因此,在课堂气氛的形成中,教师的行为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活泼,充满生气而学习状态又积极向上的气氛,使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生命的饱和状态。
从语文学习所需情感介质分析,生态语文是生命语文。
生命的特质在于成长,生态语文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这种成长是以学生为中心,既不是拔苗助长,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也不是抑制学生的发展,当然也不是外在于学生个体成长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学。
从语文学习的外延分析,生态语文是生活语文。
语文不是生活的简单呈现,而是通过生活学习语文,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中介,并为语文学习提供一种体验。
2 从生态教育的观点思考《藤野先生》教什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几件事。
通过对事件的叙述,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恩与钦佩之情。
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是难点,这与鲁迅独特的文风和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在此之前学生学过的鲁迅所写的回忆性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生态教育认为教学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的对话,所以在讨论教学内容时要尤其注意分析学情。
生态合学推动语文深度学习温岭市方城小学“生态合学”课改小组(组长:徐淑萍,执笔:朱兴华)2016年12月22日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革课堂结构、改变学习方式,就已经成了主旋律。
在对于“学习”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发现,学习需要一个共同体,学习是一个“对质”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深度不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革教育的意义,修炼核心素养。
达成这样的目标,从学习的角度审视,必须要求全体学生的“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正确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得到生态和谐的学习效益。
生态合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级版,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生态合学继续保持它强劲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作为语文课改团队的“生态合学”课改小组,重点研究了生态合学推动语文深度学习的课题。
一、生态合学的运作(一)定义生态合学1.生态合学的定义和要素若干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资源共享,互学互教,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每一个人既是学习资源的消费者,又是学习效益的生产者。
小组中形成类似于生态圈的效应。
这样的合作学习,称为生态合学。
从以上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合学的生态圈必须具有以下的要素:人员人是合学的第一元素,也是最终元素。
人是生态合学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更是生态合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
只有“人”发展了,生态合学才算成功。
关系生态合学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构建生态圈的力量。
生态圈中的人际关系是“互教互学”,也就是说在“叫”和“学”的关系上,人人有平等的教和学的权利,也有同等的教和学的责任。
资源生态圈中的人,是要消费资源的。
没有资源,学习活动无从展开。
资源从何而来?资源是每个人生产的,不同的学生生产不同的资源。
优秀的学生优先生产资源素材、生产优秀的学习方法、生产正确的、优秀的学习成果——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思维方法、正确的认知结论等。
这些资源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使用,为他们的学习搭起“支架”,同时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碰撞的点,激活分散在个体身上的思维力量。
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错误”的资源,供其他同学辩驳、纠错、完善学习成果之用,完成“对质”这一学习的过程。
目标共同的目标是生态圈的向心力。
目标有远期目标和应急目标。
远期目标是经过多次的学习竞争,获得“优胜小组”的荣誉;应急目标就是眼前的学习任务。
有了目标,学习的活动才会具体地开展。
2.生态合学改变学习生态深度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生态,生态合学正是为了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
事实证明,生态合学由于其自身的运行机制,确实改变了学习的生态。
改变组内的学习生态从各个生态小组来说,学习必须是人人参与的,每个人学习的机会均等、展示的机会均等、考核的机会也均等。
要想让本小组脱颖而出,必须是人人都要学、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会。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人人学习、人人帮助、合作共享、共同提高的良好生态。
改变班内的学习生态:小组是班级的细胞,细胞有活力,机体才有活力。
小组竞争,整体评价的结果就是:每个小组都要奋发努力,谁偷懒,谁倒霉。
发展自己,是每个小组的主动诉求。
改变课外的学习生态: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展示是一种常规的学习形式,展示之后还需要接受别的小组的质疑。
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空就显得非常局促,必须在课外的时空当中拓展本小组的生存时空。
于是,学习就开始在课外的天地中发生。
并且,由于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技术,课外的小组甚至打破了原先的既定结构,家长、专家、跨班级跨年级的同学等人员,也加入到小组当中来,学习的边界被突破了,原有的“教师”和“同学”的概念被突破了,学习的时空被无限扩大。
(二)建构生态小组建构生态小组的程序如下:1.四人一组:异质组建,照顾VIP生小组的人数一般控制在4人。
这个人数,有利于各项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也不至于造成组内分工过于琐碎。
偶数的数字,还可以两两学习。
这样一来,全班同学大约分成了12组。
先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的高低分成四个类别,人数均等。
要注意的是不能出现歧视性的称呼,让最优秀的同学担任组长,接着让组长自己去招聘。
招聘的时候一定要遵守预定的规则——一组四人,异质组建。
其他同学也自己设计“自我推荐书”,把自己的优点写上,和组长双向聘任。
为了照顾潜能生,给他们的学习成果设计了一个优惠的系数,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鼓励组长多吸收他们。
2.命名小组:团结一心,价值引领小组的命名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因为要通过小组的名字形成目标共识和精神共识,形成凝聚力。
小组成员通过提议、讨论,才能最终确定。
命名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小组会查阅资料,从文化典故当中寻找灵感,整合自身资源,力求让名字要好听、优雅,具有激励的作用,并且显得很有文化品位。
如“会当凌顶”的组名,表达了小组的豪情壮志;“披荆斩棘”彰显了小组的进去精神;“熹微初阳”和“高山流水”这两个组名,颇具诗情画意。
3.分工合作:扬长避短,各司其责合作学习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组织协调的工作,需要分工的。
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配、总结、监督、指导等任务;组员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评分。
具体到某个明确的学习任务时,还有不同人物的分工。
分工的原则就是扬长避短。
如,要合作完成一张手抄报,书法好的就负责抄写,美术好的负责插图,作文好的就要负责润色文字。
没有什么特长的,就负责寻找资料。
能说会道的,负责主体发言、和别组对质等等。
虽然大家各司其责,但是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取长补短,给予有短板同学细致的辅导和多次的机会,相互学习,共同锻炼,共同发展。
4.制定机制:组际竞赛,组内评比机制是活力的保证。
组与组之间是需要评价竞赛的。
每一次的小组展示之后,全班同学都会给予该小组一个分数,从而汇算成该小组的得分。
小组的得分累计计算,一周结算一次,一周也就评比一次。
小组之内,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也都有相应的分数记录,条条点点,非常清楚,如按时上交作业可得一分,同时发放班币一元。
违反纪律,也要扣罚相应的分数和班币。
组员的评价周期也是一周。
期末还要总结评比。
积分(班币)可以换领礼物,也可用来申请免作业。
5.打造工具:预学单、小组记分册、评价工具小组的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工具。
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合学单”,教师在设计学习方案的时候就要设计好。
其他如“小组记分册”、合学的软件、电子评分遥控板等。
(三)改变学习形式生态合学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产生的。
因此,需要对课堂结构、教师行为进行改变。
1.改变课堂结构(1)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生态合学的基础。
所有的学习都是独立学习,生态合学最终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所以,独立学习是生态合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让独立学习更加有效深入,还常常要求独立学习形成学习成果,如读书批注、学习笔记、手抄报、资料汇集等。
网络学习也是独立学习的重要形式。
教师在百度传课的网络平台上建立了“元教育”网络学校,上传了《树》、《怎样创造自己的好词好句》、《缩句》、《花》、《叶》等微课程,供翻转课堂使用。
(2)合学交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小组内的对质。
在对质过程中,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碰撞观点,解决困难,协同学习,完善成果。
学习资源在这个环节得到分享。
优秀学生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问题、错误,供优秀学生历练。
(3)分享展示以小组的形式,整组上台,面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
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可以是书面成果,也可以是书面和口头相结合。
小组成员是人人参与。
要求大胆说,响亮说,清楚说。
(4)对质改进“对质”是生态合学从小组内部走向全班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小组展示完成后,小组成员站在讲台上,接受其他小组的对质。
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对于提问的小组来说也是具有重要的功利意义。
而既是重要问题,又能难倒展示的小组,对本小组也是具有极大激励作用。
当然,被对质的小组,也会努力解答所有的质疑,在此过程中,他们会调整、修正、完善原有的学习成果。
观点在这儿得到激烈的交锋,思维在这儿得到了强化训练。
(5)评价反思对质结束,全班同学要对展示的小组予以评价。
评价的标准是展示成果的优秀程度和展示过程中的态度等非学习成果因素。
人人动手打分,有时会提出改进意见,供全体同学反思提高之用。
2.改变教师行动课堂改革,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控制”的现象。
(1)解放解放时空:教师解放了课堂上学习的时空,不再以“连续追问”来控制学生。
而是在一个“任务”的驱动下,任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正确的学习方式。
这个“任务”,可以是一个探讨的“大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项目”。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讲台是学生的讲台。
于是,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人在讲,其他人在听,而是在同一时间内,很多学生在讲,很多学生在听,所有学生在写,所有学生在读,所有学生在操作,所有学生在思考,所有学生在探讨,所有学生在评价。
教师只是组织、巡视、了解、点拨。
教师还解放了课堂之外的学习时空,如本节课在“动物的情感是怎样的”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寻找多种动物,学生从多个渠道去寻找动物的相关资料,有的从新闻报道,有的从摄影图片,有的从科普文章,也有的从现实经历。
课没有开始上,深度学习已经开始。
解放身体:具身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身体参与。
生态合学的学习方式不再要求学生端坐静听,他们可以以各种姿态参与学习。
于是,动手操作成了可能,一些好动的学生终于可以手舞足蹈地学习。
身体的感受进入学习,让具身学习变得更为广泛和现实。
解放学习力:课堂上单一的“听”和“说”被丰富的学习方式取代,学生可以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听、说、读、写、画、演、操作等等,都在教师的解放范围。
学习的热情高涨,全程经历,主动性强。
不良习惯得到压制,注意力增强。
解放创造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得到激活。
如叶玲菊《柿界精英》活动的创意,教师只是把柿子交给了小组,至于怎么打扮柿子,则就靠学生的创造力了。
从图片展示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创造力已经被唤醒,柿子成了人物,成了动物,成了萌物。
(2)设计教师的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方案。
这个学习的方案要要为学生而设计,为学习而设计。
抓住兴奋点,抓住学习点,遵循儿童心理,遵循学习规律。
“小组对质”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因为“质疑”能引发思考:因为要被人质疑,所以要充分准备;因为要质疑他人,所以要认真倾听,深入思考。
而学生心理是喜欢质疑他人,喜欢解答他人。
再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学习就是对质——与他人对质、与自己对质、与现实对质,在对质中思考,在对质中完善。
(3)建设生态合学是一种常态化的学习,不是为了一节公开课而作秀。
建设生态合学的环境和建设生态合学课程是教师必须应完成的任务。
环境建设包括教室(学习室)环境、舆论环境、家庭环境等。
而生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繁杂浩大的工程,现在也只是做了一点点,主要完成了《诗饮》、《写景细胞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并把它们放到网络上,以微课程的形式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