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2018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09.01 KB
- 文档页数:17
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2018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三明市整个区域的水循环模式图,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W为空中水汽含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I=P+E-O
B. R₂=I+R1-O
C. O =I+R₂-E
D. W=I+E-O
2. 若某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原因可能有
①外来水汽输送增加②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③本地区蒸发量增加④水循环速度加快⑤水汽含量减少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1. B 2. D
【解析】
1.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 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 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
该区域的水体收入应为来自该区域的水汽输入量和流入区域的径流量,即I和R₁;该区域的水体支出主要是通过流出该区域的径流量和从该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即R₂和O,根据水量收支平衡原理可知,R₂+0=I+R₁,即R₂=I+R₁-O,故B正确。
2. 从水平衡的角度看,降水量增加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外来水气输送增加、该地蒸发量增加,均会导致该地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几率增大,①、③正确;水循环速度加快,会导致输送水汽的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多,大气降水几率增大,④正确;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会使该地的水体支出增加,不利于该地的降水增多,②错误;水汽含量减少,会使该地降水减少,⑤错误。
因此①③④正确,故D正确。
【点睛】本题以区域水循环模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以及水平衡原理应用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仔细分析图文材料即可。
台湾地区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
台湾许多男女偏爱兔宝宝,避开虎宝宝,更期待龙宝宝。
读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台湾地区下一波人口出生峰值期和低谷期可能出现在
A. 2023年、2022年
B. 2024年、2025年
C. 2026年、2025年
D. 2024年、2022年
4. 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的
A. 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B. 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
C. 社会老龄化严重
D.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答案】3. D 4. C
【解析】试题分析:
3. 考查分析材料能力。
每12年就会出现周期性变化,图中最近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是2012年,出生低谷期是2010年,再经过12年又会出现一次。
D项正确。
故选D。
4. 考查分析图能力。
人口出生率波动上升。
A项错误。
死亡率波动在1%左右,出生率波动在3%左右。
B项错误。
自然增长率极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老龄化现象明显。
C项
正确。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2—2013年下降。
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定位】分析能力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用当地人称为“红胶泥”的砒砂岩土和沙混合成土,得到一种合理的土层及土壤改良配置方式,使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有效克服沙漠种植的某些不足,开创了一种新的沙漠治理方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在陕西榆林能进行沙漠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 昼夜温差大
B. 较丰富的地下水
C. 充足的光照
D. 平坦的地形
6. 新形成的土壤表面“土皮”的主要作用是
A. 防止水的下渗
B. 防高温灼伤农作物
C. 加大日温差
D. 固沙防蒸发
【答案】5. B 6. D
【解析】陕西榆林位于干旱区,降水少,水源是主要制约因素。
能进行沙漠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自然条件是较丰富的地下水。
土壤表面“土皮”,克服了沙漠种植的不足,主要是风沙侵袭,蒸发旺盛的问题。
所以主要作用是固沙防蒸发。
5. 陕西榆林位于干旱区,降水少,水源是主要制约因素。
能进行沙漠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自然条件是较丰富的地下水,B对。
昼夜温差大、充足的光照是当地的优势条件,不是制约因素,
A、C错。
对土壤的改造,也离不开水源条件,D错。
6. 根据材料,新形成的土壤表面“土皮”,克服了沙漠种植的不足,主要是风沙侵袭,蒸发旺盛的问题。
所以主要作用是固沙防蒸发,D对。
土皮在表层,不能防止水的下渗,A错。
植物在土皮上面生长,不能防高温灼伤农作物,B错。
利于缩小日温差,C错。
下图中a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速线(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的地方线速度越大),b表示该地某时刻的稳定风向轨迹。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甲地可能位于
A. 北半球高压中心
B. 北半球低压中心
C. 南半球高压中心
D. 南半球低压中心
8. 虚线附近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及天气状况是
A. 冷锋,乙地为阴雨天气
B. 冷锋,丙地为阴雨天气
C. 暖锋,乙地为晴朗天气
D. 暖锋,丙地为晴朗天气
【答案】7. B 8. A
【解析】
..................
8. 根据上题解析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的低压中心。
虚线附近为低压槽,形成锋面。
根据移动方向可知此锋面为冷锋,冷锋降水在锋面附近和锋后。
故A正确。
【点睛】本题判定南、北半球容易,易错点在于高、低压中心的判定,解答关键在于对“某时刻的稳定风向轨迹”的理解。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
下图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9. 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试分析甲地实际所在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A.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 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10. 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下垫面
C. 大气环流
D. 人类活动
【答案】9. A 10. C
【解析】
9. 根据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因此气压带、风带不再移动。
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说明甲地气候类型是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的交替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的控制。
所以甲为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位于30°-40°之间,因此甲地纬度低于40°,位于北半球。
故A正确。
10. 由上题解析可知,甲地位于30°-40°大陆西岸,受副高与西风的交替控制;乙地与甲地位于同一纬度,位于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因此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故C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常规性题目,掌握黄赤交角的影响即可。
能源效率是指能源消耗量对维持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量。
生态效率则兼顾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要求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强度适配于地球的承载力水平。
读“1997年~2012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关于四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始终最高
B. 上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大
C. 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
D. 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持续降低
12.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关于图示四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特征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广东省高耗能产业发达
B. 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较快
C. 内蒙古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大
D. 青海多资金密集型产业
【答案】11. C 12. B
【解析】试题分析:
11. 读图知,广东能源生态效率不是始终最高,故A错;上海能源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而不是下降,故B错;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比较稳定,故D错;因此答案选C。
12. 广东省能源不足,以轻工业为主,故A错;内蒙古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能耗产业为主,
波动不大,故C错;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故D错;上海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较快,故选B。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答案】13. D 14. C
【解析】试题分析:
13. 流动沙丘形成区,风速大,植被覆盖率低,有沙源分布。
读图,图示风速最大,植被覆盖率最低的是④地,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④,D对。
A、B、C错。
14.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绿洲地带水源枯竭,C对。
岩石风化是昼夜温差等因素造成的,气温升高不是主要原因,A错。
冬季风势力变化不大,B错。
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不是南侵的主要原因,D错。
【考点定位】流动沙丘形成条件,区域沙漠南侵的原因。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
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
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
B. 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
C. 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
D. 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
16. 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的纹理,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碳酸钙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 读图可知,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
由材料“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可知图中四点中,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流到达后,迅速流向两侧,不会在此处汇集,所以该处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故A正确。
16. 黄白相间的纹理分别是泥土和碳酸钙,其沉积条件不同。
降雨较多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降雨较少时相反,纹理呈白色;若暴雨次数多且持续时间长,则泥沙沉积多,黄色部分宽,反之则白色部分宽;说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可能位于季风气候区。
因此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B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大通水文站是长江流域水沙进入河口区的控制站,读“1950--2010年大通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累计过程线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7. 下列关于1950年以来大通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累计过程的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年径流量变化幅度均匀
B. 1960--1995年期间,输沙量大于径流量
C. 以20年为单位,1970--1990年期间,输沙量最多
D. 年径流累计量持续上升,是受年径流量持续上升的影响
18. 1990年之后,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是
A. 减少中上游建库筑坝拦沙
B. 增加人工挖沙减少
C. 减少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D. 增加中游河道、湖泊淤积减少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 读图可知,在图示时间段内,径流量累积量基本为直线变化,说明年径流量的变化幅度较为均匀,A对。
1960--1995年期间,输沙量年增加幅度大于径流量的增加幅度,不能说明1960--1995年期间,输沙量大于径流量,B错。
以20年为单位,在1950-1970年间,输沙量增加大于1970--1990年期间,C错。
年径流累计量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的,其数量持续上升,不能反映年径流量持续上升,D错。
故选A。
18. 读图可知,1990年后年输沙累积量曲线变缓,说明年输沙量减少,与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显著有关,故选C。
“第六产业”是指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即将第一、二、三产业相加(1+2+2)或相乘(1X2X3),正好都等于6,故名“第六产业”。
成都市浦江县成佳镇有着“中国西部绿茶之乡”的美誉,通过发展“第六产业”,昔日单一茶叶种植园又成为茶叶新品种培育基地、高端茶叶产业园和乡村旅游的“观光最高点”,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成佳镇茶叶种植园的中心产业为
A. 茶叶种植
B. 茶叶加工
C. 茶叶销售
D. 茶园旅游
20. 成佳镇发展“第六产业”主要是为了
A. 改善茶叶品质,拓展销售的渠道
B. 延长茶园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C. 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创造优美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19. A 20. B
【解析】
19. 茶叶种植是成佳镇茶叶种植园的中心产业,茶叶加工、销售、旅游都是在种植茶叶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次要产业,故答案选A。
20. 第六产业是指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业产品加工与销售;成佳镇发展“第六产业”
主要是延长茶园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拓展销售的渠道,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不能改变茶的品质,不能促进城市化,对创造优美环境影响不大。
故答案选B项。
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充电设施对其普及具有重要影响。
按充电时间的长短,电动汽车充换站可以分为直充模式和快充模式,电动汽车充换站为获得充足的供电量,需靠近变电站。
下图为某城区充换站分布简图,该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市中心商业密集区、一环内市区、二环内市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①~④中,最适宜布局大型、直冲模式充换站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影响城市充电站选址的主要因素有
①交通流量②人口年龄构成③消费需求④空气质量⑤人口职业构成⑥土地价格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 根据材料,充换站应靠近变电站,③错。
大型充换站占地面积大,结合城市地租理论,由市中心向外缘地价减少,所以①~④中,最适宜布局大型、直冲模式充换站的是①,地价便宜,A对。
②、④地价较高,且距公交停车场较远,B、D错。
22. 影响城市充电站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交通流量,宜靠近交通流量大区域,①对。
与空气质量、人口年龄、职业及空气质量等条件无关,②④⑤错。
消费需求高,需建设充电站,③对。
土地价格低,降低成本,⑥对,选B。
【名师点睛】
首先根据材料,了解充换站布局的影响因素,靠近变电站。
为方便人们使用,应靠近交通流量大、消费需求高的区域,地价低利于降低成本。
结合图示位置,找出有变电站,且距市中
心较远的地点。
23. 读下图,完成下题。
关于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部地区应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东部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④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西部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势和不足,有选择性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①错误;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和科技较为落后,不适合高新技术的发展,②错误;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③正确;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④正确,因此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交通通达性是指一个地方能够从另一地方到达的容易程度,它可以用空间距离、旅行时间、旅途距离或运输费用等来衡量。
高铁建设将普遍改善我国城市间的通达性。
读2020年我国部
分地区高铁通达性等值线图(图中数值预测值,数值大小与交通通达性呈负相关),回答下列各题。
24. 影响甲城的旅行时间等值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高铁线的分布与走向
B. 所在地区的降水多
C. 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D. 东北平原地形平坦
25. 2020—2025年随着东北交通通达性的进一步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的等值线的数值将变大
B. 10小时等值线范围将变大
C. 单位时间出行距离将会减少
D. 对民航客运没有影响
【答案】24. A 25. B
【解析】试题分析:
24. 图中数值预测值,数值大小与交通通达性呈负相关,甲城的旅行时间等值线向北弯曲,说明甲地交通通达性好,因此与高铁线路的分布和走向有关故选A。
甲地所在地形区为东北平原,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和周围区域无明显差别,故B错。
甲地及其周围地区农业都发达且运输量大,故此不是影响甲城的旅行时间等值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故C错。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但只有甲城等值线向北弯曲,这和东北地形平坦无关,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25. 东北交通通达性进一步提高,到达甲地旅行所用时间会减少,故甲地的等值线数值将变小,故A错。
同样的时间,随着东北交通通达性的进一步提高,出行距离会更远,故等值线的范围将变大,所用时间会更少,故B正确,C错误。
交通通达性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行会选择坐高铁,将会对民航客运造成一定的冲击,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沙特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其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读该国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甲地地下水丰富且盐度高的原因。
(2)近年来,该国北部丙地区硝酸盐工业快速发展,简述其发展的不利条件。
(3)图中乙海域东侧降水稍多,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甲处四周高,中部低,河流向心状汇入该区域并下渗,因而地下水丰富(该地四周河流均发源于硝酸盐分布区,地表径流将硝酸盐带至该地,加上该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地下水盐度高(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3)7月(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西南风越过红海带来水汽,受东侧沿岸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
【解析】(1)根据等高线数值,甲地四周高,中部低,河流向心状汇入该区域并下渗,因而地下水丰富。
由图例可知,图中甲地四周河流均发源于硝酸盐分布区,地表径流将硝酸盐带至该地。
结合经纬度,甲处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地下水盐度高。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工业基础等。
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
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丙地区位于图示北部,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由等高线可知,图中区域西侧由高原、山地,图中乙海域是红海,因此可借用“里日本”成为日本冬季深雪带的知识解答。
7月是夏季,乙海域东侧受西南风的影响,西南风越过红海带来水汽,受东侧沿岸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所以降水较多。
2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航拍中国》第一季,网友评价“新疆篇美哭了。
”乌伦古湖
是新疆重要的渔业基地,鱼类经过春殖、夏长、秋壮和半冬眠(一旦水温低于七摄氏度,湖鱼就会进入半休眠状态,不再吃东西,鱼体内干净无腥味),每年1月是起网捕捞最佳时节。
下左图为新疆某区域河湖分布图,右图为乌伦古湖及周边水域图。
1969年,修建了从额尔齐斯河引水至乌伦古湖的调水渠。
(1)分析乌伦古湖冬季捕鱼的原因。
(2)分析乌伦古湖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物种多的原因。
(3)额尔齐斯河汛期较长,约从4月持续到10月,试分析原因。
【答案】(1)①经过夏季的休渔和投放鱼苗,渔业资源丰富:②鱼类进入半休眠,无腥味、鱼肥味美;③冬季气温低,便于储藏;④临近春节,销售市场广阔(2)①湖泊面积广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故鱼类资源丰富;②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老,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故特有物种多(3)①河流补给类型多,且错开季节;②春季季节性积雪随海拔增高次第融化补给时间长;③夏秋季节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大量补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冬季捕鱼的原因,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捕鱼的原因应从①鱼获量;②储存;③运输;④销售等方面考虑。
由材料可知夏季实行休渔政策,投放鱼苗,经过半年的生长,渔业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冬季气温较低,便于鱼的储存。
(2)河流汛期主要考虑河流的补给状况。
额尔齐斯河位于内陆,当地降水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应为融水。
4月持续到10月,经春、夏两季,春季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夏秋季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马匹与茶叶互换),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丽江是荼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镇,至今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道遗迹。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中,上图为云南略图,下图为2016年丽江第三产业结构图。
(1)写出茶马古道对丽江古城形成的有利影响。
(2)与古代相比,阐述现代丽江交通条件的变化及对其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
(3)大理洱海水位季节变化很小,湖面的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负相关。
比较并分析晴朗的二至日洱海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与总反射量的大小。
【答案】(1)古代商队在丽江古城进行粮食、水源等物资补给和休息,有利于人流和物流集中,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形成大的商品集散地(2)茶马古道衰落,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高速化;商业比重降低,旅游业的比重升高(4点以上满分) (3)平均反射率夏至日小于冬至日,夏至日平均太阳高度角更大,总反射量夏至日大于冬至日,夏至日昼更长,平均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更强
【解析】(1)材料显示: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马匹与茶叶互换),丽江古城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镇,因此茶马古道对其影响主要是利于人流和物流集散,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
(2)由扇形图可知,2016年丽江第三产业以旅游业所占比重超过商业。
丽江现代交通条件变化为茶马古道衰落,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高速化。
(3)题干显示,湖面的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负相关。
因此比较二至日平均反射率的大小主要考虑冬至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洱海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因此平均反射率夏至日小于冬至日。
总反射量的大小与反射率、辐射总量和白昼长短相关,夏至日,反射率虽小,但洱海白昼达全年最长,平均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更强;冬至日白昼达全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