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鼻祖要要要钱乙
- 格式:pdf
- 大小:951.8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历史故事-儿科之圣钱乙简介钱乙的治病故事儿科一直都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受到婴儿孩童身形小,没有长全,十分脆弱的原因,给小孩看病比给大人看病难多了。
在现代社会,借助各种医学工具给小孩看病都是一个问题,在古代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给小孩看病更是难上加难。
古代医者将儿科称为“哑科”,这是因为古代医学讲究的“望闻问切”,到了小孩这儿实行十分困难,从一个不晓事的小孩这儿得到有用的信息实在太难,就不用说据此治病了。
第一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第二因为小孩喜怒无常,哭啼喜笑,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无法靠望诊给出答案;第三小孩到底年幼,各方面都没有成熟,五脏柔弱,病情反复无常,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乃至于失去性命。
因为这些原因,在古代给小儿看病艰难无比。
许多大夫面对儿童的病症无从下手,所以古代小时候许多孩子不等长大成人就最终夭折。
就是在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却有一位医生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不仅自创了一套给小儿看病的方法,还留下了不少病例和儿科医学著作。
这个著名的儿科医生,就是在当时赫赫有名,在后世被尊为“儿科之圣”的钱乙。
公元1032年,钱乙在一个医学之家出生,父亲钱颖是一位精通医术的专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
虽然父亲也是一位医生,但是钱乙的医术却并不是受父亲教导而成的,而是自己的姑父吕医生所教。
钱乙的父亲尽管医术了得,但是却洗好饮酒旅游。
钱乙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出去旅游之后,便一去不复返,留下钱乙一人。
钱乙的姑妈此前嫁给了一位姓吕的医生,一直没有留下子嗣,又可怜钱乙孤身一人,于是便将钱乙接到吕家抚养。
夫妻两人将钱乙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一直精心教导他的医术,给钱乙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一直到等到钱乙长大,两人才将钱乙父母的消息告诉他。
钱乙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大哭一场,随即决定出海寻找自己的生父。
前后一共往返了八九次,总共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把父亲接回家来。
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钱乙,他看儿科的方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最近新闻报道很多医院出现儿科医生紧缺,儿科看病难的问题。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一些叹为观止的儿科针对方法,也介绍一位古代有名的儿科医生钱乙钱乙写过一本书叫《小儿药证直诀》他也是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我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对孩子最了解的,莫过于孩子父母,假如家长们能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不仅可以在孩子生病时提供给大夫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体质特点,从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这不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吗?钱乙的诊断方法严格来说不属于望闻问切,而是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举动,甚至是癖好,然后从这些行为中分析出背后的原因,达到诊断的目的。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
这个动作我们会时而在孩子身上发现,钱乙说,“主肝热,泻青圆主之。
”肝者,厥阴风木,风主动,当孩子有肝热时,会不由自主想动,手里有个衣领衣角捻着玩,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更何况,孩子在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不但用手在把玩,同时眼睛也在观察,但是“手寻衣领及乱捻物”通常是不需要眼观的,这也是这个动作的特殊之处。
延伸一步去想,我们成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也许是从幼儿时期一个身体原因引发,未经正确调理,最后随着年龄增长,病自愈了,习惯却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癖好了。
风寒专打下虚人。
很多病看似急病,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长阶段的积累,因为某个情况使量变产生质变。
而在这个较长的积累阶段,身体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如果能够及时觉察,也许用很轻柔的调理方法就可以改变,根本无须名医猛药,窃以为,这才是所谓养生。
再比如,合面睡,及上窜咬牙。
这个更有意思,孩子睡觉喜欢趴着,而且往床头方向顶。
钱乙说,此为心热,导赤散主之。
睡觉时的状态,完全是身体状态的自然反应,非常值得大家认真观察。
比如,孩子睡觉是不是很深?老实不老实?有没有惊悸?呼吸急促还是绵长?喜欢什么姿势?有没有吧唧嘴?有没有磨牙?有没有流口水?这些都有医学意义。
儿科第一人宋代钱乙4条育儿经做好月子奶水喂养护好脾胃安抚调志宝妈要懂儿科第一人是宋朝名医钱乙。
他写了一部儿科医典《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儿科医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儿因为不会说话,看病比较麻烦,很多大夫不愿意在儿科领域钻研,只有钱乙知难而上,填补了历史空白。
今天文小叔把钱乙冷落千年的育儿经分享出来,有一个终极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也希望全国的宝妈们仔细看,用心看,以后遇到问题再也不用问文小叔啦。
一、新生儿:妈妈,你一定要好好做月子哦新生儿呱呱坠地,洪亮的哭叫声让妈妈喜极而泣,宝宝骨弱筋柔而握固,此时宝宝心里头第一个愿望就是妈妈一定要把月子做好,只有妈妈的身体好了,宝宝才会身体好。
文小叔提醒,坐月子时一定不要做两件事:吃生冷寒凉;吹空凋。
很多宝妈的月子病都是因为做这两件事而导致的,尤其是吹空凋,让虚贼邪风进入了身体,导致全身骨节酸痛,苦不堪言。
注意保暖,关键部位如脖子、肩膀、腰、膝盖一定不要裸露。
产后怎么补?温补为主。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注意,温补不是大补猛补峻补,天天人参燕窝,天天鸡鸭鱼肉,温补是温和地补充气血。
产后因为一次性失血过多,身体气血处于极度虚弱的时候,脾胃也是相对虚弱的时候,脾胃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这个时候进补一定要循序渐进。
文小叔建议一定要喝小米粥粥油,小米是五谷之王,粥油又是小米粥的精华,大补气血,补而不燥。
可以放点红枣放点山药。
也可以喝鸡汤,用黄芪当归炖乌鸡汤,但一定不要油腻,喝鸡汤的时候把上面那层油去掉。
总之,坐月子进补要以脾胃能够运化为前提。
现在来说宝宝,宝宝降临后要给他洗澡,古人给宝宝洗澡很有讲究的,会用柳枝、桃枝、桑枝三枝煮出来的水给宝宝洗澡。
这样洗澡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些枝条都是春天的象征,也寓意着新生命的开始,枝条都有生发之性,能够把宝宝身体里面的胎毒带出来,这样宝宝以后就不会得湿疹。
如果宝宝以后得湿疹,又不好吃药,也可以用忍冬藤,也就是金银花的藤煮水给宝宝洗澡。
“儿科鼻祖”钱乙治疗孩子脾虚,只用这几样食材,从根部调理脾胃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古代医者将儿科称为“哑科”钱乙的父亲也是一名精通医术的医学家,但是钱乙的医术是跟随自己的姑父吕氏所学的,儿科在古代中医里面是比较难的,对于中医所推崇的“望、闻、问、切”在儿科里面是行不通的。
孩子太小发育还没有完全,说话根本也行不通。
古代技术也是比较落后的,从一个不晓事的小孩这儿得到有用的信息实在太难,就不用说据此治病了。
钱乙治疗脾胃病但是钱乙并没有放弃,他认真钻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积累的经验,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治疗儿科病症的方法,也被后人尊称为“儿科之圣”和“儿科鼻祖”。
他创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再被其他医学者使用后,无一不说好,从此钱乙在宋代的名声也大了起来。
据说有一次钱乙被一个皇亲请到家里,给皇族小儿看病。
钱乙诊断后说小儿平时喂养得太多了,很多食物没有排出来,堆积在了一起,很多鱼肉不能被身体吸收掉,小儿长不大,是营养了脾胃的吸收,也就是脾胃病。
加上脸色发黄、整日没精打采便是验证了这一说法。
家里人听钱乙说完后感觉很有道理,急忙问怎么诊治,钱乙说用沙棘、榧子、茯苓、黄精、麦芽、山楂等放在一起熬制,可以改善脾胃病,月余后肯定就会好起来。
果然月余后小儿的病大好,每天活蹦乱跳,脸色红润,全家人都很高兴。
1、沙棘含有很多的维生素,用来煮水营养也是很丰富的,也可以直接食用。
沙棘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保健作用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沙棘中含有大量氨基酸、有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可以促进胃酸、胃液分泌。
2、榧子如果体内积食或者是消化困难的话可以用榧子煮水喝,对于缓解积食还有便秘都是很有好处的。
3、茯苓有些孩子身体水肿的话可以用茯苓,可以把茯苓磨成粉末,掺在我们经常吃的鸡蛋饼或者是面粉里面可以帮助孩子调理脾胃,对积食的消化也是很有好处的。
小儿咳喘,急煞家长,儿科鼻祖钱乙:三味中药一把米,清肺热、止咳喘提到咳嗽气喘,只要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们都会觉得很难受,虽然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但是在小儿的世界里就容易吗?倘若小儿也出现了咳嗽气喘的情况,有想过小孩子会有多难受吗?所以,每当小孩子们遇上了咳嗽气喘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
古往今来,小儿科被称为“哑科”,主要是小儿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表达往往会令人费解,在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小儿在表达身体不适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这就是儿科的难点。
在古代的时候,医家们逐渐意识到儿科是一个独立的科目,需要有专门的理法方药来进行调理,尤其是宋代名医钱乙(字仲阳),专注于儿科的研究,更是写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中医儿科的发展奠定了千秋基础。
说到小儿咳嗽气喘这个问题,宋代名医钱乙可以说是颇有发言权,他对于小儿咳嗽气喘的病症,有几个比较有有名的方剂,如泻白散、补肺阿胶散等。
补肺阿胶散由于方中含有“马兜铃”这味备受争议的中药,所以现代很少运用,但是泻白散至今很多医家都坚持使用。
泻白散是钱乙用来调治小儿肺热咳喘证的,按照《小儿药证直诀》的记载,泻白散主要的适应症为“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那么,这个泻白散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全方的药物组成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三味纯中药组成,煎药时,将三味中药锉成细末,加入粳米一撮,用两小盏水煎去七分,饭前服用。
泻白散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清泻肺热、止咳平喘,那么,全方仅仅三味纯中药加上一味食药两用的中药,它们是如何发挥这些良好的作用的呢?一起来看一下它的配伍奥秘吧。
全方用桑白皮为君药,主要起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作用;用地骨皮为臣药,主要起到清泻肺中伏火的作用;而炙甘草和粳米为佐使,主要起到养胃和中、培土生金的作用。
四味中药组合,配伍得法,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的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来消除郁热,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效用。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
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
因此,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
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
”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果然功成业就,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五脏辨证”法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
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
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
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
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
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
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著作钱乙(1079年-1150年),字信之,号岳阳子,宋代著名儿科医师。
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北方儿科第一名医”。
钱乙一生致力于儿科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写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对于后来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乙的主要著作有《儿科证治备要》、《儿科心法》、《儿科金匮》等。
这些著作对于儿科医学的理论体系、疾病诊疗和方药治疗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
《儿科证治备要》是钱乙的主要著作之一,全书共六卷,详细介绍了儿科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知识。
《儿科证治备要》分为内伤病、外感病、杂病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虚实区分、证候分类等多个章节。
钱乙在书中运用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儿科诊治的要点和方法,对于儿科医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儿科心法》是钱乙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总结了儿科诊断与治疗的心法要领。
钱乙强调了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性,认为诊断儿科疾病要注重全面的观察和细致的询问,结合脉搏、舌质等进行确诊。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钱乙医师的临床经验,包括用药的选择、方剂的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儿科心法》对于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儿科金匮》是钱乙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全书总结了钱乙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治病方略。
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治要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了上述著作,钱乙还著有《便秘治疗法》、《儿科名方汇》等多部专著。
这些著作中所提供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于针对不同疾病的儿童进行有效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钱乙以其卓越的医术和对儿科医学的深入研究,在宋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著作为儿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后来的医学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对儿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2018.12名医坐堂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张 军要说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是谁,大部分人会想到华佗、扁鹊,但是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一个人虽然没有这两个人耳熟能详,但是这个人大部分也知道,他就是医圣张仲景,甚至可以说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丝毫不在华佗之下。
他之所以被人称为医圣便是因为,张仲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攻克鼠疫的人,而且欧洲最早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阿拉伯人翻译过来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出身官宦家族,虽然到了他这一代没落了但是依然算的上个书香门第,张仲景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按照他父亲的想法,张仲景刻苦读书,最后当个官来光耀门庭。
然而他父亲的想法很在的南阳郡是这种病的高发期,从小到大他亲眼看到了这种病的愿望因此萌生了要治疗这种病的愿望。
可以说张仲景是一个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医生,他这一生著作颇多,最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甚至都让挣扎在鼠疫中的欧洲都受益匪浅,并且奠定了中医医疗学的基础。
美好,但是奈何让张仲景给跑偏了。
在张仲景那个年代医生的地位非常地位,可以想象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做这种地位的职业在当时的年代里遭受的非议,史书上记载张仲景是读书时看到“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对扁鹊非常佩服,于是便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
张仲景在小时候得过一场重病,差点因此丧命,好在张仲景所在的南阳郡有一位名医,经过名医的诊治后张仲景才得以痊愈,经历这件事情后让张仲景想当医生的念头更加强烈,于是张仲景在痊愈后便跟着这位名医学医,知道数年之后学到大成。
而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曾经写到过中自己家里有十分之七的人都死于伤寒病,在东汉时期,他所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儿科之祖——钱乙■ 希 野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神医”。
其实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
但是,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苦钻研医学的深奥道理,最终治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所以,老百姓称呼他们为“神医”。
“神医”只是老百姓对他们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感激和赞叹。
⼉科⿐祖钱⼄的传奇⼈⽣(组图)宝安⽇报 11-22 10:48 ⼤魏德勇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科⿐祖钱⼄的传奇⼈⽣魏德勇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恭喜您获得了1次抽奖机会!⼴告古代医家称⼩⼉科做哑科。
⼩孩⼀般⼝齿不清,⽆法描述⾃⼰的病情,很难问诊;“⼀指定三关”⼩孩不配合,不断地动,不好切脉;⼩孩体质较弱抵抗⼒较差,容易引发医患事件。
所以,中国古代的⼩孩成活率⽐较低,连皇族也不例外。
⽐如宋神宗⼗四个⼉⼦夭折六个,⼗个⼥⼉夭折七个。
但中国上下五千年也出现过不少⼉医圣⼿,宋朝名医钱⼄⽆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位。
他不但妙⼿巧治,还发明了堪称当今知名度最⾼的中药⽅剂六味地黄丸。
有爱⼼有孝⼼有仁⼼钱⼄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北迁定居于郓州(今⼭东郓城县),与《⽔浒传》宋江是同乡。
说钱⼄从⼩⽣活环境艰苦还轻了点,准确地说应该是命途多⾇。
钱⼄出⽣时母亲就去世了,⽗亲钱颢拉扯他到三岁时居然离开他独⾃东游去了。
钱颢本是⼀名擅长针灸的⾚脚医⽣,但有个⽑病,就是喜欢喝酒。
⽆⽗⽆母的钱⼄被姑⽗收留。
姑⽗姓吕,也是乡村医⽣,便让钱⼄读书,出诊时也经常带上他。
吕医⽣⼼细,他发现每当⼩钱⼄看到⼀脸病容的⼩孩时就表现得很⼼疼。
吕医⽣慧眼识珠,认为钱⼄有仁爱之⼼,必定能成为⼀名良医。
于是当即决定将⾃⼰的医术倾囊相授。
他给了⼩钱⼄⼀本《颅囟经》(关于专治⼩孩的中医书,现已失传),然后语重⼼长地说:“宁治⼗妇⼈,不治⼀⼩⼈。
因为⼩孩病太难治了。
⼩⼄呀,如果你真对治⼩孩感兴趣,就好好看这本书吧!”于是,⼩钱⼄夜以继⽇,刻苦攻读,在此期间进步很⼤。
钱⼄⼆⼗岁时,姑⽗去世了。
这位善良的乡村医⽣培养出中医⼉科的奠基⼈,却连⾃⼰的名字都没有留下,逝世前他把钱⼄的⾝世告诉了他。
钱⼄悲痛欲绝。
他决⼼像亲⽣⼉⼦⼀样对待姑⽗唯⼀的⼥⼉。
古代规矩,⽗母丧期不能结婚;但是如果⽗母双亡,⼥⼉出嫁却是⼤孝。
钱⼄开始以家长的⾝份为姐姐张罗婚事。
很快就为姐姐找到⼀户好⼈家。
小儿科鼻祖钱乙的养生法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10期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柔弱”,病理特征为“易虚易产,易寒易热”。
因此,古代医家也将小儿科称为“哑科”,认为小儿病最难治。
古往今来,从来都不缺少迎难而上的人,宋代名医、“哑科”鼻祖钱乙便是这样一位医家。
他专一研究儿科病理,儿科医术冠绝一代。
相传钱乙曾经开出一贴“黄土汤”,治好了宋神宗皇子的痼疾,为此宋神宗提拔他为太医丞,官拜四品。
钱乙专心研究儿科长达40年之久,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意思是说,小孩子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太健全,所以吃饭吃到七分饱刚好,脏腑不会因为消化压力太大而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会有吃的意愿;小孩子穿衣服也不宜过多,因为孩子身体火旺、天性好动,过多的衣物会使身体容易出汗,出汗反而容易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孩子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感冒等疾病。
不可食之过饱、穿之过暖的养生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
钱乙结合自己的臨床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孩的“五脏辨证法”,其中补泻五脏的养生药方,至今仍为现代中医所使用。
他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在处方用药方面,善用“柔润”方药。
“柔润”意为柔和润泽,其实就是钱乙在行医中一直提倡的适可而止、适量用药的养生理念。
钱乙精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等古典医籍,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迄今临床常用的名方养生补剂六味地黄丸、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等都源自钱乙,对后世倡导平衡养生、去阳滋阴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滋阴派的先驱。
(综合《解放军报》《中医健康养生》)。
⼉科之圣——钱⼄《⼩⼉药证直诀》⼩⼉药证直诀⽩话解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科专家钱⼄(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东郓城县)⼈。
他的⽣卒年限,以前⼀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部《⼩⼉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科学贡献很⼤。
钱⼄的⽣平事迹和他的⽣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的⽣平事迹并考证他的⽣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技》记载的钱⼄传;钱⼄⾃⼰曾经为当时⼀位⼉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斑疹备急⽅论》写的跋⾔;钱⼄的学⽣阎季忠(⼜作孝忠)在辑成《⼩⼉药证直诀》时写的序⽂;以及《四库全书⽬录提要》上有关钱⼄的记载(图为钱⼄)。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技》记载的钱⼄传,内容⽂词⼤致相同。
说是钱⼄的⽗亲擅长医术,⽽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3岁的时候,他⽗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去不返,母亲⼜去世,年幼的钱⼄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家中。
钱⼄年龄稍为长⼤时,跟随吕⽒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亲寻了回来,⼜过了7年,⽗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已是40岁左右的⼈,他以⼀部名叫《颅囱⽅》的⼩⼉科书籍在⼭东⾏医,声望很⼤,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的时候,他能为钱⼄写传,⽽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于《四库全书⽬录提要》上说:'⼄在宣和间以巫⽅⽒颅囱经治⼩⼉,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1195年,那时钱⼄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写的⽂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时说,⾃⼰'专⼀为业,垂四⼗年',当时是在元祐癸⾣(公元1093年)。
魅力瑰宝之中医药学系列故事8—《儿科之圣钱乙》儿科之圣钱乙钱乙,今山东东平县人,北宋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经验。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也很常见。
我们都知道,小朋友如果生病了要去医院看儿科,对不对?儿科一直都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
现代社会,借助各种医学仪器给小孩儿看病都是一个问题,何况在古代给小孩儿看病更是难上加难。
古代医者将儿科称为“哑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医学讲究的是“望闻问切”。
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身体到底哪里不舒服,许多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不舒服只会用哭来表达。
小孩儿年幼,正在长身体,各方面还没有发育成熟,五脏柔弱,病情反复无常,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给孩子看病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即使是这样,中国古代也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儿科医生,其中最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从先人留下的著名医书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总结了一套给小儿看病的方法。
钱乙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也是有名的孝子,钱乙与医学的渊源与他的孝顺密不可分。
在钱乙三岁时,父亲钱颢离家再没回来。
由于母亲已经亡故,是她的姑姑收养了他。
钱乙从小就很孝顺,姑父吕君十分喜爱他,便教他学习医术。
就在姑姑快要死的时候,把钱乙的身世告诉了他。
钱乙听后,号啕大哭,决定前去寻找父亲,先后往返了很多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好不容易把父亲接回了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乡亲们对他敬叹不已,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
后来又过了7年,他的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的养父吕君没有儿子,去世时,钱乙为他收殓安葬,穿丧服守孝,并且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宋神宗的妹妹长公主的女儿生病了,召令钱乙来为她诊治,非常有疗效。
长公主上奏宋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第二年,皇上的第九个儿子患瘈疭。
瘈疭为手足痉挛的疾病,这个病特别难冶,连太医都不能治好,长公主入朝见皇上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精湛的医术,皇上立刻召钱乙入宫。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公元1032一1113年)。
字仲阳。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
汉族,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孝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
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儿科名医钱乙传奇第一集儿科名医钱乙传奇第一集原创2021-06-21 20:14·中医儿科舌诊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曾多次给皇亲国戚的小儿看病,声明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被后人称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儿科冠绝一代”。
钱乙的身世非常不幸,母亲去世的早,3岁时便被父亲遗弃,是他姑父姑母一手把他养大,自幼跟着医家学医,因为自己童年的遭遇,所以对小儿尤其同情,他学习非常刻苦,20岁时便在民间小有名气。
当时的医生一般都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因为小孩子表述不清,且有腹脏内弱,稍有不慎便会衣物变形,造成死亡。
古代流传一句话,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说明小孩的病非常难看。
以至于在中国古代时,小孩的成活率很低,就连大宋皇室也不例外。
宋神宗皇帝生有二十几个皇子,公主早夭的仅有十几个。
有一次神宗朝长公主的小女儿又病了,就在御医们束手无策之时,有人提议请民间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来救治。
被皇室长公主请去看病,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长公主很着急,于是立刻要把钱乙给招进来。
很快钱乙就被糊里糊涂地带入了长公主府上。
为什么说糊里糊涂的呢?我是有文献根据的。
因为文献记载,这个时候乙方醉,就是钱乙刚刚喝醉酒,估计是白天特别忙,晚上回家呢妻子给烫了点儿酒哎自己很舒服,刚喝了一点儿,然后就被长公长公主府上的人给带走了。
如果他早知道这事儿的话,他绝对不敢喝着酒上长公主府上去看病的。
到了长公主府上以后,一看那些森严的建筑,钱乙的酒稍微醒了一点儿。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说,他此刻。
还是醉了,还喝醉。
等到进到了内室,看到了床上这个患儿以后,钱乙努力镇定下来,他开始给这个小孩诊病。
枕着枕着,钱乙的眉头呢本来是紧皱的诶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然后呢退了下来。
这时候驸马很着急,上来就问说:我女儿这个病怎么样了?回答非常轻松,说没事儿,小病没问题,马上就会好了。
宋朝的公主嫁得大多都是武将,这位驸马就是后来的宁远军节度使,脾气非常暴躁,他一闻这个钱乙你嘴里有酒味儿。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乙,字仲阳,北宋着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证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
其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被奉为儿科之圭臬。
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证,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咳嗽在中医里作为一个病证出现,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名。
可见于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现今多种疾病中。
咳嗽也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儿童甚至长期咳嗽不愈。
钱乙具有丰富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
我们在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尤其是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让人获益匪浅。
现将笔者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 钱乙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上卷的咳嗽篇,开篇即向人们阐释了咳嗽的病因、病位及病性。
如夫嗽者,肺感微寒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说明该病既有因于寒也有因于风者,病位在肺。
关于病性,钱乙认为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他以时间来区分病情的虚实。
随后钱乙就咳嗽的症状处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其中对热证、痰证、痰热证、痰而兼滞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虚证占小部分。
热证、痰证的辨证要点总以身热、面赤痰盛为主,包含饮水涎热唾黏吐青绿水吐痰涎乳食咯脓血等症状。
虚证总以久嗽为主,包含哽气长出气喉中有声等症状。
由此可以看出在咳嗽篇中钱乙认为小儿咳嗽以实热证居多且夹痰明显。
小儿阳常有余,阳气偏盛。
叶天士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很快从阳化热而寒象不显。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历代名医介绍·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于霞(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指导张士卿2006年3月J.PEDIATRICS OF TCM Mar.2006钱乙是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从医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他善于将中医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相结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与发明,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生平里籍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先祖北迁郓州(今山东东平),大约生于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卒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享年82岁,是历史上著名的儿科大家。
钱乙幼时丧母,父又隐匿姓名东游海上而不返,姑母哀其孤,遂收其为养子。
于是他从少年始,即随姑父吕氏学习针灸。
钱乙20多岁开始行医,40岁左右已成为山东著名的儿科医师。
后因治愈宋神宗的子女,而被召为翰林医官,继则提升为太医丞。
晚年因患周痹,他便借病辞官,告归故里。
2学术思想钱乙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儿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四库全书》誉为“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钱乙不仅精通儿科,而且旁通各科,平生十分注重药物学的研究,尤其对《神农本草》、《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均能撷其精华,继承发展。
钱乙著作很多,主要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百篇,但均已亡佚。
所幸的是,由其学生阎季忠搜集先生的生前论述、方剂编辑而成的《小儿药证直诀》流传下来,于1119年刊行于世。
《小儿药证直诀》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论述脉证治法,中卷记载医案23例,下卷列诸方,系按证、法、方药的顺序编著,条理分明。
系统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概括了钱氏儿科的临床经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突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中医儿科专著。
该书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
书中重点论述了小儿常见的痧、痘、惊、疳四大儿科重症,指出了疮疹特点和水疱、脓疱、斑、疹等有关出疹性疾病的形态鉴别;记述了急慢惊风的发病原因和区别高热惊厥的珍贵医案;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的著名理论;在“黄相似”一节中,对黄疸、黄病等做了细致确切的鉴别诊断,如此等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强调在用药物的同时,一定要调理,以善其后。
他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化裁古法,创制新方。
其中有不少方剂是钱乙在脏腑论治的基础上,将前人有效之方与自己临证经验用药相结合,增减化裁创立了很多儿科常用有效之方,临床收效颇著。
《小儿药证直诀》问世800余年,对后世儿科的理论与实践,长时期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儿科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阐释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首先阐释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出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越显著。
因此,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在他的启发下,历代儿科医家都有发展。
要求小儿医生,应该掌握这些特点,这对小儿的健康保育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1阐发小儿生理特点(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对小儿的生理特点总结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实则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在婴幼儿时期,形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机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尤其是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55——2006年3月J.PEDIATRICS OF TCM Mar.2006(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小儿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不同于成年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研究从新生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钱乙从“长脏腑生智意”和“长骨髓添精神”进行了阐释。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
(3)关于“变蒸”之说: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第二篇以大篇幅来专门讨论“变蒸”问题。
变,变易,指人体的形态与机能都在不断地变易;蒸,蒸蒸日上,指小儿向健全方面蒸蒸日上。
变蒸,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筋肉骨脉等形态及精神、智慧、意识等机能部分,都在不断地变易,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
有关变蒸的论述,钱氏明确指出:“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变者,易也。
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
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
”在整个变蒸过程中,脏腑功能也都随之变化,小儿全身的机能与形态日趋完善健全。
然而在这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可以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证候,轻者不必用药,只要静卧调护即可;重者可以用药治疗,但不可深治太过。
另外,钱乙从小儿牙齿的生长发育,阐释了小儿的健康状况。
他指出:“托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
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钱乙认为牙齿的生长发育、数量应“与变日相合”,凡是在这个范围内,都可能为健康小儿,反若“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则显示可能有某种疾病影响小儿的发育生长,但必须根据小儿个体及家族特点全面观察,方能做出正确判断。
2.1.2论述小儿病理特征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说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形体和机能均较脆弱。
因此,在病理方面,不仅容易发病,而且变化也较为迅速,年龄越小则这一特点越突出。
但是,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轻灵,且病因单纯,又少情所伤,若一旦患病,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
即使出现危重证候,只要积极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救治,预后也往往是比较好的。
如钱乙对小儿疳证的论述就充分说明这些问题,他指出:“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
”治疗小儿疾病,不可滥用寒药温药,因为“小儿易虚易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
分析归纳钱氏上述观点,可以得出小儿的病理特点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从他这一观点出发,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常以妄攻误下为警戒。
2.2确立了儿科疾病的五脏辨证对小儿的五脏辨证,是钱乙继承前贤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而首先提出和确立的,也是钱乙学术成就的核心部分。
他充分运用五脏五行的一般规律,又赋予儿科学的特色,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分证,联系到儿科常见病的惊、风、困、喘、虚,充分显示儿科五脏辨证论治的特色,对后世儿科疾病的诊断影响颇深。
钱乙特别注意辨别五脏的虚实,同时将五脏配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联系起来讨论。
他指出:“更当别虚实证。
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哈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
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
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
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这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时的相互影响。
钱氏分别五脏虚实证候的辨证,以五脏病变作为施治的依据,是儿科临床辨证论治的一大创举,同时为以后的脏腑辨证奠定了基础。
2.3提出了儿科调剂制方的特点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很多,而药物治疗仍然是首选方法之一。
钱乙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调剂制方用药的经验,对后世儿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3.1制方严谨,善于化裁钱乙制方,法度严谨,他师古而不泥古,故为方博达,善于化裁。
其立方遣药,以小儿特点为依据,以精实切病为原则。
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敏感,制方用药时必须根据病儿个体特点与疾病的轻重区别对待,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用时56——《中医儿科杂志》征稿启事为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特色、探讨中医儿科学前沿理论、加强中医儿科学学术交流、提高中医儿科学科研水平,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学院主办的《中医儿科杂志》已于2005年8月创刊。
《中医儿科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儿科杂志。
本刊主要报道儿科学术的研究动态,研究信息,典籍整理,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专家学术思想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儿科理论的成果,国外中医儿科研究动态及港、澳、台中医儿科学术研究交流信息等,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凡省部级以上(含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各级科研课题论文,一经审查合格即优先发表,且稿酬从优。
文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和单位所在地区邮政编码,并附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不写)、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
临床报道和科研项目文稿,均请附单位证明或加盖公章,以负责其内容的核实和保密审查。
属基金项目或科研项目论文,请在文稿篇首下方注明项目来源和编号。
投稿同时请提交稿件的软盘。
也可直接从网上投稿,E⁃mail押zyez@ 。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本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务必事先声明。
请作者自留论文底稿,本刊一般不退稿,请不要一稿多投。
本刊收到来稿后,即可回复作者。
编辑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甘肃中医学院,邮政编码:730000;咨询电话:(0931)8765458。
《中医儿科杂志》编辑部2006年3月J.PEDIATRICS OF TCMMar.2006更须注意谨慎。
钱乙之所以能“赅括古今,又多自得”,主要是他能把前人经验和自己的心得要旨与儿科实践相结合,因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小儿阳有余而阴不足,肝有余而脾不足,肺肾亦不足,同时,患病后又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氏善于以此为依据,制方用药,做到“随方而用,各得其宜”。
其制方用药的特点体现在:处处注意到五脏的虚实寒热,在驱邪务尽的原则下,处方力求功不伤正,补不碍邪,或消补兼施,或寒热并投,并注重从柔润上下功夫,以扭转时医滥用香燥之偏向。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为儿科所用,如其异功散即是六君子汤去半夏,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尤运用于小儿脾常不足、津液多伤之体;肾气丸去桂附而为六味地黄丸,适合于小儿阴常不足、无烦多火之特点。
2.3.2调剂制方,善用成药钱氏在儿科临床用药的另一个特点是调剂制方,善用成药,其所用丸散膏方绝大部分是成方成药,充分反映了当时儿科用药的特色。
钱氏在成药的应用上,非常注意用量与服法、内服药和外用药的结合。
所载成方大都味数较少,用量较轻,均考虑到小儿的特点和用药的方便。
纵观《小儿药证直诀》所载114首方剂,除仲景方外,突出的是其自制方。
他在创制新方时,非常注意脏腑功能的恢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对病势紧急、邪实热盛之证,又能本《内经》“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采用力专效宏之剂,可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
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柔和,避免刚燥繁杂之偏,突出了用药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而且他的调剂制方,不仅儿科实用,其他各科亦均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