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误区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差异,常常会出现沟通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导致误解、冲突和不愉快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沟通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并提供应对策略,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沟通问题。
一、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沟通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当涉及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时,理解和表达意思变得更加困难。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会出现误解和歧义。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倾听和确认理解:在对话中,要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并及时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可以用类似“你是说……对吗?”的方式来确认理解。
3. 学习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减少误解。
二、非言语沟通在沟通中,非言语沟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非言语沟通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言语沟通误区及应对策略:1. 身体语言误解:身体语言包括姿势、面部表情和手势等。
不同的文化对身体语言的解读可能会有差异。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应该注意对方的身体语言,并结合上下文来解读。
2. 眼神交流误解:眼神交流在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文化对眼神交流的要求和解读也存在差异。
要避免误解,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的眼神交流方式。
3. 语速和音量误解:语速和音量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过快或过慢的语速以及过高或过低的音量可能会导致对方的误解。
要避免这种误解,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语速和音量,尽量与对方保持一致。
三、假设和刻板印象在沟通中,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刻板印象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然而,这种假设和刻板印象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1. 开放心态:在沟通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过早下结论。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只注重背诵不注重理解在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对话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学生们可能会背诵下来,但对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却一知半解。
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求快而不求实,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上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二、只注重文言文不注重现代表达在教学古典诗词对话时,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导学生理解古文,而忽略了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文的意境。
古代的诗词语言与现代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只沉浸在文言文中而不顾及学生的现代语境,会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产生隔阂,甚至认为古典诗词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失去了对古诗词的情感投入和文学鉴赏的兴趣。
三、过于繁琐的历史背景解读在教学古典诗词对话时,有些老师会对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等进行过于详细的解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因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很有限,很难理解这些繁琐的历史内容和古人的生活环境,也就无法对诗词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兴趣和理解。
四、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古典诗词对话不仅仅是文学鉴赏的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停留在理解和背诵的层面上,而忽视了通过诗词对话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古诗词对话的学习,感受到诗词的美和力量,并通过模仿、创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缺乏实践和体验古典诗词对话本身就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具有情感抒发和生活体验的艺术实践。
然而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只停留在抽象的课堂教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
学生应该通过诗词对话的实际应用,来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生活的情感,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被迫死记硬背,缺乏真正的体验和感悟。
课堂对话行为莫入误区英语教学要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就必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科之间建构良好对话关系;教师的对话行为,不只体现在知识传授方面,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意识、激发学生自觉的对话行为、提高教学中对话效果。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们对课堂对话行为缺乏本质认识,往往会进入误区:1.热闹不等于对话。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
课堂中的对话是指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一种方式。
有人把课堂狭隘地理解为,只要热闹就可以了。
于是,教师热衷于给学生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自由讨论,如5B《At the weekends》单元中,老师上课问了几个同学“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就让学生自由讨论,“How do your family spend their weekends?”其实,学生还没有充分练习“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就直接过度到讨论环节,学生在语言表述上产生许多错误。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如何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立新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认为,教学过程的内存关系是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这种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讨论作为一个教学方式是好的,但要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自然生成,要在水到渠成时展开讨论。
如果脱离了文本本身或选择时机不对,所谓的对话就只剩下热闹了,这样的对话就没有价值。
2.简单问答不等于对话。
启发诱导原则是教学论中与思维相关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
它强调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思考过程,寻找思考方法,积累思维经验,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和诱导,这种时机就是所谓的“愤”“悱”。
启而不答,相机诱导,让其领悟。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误区实践表明:教师与文本对话,举凡出现低效、零效,甚至负效的,皆与解读文本时走入下列误区有关。
一、错读错读,意味着与文本对话时,不自觉地犯一些知识性错误。
一次,某教师说课《静夜思》,饶有趣味地释解“床前明月光”:“皓月偷偷地溜进窗来,悄悄地铺在李白的床前,宛如银色的地毯。
”说者的语态、行态、情态很抢眼,想象力与渲染力很出色,表现力也很丰富。
但,遗憾的是,老师把“床”理解错了。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否是现代就寝的床?唐诗词典有解:床,乃“井床”,即井上的栏杆。
做井床讲的床字,在唐诗中并不鲜见,譬如,《乐府诗集·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这些诗句中的“床”均作“井床”讲。
最能证明“床前明月光”之“床”为井床的,是李白本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的诗句: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诗中展现的,就是李白在朗月静夜的井床边,独自望月的景象。
诗人漂泊在外,孤独的时候,最易于怀古思乡。
当然,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怀的是古,《静夜思》中思的是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深秋,夜凉如水,井栏旁边,李白孑然一人,忽而举头遥望,忽而低头沉思。
月光泻满大地,让人怀疑落了白霜。
万木凋落,北雁南归,是该回家的时候了,岂能不思故乡呢?诚然,“井床”离现在的生活是远了一些。
考证了的“井床”,自不必生硬地灌给孩子,但教师对文本中“床”的本意,是要了然于胸的。
既不能穿凿附会,又不能望文生义,更要力避知识性的错误。
当然,谁人都不是全知全能,个个都有知识盲点,但教师的职责是破蒙与启智,不是重蒙与愚昧。
学生可以容忍教师的苛刻,但不能原谅教师的无知。
二、误读误读,意味着与文本对话时,因循习俗、以讹传讹解读文本。
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地理课堂对话教学是一种以口头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它的应用中有许多误区,下面将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误区及其相应的对策。
一、误区:过度的使用对话技巧,而疏于讲解。
对策: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合理平衡讲解和对话技巧的使用,而不是将重心都放在对话上。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讲解地理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对话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误区: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和相关素材,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策: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直接听教师讲解,或者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多媒体和素材上。
三、误区: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而忽视学生的习作。
对策:在课堂上,教师应平衡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习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书面表达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对话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存在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造成对古诗词的误解和忽视。
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古诗词对话教学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一、重视背诵而轻视理解在古诗词对话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背诵量,而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削弱古诗词对话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记忆,而非一种对美感的感悟和领悟。
解决办法:在古诗词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而非单纯地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充分挖掘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流于形式而忽视内涵古诗词对话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形式,例如格律、韵律等,而忽视了古诗词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灌输式”记忆,而忽视了对古诗词精神内涵的领悟。
解决办法:在古诗词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来领悟古诗词的真正魅力。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从而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三、脱离生活而陷入虚无缥缈解决办法:在古诗词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古诗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古诗词的魅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身边的情感、体会身边的人物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用古诗词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而使古诗词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四、重视文本而忽视表达。
教师与学生沟通常犯错误有哪些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它通过文字(书面语言)或声音(口头语言)为媒介来表达。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言,口头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口头语言的好坏代表着口才水平的高低。
教育学表明:当一个教师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达到教学所需求的程度,口才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今天小编为你整理教师与学生沟通常犯错误,希望能帮到你。
1、老师在沟通上常犯的错误一、言语伤人,冷嘲热讽,且态度冷漠,缺乏温暖二、教师本身错误示范,或人格上有偏差(不信任,多疑,紧张或情绪化) 只使用一个标准评断学生,例如以功课好坏论英雄吝於奖励和赞美权威角色作祟,无法以平行沟通方式对待学生未与学生充分沟通之前,老师便假设学生已明白,以致产生误会.让我们看看以下一些常见的例子:(一)「为什麼你从来不按时交功课」这是个夸张的指责,其中的错误在「从来不」,学生会生气你歪曲事实,他也有几次按时交功课的时候,而他第一个感觉是要维护自己,因此他可能认为你对他有偏见,而反抗或不愿意顺从.另外这也会引起不公平的感觉,甚至给对方不想改变的藉口:老师只记得坏的,不记得我的好,我努力也没有用.(二)「我已经说过好几十次了!」师长须时时提醒孩子各种生活中的规范,但「唠叨」与「时常提醒」最大的差别在於提醒必须保持友善的态度,口气没有不耐烦或生气,而唠叨通常在语气上就听得出来,让学生想违抗要求,影响到关系的和谐.(三)「你从来就没让我把话说完!」这个错误在於一次指责太多件事情,会使对方感到挫折,生气.另外也没办法把重点聚焦在目前讨论的事情上.(四)「你怎麼可以那样讲」当说出这句话时,一方面你已经否定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建立「权威—服从」的关系,学生容易不服权威而心声怨怼甚或反抗.(五)「如果没什麼好称赞的,叫我如何称赞呢」只要学生一有了好的行为或有了进步就立即称赞他,没有一个孩子是每天都表现得很坏,此外也不是要他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才称赞。
简述语言沟通中的误区
语言沟通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有时候我们在使用语言沟通时可能会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误解、误解和沟通不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言沟通的误区:
1. 以貌取人: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们的性格和品质。
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可能会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担忧。
2. 妄自菲薄:有些人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会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而忽视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也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3. 语言暴力:有些人可能会使用攻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批评。
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对方的误解和伤害,同时也可能会让自己的形象受损。
4. 重复表达:有些人在沟通时可能会过于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可能会导致对方感到厌烦或者疲劳。
5. 缺乏倾听:有些人在沟通时可能会缺乏倾听,只关注自己的话语,而忽视了对方的反馈和需求。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同时也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
6. 不了解对方文化:有些人在沟通时可能会不了解对方的文化
和社会背景,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信息误解和沟通不畅。
7. 忽略语音和语调:在沟通时,语音和语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们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情绪和态度,这也可能会影响到对方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语言沟通中的误区有很多,我们在使用语言沟通时需
要注意避免这些误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对语文对话教学中三大误区的剖析对语文对话教学中三大误区的剖析
对语文对话教学中三大误区的剖析
语文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作用。
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认识,给语文对话教学带来了一些误区。
首先,有些教师忽视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性,只是把课本上的对话当作考试题来讲解,缺乏实践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激发,无法发挥语文对话教学的优势。
其次,有些教师认为对话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任务,把它当作语文课堂上的游戏,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从而使学生对话表达的能力不能得到正确的发展。
最后,有些教师把语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单一的活动,只注重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视了学生对话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三大误区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应该加强教师对语文对话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对话训练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表达能力。
口语中的常见误解口语是日常交流中最为常见的语言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会频繁地使用口语进行沟通。
然而,在口语交流中,常常出现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引发沟通障碍。
因此,了解口语中的常见误解并学会有效应对是提高交流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口语中常见的误解及其解决方法。
一、音频问题口语交流中,由于语速快、发音模糊或背景噪音等原因,容易造成音频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误解是听不清对方说的话或者对方听不清自己说的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慢速发音:在交流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清晰地发音,确保对方能够听清自己说的话。
2.确认理解:在听到对方说话时,可以通过简单回应或追问的方式确认自己是否理解正确,例如:“你是说……对吗?”3.调整环境: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进行交流,避免背景噪音对语音传递产生干扰。
二、语法问题在口语交流中,语法问题是常见的误解来源之一。
不正确的语法使用可能导致理解的偏差和意思的混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简洁表达:在口语中,尽量使用简洁的表达方式,避免过于复杂的语法结构和长句子,让信息传递更加清晰易懂。
2.避免歧义:注意句子成分的明确,避免句子结构上的歧义。
同时,在表达时可以适当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增加语音语调的变化,让意思更加明确。
3.复述确认: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将对方的观点或信息进行复述,以确保自己理解的准确性。
例如:“你是说……,对吗?”三、文化背景问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口语交流中的误解也常常源于对方不了解或理解错误特定文化的表达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尊重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给予尊重和包容,不要将自己的文化观点强加于他人。
2.解释文化含义: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对自己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解释,以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
3.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礼节和语言表达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四年级" target="_blan">注册Vw15461当前位置: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22字体大小:分享到:关键词对话教学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并采用先听说,后读写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小学英语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对话教学的实质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多个情景的堆砌、轻课文整体情景的创设案例1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4B Unit 6 Lets go by tai的对话时,为了教学其中的四个词组,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情景:(1)教师播放几位学生在超市购物的录像,并向学生提问:Where are they引导学生答出:Theyre in the suaret然后,教师出示Lets go to the suaret的句子卡片,并领读;之后,师生进行以购物为话题的对话,教师问:How shall wego to the suaret学生给出各种答案,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的新词组by bie。
(2)教师呈现一张图书馆的图片,并提问:Is this a suaret学生回答:No, its a library之后,教师对学生说:Lets go to the library学生纷纷应答:OK! 教师趁机提问:But how How shall we go to the library并引导学生给出各种答案,进而引出又一个新词组on foot。
(3)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Micey的VCD,并提问:Where is Micey学生回答:At the station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出at the airinibus。
(4)教师呈现医院的图片,并提问学生:Is this a theatre学生回答:No, its a hosother is doing some washingMy brother is in the garden e cleaningIm in the study readingWe are all busy in the evening教师可以利用歌谣中的Theyre all busy in theevening这句话,与学生谈论各自的生活,接着让学生猜测老师在Sunday evening通常干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过渡到usually和surf the Internet这两个新语言项目的学习。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国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古诗词的对话教学常常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这些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误区一:重视诵读而忽视理解传统的古诗词对话教学往往着重强调学生的诵读能力,忽视了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学生在默背时,往往只注重语音、节奏、语调等表面特征,而忽略了诗词的意境、情感等内在内容。
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造成了学习效果的大打折扣。
改进方案:强调内涵解读和情感启示在诗词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涵解读和情感启示,通过对诗词的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情感,并把这些理解融入到沟通对话中,以达到对古诗词真正的理解和欣赏。
误区二:单一的讲解方式传统的古诗词对话教学只是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讲解。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改进方案:多元化的交流和互动方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方式,比如让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演练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语言对话成为学生的主体。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回馈和肯定,促进学生的成长。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传统的古诗词对话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只注重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修饰意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改进方案: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与文化背景的结合在对古诗词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与文化背景的结合,让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密切地贴近诗词,建立起学生自主的情感认同。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品味有重要的作用。
误区四:只重视词语语言技巧传统的古诗词对话教学通常只重视词语语言技巧,而忽略了对语言的整体与语音韵律的把握,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古诗词对话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误区一:只侧重于背诵和解释,忽略了对诗词内涵的探究在传统的古诗词对话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背诵和对诗词的字面解释,而忽略了对诗词内涵和意境的深入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诗词的了解停留在浅层,只是停留在表面理解和模板化的解释,而没有真正领会诗词的深层意义和韵味。
改进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对诗词内涵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想象和感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深入理解。
误区二:教学中缺乏情感的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共鸣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意境是其重要的艺术魅力所在,然而在古诗词对话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情感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共鸣。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理性的解读和记忆上,缺乏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误区三: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不足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
改进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介绍,教师们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误区四:固化传统解读方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古诗词对话教学方式往往固守于传统的解读方式,对于古诗词的解读往往局限在某种固定的理解范式下,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改进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局限于传统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个性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古诗词,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舒畅的心情和融洽的气氛,使师生目的趋同,形成积极的态度,所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一、过度的忠告或建议老师假如一而再、再而三地忠告或建议,这等于告诉学生老师不相信你的才能。
这种沟通有时会使学生变得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自己不再考虑;每临紧要关头,学生便向外界权威求助。
所以,过度的忠告或建议,会不断削弱学生的独立判断才能和创造才能,养成“人云亦云〞的心态,造成了沟通的障碍,老师无法理解学生的思想。
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二、使用了会中伤学生的语言老师在生气或冲动的情况下,往往会说“你以为你很聪明!〞、“不要以为你什么都懂!〞、“讲了这么多遍还不懂,跟猪一样笨。
〞这些语言都会中伤学生,造成师生沟通障碍。
后果是让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随之出现反攻的心态,回绝老师的任何教育,包括该老师所教的课程。
师生沟通失败,旧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多了一个新矛盾,适得其反。
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三、给予泛泛之词当我们做出对另一个人的肯定或否认的判断时,假如这种评价是粗浅之辞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绝望〞、“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等,这种一般性的泛泛而论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无益的。
当我们要去抚慰一个痛苦中的人时,泛泛之辞同样起着隔靴搔痒的效果如、“不要难过!〞“不要着急〞等,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抚慰。
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四、经常性的“说教〞假如老师经常的说教,会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认为老师在运用他的权威,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防卫心理,对老师反感,造成沟通障碍。
这种沟通形式表现为、“你将会......〞、“你必须......〞、“你应该......〞、“假如听我的,你就会......〞等。
这样否认学生,等于告诉学生老师不信任你,你应该承受老师的意见。
对话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误区
作者:沈建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3期
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话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知识的生成、情感的生长和态度的生养,促使学生自动地汲取、自主地成长和自能地发展。
这样的对话,使得语文教学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和情感互动的动态过程。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虚假对话和无效对话。
具体表现如下:
一、脱离文本型对话。
(一)背离主题。
某教师教孙犁的《荷花淀》,一个同学问:“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为什么荷花淀的女人要上战场呢?”这位老师马上眼前一亮,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于是,一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这一类对话往往脱离文本、远离情境、忽视时代,出现泛语文化、去语文化和伪语文化的倾向,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
(二)人为拔高。
一般教师在归纳主题时常常会拔高人物形象,认为拔得高一点总不会错,殊不知倘若教师一味“拔高”,在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势必也会失去自我。
文本解读应该契合作者的思想、文本的背景,更应该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时候我们在对一些艰深的课文进行解读时还要适当降低“高度”。
(三)架空解读。
许多教师在教王实甫《西厢记》的《长亭送别》时往往着眼于文中的几支曲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和鉴赏。
但问题是《长亭送别》是戏剧,应该“用戏剧的眼光来看待戏剧的语言”,其曲子鉴赏的指向也应该是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性格乃至矛盾的冲突。
(四)刻意创设“情境”。
记得某教师在教读《孔雀东南飞》时,用古代庭审的方式,让学生扮演阎王、判官、原告、被告,把课堂变成公堂,通过几个学生一番表演,谴责焦母和刘兄,判兰芝、仲卿复婚。
整堂课教师完全把原文抛开,只取其中的几个枝节让学生表演一番。
这种课耗时费力,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教育不是表演,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的情感和意义,能够把握作品的写作精髓就可以了。
(五)过分强调“创新”。
近年来,有人把《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新解为“朱自清因婚外恋而苦闷”,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新解为“刘兰芝的不孕症”,我认为,诸如此类随心所欲的“戏说乾隆”式的理解是很不严肃的,也是违背理解规律的。
目前,学生的自主阅读又走到了一个“惟自主论”的极端。
教师迁就学生的感受而没有自己的感受,教师督促学生与文本对话而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投入。
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就不能光有学生的“发言”,而教师和文本却话语缺失。
我觉得,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即其对作品历史具体性的凭藉。
二、隔膜型对话。
以中学教材中的《静女》为例。
诗中写到少女拿初生的白茅表达自己对小伙子的情意。
很显然,从现在的价值标准来看,这样的礼物既不够郑重也不够贵重。
这时,就有必要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小伙子的惊喜了。
首先,让学生了解先秦时代的朴实民风、民俗。
其次,让学生了解小伙子能感受到普通的小草“洵美且异”,显然不是注重礼物本身贵重与否,而是看重情感的深度与浓度。
《红楼梦》中林黛玉不要贾宝玉转赠给她的北静王的念珠,而对于宝玉赠与的旧手帕却感动得心荡神摇,情同此理。
而现代学生因为时代价值观念的
不同而没有被《静女》中姑娘的深情打动,也就不能理解小伙子收到礼物时的狂喜。
这种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所造成的隔膜是学生与古典文学作品之间的隔膜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欠缺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前方》所表现的生命苦难,也使他们难于与《我与地坛》中的作者在生命思考中产生共鸣。
当然,造成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生疏、陌生和难以深层沟通,语境的缺失也是较大的原因。
所谓语境,是指言说者生存与活动的现实环境,它决定着言说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意义。
所处的语境不同,所生发的意义也会不同。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语境中动容、动情、启智。
语境是滋生对话的息息土壤,给对话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极强的情趣性、情境性和情感性。
三、专制型对话。
这种对话表面上你来我往,热热闹闹,课堂讨论、争论得异常激烈,但是各方都自以为是,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一味地让对方服从自己,缺少倾听、思考、交融、批判和反思,这样的对话往往缺乏思想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和深入的可能。
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教曹禺的《雷雨》,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理解。
课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凶横、虚伪和腐朽的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一方则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善性良知、念旧情重道义的人。
双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然而,正因为缺少了倾听和沟通,最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仍失之偏颇。
新课改中,我们提出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观点,表面上是将学生定格在“平等”的概念中,但“首席”的界定似乎还是没走出传统的“师道尊严”,特别是由于教师的先知和厚积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在教学对话中左右学生的思维路径,形成互动过程中的假性民主和虚假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对话的问题或话题绝大部分又来自于教师,学生缺少问题意识,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因而被老师提出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
教师常常预设了完满的答案,却硬要以对话的方式问答出来,无论学生讨论或回答的结果如何,都要硬拽到那个“彀”中,有的连回答的词语都要求相同,尤其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这类情况比比皆是。
记得听一位老师上《归去来兮辞》,该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陶渊明归途中的心情。
一个学生回答:“恨。
”教师不满意,又一个学生回答:“急。
”教师仍不满意,第三个学生的答案是“欣”。
这时教师急了,又请第四个学生,答:“喜。
”教师满脸无奈,只好一点鼠标,闪出一字——“乐”。
以上问题说明,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源于教师的虚假对话,不仅影响了对话交往的有效性,而且影响了学生思维和精神的发育,也使整个教学流于形式和虚假。
沈建忠,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