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备考: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二)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公考海洋知识的考点
公务员考试中涉及海洋知识的考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地理:如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基本特征、地理位置、重要海峡与运河(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主要岛屿与群岛、海陆分布及海岸线类型等。
2.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鱼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资源,以及鲸鱼、海豚等珍稀保护动物)、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结核、深海矿藏等)、能源资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与利用等。
3.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如海洋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海洋保护区建设、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珊瑚礁保护、赤潮现象及其防治等。
4.海洋法与国际海洋事务:涉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概念及其划分原则、国际海底区域及其开发管理规定等。
5.海洋科技与发展战略:例如海洋观测技术、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或全球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规划(如“蓝色经济”、“海洋强国”战略等)。
6.海洋气象与灾害:包括海洋气候特点、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台风路径与影响、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海洋气象学知
识,以及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公考中海洋知识的具体考点会根据当年的考试大纲和题目设置而变化,考生需要结合最新的考试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思维激活我国海岸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海上通道,为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海岸带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海岸类型繁多,分布格局也独具特色。
有关我国海岸带形成的主要因素,你知道多少呢?提示: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地球深部的内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二是地球外动力作用过程。
如气候变化(冰期、间冰期)所导致的海平面的变化;光、水、风等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风暴、海浪等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削高填低和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变化.三是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和改造海岸带地质环境的重要地质营力.在上述三方面地球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集中体现在海岸线的往复变迁,这一变迁是海平面的升降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泥沙的输送、沉积与海浪(海流)侵蚀等地质作用过程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主整理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____________处时与____________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____________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____________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其范围由___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____________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____________组成,又称____________。
军队文职测绘类专业课
军队文职测绘类专业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测量基础知识:测绘类专业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包括测量单位、坐标系统、测量误差与精度、测量仪器与设备等。
2. 测量方法与技术:测量过程中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包括平面测量、高程测量、线路测量、面积测量、曲线测量、角度测量等。
3.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GIS技术在军事测绘中
的应用,包括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地图分析与空间决策支持等方面;遥感技术在军事测绘中的应用,包括遥感图像解译、空间目标检测与定位、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4. 海洋测绘专业知识:海洋测绘的概念、方法与技术,包括海洋测量、潮汐观测、海底地形测绘、海图制作等。
5. 海上测绘专业知识:包括航行测绘、水深测量、航海图制作、船舶定位与导航等。
6. 地形图解与制图:地形图的解译与制图技术,包括地貌解释、地形图像分析、地图符号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7. 防空测绘专业知识:包括防空测绘的方法与技术,如雷达测绘、探测与测量等。
以上是军队文职测绘类专业课的一些基本内容,具体课程设置和内容会根据不同军队以及学校的要求有所差异。
海洋科学知识点海洋是地球上占据绝大部分的水域,也是生命的摇篮之一。
了解海洋科学知识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发展海洋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海洋科学的知识点。
一、海洋的基本特征海洋是由海水构成的一个庞大水体,包括五大洋和无数的海湾、海峡等。
海洋具有较大的面积、深度和盐度,其中太平洋是最大的一个海洋。
海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种鱼类、贝类、海藻等。
二、海洋环境海洋环境包括海水、海底、海岸线等。
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参数对海洋生物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海底地形复杂多样,有海山、海沟、海岭等地貌。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相交界的地方,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三、海洋生物海洋中生活着各种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中层生物等。
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底层,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
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如海星、海参、海葵等。
中层生物生活在水体中层,如鱼类、海豚、鲸鱼等。
四、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渔业资源是人类获取海产品的重要途径,如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
矿产资源包括油气、金属矿、盐等。
能源资源包括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等。
五、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破坏,包括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岸开发等。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措施,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等。
只有保护好海洋,才能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海洋科学知识包括海洋的基本特征、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和海洋保护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海洋科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知识,为建设美丽的海洋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岸带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大陆隆大陆隆又叫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
它跨越陆坡坡麓和大洋底,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
中央主脊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它全长6.5×104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滨海砂矿当陆上碎屑物质被径流搬运至河口、海滨地带,或者原地残存的物质和海底产物经波浪、潮流、沿岸流反复分选,其中一些化学性能稳定和密度较大的有用矿物,在特定地貌部位富集到具有经济意义时便成为滨海砂矿。
此类矿产开采方便、选矿技术简单、投资小,是开发最早的海底矿产资源。
海底石油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
自50年代以来,世界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由陆地逐渐转向海洋,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40多个沿海国家的海域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1995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1%,预计到2000 年世界海洋石油产量可达12亿吨,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5%。
石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自然界中以液体存在称为石油,以气体存在称为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
根据对海洋基础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将知识点划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明白并理解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
【熟悉】——清楚地知道相关知识点,认知的程度比较深刻。
【掌握】——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学习,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①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②解释: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说明或概述;③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即预期的结果。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概观1.[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洋: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一般>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被陆地围隔成的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
海湾: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
海峡: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了解]: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当潮波传入不同形态的海区,将有不同的波动形式,如果是窄长半封闭海湾,由于湾顶的反射将形成驻波;若在半封闭的宽海湾,因科氏力对潮波运动的影响不能忽略,潮波成为旋转潮波;当在长海峡中传播,由于地转效应也使潮波发生变形。
在不同形态的海区,潮流、潮汐的变化规律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是相近的海区,潮差及潮时都可能不一样,潮汐动力理论对这些现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参考答案依照对海洋基础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别同要求,将知识点划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经历,理解并明白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
【熟悉】——清晰地懂相关知识点,认知的程度比较深刻。
【掌握】——明白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区不、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学习,可以深刻领略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①转换:用自个儿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别同的方式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②解释:对某一知识点举行讲明或概述;③判断:恐怕未来的趋势,即预期的结果。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科学1.[掌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了解]:海洋科学的分支及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海洋科学的概念: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辟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的对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紧密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海洋科学的分支:海洋科学体系包括基础性科学、应用与技术研究、治理与开辟研究。
基础性科学的分支学科体系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应用与技术研究的分支有卫星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航海海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预报以及工程环境海洋学等。
治理、开辟研究的分支有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海洋法学、海洋监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管理、海域治理等。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靠于直截了当的观测,其次是信息论、操纵论、系统论等办法多种办法融合,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二)地球运动和结构2.[熟悉]: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科氏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差不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地球上惟独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公共基础知识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二)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了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大洋中脊,大洋盆地)3.[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大陆漂移: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中公教育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
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海岭,这些带状海岭是下方地幔软流层的出口。
不断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却而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
中公教育大洋地壳不断的受到新由海岭涌出的溶岩所推挤而向两旁移动,使海面积扩大,同时大陆地壳受到推挤而分离。
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
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
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增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概观[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了解]: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1)洋: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海: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被陆地围隔成的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陆间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内海(渤海、波罗的海)、边缘海(东海、日本海)】【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3)海湾: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的潮差【杭州湾】。
(4)海峡: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直布罗陀海峡),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渤海海峡)。
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故其海洋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5)海的主要特征: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6)洋的主要特征: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洋与海岸带》讲义一、海洋的概述海洋,这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领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命的摇篮。
从深邃的海沟到辽阔的洋面,海洋中充满了无尽的奥秘和奇妙之处。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 3800 米,最深处可达 11000 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其温度和盐度在不同的区域有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海域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的海域则温度较低。
盐度则受到降水、蒸发、河流输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海洋中的水体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
洋流就像是海洋中的“河流”,有暖流和寒流之分。
暖流带来温暖的海水,使得流经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寒流则相反,会带来寒冷的气候。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就使得欧洲西北部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海洋还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等。
同时,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药物来源。
二、海岸带的定义与范围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交界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一般来说,它从海岸线向陆一侧延伸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最远处,向海一侧延伸到浅海海域。
这个区域包括了海岸线、海滩、潮间带、河口、海湾等多种地貌类型。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它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是平直的,有的则是弯曲的。
海滩是由沙子、砾石等堆积而成的,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潮间带则随着潮汐的涨落而交替被海水淹没和露出,这里生活着许多独特的生物。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使得河口地区成为了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海湾则通常具有独特的水动力条件和生态系统。
三、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海岸带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其中红树林、珊瑚礁和滨海湿地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它们的根系发达,能够适应高盐度和潮汐的环境。
红树林不仅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还能够抵御风浪、保护海岸线。
《海洋与海岸带》知识清单一、海洋的概述海洋,这一广阔而神秘的领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
它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对地球的气候、生态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海洋的深度差异巨大,从浅海的几米到深海的数千米不等。
最深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过 11000 米。
海洋的水温也因纬度、深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的海水则较为寒冷。
海洋中的海水并不是静止的,它存在着各种运动形式。
洋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如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等。
洋流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渔业资源。
海洋的盐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在 35%左右,但在不同的海域会有所差异。
影响盐度的因素包括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注入等。
二、海洋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包括浅海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和大洋生态系统等。
浅海区域,阳光能够穿透海水,为海洋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光照条件。
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藻类、海草等植物,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同时,浅海也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如贝类、虾类、鱼类等。
深海生态系统则相对神秘和特殊。
由于缺乏光照和高压、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深海生物具有独特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一些深海鱼类拥有特殊的发光器官,用于捕食和交流。
大洋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数量庞大,是许多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珊瑚礁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三、海洋的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
矿产资源方面,海底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锰结核、多金属硫化物等。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能源来源。
生物资源不仅包括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食用生物,还有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
海洋药物的研发正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能源资源方面,除了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可再生能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海洋与地形基础知识一、海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其中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0.8%。
海洋是洋和海的总称。
(一)洋洋――海洋的中间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深度一般在2000米以上,水的温度、盐度、颜色等不受大陆影响,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全球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二)海海――海洋的边缘部分,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米之内,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海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水温受大陆影响而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水的盐度和颜色受大陆河流、气候和沿海大陆架地形的影响较明显。
按照所处位置,海可以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1)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2)内海是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最小,海水最浅;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如日本海和我国东海。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是位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面积最小的海是位于土耳其西北面的马尔拉海,仅1.1万平方千米。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主张,我国所辖海域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在“四海一洋”中所辖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30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二、海岸(一)海岸线海岸线――泛指沿海海陆交接线,一般定在平均海平面的交线上。
海洋与陆地是地球表面两种基本地貌,它们之间被一条明显的界线所分开,这条海陆交汇的界线即为海岸线。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的定义,海岸线是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
世界海岸线总长度大约为44万千米,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千米,岛屿海岸线总长度约14000千米。
广东省是我国沿海海岸线(包括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两部分)最长的省份。
(二)海岸广义的海岸是指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备考: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二)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了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
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3.[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
大陆漂移: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中公教育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
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海岭,这些带状海岭是下方地幔软流层的出口。
不断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却而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
中公教育大洋地壳不断的受到新由海岭涌出的溶岩所推挤而向两旁移动,使海面积扩大,同时大陆地壳受到推挤而分离。
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
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
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增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
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Wilson,1965)。
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中公教育板块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裂谷与转换断层带。
该理论对地质地理学以及生物学影响很大。
不同大陆上地层、矿产、动植物分布,只有通过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
◆推荐
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
2013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含16地市) /html/2012/12/22307.html 2013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校辅导课程(协议保障,不过退费)/bssydw/anhui/ 2013下半年安徽事业单位面试辅导课程/general/69/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