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经济史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摘要:尽管目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能源仍然起着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杠杆作用。
能否获取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将决定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能源;石油一、中国能源需求的基本情况近4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加了25倍,占世界的8.5%。
自1991年起,中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增加到16%,接近于欧洲(18%)和最大石油消费者美国(21%)。
2008年,中国已加工3.42亿吨原油(增长了3.7%),增长率为2.7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燃料产量达到2.08亿吨(增长了6.9%);石油开采量接近1.9亿吨(增长了2.3%)。
中国的油田大体分布在七个相距较远的不同地区,其余数量众多的中小油田较分散。
近几年来,中国开发了拥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矿区,如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约3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几十年来勘探发现的最大油田。
可是,这些勘探发现以及原油产出一时很难改变中国大量需求原油的现状。
中国政府期望加大勘探海域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开发力度,2010年,预计开采量上升3%,每天产量为390万桶。
截止1993年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原油生产供大于求。
而目前是石油进口大国且保持外部供应稳定上升的趋势。
2008年,中国进口了一亿七千九百万吨石油(增长9,6%),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上升了1.8个百分点,达48%(2020年将超过60%)。
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上升至每天1420万桶,其中1090万桶需要进口。
美国认为中国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4%,而国际能源署则认为达16%。
1919年中国经济研究报告191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极其繁荣的一年,通过研究1919年的中国经济,有助于研究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发展情况。
一、1919年中国经济概况1919年,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极其繁荣的一年”,或者是“极有成效的一年”,“创造了纪录的一年”。
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明显、企业家阶层上升,中国加入到世界一体化循环中。
(一)经济增长、企业家阶层上升1.内在动因——商业民间自治社会秩序迅速兴起中国一部分城市经济增长非常明显,普遍成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热点。
大量的西方进口商品带来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外国企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大量新技术、新机器设备以相对低的价格源源不断地从欧美进口过来,这些利好因素使企业家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2.外在动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长年在中国市场图谋商业发展的欧美各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战争中去,因此中国事务就显得无足轻重。
相比之下,只有日本和美国因为参与到一战的程度不深,因而能够维持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利益格局。
金融家把资本抽调回国,以备战争之需,大量的企业人员响应国内战争动员令,回国应征,上了战场。
几乎所有参战国在中国的公司都停止了营业。
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短期之内带来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效应。
一方面,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少,外国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明显的贸易数据是,1913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棉布达到1900万匹,250万担面纱,但到1919年前后,进口规模锐减到1400万匹,130万担面纱。
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市场对原料和食品需求的明显增长,以及欧洲参战各国对用于军事的有色金属原料品的有效需求,拉动了市价,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出口能力迅速攀升。
相关的出口产品普遍扩大了规模,比如植物油、皮革、羊毛、面粉、鸡蛋,甚至包括蔬菜和红茶。
这样的出口格局,远远超越了曾经非常红火的茶叶出口和生丝出口。
中国经济史教案中国经济史论述中国经济千百年的变迁.中国经济曾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远古的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了近XX年.现在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加深.以下是中国经济史教案,欢送阅读.1,明确学习?中国进现代经济史?的主要目的2, 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3,掌握?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1,何谓历史?历?说文解字?:“历,过也,传也〞,过,空间上的移动,传,时间上的移动. 史:一种官职:周有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历史就是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2.历史和历史书的区别【教学案例】日本教科书问题a.背景:根据日本文部省惯例,每四年有一次教科书的审定,最近一次是XX年8月26日-XX年4月5日,由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编,扶桑社曲版的?新历史教科书?.b.核心问题:韩国-“慰安妇〞和“独岛〞问题;中国- “南京大屠杀〞和中日战争的起源问题.今天占日本教科书主流的,依然是建立在完全认同东京审判根底上的东京书籍等7家由版社的历史教科书,他们成认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属侵略性质,成认战争中制造的诸种暴行.c.新旧教科书比拟:?新社会历史?-东京书籍VS?新历史教科书?-扶桑社“九一八〞事变:为了保证日本在满洲的利益,一直主张从中国分裂由去的军部于1931年9月18日炸毁满洲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展开了军事行动.随着***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阻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止匕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 ***力量的不断逼近.“七七〞事变:已经支配了满洲的日本,进而侵入华北. 1937年7月7日,由于北京郊外卢沟桥发生的日中两国军队之间的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 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南京大屠杀〞:战火从华北延续到华中,日本军于1937年末占领了南京,占领过程中日本军杀害了大量中国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东京审判裁定了日本军曾于1937年,日中战争占领南京期间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民众.不过,关于这一事件的真相,相关资料中也发现有疑问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 至今论证仍在继续.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是属于与中国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不是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让朝鲜摆脱了清政府对它的限制使其获得“独立〞.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那么是日本为抵挡沙俄南下限制中国东北、华北和朝鲜所发动的战争,其结果是把东北从沙俄手中夺回还给了中国,日本相应地获得其应有的在华权益.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赶跑了西方白人,为战后这些国家的反殖民独立运动的胜利打下了根底. 反映了今天的日本人急于摆脱战争罪恶的心理.历史书上所表达的历史与过去真正发生过的历史是有区别的★思考:有没有真正的历史?3.经济学与经济史任何专业教育,都应该包括历史的内容.什么是经济史?顾名思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发生、开展的历史.所谓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目前,这两个方面都有许多专门学科加以研究.生产力方面,如地理、化学、冶金、电力、煤炭等;生产关系方面,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财贸学等.但是, 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关系.因此,所谓经济史,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开展、演变的历史.换句话来说,经济史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开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是经济史一词的根本含义,需要同学们首先加以明确.“经济史〞这三个字正式作为著作名称,最早由现在1877年.当时,德国学者殷那马-斯特奈格由版的?论德国经济的资料来源? 一书,正式使用了“经济史〞三个字,这是“经济史〞三个字作为著作名称的第一次由现.两年后,也就是1879年,殷那马-斯特奈格曲版了另一本以“经济史〞命名的著作 -- ?德国经济史?第1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经济史著作.1883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西勃姆也写了一此题名为?英国农村公社史?的著作.这部书的正名中,虽没有由现“经济史〞三个字,但它的副题却是“一篇经济史论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史〞命名的英文著作.从此以后,英文、德文、法文等各种文字中,以“经济史〞三个字命名的著作越来越多.经济学专业学习经济史的目的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历史;由经济史得由规律,上升为思想和理论4.目的(1)个体人投入历史活动的目的强调主体性、主动性与目的性的结合(2)学习历史的目的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一一培养见识何为有用?--主体的价值判断怎么用?“人们习惯把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介绍给各个君主、各个政治家、各个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政府和各民族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由来的法那么行事.--黑格尔(3)社会目的--探讨规律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1840——1949年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开展过程和规律.具体地说,它研究整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开展阶段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开展、崩溃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展、胜利这一辩证消长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规律性.这种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开展规律.1.孙健等?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1979年版;2.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北京人民由版社1982年版;3.于素云?中国近代经济史?辽宁人民生版社1983年版;4.彭迪先?中国近代经济史?四川人民生版社1983年版;5.华东师大?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由版社1984年版;6.蒋建平?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1985年版;7.凌耀伦、熊甫?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人民生版社1982 年版;8.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甘肃人民1983年版;9.郑佩权?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师大由版社1992年版;10.沈浩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央民院大学1989 年版.11.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二册, 人民生版1999年版.12.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三册, 人民生版社XX年版.推荐的史学家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名的左派史学家,近代史大师他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代表作:?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 » 等.2.黄仁宇他以“大历史〞观闻名于世,以细致动人的笔触抽丝剥茧,梳理了社会经济的种种问题,并从中探索其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3.费正清“研究中国五十年,美国的中国学巨擘〞;当今西方最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研究中国问题,不只从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而且更广泛第从中国历史和中国全面的社会问题入手.代表作:?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费正清自传?,?剑桥中国史?等.1.重要意义第一,理论意义.任何理论的建立和开展,都离不开对历史的研究.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 ,是基于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基于对俄国、英国、美国、德国等经济史的研究.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是十分重要的.比方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军事史、中国近代文化史等.第二,现实意义.今日中国来源于过去的旧中国.新旧中国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对于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提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熟悉,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比方中国传统经济是怎样演变成近代经济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开展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怎样开展壮大起来的,等等.2.方法:史论结合汪息:a.事件: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前因后果,质变.b.人物:人的历史,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写进历史;c.史料1.三个变化:(1)1840-1894年,**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由独立的、封闭的封建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形成时期)(2)1895-1927年,甲午战争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开展和深化时期.(3)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确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开展和胜利的时期2.三个阶段:①1840-1894 :以**为主的商品侵略;由传统向近代质变附属国经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国民经济负增长.②:资本输生成为主要手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形成;官僚资本形成并占统治地位;国民经济缓慢增长.③:三类地区的三类经济: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见课本P5-P7〕3.三个时期:①1927-1937年的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②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③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说明:这一阶段的经济是在国内战争和对外战争交替下变化的.4.重点: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5.主线:经济形态的变化〔其他观点:工业化阶级斗争〕思考题:明确自己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目的.——**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概况学习重点: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和特点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特点3.**战争前期的自然经济形态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原因【导入】中国古代文明之印象:文明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治理技能、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语言和艺术1.科学技术:四大创造2.生产力:农业、人口、实用的技术3.治理技能:“官〞-集权官僚制、科举制度4.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以“天命论〞为世界观、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的儒家学说,儒、佛、道5.语言文字和艺术:汉字、书法、美术、戏剧等等.这时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世纪的“罗柯柯时代〞--崇尚中国“罗柯柯〞一词译自法语,是汉语“装饰〞或艺术风格之意.以优美、轻倩、生动、自然为特色的“罗柯柯风格〞 , 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在罗柯柯时代的心理中,中国是一个模范国家,它唤起了欧洲一般社会以一种假想中快乐的人生观,给欧洲的革命铺平了道路.〞 b.路易十五,轿子一一c.伏尔泰: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美、最古老、最广阔、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惟理性〞;?赵氏孤儿?,?中国孤儿?d. “魁奈在他的?中国的专制制度?中浸透着中国文明, 使人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重农学派的全部理论均是中国哲学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之特征〔着重讲前两点,后三点是前两点的具体表现〕一、土地国有和均配土田制一一经济制度二、集权官僚制一一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1.西周--井田制①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天子〔王畿〕-诸侯-卿大夫〔封邑〕②以井田为单位计算国土面积〔一井九百亩〕山林川泽道路邑居:耕地=1 : 2③国〔统治〕野〔被统治〕制度④剥削方式:彻法〔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和藉法〔1 : 1剥削率100%〕2.从井田到授田①原因:铁农具、牛耕-私田-兵源②变化:A.国野赋税差异缩小;B.宗族所有转变为国有3.战国的授田制施行:先以县为单位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进而将可耕地从国有土地中划分由来,授田制只施于可耕地. 〔可世袭〕实质: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目的: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税源.征税方式:粟米之征-田租-定额布帛之征〔刀布之敛〕―户口税力役之征-兵役和劳役结果:土地私有制一一土地买卖〔标志〕秦始皇31年〔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4.两汉--大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豪强5.曹魏--屯田制--军屯和民屯:有兵无粮:袁绍,司马懿向曹操建议随成制度,军屯分现役军人屯田和土家屯田6.两晋--占田和课田制国家规定每个平民在法律上可以占有的土地的最高限额〔男70: 50;女30: 20〕.7.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目的:保证贵族官僚拥有足够土地但限制;保证农民始终有地以稳定和扩大赋役对象. 〔北魏孝文帝498年开始,男40亩农田,女20亩,男20亩桑田,三长制为组织保证:邻长,里长,党长〕8,唐中期〔780年〕-两税法-户税和地税舍地税人――舍人税地〔计丁—资产〕后果:土地兼并和买卖不再有限制,大土地所有制在土地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法律的公开成认.9,明万历9年-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一律征银,并将局部丁银摊入地亩征收〕.10.清--摊丁入亩彻底废除赋由于田,役由于丁,完成赋役合并,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开展过程.结论:均配土田是土地国家所有权的表现形式.国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地主拥有土地的占有权,农民,除少量均配来的占有权之外,主要靠从地主那里租对土地的使用权. 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地主、农民从三个不同等次上所有、占有、使用土地的制度,是农业文明下中国社会制度的主体.1.特点:①对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集中;②“忠君〞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③保证对被统治阶级的绝对限制.2.灵魂:官文化〔是其的意识形态〕①官文化是以天命论为哲学前提,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原那么的儒家道统体系. ②儒学:先秦儒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现代新儒学〕3.特征和内容①官为儒体,儒为官魂②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③人治与“以刑配德〞④愚民而牧之:惑、禁、隔、阻、压⑤官财一体⑥学而优那么仕--选官与科举(察举与征辟,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4.儒家道统的特点(1)强烈的“入世〞、“从政〞、“论政〞意识.(2)儒家道统与集权官僚制的内在统一.(3)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哲学前提和方法论.(4)体系的系统性.⑸求“实〞重“用〞.5.什么是自然经济**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6.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2) 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特点呢?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第一个特点: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是由当时的土地制度决定的.第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第二没有严格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第三,土地可以继承,实行多子分承制.这三个特点就使得土地较容易被分割.加上中国各地情况各异,地形分散,不易保持较大的整块经营等.第二个特点: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由当时的征收方式和剥削制度决定的.既要征收粮食,又要征收各种手工业品和副业产品.总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成的根底. 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占主要地位,这也决定了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是主要的经济形式.7.自然经济是怎样形成的(1)农业生产不开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兴旺, 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2)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3)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形成了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央的农耕文化.8.自然经济的作用总体评价: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自然经济的作用有所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开展. 其主要表现在:(1)生产规模过于狭小,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开展;(3)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4)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总之,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已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开展的落后经济形式.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长期缓慢,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开展,自然经济的阻碍就是主要原因之一.1.商品经济所谓商品经济,就是生产目的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个方面.明清时期,特别是到了 **战争前夕,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表现在:(1)手工业生产的开展(冶铁、缭丝、采矿、陶瓷、榨油、造纸、印刷、酿酒、制盐、造船等 )(2)农业生产的开展(粮食生产商品化有了进一步开展;商品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3)商业信贷的开展(钱庄--票号--银行)张国辉:清代钱庄、票号研究.2.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即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制的由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由现需要三个条件:(1)商品市场;(2)劳动力市场;(3)原始资本积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目前,中国史学界比拟多的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由现在(1)时间:明朝中后期;(2)行业:棉纺织业和丝织业;(3)地区:苏州、杭州、淞江等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自明朝中后期产生,但到**战争前夕三百年间,虽有一定程度开展,但并没有迅速地开展起来,把中国推进到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何在?在生产上:农业生产不兴旺;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官办手工业过大.在市场上: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国内商品经济的开展国内市场的扩大.在资金上: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在政策上: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的开展和国外市场的扩大.总之,是顽固的封建制度本身, 从根本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思考题中国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社会主体的局限.(2)手工劳动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3)自满心态和保守意识.(4)思想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轻学理、重实用〞.(5)欧洲文明的迅速崛起及对中国文明的冲击.。
论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份的产生——兼论洋务企业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资本主义在它的进展进程中,分成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个部份,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论断。
它符合中国资本主义进展的历史实际,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所完全证明。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份产生的研究,是一个尚未专门好开辟的学术阵地。
已有的研究取得了不可轻忽的成绩,可是许多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直到目前,一个为许多人所同意的观点。
似乎没有取得应有的探讨。
那个观点是:由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性质不同,因此,二者的产生,也必然循着截然不同的途径。
从初期的洋务派企业到北洋军阀官僚资本以至四大伙儿族的形成。
这是官僚资本主义发生和进展的一条途径。
而初期的民间近代企业,那么是继承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来的,由此而进展为民族资本主义。
如此一个论断,至少包括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中国初期的民间近代企业和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有无继承关系?若是有,它是如何继承的?这种“继承”又意味着什么?若是没有,或不是要紧的,那么要紧的途径又是什么?二、洋务派的企业和中国的资本主义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是不是只有进展为官僚资本的一个前途,仍是同时又存在分化出民族资本或向民族资本转化的另一个前途?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观点。
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凡是接触一点中国资本主义历史的人都会承认:在中国现代工业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许多部门中原有的手工业,并无进展成为利用机械生产的现代工业。
例子没必要遍举,不妨集中分析一下采掘工业中的煤矿和纺织工业中的纱厂这两个部门的情形。
这是两个比较有阻碍和代表性的部门。
中国第一代新式煤矿,从1875年的磁州煤矿起到1890年大冶煤铁矿止,15年间,前后共显现过14所新式煤矿。
从这14所煤矿成立的情形看,由原有的手工采煤的煤窑向机械采煤的煤矿转化,在它们之间,是不存在的。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走势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学科归属问题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学科建设与展望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法律保障研究6、民族文化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导引——以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洞村土家族为例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理论专题研讨会述要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困境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适应时代需要而形成发展1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出版业的要求1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式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12、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基于制度角度分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14、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探讨15、从制度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1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评估(1949—2001)17、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的研究路径1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法律保障问题研究19、目标始终如一——记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开发公司总裁苏尼特20、关于建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刍议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研究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新论5、加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有关研究的回顾的展望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三大主要原则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词典1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论纲1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述评1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13、几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述评14、民族经济研究的视角与焦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述评15、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深化及其理论架构”完成结项16、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1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概论1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概论1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概论2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三、热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评介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2005年年会研讨综述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学术讨论会综述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举行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研讨会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和民族经济学7、交流与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和首届年会侧记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侧记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简述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课题评估会简述12、萨阿米人经济的腾飞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1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1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15、《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项目启动16、一部深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创新之作——读《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17、创新性成果与更高的起点──《中国经济大辞库(少数民族经济卷)》评价18、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省级经济分区及其发展对策19、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概论2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49--2002年)(上)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50年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6、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核心概念、概念体系及理论意义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1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1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难题二则1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兼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1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1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1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建设再思考1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1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18、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概念关系19、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2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旅游的变异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1、《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循化县撒拉族调研2、《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调查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研究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5、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6、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作用分析7、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8、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结构转型与社会约束9、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问题11、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12、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结构转型与社会约束1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15、行走在'97风景线上——学者访谈:'9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预测16、《起飞前的战略构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研究》出版17、关于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初步构想18、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与文化转型——图书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切入点19、空间经济现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及对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一书评介2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与长期大规模战的破坏等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中国国生产总值和人均国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
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
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与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
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与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
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
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与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旧,自认天朝上国。
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
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妨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实物生产逐步发展,货币交换逐渐普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易体系和商业网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这些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逐年丰富,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制品在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腻、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手工制品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制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从商周时期开始,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其中茶、丝、盐、铁等商品是主要的贸易商品。
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商业贸易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将中国古代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五章西周(前1027—前771年)--封建制度之建立与衰落柳宗元于《封建论》中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意味我国封建制度至少是始于尧舜之时。
这一说法,是值得怀疑的,譬如王国维就曾于《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表达这种怀疑。
他认为在殷代及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
所以,萨孟武认为商代及其以前为原始国家,实乃部落之松弛联合,当时的天子不过是最强的酋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封建制度只是后人的附会,因为周代就是封建制度的建立者萨孟武,《中国政治社会史》(1961年),第一章第二节。
,连柳宗元亦于《封建论》中承认,“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是以,本章以周代为封建制度之肇始,分析其形成因子及内容,虽然封建制度于春秋时期明显崩颓,但于西周末期已见衰象,故于本章分述其财经得失。
西欧的封建,通常是指中世纪的庄园制度,庄园主通常为贵族或武士,其地位及土地是来自教会或国王的封赐,基本上是农业社会,农民与农奴耕种,庄园主则居于城堡之中,除拥有兵力外,还辖有工匠及对外采购之商贾。
在这方面,西周的封建制度亦有几分类似之处,诸侯类似大庄园主,其土地来自周天子的封赐,大半则似小庄园主,其土地来自诸侯的分封向下授田,以井田为基础,从而形成农业社会,至于工商亦属于官府,这些庄园主居住之城,罕逾三百丈,可见类似欧洲城堡,而与战国时代大城市有别。
第一节出现近代国家雏形虽然,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形成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孙淼,《夏商史稿》,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目标题),从而认为夏代建立了国家政权,但是否如此,必须审视有关“国家”的定义。
关于“国家”一词,在英文中,有“Nation”与“State”二同义字 D. A. Rustow, “N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1968).。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简史(一)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二)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三)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
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四)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
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
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
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
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五)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六)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七)晚清时期: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宋朝的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探究宋朝的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探究寅格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
”宋朝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一个时代。
而所谓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宋朝的财政问题,特别是其财政收支及平衡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探究。
本文旨在对两宋的财政收支与其平衡问题进行初步的论述和探讨,大致从两宋财政的整体概貌、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宋朝的财政概况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之一,经济和赋税制度都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的军事力量虽弱小,但民间的财富却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盛世。
然至宋朝中后期,地方税制混乱,“古有剥削之法,本朝皆备”。
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却日益困窘,乃至成为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讨宋朝的财政概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是财政机构。
两宋的财政机构包括中央计司(三司、户部) 及其它相关机构,如司农寺等,以及地方财政机构,如漕司与州军机构等。
二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田赋、代役钱、人丁税、禁榷制度、工商税等、杂税、以及介于市场经营与赋税之间的科率与和买和籴等。
三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包括军费、官吏禀给、皇室开支、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其它行政开支,如祭祀、工程、赈济等。
此外,还应包括与国家财政运作密切相关、并常常作为国家财政重要收入项目的货币制度的方面。
宋朝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财政状况的变化过程,可将之简单归为以下几个阶段:1.立国之初与全盛时期纵观古代财政发展史,不难发现,宋代在财政管理制度上高度集权。
而从北宋初年开始,这种制度就奠定了其基础。
由于唐代、五代藩镇割据,宋代从立国之初便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财权。
表现有:财权集中于中央,中央财权集中于三司;宋朝皇帝亲自参与重要财政制度的制定并经常过问财计盈亏等。
而从这一时期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宋初至真宗时期,很少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仁宗、英宗时期,入不敷出的情况较多。
中华民族发展史相关书籍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版市场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相关书籍。
本文将对其中几本有代表性的书籍进行介绍,以期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
一、《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本详细记录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该书由多位历史学家共同编写,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详细的梳理和解读。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这本书系统全面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脉络,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全貌非常有帮助。
二、《中国文化通史》《中国文化通史》是一本重要的文化史著作。
该书作者综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中国的文化史为线索,展开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
书中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思想观念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三、《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作者以经济发展的主线,将中国历史分为不同时期,对每个时期的经济形态、社会制度、商业活动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变革。
这样的书籍对于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四、《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史》是一本有关中华民族历史的专著。
该书以中华民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研究,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地位。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云,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读者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中国民族经济史院(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经济系专业:2008级经济学专业学号:20082102064学生:张贤指导老师:林洁年月日目录:1、民族经济史研究对象及其方法论1.1:研究对象1.2:方法论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2.1:古代民族经济史2.2:近代民族经济史2.3:现代民族经济史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人物简述3.1:先秦两汉时期的少数民族经济思想3.1.1:西戎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3.1.2:北狄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3.1.3:东夷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3.1.4:南蛮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3.2:汉与匈奴衰亡及鲜卑兴起时代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的少数民族经济思想3.2.1:北魏时期:拓跋元宏3.2.2:继隋、唐、吐蕃王朝少数民族经济思想之后出现的哈喇汗王朝、西夏、契丹、女真国少数民族经济思想也颇丰富且有特点3.2.3:宋辽金少数民族经济思想3.2.4:元明清时代4、中国古代社会民族经济融合及其历史意义4.1: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官方往来4.2: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交往摘要:关键词:引言:一、摘要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而不同时期少数名族在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需要我们认真选定研究对象再通过正确的研究方法来对少数民族经济史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研究从先秦至清末的少数名族经济将是对少数名族贡献的一种肯定。
二、关键词经济史、先秦、重牧抑农、三、引言华夏千年沉淀的文明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秦朝的大统一开始,在经历了封建大一统的—秦汉、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繁荣的—隋唐、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法长的—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明、清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也为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经济史的分支,又是中国民族史的分支,同时又和民族学、边疆史、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认识并经中央政府的确认将汉族以外的55个人口较少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相对于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处于主导地位的汉族而言,少数民族对于中国历史从古代到近代再到今天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历史是海纳百川的大荟萃,有着璀璨的星光,也有着让人深思的教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富强,对于自己的历史是必须认真研究总结的。
在今天以华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中,对于少数民族历史的总结与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
让我们在回顾民族多样性历史的同时也为以后少数民族的发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铺垫。
四、民族经济史研究对象及其方法论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发展颇快。
但要建立和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学科,需要多学科的配合,需要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解决一系列问题。
(1)研究对象:作为民族经济史研究对象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族经济史既要研究近代民族的经济发展史,也要研究古国古族的经济发展。
但是,不同民族活动在不同地区,从事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因此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处理民族、地区、类型的关系问题。
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不能不考虑民族的因素。
一般情形是,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形成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或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组合。
这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或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组合往往是不同民族集团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成为古代区分不同经济区域的标志。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固定不变的。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同一地区也就出现不同民族混居,同一民族从事着更为多样的经济活动。
同一经济类型和经济类型组合也发生着程度不等的变化,原来的一致就变得不那么一致,从而构成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2)方法论: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民族经济史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
可以按民族研究,可以按地区研究,也可以按类型研究。
不论按民族、按地区或按类型进行研究,均应注意民族、地区、类型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注意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这种关联中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经济运行及其机制。
这样,我们的少数民族经济史才可以构成中国经济史中相对独立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五、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从中国的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民族经济史的基本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古代民族经济史:时间大致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前为界限;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民族成分频繁更叠而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循环踏步。
2.近代民族经济史:时间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为界限,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就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世界开始变得紧密。
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现代民族经济史:时间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界限,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就是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3年对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再加上1978年从农村开始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飞跃。
六、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经济思想,主要是先秦两汉至清代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这一漫长时期中的经济思想。
这其中主要的就是封建时代经济思想。
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内容庞杂、种类众多,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思想整部发展史册中占有及其重要和显赫的地位。
1.先秦两汉时期的少数民族经济思想先秦时期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居于汉民族前身华夏局地四周的四大少数民族集团,这其中包括了对许多具体名称的少数民族。
他们的语言、服饰、习俗的不同,经济文化有差异,所处经济文明区域也有区别。
(1)西戎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注:戎,是中国西北古代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姜尚:西戎早期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姜尚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方面的经济思想, 其经济思想分别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提出了适合齐国国情的经济政策,以渔、盐、商、纺织四业补充农业之不足,进而维持国家生存的观点。
第二、主张以国家的富足吸引其他请侯国人口。
提出民为国本,“失众则败”,必须“众”人的人口思想。
第三、提出了“大农、大工、大商”是国之“三宝”,要使他们“得其所”的思想。
第四、提出了不夺农时,培养税源又不加重赋役负担的思想。
第五、提出了对经济管理方面官吏奖惩严明的主张。
第六、要求统治者奉行扶贫政策,救济经济困难家户。
(2)北狄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注:北狄,亦称北翟。
秦汉以后,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统称。
)匈奴:秦汉之际的匈奴,是北狄集团中最大的成员。
曾经建立过其时北方最强盛的草原大帝国。
它名扬欧亚、经济实力雄厚、兵威雄武、外交灵活,为祖国的版图大统一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匈奴的强盛自然和匈奴统治者们的经济思维相关。
其时一些匈奴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牧为本,首重牧场。
第二、积极引进别族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自己的手工业。
第三、努力克服中原封锁,实行开放政策,发展与外界的商品贸易。
第四、拒绝向中原出售汉政权用来进行破坏草原牧场的军用物资。
第五、主动与汉政权统治者和亲,创造发展自身经济的和平环境。
第六、面对现实,在困难时刻接受和争取经济方面的外来支援。
第七、坚持境内各族间的贸易。
第八、努力发展同中国境外国家的经济关系。
匈奴四向辐射的全方位贸易思想十分精彩,可以有效避免无外贸之利、坐受封闭困苦之害,也有利于搞活自身经济,借机了解别区、别族、别国状况,达到在发展经济程中取长补短的目的。
(3)东夷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东夷,是古代人对我国东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在远古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
强大的商王朝就是东夷建立的。
先秦时代的宋、陈两诸侯国也是东夷建立的。
建立大一统秦帝国的君主们也是东夷族后裔西迁分支之人。
莱夷:莱夷,是东夷少数民族集团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曾建立过以“莱”为名的小诸侯国。
莱国人民创造了重要的东夷商业文化,以经商著称于世。
春秋时代的莱夷人其经济思想表现为他们在绢马互市中表现的诸侯国之间商战谋略的思想。
莱夷人的第一步是研制成本较低的染绢用紫、紫青等数种染料,并贱价出售,薄利多销,占领诸侯国际市场。
第二步是看准四邻诸侯国这种商品成本高、价高十倍的时机,实行倾销政策,将国产染料售光。
于是,各诸侯国被引诱,大量收集马匹折合现钱套购莱夷染料,从而制造了更有利的诸侯国际贸易的“势”。
第三步是待四邻马匹几乎全至本国之机,制定国际马市垄断价格,高价售马,第二次大获另一领域的诸侯国际贸易之利,达到了尽占染料贸易和马匹贸易实惠的目的。
第四步是以战养战,以马匹贸易之获补偿国内染料商品已缺之损,再筹染料商品生产之盛,算计重新在染料贸易中夺取优势。
总之,这是一种从研制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吸引各诸侯国商贾,视诸侯国际染料市场行情迅速倾销,适时变染料商品优势为马匹商品优势,不断调整更新诸侯国间商业贸易思维模式的创举。
其中,因乘技术、地点、时机、市价、心理来获利的特点尤为显著。
这种思想的特点和内容,在中国近代汉族资产阶级贸易家郑观应的“商战”论中多有吸收和发挥。
(4)南蛮集团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南蛮集团少数民族成员,在先秦时代大约包括蛮、越、闽、庸、蜀等许多民族。
蛮,是当时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先秦南蛮系少数民族的经济思想量多且特点显著管仲:他是齐桓公的执政大臣。
在管仲的管理下齐国迅速富强,在春秋五霸中居于首位。
管仲的经济思想内容较多,其中货币管理思想十分突出,表现出的特色也很显著。
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顺从齐人喜好“通货积财”的故俗,在辖地发展经济,建立商业区,为商人从事货币经营活动提供种种方便。
第二、规定子钱家(古代高利贷者)终生从事本业,而且还规定其于孙们世代相承,不得改业,允许境内存在一批职业货币经营家。
第三、对周游全国从事货币经营活动的子钱家实行“讥而不征”的优惠政策。
第四、垄断货币铸造权,适当增加货币铸量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之事的发生,促进农业发展。
第五、以官营盐铁的手段回笼货币,扩大财政收入。
第六、反对国家把滥铸的含铜量不够规格的轻币、小钱作为财政搜括的手段。
第七、制定出奇制胜的与各诸侯国进行“商战”的谋略,施展经营货币的艺术才思,不断取胜告捷。
2、汉与匈奴衰亡及鲜卑兴起时代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前的古代少数民族经济思想(1)北魏时期:拓跋元宏(公元467 - 499年):北魏孝文帝,在孝文帝改革前,叫拓跋宏,改革后就叫元宏北魏孝文帝,经济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亲自“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下笔定稿的北魏均田诏中,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把农牧业劳动力与农田牧场的充分利用相结合;把促进农牧业生产长足发展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