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备课资源(含答案)课时达标23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114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说明】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归纳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说明】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 ng)à:伤心。
诗中“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表现了“凤凰” 如何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唐 )刘禹锡唱得《凉州②》不测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过后生。
【说明】①米嘉荣:中唐有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拥有奇异之调的曲子。
归纳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剖析。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
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
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2017年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①交代了地点(舟中);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7.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8.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课时达标231.(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评)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燕袁凯①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③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②梁园:汉代梁孝王营造的大型园林,梁孝王于此招延四方豪杰文士。
南朝谢惠连曾作《雪赋》叙梁王命司马相如赋雪景之事。
③赵家姊妹: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和赵合德,居昭阳殿,性骄妒,许皇后、班婕妤皆遭其诬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
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冷。
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
E.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客观环境之美与白燕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情深厚饱满。
解析B项,“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错,诗人写梁园典故是为了说明白燕不为权势所动。
D项,“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错,尾联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
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
(2)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诗为托物言志诗,诗歌描写白燕的形迹,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美好品德。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课时达标221.(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辛弃疾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
元和圣德②要君诗。
老去不堪谁似我。
归卧。
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
直上。
看君斩将更搴旗。
歌舞正浓还有语。
记取。
须髯不似青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
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兵变的德业。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适当的两项是( CE)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
“黍离”出自《诗经》,后世经常使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期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顾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青年时”一句,作者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再也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解析C项,联系前文可知,“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作者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事实上是以己之今况作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发奋有为。
E项,“须髯不似青年时”一句,作者不是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而是警告友人,歌舞宴饮是青年们的乐事,劝戒他不要沉溺于享乐而丧失志向,以避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一辈子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词作于一次与友人相聚的“歌舞甚盛”的酒宴上,在对友人的殷殷嘱咐中流露出了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提升1“4看法”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步骤内容1.看题目——初判题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别”。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州,为朝廷重臣。
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点题。
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对点练1.(2018·河北邢台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草碧完颜璹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
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
更笑老东君[注]。
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
望中倚栏人,如曾识。
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
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注】东君: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2.(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3.(2018·贵州贵阳市摸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4.(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 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 (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 B 15.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1. 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2. 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 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 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周朴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 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丙寅① 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张元幹②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 。
故人何处。
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
还知否。
燕将雏去。
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
②张元幹,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教师备选专项特训八古代诗歌鉴赏1.(2018·南充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白居易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②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
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
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
②洞门:指山洞入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并借“菊花时节”暗示了二人分别的时令。
E.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追求通俗易懂,因而他不回避在同首诗中重复使用字词。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益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31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陆游认为他是很有本事的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E.“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实写西北战场情况,手法巧妙。
【解析】选DE。
D项,“断”是“滴断”的意思。
E项,“实写”有误,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作者渴望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热点。
诗歌的四大命题热点中,尤其要关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命题;要注意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宋词作品;比较鉴赏的题型将会受到追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专题入门(一)熟悉变化了的高考新题型(明考法)——新高考命题分析一、命题形式方面为顺应全国卷文本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多,但考试用时不变、分值不变的实际情况,以及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这一考生的难点题型将有所改变,其主要变化就是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同时,比较鉴赏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选项,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二、选材范围方面选材上,全国卷将会遵循在以往只考唐宋诗歌的选材特点的大方向下,拓宽选材范围,其他朝代(如元、明、清等)的诗歌有望进入命题视野.三、考点题型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4大考点保持稳定.具体到题型上,仍以表达技巧分析题和情感分析题为主,但随着“5选2综合性选择题”的介入,题型和考点覆盖面将大幅拓宽,呈现出多题型、多考点的命题新态势.——新题型试做领悟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解析:选BE 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C.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币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E.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解析:选BC 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叹.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解析:选BE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项,“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答: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中吕]上小楼隐居[元]任昱①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注]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解析:选BE 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答: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专题入门(二)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读懂诗)一、懂一些诗歌基本常识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一)把握结构章法诗歌的结构章法如下表: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1)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三)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二、学一些读诗常规技法(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详示例表](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和交代,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详示例表](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在具体体悟时要多角度切入,多方式“泡”开诗歌正文.下面以体悟杜甫的《夜》为例:以上例子告诉我们:“泡”开诗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心揣摩.专题入门(三)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答题答在“范围”之内,保住应得“基本分”.(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应用体验][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2.读注释: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4.定情感: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汉宫春 梅 晁冲之①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②[景、事] (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4.定情感: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应用体验][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4.定情感: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应用体验][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塞下曲(其六) 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 ①骎骎(q īnq 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②[景、事] (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4.定情感: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六)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应用体验][例6]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延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抓标志:即事.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②[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应用体验][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②[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4.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题型突破(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高考3大常考题型和1个易失分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本部分主要从情感的3大常考题型和1个易失分点进行突破.一、掌握3大常考题型[例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知识积累】常见意境及术语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境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凄寂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
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得,将牵挂折叠,将幸福尽收,带着明媚,温暖前行,只要心是温润的,再遥远的路也会走的安然,回眸处,愿阳光时时明媚,愿生活处处晴好。
5、漂然月色,时光随风远逝,悄然又到雨季,花,依旧美;心,依旧静。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热点。
诗歌的四大命题热点中,尤其要关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命题;要注意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宋词作品;比较鉴赏的题型将会受到追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课时达标231.(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评)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燕袁凯①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③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②梁园:汉代梁孝王营造的大型园林,梁孝王于此招延四方豪杰文士。
南朝谢惠连曾作《雪赋》叙梁王命司马相如赋雪景之事。
③赵家姊妹: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和赵合德,居昭阳殿,性骄妒,许皇后、班婕妤皆遭其诬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
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寰的凄楚与清冷。
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
E.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客观环境之美与白燕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情深厚饱满。
解析B项,“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错,诗人写梁园典故是为了说明白燕不为权势所动。
D项,“对宫中文人争宠的鄙夷之情”错,尾联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
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
(2)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诗为托物言志诗,诗歌描写白燕的形迹,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美好品德。
其中,颔联和尾联化用“梁园”和“赵家姊妹”的典故,表明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表明了诗人不合作的态度。
答案①托物言志。
借写白燕外表的洁白,对梁园的漠视等表明诗人自己高洁的品质。
②用典。
借梁园典故来说明统治者对人才的招纳,借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典故,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寄寓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
2.(2018·山西45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表明铁马往事仍萦绕在诗人心中。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此句正是其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
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B项,此句写鸿雁将汴京入秋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E项,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
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
颔联写景,“烽火”“秋雁”均使人愁。
颈联感叹“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答案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
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
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
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3.(2018·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
②上国: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A.首联写“红霞”“夕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
C.“上国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指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解析 B 项,“劝路上行人”错,诗中“行人”指友人。
D 项,“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错,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根据诗歌标题可知,友人落第,诗人写了这首赠别诗劝勉安慰友人。
分析全诗可知,首联写设宴送别的情景,诗人与友人手挽着手,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上国每年春草芳”暗指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诗人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不必因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颈联,诗人想象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关切之情。
尾联,结合注释④可知,诗人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流连,不要有隐居之想,应积极入世进取。
作答时,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①惜别之情。
首先写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②鼓励劝勉之情。
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③关怀牵挂之情。
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④期冀、祝愿之情。
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流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4.(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作者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解析C项,“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错,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
E项,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意,弄清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的意思。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回答词作是如何做到情景结合的。
本词写景句子有二:一是“倚杖听江声”,二是“夜阑风静縠纹平”。
“倚杖听江声”是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后的所为,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情怀;“夜阑风静縠纹平”写的是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心态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其对宁静安谧境界的一种追求以及对自由和超脱的渴望。
答案①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
②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5.(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中花高观国①旆②拂西风,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
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
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
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名动万里呼韩⑤。
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
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
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
诗社友人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
②旆:古代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毓,此处泛指旌旗。
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
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
⑤呼韩: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
⑥“寄梅”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句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返,且寄别书归”句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
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去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