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一.释义题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
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3.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5.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
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
6.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7.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从得到真正人才而来;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二.简述题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同11题)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复习题库一、多选题1.监察制度的特点包括( ABD )A.依附于皇权,实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机制B.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独立监察体制C.是整饬吏治,督促各级官吏恪守纲纪的唯一措施D.多途径、多层次的监察体系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 ABC )A.尚书B.中书C.门下D.军机处3.唐代中期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有( ABCD )A.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建立新的税收制度B.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C.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实行分税制度D.改革漕运,解决财政调拨危机4.唐太宗采取的治国策略主要有( ABCD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B.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C.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5.兵家治国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 ACD )A.强调“上下一心”,保持全体军队成员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要做到“与众同好”,“与众同恶”B.运用严厉镇压的手段,激发、振奋部队的军心士气,使之同仇敌忾乐于公战,勇于牺牲,一往无前C.利用物质利益这一杠杆,诱之以利,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氛围,凝固部队的斗志D.主张军队统帅在从事部队治理和指导作战行动过程中,对上负责,对下安抚,一起按治理的基本原则办,只求发挥治理的应有作用,提高治理上的最大效益6.监察的方法有( ABCD )A.封驳法B.检核薄册法C.连坐告密法D.封章奏事和密折制度7.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有( ABCD )A.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B.羁縻府和都护府C.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D.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8.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ABC )A.革除鲜卑旧俗,在礼仪风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汉化B.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C.改革官氏制度,重定士族门阀D.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9.崇祯皇帝的厄运主要是由于( ABCD )A.草率行事的臆断决策B.刚愎自用C.优柔寡断D.剿抚与边防失策10.明代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BD )A.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B.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C.丈量土地,打击豪强,加大财政的支出D.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二、填空题1.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1. 在中国古代,以下哪个政治制度最早?答案:封建制度。
2. 西周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答案: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组成的周朝政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 秦朝采用了什么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郡县制度。
秦朝通过设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央政权更加统一、顺从。
4.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答案:隋朝。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
5. 宋朝创立了哪个制度来选拔人才?答案:进士科举制度。
宋朝通过进士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6. 元朝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答案:行省制度。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进行统治,将全国分为行省,由行省长官负责行政管理。
7. 明朝通过哪个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户口制度。
明朝通过户口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清朝实行了哪个政治制度?答案:八旗制度。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划分为不同的旗号,维护统治秩序和统治等级。
9. 民国时期中国建立了哪个政府机构?答案:中华民国政府。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实行多党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哪种政治制度?答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由人民群众行使,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演变,从封建制度到科举制度,再到行省制度和户口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塑造未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题班次 学号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周王 B .鲁国国君.鲁国国君 C .卿大夫.卿大夫 D .士.士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一般称谓 妻(正室)妻(正室) A 、三哥(20岁)岁) B 、四哥(14岁)岁)妾一(侧室)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岁)妾二(侧室)妾二(侧室) D 、二哥(22岁)岁)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 (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实现了选贤任能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5.(2006上海单科)《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人口和铁犁 6.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 .绝对的.绝对的 B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 .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 .方国联盟的基础.方国联盟的基础7.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防止财产大量流失B B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保证王权平稳过渡D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制卷:X怀雨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
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 A.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B.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3.读右图判断,战国七雄中属于周朝姬姓诸侯国的是()A.①B.②C.③D.④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与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5.“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
如颜周,如X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
”上述现象的出现( )A.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B.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D.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6.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井田制度开始瓦解C.礼乐制度得以强化D.西周分封制遭破坏7.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C.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D.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8.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
故选C。
【答案】 C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一.释义题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
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3.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5.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
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
6.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7.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从得到真正人才而来;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二.简述题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
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选C。
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
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
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图2)。
(“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
)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
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
”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解析】:选B。
“周辙东,王纲堕”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
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解析】: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练习1.(2009江苏武进)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丙:图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B.乙C丙D.丁2.(2008江苏馈汀)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A.四手共抬一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2.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科举制度3.(2008江苏泰州)右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州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3.(2007上海单科B,1)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4.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5.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11.(2007全国文综Ⅱ.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试题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1. C.题目中描述的现象是皇权至上的其中一个表现。
2.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 C.东汉 D.明朝2.B.3.“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3.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行政区划为籍贯与郡县指有关,“齐人”等与分封制有关。
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4.A.5.“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是5.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6.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以上材料说明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6.B.7.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郡县制A.始于秦朝的建立 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7.C.8.《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赢政称霸的需要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8.A.首先排除B,名号的确立是在嬴政称霸之后。
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我国古代最早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是哪一个?A. 商朝B. 西周C. 东周D. 秦朝答案:B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卿世禄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B3. 唐朝时期,负责监察官员的机构是?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御史台D. 太常寺答案:C4.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5. 明朝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以下哪个机构是中央集权的象征?A. 东厂B. 西厂C. 内阁D. 六部答案:C二、填空题6. 我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度始于_______朝代。
答案:秦朝7.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
答案:将诸侯王的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8.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国家财政的机构是_______。
答案:户部9. 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_______”制度。
答案:路制10. 明朝的“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_______。
答案:防止倭寇侵扰和加强中央集权三、简答题11. 简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答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它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等级和权利义务,强调尊卑有序和长幼有别。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宗族的族长,他负责管理宗族事务,维护宗族利益,同时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
12. 论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它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更多的平民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四、论述题13. 论述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效果。
答案:明清两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进行系统的总结。
例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属于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是()A 皇位世袭B 君权神授C 地方分权D 民主选举解析:A 选项皇位世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秦始皇开创的皇位世袭制度,使得皇位在家族内部传承。
B 选项君权神授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一概念更多地出现在西方的政治思想中。
C 选项地方分权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相悖,该制度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D 选项民主选举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全不符,这种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答案:A知识点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郡县制则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管理。
例题 2:“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其主要作用是()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避免了决策失误D 削弱了相权解析:A 选项加强君主专制是三省六部制的重要作用之一,但不是其主要作用。
B 选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提高了行政效率,这是其主要作用。
C 选项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完全避免。
D 选项削弱相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而非主要作用。
政治智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在官吏组织中文武分家。
如齐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魏惠王用惠施为相,庞涓为将;赵惠文王用蔺相如为相,廉颇为将。
这种文武首脑的任用机制反映了( ) A.宗法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B.行政权与军事权同等重要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D.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2.[2023·山东济南高三上期中]汉光武帝时期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国并行制,郡、王国是一级行政区。
郡的最高长官直接掌管一郡政务,由中央任命;王国最高长官称相,代替藩王管理国内事务,也由中央直接任命。
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 )A.削弱王国侯国地方势力B.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确立君主独揽大权意识D.吸收秦朝灭亡教训3.[2023·黑龙江百校联考]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
这一变化得益于( ) A.选官制度的发展B.诗歌创作的鼎盛C.社会阶层的流动D.官学地位的衰颓4.下表为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地方行政设置状况。
秦朝郡、县西汉初年沿袭郡、县,还包括王国和侯国东汉州、郡、县魏晋州、郡、县隋废郡,保留州、县朝唐道、州、县末宋路、州(府)、县朝元省、路、府、州、县朝明省、府、县清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突出特点是( )A.机构完善B.分级管理C.因俗而治D.权力制衡5.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
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
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
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6.[2023·安徽省黄山市检测]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到房玄龄、杜如晦身为尚书省仆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
如果让他们每天处理繁重诉讼,可能连阅读公文都来不及。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译文】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
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4、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5、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译文】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 6、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译文】奖赏莫过于丰厚而且守信,让人民获利;惩罚莫过于重而且一定,让人民畏惧;法莫过于始终如一而且稳定,让人民知道(法的尊严)。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自秦朝建立,逐步发展、完善,至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据此回答l~7题。
1.奠定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2.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3.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发展B.汉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C.继承秦的选官制度,形成一套察举制度D.汉初推行秦的郡县制度,兼设封国制4.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A.建立军功B、参加科举考试C、弃农经商D.依靠门第出身5.唐朝完善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不包括A.加强皇权,把相权一分为三B.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工合作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6.下列对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的概括,不恰当的是A.以集中军权的原则设置军事管理机构B、按分散地方权力酌办法改革行省制度C.设置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的特务机构D、制定、颁布维护君主专制的法律。
7.八股取士最主要的弊端是A.限定考试命题的范围B、严格规定答卷的文体C、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D.考试科目单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回答8-9题: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C.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 D.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9.王安石变法时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其目的在于A.纠正科举制度的弊端 B.简化科举考试的程序C、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 D.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中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回答10-12题:10.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 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 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D.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11.从根本上说,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能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 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 重用“汉人”和“汉法”,适应和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12.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A.三国B.隋朝C.元朝D.清朝13.古书说:“商君死……秦法未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训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
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2.史书记载:“属国逐渐树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他们在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仅是周王的联盟,还成为世代相传的行政长官。
他们建立了地区性的官僚、军队和税收制度,不断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自己的权威。
”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王权逐渐走向成熟B.形成两级共管体制C.形成家国一体结构D.地方势力不断加强3.《吕氏春秋》载:“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其表达的是A.分封制造成社会动乱 B.宗法制促使社会稳定C.分封制促使社会稳定 D.王位继承制的积极影响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8.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一、多选题1.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包括(ABD)A.依附于皇权,实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机制B.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独立监察体制C.是整饬吏治,督促各级官吏恪守纲纪的唯一措施D.多途径、多层次的监察体系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ABC )A.尚书B.中书C.门下D.军机处3.唐代中期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有(ABCD)A.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建立新的税收制度B.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C.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实行分税制度D.改革漕运,解决财政调拨危机4.唐太宗采取的治国策略主要有(ABCD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B.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C.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5.兵家治国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ACD)A.强调“上下一心”,保持全体军队成员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要做到“与众同好”,“与众同恶”B.运用严厉镇压的手段,激发、振奋部队的军心士气,使之同仇敌忾乐于公战,勇于牺牲,一往无前C.利用物质利益这一杠杆,诱之以利,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氛围,凝固部队的斗志D.主张军队统帅在从事部队治理和指导作战行动过程中,对上负责,对下安抚,一起按治理的基本原则办,只求发挥治理的应有作用,提高治理上的最大效益6.监察的方法有( AB )A.封驳法B.检核薄册法C.连坐告密法D.封章奏事和密折制度7.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有(ABCD )A.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B.羁縻府和都护府C.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D.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8.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ABC )A.革除鲜卑旧俗,在礼仪风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汉化B.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C.改革官氏制度,重定士族门阀D.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9.崇祯皇帝的厄运主要是由于(ABCD)A.草率行事的臆断决策B.刚愎自用C.优柔寡断D.剿抚与边防失策10.明代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BCD )A.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B.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C.丈量土地,打击豪强,加大财政的支出D.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二、填空题1.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
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发展,范缜的(《神灭论》)、北方的(《齐民要术》)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4.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5.“以礼治国”的思想萌芽(夏商时期),至(西周初年),周公旦出于其加强统治需要,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作周礼,从而奠定了以礼治国的完整而系统的领导思想。
6.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该书包含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主张“()”,希望社会退回到“()”状态。
7.孔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的学说,主张(),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
8.战国墨瞿,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主张节约反对浪费、选举贤能。
9.孟轲,儒家的代表人,与孔子被后世称为“()”,著《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宣扬“()”的思想。
10.庄周,道家思想的代表,与老子被后世合称为“()”,著《庄子》,鄙视(),痛恨(),认为“有用”不如“无用”好。
11.韩非子,法家重要的代表,著《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建立()的封建国家。
12.荀况,儒家的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著《荀子》,认为(),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13.西汉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挥,宣扬“()”思想,提出了“()”的主张,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4.()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
15.()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兵家渊源于夏、商、周时代,在()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7.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
18.“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19.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20.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2.在奴隶社会中,“()”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3.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4.道家提倡(),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5.所谓“贞观之治”,不仅应包括()和社会的稳定,还应当包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三、判断题1.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内儒外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错)2.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
(对)3.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对)4.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墨家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错)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由汉代才开始建立的。
(错)6.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主要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7.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切实有效的管辖也可以视为对中央集权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8.明朝建立以后,吸收唐、五代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改革的要害是分离地方长官手中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9.元朝废丞相、特务政治、八股取士的措施突出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10.隋唐时期的进展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央官署;其二是选官制度。
()11.西汉初期,黄老政治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不是治国之术。
()12.唐朝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13.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14.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15.兵家提倡“令文齐武”,礼法分离。
()16.隋唐时期的儒家已是以儒家的仁义道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则、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
()17.黄老之学,以荀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摒弃其小国寡民的政治见解,吸取儒家的大一统主张,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18.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解除海禁,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清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1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落后民族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范例。
()20.王安石在变法中不注重调整利益的分配,而注重中间环节的管理。
()四、翻译题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管子形势》2.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3.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跖、硚之民以乱也。
民之治乱在于人,国之安危在于政。
——《慎子逸文》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吕氏春秋高义》5.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衔橛之间哉!——《资治通鉴·汉纪十六》6.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白居易《辩兴亡之由策》7.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8.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战国策·楚策一》9.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10.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
——《左传》五、简答题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革除鲜卑旧俗,在礼仪风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汉化。
二是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以控制大量可供赋役剥削的小农,并改变过去“亲征—掠夺—赏赐”的机制,实行俸禄制以笼络百官。
三是改革官氏制度,重定士族门阀。
2.孟子的仁政对孔子的仁学有哪些发展。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3.简述道教的思想渊源。
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就是这样一个宗教,它信仰三清、玉皇等无数神灵,有着沟通人神的种种仪式和方法,有外丹和内丹的知识和技术,它设立了一个追求永生与幸福的终极理想,还以“治”或“洞天福地”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教团组织,它把古代中国各种真实的或想象的知识、技术、神话、传说统统整合在一起,也把古代中国人最深刻的生死忧虑和最普遍的生活理想放在它最关心的位置,为信仰者们设计了超越生命和趋吉避凶的道路,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