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新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7.2 搭积木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1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基础知识,对于搭积木的活动也充满了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产生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积木道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积木,作为教学道具。
2.长度单位卡片:准备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卡片。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物品,如城堡、小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搭积木。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小积木,让学生用积木进行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搭积木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测量和比较长度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比较和操作技能,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测量和比较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搭建积木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积木、尺子、标记笔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积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积木搭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积木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例如,用尺子测量积木的长度,并用标记笔在积木上标出对应的长度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活动。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_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形状的积木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木的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的能力,对于数量的增减和比较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对于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2.如何通过搭积木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用于学生搭积木的活动。
2.准备积木数量的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积木的数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入不同的积木形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积木的名称。
引导学生发现积木的形状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积木,让学生试着搭出不同的形状。
让学生记录下搭出的每个形状所用的积木数量。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根据积木的数量,试着搭出不同的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搭积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积木形状,让学生试着用不同数量的积木搭出这个形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试着用搭积木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多少个积木搭成一个正方形,用多少个积木搭成一个长方形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用积木搭出不同的形状,并记录下所用的积木数量。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数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搭积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教学目标:1、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每人一个、积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二)填一填(三)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你能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读出来吗?今天,我们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
(板书:2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探究新知(一)出示搭积木情境图(说一说:)1.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板书:13+2=15)2.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方法,(数小棒、计数器、画石头等)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归纳:(板书:3+2=5 10+5=15)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不变(二)出示搭积木情境图:(说一说)1.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还剩下多少块积木?(板书:18-2=16)2.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方法,(数小棒、计数器、画石头等)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归纳(板书:8-2=6 10+6=16)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不变三、练一练(一)解决下面的问题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哪种方法算起来又快又准确(同桌讨论)3.指名让学生板演(二)下面的方法你能看懂吗?同桌交流讨论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总结;按一定的顺序接着数的方法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课本78页第4题附:板书20以内数的加减法13+2=15 18-2=163+2=5 8-2=610+5=15 10+6=16贰说课稿一、说教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
7.2《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内容是7.2《搭积木》,这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课题。
我们将会学习用积木来搭建各种形状,培养大家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节课,掌握用积木搭建简单形状的方法,并且能够自己创造出来。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入实践情景,让大家看看积木可以搭建出哪些形状,激发大家的兴趣。
然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让大家了解积木的基本搭建方法。
接着,我会给大家一些例题,让大家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让大家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些搭建任务,培养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会重点讲解如何用积木搭建出各种形状,以及如何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会尽量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详细的讲解,让大家能够理解和掌握。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我会准备一些积木作为教具,让大家能够亲手操作。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学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搭建积木的方法和步骤。
这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哪些地方讲解得不够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根据大家的兴趣和需求,给大家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资源,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形状。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的引入是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直观的理解。
搭建积木的方法和步骤的讲解是重点,这需要我以清晰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
再次,随堂练习的分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板书设计需要简洁明了,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出的形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搭建积木的兴趣。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搭积木》。
在这个课时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掌握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7.2搭积木》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单的加减法(一)》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突破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7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课前,我准备了一些积木,让学生自由搭建,引发学生对搭积木的兴趣。
课堂上,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搭积木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加减法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_搭积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以搭积木为主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知道物体有长有短,能用“长”、“短”等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但是,他们还不能准确地用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何进行测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操作、学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提升、巩固练习。
1.情境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积木,让学生观察,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尝试用尺子测量积木的长度,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搭积木》教学设计课题搭积木单元第七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教材分析《搭积木》是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第2节。
搭积木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这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运算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以淡定生喜欢的游戏为主,体验探索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利用搭积木的活动,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数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习内容分析: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通过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数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数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看图写数。
2.新龟兔赛跑。
二、导入新课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师:猜猜它是什么?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喜欢。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引课件出示:有的方,有的圆,五颜六色真漂亮,平时不用盒中放,能搭长桥能盖房。
(打一玩具)师:搭积木不仅可拼成房子,各种动物等,还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一年级数学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7.1 认识数字1-10》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以搭积木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 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搭积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搭积木,列出不同的算式,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规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看看谁能搭出最美的积木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积木作品有什么特点?(二)自主探究1. 活动一:搭积木(出示图片)(1)提问:同学们,图片中的积木作品是怎么搭出来的?你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2)学生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规律,如10+3=13,13+2=15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搭积木7.2搭积木课程设计1. 授课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积木构建特定的图像。
课程将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积木创建一个特定的图像。
•学生将学会在不同的积木组合之间进行转换。
•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积木模型进行几何图形的简单构建。
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搭建积木这一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形态和位置关系。
•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3.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积木构建需要的图案。
•帮助学生理解积木之间的转换和关联关系。
4. 教学程序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显示图像:展示一个由积木搭建的图案。
让学生观察图案中的各种积木的形状和颜色。
回顾上节课中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让学生尝试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案的构成和特征。
•给出题目:根据展示的图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与之类似的图案,让学生尝试用手画出来。
接着提问测验他们对目标图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步:讲解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如何使用积木构建出目标图案。
教师需要展示如何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上操作积木,如何旋转积木。
•这一步需要慢慢讲解和演示,要求学生听讲和认真观察。
第三步:学生模仿•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模仿。
教师可以分组辅导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环节中掌握如何使用积木进行构建。
•教师可以在过程中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创造性应用•学生使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自己构建出一些特定的图案。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或要求。
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比较自由的创作任务,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意。
5.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已经真正掌握了本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评估方法进行考察。
•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构建成果,让学生相互检查和发现错误。
•考试测验:出一些考试题目,让学生重温所学知识。
•个人作品评选: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搭积木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认识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积木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搭积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活动,观察和体验长度单位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作用。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4.应用拓展:学生独立进行长度单位的测量和比较任务,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搭积木教学目地: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地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2. 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地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地顺序及用数位意识.3. 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地多样化.教学重点、难点: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教学准备:每组20块规则积木,碰碰车地发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抓问题,重技能形式.教学步骤:一、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地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地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_块或拿走_块” .1. 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在初次玩时学生是没目地地,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再放_块多+拿走_块少-2. 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地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地再呈现,而其中地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地动力.二、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1. 14+5=_ 17-6=_你怎么算地?有了两次合作机会,这次学生思考更能有独特见解.例:(1)14+5=19(2)14+5=191个十,4个一,加5个一等于1个十,9个一等于192. 比一比谁算得快.19-7 13+5 16-3 15+3 14+412+6 5+13 16-4 15+4 17-5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地方法来进行计算,6至8个每分钟.3. 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A 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B 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三、实践应用,实现课内外延伸1. 今天小技巧今天地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自编加减20道,看看要符合这节课地要求.要求:(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2)加减时不进位,不退位.(3)可在小组中评价,通过.2. 课内作业P71其中第3道题既是顺序地训练,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仔细写作业地题目,应自主完成再集中反馈.3. 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