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多遍,其情自现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书读多遍,其情自现
作者:李宇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9期
【摘要】有目的地进行反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细节里的情感多读几遍自然能有所感悟,反复朗读既是可以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懂得作者、读懂教材、读懂情感的有效教学手段。
【关键词】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读懂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百遍而义自见’。”是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在语文教学中,多遍朗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又有助于理解文字本身要传递的信息或情感。
一、多读文本中的重点段落,读出画面感,其情自见
以朱自清的《背影》中典型的“望父买橘”片段为例:
(师:当你自然而然地读本段时,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一个什么画面呢?)学生一读,读出一个肥胖的父亲穿过铁道去给儿子买橘子的画面;(师:大家读得稍慢些,然后重读描写父亲所运用的动词)当让学生留意重读文中一系列的动词,再读文段时,学生读出了一个穿着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行走蹒跚、艰难攀爬月台的父亲的背影,这回他们注意到了父亲的身体状况,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生活不易。
在江苏省怀文中学周立宇老师的《卖白菜》生态教学实录中对“老太太”这一人物的理解就是通过反复朗读描写老太太的几个段落,进行揣摩理解的,学生一读再读后,每次都得到更多的信息,读出老太太的挑剔、精明、苛刻、缺乏同情心,读出那种让人产生厌恶的细节:细而沙哑的嗓音,佝偻的背,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撇着嘴的神情,撕扯白菜、戳白菜的那些让“我”和“妈妈”心疼不已的动作;过秤时把脸几乎贴到了秤杆上,付钱时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数钱的样子。读懂了,很自然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多收这一毛钱,理解了“我”对这棵白菜的特殊感情。最后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
二、多读细节处,读出文章前后内容的勾连,其情自现
读者对文本往往是先形成了整体感知,然后才去深入探究。而不少细节描写却是有其用意的:或铺垫,或伏笔,或照应,或含情,或巧妙串联,或丰富内容……读好、读懂一些细节描写,注意前后内容的勾连,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情感全面而又深入理解。肖培东老师在上《美丽
的颜色》一课时,主要是以朗读推进教学,学生读出快慢、轻重,体会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爱,他们之间的爱,他们的温和、淡泊名利、朴素宁静等。
试想,我们如果仅仅知道居里夫妇是怎样的人,得到一个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在反复的读中,我们却可以“感受”“体悟”。
再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初步的感知是因感动而流泪;当要求带着问题(作者仅是看到父亲的背影吗?透过这个背影他还看到了什么?)反复自由地诵读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想法:有的说,“作者看到的是父亲老了,身体不灵便了,所以难过流泪”;有的说,“作者从那蹒跚的步履,那黑布马褂、青布棉袍的身影感受到父亲生活的艰辛,同时倍感心酸”;还有的读出“作者看着这个艰难的背影,为自己之前对父亲为他所做的事表现出的无礼与不屑而内疚自责”。有了这些朗读品悟之后,进行文段小结时,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父爱子,子怜父”的这对父子之间相互的情感。
三、优美的散文须一读再读,读出趣味,读出情味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就是散文单元,欣赏四季的美,开篇就是美丽的春天。本单元重在体会语言的美,而最好的感受方法自然就是朗读了。记得上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时,老师说的并不多,只是让他们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去读,读出春雨的美丽和娇媚,读出夏雨的热烈和粗犷,读出秋雨的端庄和沉静,读出冬雨的自然和平静。带着不同问题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反复读,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情趣。学生说:“好想在春雨里走一走,让那细细密密的雨珠就串在我的头发上,以后下小雨我就不撑伞了。”“我倒是想在夏天那热烈的雨里跑一跑,那种‘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不是更有趣吗?天热不能下河游泳,那我们可以洗个痛快的雨澡啊。”“我倒觉得在一个秋雨的傍晚,独自依靠窗前,捧着一杯喜爱的奶茶,看着喜欢的小说,时而发发呆,听听打在芭蕉叶上的雨声,估计是最美的享受了。”
而时隔一年后,八年级上册的教材第四单元的散文中,我们遇到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还未及入文,学生就想到了曾经熟悉的《雨的四季》,所以对这篇散文很有亲切感。所不同的是,在《昆明的雨》里,学生读得更为迫不及待,更为兴趣盎然。孩子们好奇“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怎就挡得住猪、羊;他们垂涎于那鲜美的菌子;他们学着那苗族小姑娘“卖杨梅——”的娇娇的声音;他们想尝一尝“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火炭梅”;他们读着笑着:在雨下,“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在读出那种趣味之后,学生也读懂了那份“想念”,“ 四十年后,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既是怀人,亦是思乡啊。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和刘湛秋笔下的雨相比,汪曾祺的雨少了一份美丽,多了一分趣味,更多了一份情味。
反复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既是可以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懂得作者、读懂教材、读懂情感的有效教学手段。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