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2
---------------------------------------------------------------最新资料推荐------------------------------------------------------ 新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新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新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28、29 页例 2 及练一练与练习五第 4、5 两题。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解决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策策略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新课 1、例 2 出示例题师:看这个问题,***读一下。
题中你了解哪些信息,你绪觉得哪个信息比较重要?独霹立尝试想一想:可以用崖哪些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自镜己尝试完成在练习本上。
相瘁互交流同桌互相交流,绦要求:1、判断一下同桌的党策略运用是否合理;2、结疹束是否与你一样。
1 / 3点名展示隅,全班交流,说想法。
2、广交流策略师:刚才大家树用自己选择的策略解决了这吱个问题,我们知道,兼听则吱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皱受一下各种策略解决这个问利题的过程,先来看:画图策琵略问:这是用什么策略匣?怎么画?这样能做多少人悉?正好吗?怎么办?如何调人整?回顾过程,每一步表示玉什么意思?现在是不是违正好呢?如何检验?说明:屡解决好问题,要养成检验反兵思的习惯。
列举策略我爽们能不能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闸这个问题?列举时要注意什谊么?这里是怎样列举的沁?你能接着列举找出结果吗肾?假设策略能不能用假设策丑略解决这题?谁来说说看。
秆这里是怎么假设的?正好吗梭?怎样调整呢?小结:甘刚才我们分别用哪些策略解业决了这个问题?哪个策略最踊好?你有什么体会与大家交墟流一下。
3、练一练出示题刚目,学生读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技巧。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发现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画图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学生对于画图的兴趣较高,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发现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画图策略的学习。
2.准备教学PPT,用于呈现案例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的画图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一家超市在搞促销活动,买100元商品送20元现金券,小明有150元,他想知道他最多可以买到多少钱的商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教案,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不能灵活运用画图策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和分析问题。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展示一家超市的促销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购买商品最划算。
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例如,展示一家超市的促销活动,一件商品原价100元,购买两件可以优惠20元,问购买三件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钱?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 (1)第2课时假设的策略 (5)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1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2.使学生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一、准备出示:根据下面的分数和比,你能想到些什么?1.果园里苹果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4∶3。
2.一瓶果汁,喝了25。
引导学生由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分数和比等形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解决问题时,经常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1.教学例1。
出示例1,指名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根据“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想到什么?启发: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你觉得这道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来解答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自己试一试,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反馈: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想到可以先求美术组的总人数,再求男生人数。
扬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教案,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对问题理解不深刻,画图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规范画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并规范画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再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例题及练习题。
2.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3.准备练习本,供学生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并规范画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巩固知识。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点。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如上所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转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复习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但这些当时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是零散的、无意识的,是趋于迷糊的。
二、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用转化、列表、假设等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这些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转化、列表、假设等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师: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笔算算,体会哪里运用了转化策略。
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师: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计算分数除法是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计算小数除法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
·计算83+83+83+83+83是把相同加数的和转化成乘法。
……师: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师:转化是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我围绕小猴摘桃设计了5个复习题,旨在通过前四道题目,复习加法、减法、乘法,以及两步计算问题,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学生补充条件不同,提问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强调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另外补充的条件:第三天摘40个,从而引出条件中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补充的条件和什么有关?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有些重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补充条件中找加、减、乘及两步计算问题可能会更好些。
这节课大致上我自己还算满意,还有些细节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
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假设”的含义,掌握运用假设思维的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假设思维解决问题。
(2)掌握使用图表或文字、符号等全面清晰地表达“假设”思维的策略。
(3)运用所学的策略,合理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课听讲和课后复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假设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堂课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勇气和耐心去寻找最优解。
同时,积极评价热爱数学,勇于思考,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生。
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假设思维的概念含义和方法;(2)怎样用图表、文字、符号等方式全面表达“假设”思维。
2.教学难点:怎样全面清晰地表达“假设”思维,使其能真正起到问题解决的作用。
三. 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课程学生需掌握:假设思维的概念含义和方法,如何用图表、文字、符号等方式全面清晰地表达“假设”思维。
Step1. 教师引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写下一个课堂实际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假设思维、引导思考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引入课堂内容。
Step2. 假设思维方法讲解:引入之后,教师讲解假设思维的含义,并通过实例剖析来讲解假设思维的方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假设的含义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用大家身边的实事让学生琢磨,在讲解中引导他们,尝试帮助学生掌握该思维方法。
Step3. 教师演示我们如何全面、清晰地表达“假设”思维:教师通过一些问题举例或者提供一些素材(如课外广告、成语典故等),演示如何把假设用图表、文字、符号等方式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如何表达“假设”思维。
Step4. 学生巩固:教师分配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或者自己想出的问题,采用全面、清晰的“假设”表达方式解决问题,并以表格、文字、符号、图表等方式,将假设的过程表达清晰明了。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2)》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6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画图和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他们可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如何去解决。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3.交流: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量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拓展活动来进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反思1、课前沟通不到位。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在一个生疏的环境,又有一些老师听课,小孩们本来就紧张,课前不仅没有做到及时与小孩们沟通,关心他们减压,还用录播开始无形中又增加了压力,以至于原先在教室里积极活跃的小孩们,一个个下的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到前面板演时腿发抖。
作为教师课前一定要关注小孩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2、课堂预设不到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在让两个小孩板演运算过程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尽管完成了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解决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能够用假设策略,然而没有时刻做一些相应练习去加深印象。
假如在学生选择方法书写环节意识到这一点,调整成投影展现,不仅能够完成强调步骤的完整条理,也能够空出时刻加大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录与反思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来阐述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实录: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人(1)自己把题目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2,组织交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1)生:我打算先凑一凑.算一算如果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一共能坐多少人,再和42人比较一下相差多少人.师:好,我们把你的意思用表格列出来.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39=32少了10人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少了10人是什么意思生1:在这10只船中,能坐船的人数比实际坐船的人数少了10人,生2:也就是如果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时,就会有10人没有坐到船.师:是啊,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说明我们凑的1只大船,9只小船不合理,哪种船太少了呢,可以怎样调整呢生:大船太少了,我想把大船改为3只.师:如果大船改为3只,那么这时小船就是租了几只,为什么生:小船7只,因为题目中说大船,小船一共是10只,船的总只数是不变的.师:好,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时的总人数情况.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师:能分析一下,少了6人,说明什么吗,可以怎样调整生:少了6人说明还有6人没有坐到船,大船还是太少. 师:你想怎样调整呢生:可以把大船改为5只,小船也改为5只.师:好,我们继续来算一算.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师:看到少了2人你又想到什么呢生1:大船还是太少,再调整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圣2:大船肯定是6只.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生2: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坐2人,现在还有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所以,大船再多一只就够了,所以大船肯定是6只,小船就是4只.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们可以计算验证一下.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6456+34=42正好生3:我觉得不用这么凑,从第一次凑了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02=5只,说明要把5只小船替换成大船,所以大船就是6只.师:说得多好呀,同学们能想明白吗刚才我们用先假设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再用列表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进行了合理的替换,有的同学还能通过大小船之间的关系,很快替换到最后的结果,非常了不起.回顾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样来思考的,运用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生:我们运用了列表的策略,替换的策略.师:是的, 其实大家还用到一个重要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在替换之前,大家先假设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这就是假设.生1:老师,我想直接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可以吗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当然可以.生2:老师,我直接假设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可以吗(全班大笑)师(笑):当然也可以,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周**的想法展开了交流,通过列表,替换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我是画图来想的.先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的.我想,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坐30人,差12人没有坐到船. 师:好,我们用图画把他的意思表示出来.假设10只都是小船,那么可以坐310=30(人),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师:那么应该有几只大船呢为什么生:应该有6只大船,因为把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22=6只,所以大船就是6只.师(边画图边引导思考):大家明白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我们必须要把一些小船换成大船,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2人,两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4人,要几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让这12人都坐到船呀生:6只.师:对, 要12(5-3)=6只大船.师:那么小船要几只呢.生:10-6=4只.师:根据算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你会检验吗生:3,引导回顾解题过程,感受替换的策略.师: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假设的,第一种方法先假设有9只小船1只大船,第二种方法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生2:这两种方法都要把小船替换成大船.生3:这两种方法都要算比42人少了几人.师:是啊,大家观察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种方法实质上都运用了假设,替换的策略.列表中,有的同学是逐步调整替换的;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再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大家是找到大小船之间的关系直接替换到位的.师:除了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呢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师:好,可以结合画图的方法在自备本上做一做.(学生完成后再次组织交流)4,组织对比,发现规律.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是从1只大船,9只小船开始假设再调整替换的,有的同学是从全是大船开始假设的,也有从全是小船开始假设的.你觉得假设后怎样替换能比较快的找出答案呢5,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反思之一: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反思之二: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反思之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练说,先练胆。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在经过反复的推敲后,我决定使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导入,从而引出“解决具体问题”的两种思维方式“从条件想起”、“从问题入手”,为新课教学做铺垫,进而揭题。
由于采取的是“教与学方式改进”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们都进行了课前的预习。
从收上来的预习纸中,我寻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种办法:1、画图表示;2、画线段表示;3、列表整理。
所以,在课前我就做了记录,并留心在课堂上逐一安排这些小组上台展示,并最终讨论有关列表整理的方式。
在介绍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如何填写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并体会它的好处。
最后,在大家的讨论和我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办法,并完成了例题的列式解答。
在这一课的教学准备和执行中,我有以下感悟:一、预习纸或预习题的下发,可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不会存在侥幸遗漏的情况;二、由于已经预习过,课堂中一些练习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去进行其他的讲解。
三、由于提早预习,不少孩子的自我学习和吸收能力加强,这点可从她们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
这部分孩子特别爱说、能说、会说。
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提升,而且个人的素养也相对提高,变得自信、有条理了!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并理解和体会了团队精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几点遗憾:一、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在课上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她们的自学,过多的参与到她们的学习中;二、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给与学生大量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所以教学进度难以把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产生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
就是好的学生越来越棒,而后进生则学得云里雾里,成绩越来越差。
当然我们有小组长辅导的机智,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老师去探讨;四、这种模式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所应该探讨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实录: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人(1)自己把题目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2,组织交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1)生:我打算先凑一凑.算一算如果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一共能坐多少人,再和42人比较一下相差多少人.师:好,我们把你的意思用表格列出来.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39=32少了10人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少了10人是什么意思生1:在这10只船中,能坐船的人数比实际坐船的人数少了10人,生2:也就是如果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时,就会有10人没有坐到船.师:是啊,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说明我们凑的1只大船,9只小船不合理,哪种船太少了呢,可以怎样调整呢生:大船太少了,我想把大船改为3只.师:如果大船改为3只,那么这时小船就是租了几只,为什么生:小船7只,因为题目中说大船,小船一共是10只,船的总只数是不变的.师:好,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时的总人数情况.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师:能分析一下,少了6人,说明什么吗,可以怎样调整生:少了6人说明还有6人没有坐到船,大船还是太少.师:你想怎样调整呢生:可以把大船改为5只,小船也改为5只.师:好,我们继续来算一算.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师:看到少了2人你又想到什么呢生1:大船还是太少,再调整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圣2:大船肯定是6只.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生2: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坐2人,现在还有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所以,大船再多一只就够了,所以大船肯定是6只,小船就是4只.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们可以计算验证一下.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6456+34=42正好生3:我觉得不用这么凑,从第一次凑了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02=5只,说明要把5只小船替换成大船,所以大船就是6只.师:说得多好呀,同学们能想明白吗刚才我们用先假设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再用列表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进行了合理的替换,有的同学还能通过大小船之间的关系,很快替换到最后的结果,非常了不起.回顾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样来思考的,运用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生:我们运用了列表的策略,替换的策略.师:是的, 其实大家还用到一个重要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在替换之前,大家先假设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这就是假设.生1:老师,我想直接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可以吗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当然可以.生2:老师,我直接假设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可以吗(全班大笑)师(笑):当然也可以,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周**的想法展开了交流,通过列表,替换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我是画图来想的.先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的.我想,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坐30人,差12人没有坐到船.师:好,我们用图画把他的意思表示出来.假设10只都是小船,那么可以坐310=30(人),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师:那么应该有几只大船呢为什么生:应该有6只大船,因为把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22=6只,所以大船就是6只.师(边画图边引导思考):大家明白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我们必须要把一些小船换成大船,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2人,两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4人,要几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让这12人都坐到船呀生:6只.师:对, 要12(5-3)=6只大船.师:那么小船要几只呢.生:10-6=4只.师:根据算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你会检验吗生:3,引导回顾解题过程,感受替换的策略.师: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假设的,第一种方法先假设有9只小船1只大船,第二种方法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生2:这两种方法都要把小船替换成大船.生3:这两种方法都要算比42人少了几人.师:是啊,大家观察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种方法实质上都运用了假设,替换的策略.列表中,有的同学是逐步调整替换的;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再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大家是找到大小船之间的关系直接替换到位的.师:除了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呢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师:好,可以结合画图的方法在自备本上做一做.(学生完成后再次组织交流)4,组织对比,发现规律.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是从1只大船,9只小船开始假设再调整替换的,有的同学是从全是大船开始假设的,也有从全是小船开始假设的.你觉得假设后怎样替换能比较快的找出答案呢5,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反思之一: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反思之二: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反思之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反思之四: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2《解决问题的策略(2)》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策略和方程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总结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掌握了画图策略和方程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局限于一种或两种策略,缺乏对多种策略的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在这一策略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2.学具准备:笔记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画图策略和方程策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已知的策略解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提取信息和建立方程的方法,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基于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提取信息和建立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如何通过问题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2.讨论型教学法;3.体验型教学法;4.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呈现教师先给出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小明有10元钱,他去超市买了3个苹果和一瓶300ml的饮料,苹果每个0.8元,饮料4元/瓶。
请问小明还有多少钱?2. 引入学习策略通过讨论,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取信息和建立方程。
(1)提取信息为了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提取问题中的信息,例如:•小明有10元钱;•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0.8元;•买了一瓶300ml的饮料,饮料4元/瓶。
(2)建立方程根据提取到的信息,可以建立如下方程:0.8×3 + 4 = 10 - x其中,左边是花掉的钱数,右边是剩余的钱数。
求解x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3.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分组,自己出一个实际问题并且利用提取信息和建立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生完成后,让每一组的学生来到讲台上做答。
4. 拓展学习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建立方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建立方程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2.在家长的帮助下,思考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建立方程解决的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这一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通过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讲授和练习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提取信息和建立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第2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假设法的步骤,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
但是,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通过假设法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设法的步骤,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假设法的步骤,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假设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并总结假设法的步骤。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入假设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具体的例题,如“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18人,如果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那么班里至少有多少人?”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方法,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运用画图策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画图策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画图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会使用画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策略。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画图策略的优点,并学会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例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画图策略的使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需要计算36乘以45,你会怎么做?”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会画一个36乘以45的。
”教师接着问:“那么,你能用画图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画图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导入,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新的问题,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内容:课本第70--71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1、出示例2。
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1、做“练一练”第1、2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来阐述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实录: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人(1)自己把题目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2,组织交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1)生:我打算先凑一凑.算一算如果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一共能坐多少人,再和42人比较一下相差多少人.师:好,我们把你的意思用表格列出来.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39=32少了10人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少了10人是什么意思生1:在这10只船中,能坐船的人数比实际坐船的人数少了10人,生2:也就是如果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时,就会有10人没有坐到船.师:是啊,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说明我们凑的1只大船,9只小船不合理,哪种船太少了呢,可以怎样调整呢生:大船太少了,我想把大船改为3只.师:如果大船改为3只,那么这时小船就是租了几只,为什么生:小船7只,因为题目中说大船,小船一共是10只,船的总只数是不变的.师:好,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时的总人数情况.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师:能分析一下,少了6人,说明什么吗,可以怎样调整生:少了6人说明还有6人没有坐到船,大船还是太少. 师:你想怎样调整呢生:可以把大船改为5只,小船也改为5只.师:好,我们继续来算一算.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师:看到少了2人你又想到什么呢生1:大船还是太少,再调整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圣2:大船肯定是6只.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生2: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坐2人,现在还有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所以,大船再多一只就够了,所以大船肯定是6只,小船就是4只.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们可以计算验证一下.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6456+34=42正好生3:我觉得不用这么凑,从第一次凑了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02=5只,说明要把5只小船替换成大船,所以大船就是6只.师:说得多好呀,同学们能想明白吗刚才我们用先假设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再用列表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进行了合理的替换,有的同学还能通过大小船之间的关系,很快替换到最后的结果,非常了不起.回顾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样来思考的,运用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生:我们运用了列表的策略,替换的策略.师:是的, 其实大家还用到一个重要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在替换之前,大家先假设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这就是假设. 生1:老师,我想直接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可以吗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当然可以.生2:老师,我直接假设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可以吗(全班大笑)师(笑):当然也可以,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周**的想法展开了交流,通过列表,替换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我是画图来想的.先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的.我想,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坐30人,差12人没有坐到船.师:好,我们用图画把他的意思表示出来.假设10只都是小船,那么可以坐310=30(人),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 师:那么应该有几只大船呢为什么生:应该有6只大船,因为把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22=6只,所以大船就是6只.师(边画图边引导思考):大家明白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我们必须要把一些小船换成大船,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2人,两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4人,要几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让这12人都坐到船呀生:6只.师:对, 要12(5-3)=6只大船.师:那么小船要几只呢.生:10-6=4只.师:根据算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你会检验吗生:3,引导回顾解题过程,感受替换的策略.师: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假设的,第一种方法先假设有9只小船1只大船,第二种方法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生2:这两种方法都要把小船替换成大船.生3:这两种方法都要算比42人少了几人.师:是啊,大家观察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种方法实质上都运用了假设,替换的策略.列表中,有的同学是逐步调整替换的;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再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大家是找到大小船之间的关系直接替换到位的.师:除了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呢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师:好,可以结合画图的方法在自备本上做一做.(学生完成后再次组织交流)4,组织对比,发现规律.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是从1只大船,9只小船开始假设再调整替换的,有的同学是从全是大船开始假设的,也有从全是小船开始假设的.你觉得假设后怎样替换能比较快的找出答案呢5,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反思之一: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反思之二: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反思之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反思之四: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