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作文终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8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专业解析(附例文)
2020江苏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解析
01
题型总说
今年作文材料的类型与江苏近三年高考的核心概念式(车、语言)和借物喻理式(五味相生)都不相同,更接近2016年的考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这类材料,给出的是一段逻辑化的阐述,而不是一两个关键词或是喻体。材料内部的各个句子,是在进行环环相扣的理论推导,而不是就某一核心词做各方向的发散。我们把这种材料形式称为理论陈述类。以阵法作比喻,理论陈述类材料就是一字长蛇阵,“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
理论展开的方式,虽然无非索因、举例、对比和从一般到特殊等几种,但几句话连贯而出,就是一套组合拳,确实可能让人看懵。特别是这几年江苏各地模拟题以概念式的居多,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在材料中勾选关键词,遇到今年高考这样的材料,审题或觉无从着手,构思或觉难以兼顾。
不过,去年的比喻式材料中,也包含着论述:水加水、盐加盐和五味是对比,从调
和共存到相生百味,是过程分析。只是比喻式材料把抽象事理的推演包藏在对物象的叙述中。从原理上来说,在阅读理解上,理论陈述类材料难于核心概念式而易于借物喻理式。但是,借物喻理式因为有从物象到人事的大跨度,侧重于事理概括,往往阐发的是普遍哲理,而理论陈述式则侧重事理分析,往往有独特的思路,并指向比较专门领域。所以从写作上讲,前者更容易取材,而后者较难完全贴合材料展开。
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
阅读与作文
【考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评析】
作为“终结版”的2020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语文作文,带着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余韵,成功跳出了人们的猜想与期待,向人们展示了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叙述的多元与温情,再一次让考生感受到理解文题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境。实际上,材料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细细的咀嚼品味之中,“拍案”之感是领略材料精华之后的第一冲动。正所谓: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江苏卷依旧延续了江苏人的特色。江苏人的特征是比较温和、含蓄、规矩、文气、包容、踏实、憧憬……?所以2020年的江苏卷无疑具有时代气息、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高考作文揭晓之后,网
络上曾搞了一个2020各地高考作文横向打分,结论是江苏最要命……作为“最要命”江苏高考作文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槽点:审题难!想质疑,不敢;想顺从,不甘。仁者见仁,不一而足。笔者认为,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命题的“稳”。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是江苏自主命题的终结版,保持试卷的稳定,应该是基本的命题导向,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进行写作。从内容方面说,2020年保持江苏一贯的命题的人文性。被评论为“风花雪月”的文题,也不一定就是贬义的。保持特色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从形式上说,与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模语文作文“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解说
文题回顾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
材料分析
材料有两句话,分为两层,第一层引用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的“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并加以阐释,为的是降低理解难度,减轻审题压力;第二句则是为了拓宽考生思路,不要把视野和写作局限在衣服与墨水上。
“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原故事认定了“终不可湔”的事实,意在说明不可以因“墨”之小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自省,要从开始做起,要从小处做起。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考生,对“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这一生活现象蕴含的哲理究竟“怎么看”,或者说如何看“白”,如何看“墨”,如何看“终”,这就可以看出他的“世界观”;而对“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相似情形”究竟“怎么办”,或者说如何应对“点”,如何应对“湔”,如何应对“不可”,这又可以看出他的“方法论”。
在八个字当中,“袍”与“墨”的寓意理解,“点”的行为评判,“白”与“湔”的价值追求,“终不可”的认知界定,乃至“白”与“墨”的颜色取向,“袍”与“墨”的大小判断,“点”与“湔”的行为差异,“始”与“终”的前后关联,都能触发考生的认知与感悟,看出考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考察考生的阅读视野与人生观照。
“白”是“袍”的本色,寓意是做官、为人、处事、做学问都应该努力追求“白”的境界,使衣不染墨,也就是说,做官要在任不容贪、为人要正心不染尘、处事要不容假、为学要不容虚,这应该是材料的核心立意。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同声相应,同气相
求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
【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破题指津】
2020年是江苏高考卷的收官之作,作文题稳中求变,材料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同时兼顾鲜活的时代特征。
今年这则材料由四个句子组成。前两句可看作材料的核心观点。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能相互融合,即志趣、意见相同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读懂这一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古文积累的功底。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句话就体现了出题人担心前一句古文可能给考生带来理解障碍,所以用白话文的形式进一步阐释,将“同声”“同气”界定为人们共同“喜爱的人和事”“同类信息”。此外,后面的“所塑造”,呈现了受这种“同类信息”环绕后,人们所受的影响,用“塑造”一词,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题人的立场,是认为这一影响总体是积极的。
后两句可看作由材料的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和具体行为。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可以看作由前两句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出题人提倡考生能多在现代语境下去考量“同类信息”对自我的“塑造”。
2020高考江苏卷作文最新解析及优秀范文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作文解析】
2020年江苏高考卷作文题依然延续了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即让考生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下面从考生理解材料、进行审题,以及确立立意、进行写作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品析。
一、理解材料、进行审题:要致力于对材料语句、材料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材料的内容关联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归纳和整理信息,找寻写作角度。
新材料作文命题写作时对材料的深入解读,对选取角度进行写作十分重要。
比较2019年和2020年江苏两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认为2020年作文命题的材料,延续了2019年命题材料的特征: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写作的角度需要从对材料整体分析和综合把握中得出。
整体综合地把握材料,需要对材料语句、材料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材料的内容关联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归纳和整理信息。
该材料一共包含四句话。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可感。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2020高考江苏作文写作指导: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原题再现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首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接着材料对此进行了解释,“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就提醒考生,你所关注的、喜爱的事物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提醒广大青少年,要慎重对待和选择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物,因为他们会“塑造你的样子”。接着又将这个内容置于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中,提醒考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看出出题者是想要提示考生要慎重选择喜欢的对象,学会选择自己周围的环境,以便让自己受到良好影响,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国家需要的“样子”。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你自己也可以成为影响别人的那个“环境”,你的优秀自然能够吸引到与你一样优秀的人,你们会成为最默契的伙伴。当然,考生也可以思考在纷乱的环境和信息影响下,应当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主张。
2020年高考英语作文结尾写作技巧
一、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句型
1.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we may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2.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factors, we may safe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3.Judging from all the evidence offered, we may safely arrive at/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4.All the evidence supports a sound conclusion that…
5.From what is mentioned above, we ma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6.To sum up/draw a conclus ion, we find that…
7.In short/brief/a word/conclusion/sum/, it is…
8. Therefore/Thus/Then, 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deduced that…
9. From/Through/According to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we can come to/reach/arrive at/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高考作文优秀提纲
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
(3)结构设计。开头、结尾、过渡、段落、层次等。
提纲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随各人的习惯,你可以“左-右”排列,也可以“上-下”排列,看清楚层次、框架即可。尤其是考试的时候,更不要拘泥于形式。或简或繁,甚至是腹稿,依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而定。就议论文来说,一般有五个步骤,依次如下:第一、定点:确立中心;
第二、发散:想好说理层次——准备从哪几个角度、侧面、层次、阶段展开(总分、层进、对照等);
第三、建构:“左-右”或“上-下”排列,用文字表述或借用大括号等数学符号均可;
第四、添加:为各层次充实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
第五、完善:行文前如有时间最好先拟好总领全文的开头和收束点旨的结尾。规范完整的提纲可能需要花上一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专业解析(附例文)
2020江苏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解析
01
题型总说
今年作文材料的类型与江苏近三年高考的核心概念式(车、语言)和借物喻理式(五味相生)都不相同,更接近2016年的考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这类材料,给出的是一段逻辑化的阐述,而不是一两个关键词或是喻体。材料内部的各个句子,是在进行环环相扣的理论推导,而不是就某一核心词做各方向的发散。我们把这种材料形式称为理论陈述类。以阵法作比喻,理论陈述类材料就是一字长蛇阵,“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
理论展开的方式,虽然无非索因、举例、对比和从一般到特殊等几种,但几句话连贯而出,就是一套组合拳,确实可能让人看懵。特别是这几年江苏各地模拟题以概念式的居多,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在材料中勾选关键词,遇到今年高考这样的材料,审题或觉无从着手,构思或觉难以兼顾。
不过,去年的比喻式材料中,也包含着论述:水加水、盐加盐和五味是对比,从调
和共存到相生百味,是过程分析。只是比喻式材料把抽象事理的推演包藏在对物象的叙述中。从原理上来说,在阅读理解上,理论陈述类材料难于核心概念式而易于借物喻理式。但是,借物喻理式因为有从物象到人事的大跨度,侧重于事理概括,往往阐发的是普遍哲理,而理论陈述式则侧重事理分析,往往有独特的思路,并指向比较专门领域。所以从写作上讲,前者更容易取材,而后者较难完全贴合材料展开。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评】好奇心是一个常见的名词,是人们面对感觉新奇的对象而激发出来的惊讶、机动的情感,是对未接触过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好奇心的本质是为了得到精神和物质的满足而促使自己去探索的一种心态。
江苏高考以此为题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人类的创造欲望主要来自好奇心的驱动,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奇观,生生息息的生物界奥秘,激励和成就了多少探险家发明家!青年一代不要丢失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应到广阔的自然、社会的舞台去探索,带着好奇的眼光、求真的心态,去发现新东西。中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在某种程度可能就取决于有多少人去探索及这种探索的深度上。
立意时,对好奇心可以肯定,也可否定,还可以既肯定又否定。因为好奇心本身没有良莠之分,但是,好奇心带来的结果却有还坏之别。掌控不好,也很容易引入歧途。世界上有许多地方、许多东西是不能触碰的,比如海络英、偷东西、诈骗难道因为好奇就可以去尝试吗?多数考生对“好奇心”均有所知,但都缺少思考的深度和联想的广度,因而该命题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在立意时,可以采用“自问自答法”,通过自问“什么是好奇心?”“为什么需要好奇心?”“怎样对待好奇心?”等三个问题,在诸多答案中任选一个作为文章的立意。也可以采用“造句法”,让“好奇心”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造出诸多“句子”,并从中选出一个作为自己这篇文章的立意。还可以采用“联想法”,除了可以让“好奇心”与“提示”中列出的“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构成联系外,还可以和“成才”、“人生”“勤奋”“教育”等构成这样那样的联系,并进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立意。
高考作文提纲示范范文模板
提纲:
第一段,引出话题,陈述观点。
第二段,阐述观点一,举例论证。
第三段,阐述观点二,举例论证。
第四段,阐述观点三,举例论证。
第五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范文:
以高考作文提纲示范范文模板为标题。
在高考作文中,提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清晰地表达观点。因此,本文将以“以高考作文提纲示范范文模板为标题”为主题,探讨提纲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
首先,提纲可以帮助考生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使得文章更加有条理。比如,在写议论文时,提纲可以帮助考生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论据,从而更好地展开论述。此外,提纲还可以帮助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偏离主题,避免跑题现象的发生,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其次,提纲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展开论述,使得文章更加详细和丰富。通过提纲,考生可以明确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论据,从而更好地展开论述。比如,在写记叙文时,提纲可以帮助考生明确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提纲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总结全文,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和有力。通过提纲,考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使得文章更加有深度和广度。比如,在
写说明文时,提纲可以帮助考生明确每个论点的结论和启示,使得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总之,提纲在高考作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清晰地表达观点。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提纲,在写作过程中认真思考,认真拟定,从而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高考作文教案
高考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写一篇高考水平的作文。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写作时的组织结构和技巧。
教学难点:能够写出切题的高考水平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介绍一篇优秀的作文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自由发挥写作。
二、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10分钟)
教师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即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部分的特点和写作要点。
三、写作训练(3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写作训练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高考作文题目或者教材中的范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作文批改(15分钟)
老师可以选择几篇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并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情况,指出学生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五、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今后要加强的方面。
六、课后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作文,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技巧。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写作训练和批改还不够充分,下一节课可以进行更多的写作练习和批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类型的写作练习,如议论文、说明文等,以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活性和多样性。
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真题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写作情境限制。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提出命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第二句是对命题进行具体的诠释和限制: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进一步收紧限制,将第二句所说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限制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忽略这个限制,会导致偏跑。
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诠释和限制,同时也是写作的提示,考生要针对第四句提示的问题去展开联想和思考。
2.写作任务限制。本题目为新材料作文,考生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内容和含义,从而准确审题立意。虽然题目的任务部分设置比较简单,但材料的限制部分隐含着任务要求。考生可以将任务具体理解为: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和你“未来的样子”有何关联。
3.价值观限制。题目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成语的情感色彩偏褒义;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命题人倾向于积极的价值取向;第三句评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更加紧密”“更加可感”,再一次呈现积极倾向的评价;第四句情感取向更加明显,“惺惺相惜的点赞”“情不自禁的分享”……使得“你未来的样子”都有了褒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