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位置效应前言与讨论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7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摘要本次实验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采用了自由回忆法和组内设计的实验设计类型。
共17名被试,每个被试分别记忆17个位置上的不同汉字。
根据每个位置再现的正确率,得到了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得也很好的结论。
验证了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关键词自由回忆法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1前言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两种过程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作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一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
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被心理学家们叫做“系列位置曲线”,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
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实验中词表系列开始部分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习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当前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记忆效果最差不在正中,而在中间稍偏右。
弗勾尔脱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间偏右的项目受前面来的抑制较多,所以联系已经很弱了,从而更易受后面来的抑制的影响所造成。
本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26种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
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4、刻板效应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羊群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7、名人效应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8、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11、门槛效应(层递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公招、教师资格考试常考27个“效应”,记住就得分!1. 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2. 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3.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4.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6. 系列位置效应: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7. 从众效应: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8. 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9. 舌尖效应(话到嘴边现象):指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
10. 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11. 观察学习效应: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小学生在观看暴力节目或打暴力游戏中,通过对暴力行为的观察,从而也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这是一种观察学习效应。
12.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启发我们: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工作高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而形成间隔奖励。
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指人们在记忆任务中,对序列中的不同位置的物品或信息的记忆能力的差异。
该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提出,并成为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系列位置效应的相关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前缀效应(Primacy Effect)前缀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前部分(即前缀)的物品或信息能够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回忆。
这是因为在序列刚开始时,注意力集中且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对物品或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更加充分和深入,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记忆痕迹。
因此,前缀效应表明了记忆过程中初次学习的重要性。
2. 后缀效应(Recency Effect)后缀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后部分(即后缀)的物品或信息同样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回忆。
这是因为在序列结束时,最后一次学习或回忆的内容仍处于短期存储状态,尚未被其他信息所干扰和覆盖。
因此,后缀效应主要反映了短期存储的能力和容量。
3. 逆转效应(Recency-Primacy Effect)逆转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中间部分的物品或信息记忆能力较弱。
这是因为在序列的中间,既不处于初次学习和加工的优势位置,又不处于最后一次学习和回忆的短期存储状态。
因此,逆转效应反映了记忆过程中中间位置的相对劣势。
4. 衰减效应(Decay Effect)衰减效应指的是在记忆任务中,序列中前后不同位置的物品或信息的记忆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前缀效应和后缀效应都能反映衰减效应,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衰减效应的存在提示了需要进行及时巩固和复习,以增强记忆的长期持久性。
以上是关于系列位置效应的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简述。
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不仅对我们了解记忆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育、学习和认知领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5. 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出现主要受到两种不同的记忆过程影响:即初次学习和回忆过程。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体现出来两层暗示。
一是教师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三大要素一是期待者的威信。
期待者的威信可以给被期待者以信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一般而言,期待者威信越高,越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期待结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期待结果估量后自认为实现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有意义,那么,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三是这一效应是按“憧憬—期待—行动—感应—接受—外化”这一机制产生的。
这就是说,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这一过程中有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罗森塔尔效应的产生或强度大小。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
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
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
“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它表现为,在自己回忆时,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项目的记忆效果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中间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差。
如以项目在呈现系列中的位置为横坐标,以回忆成绩为纵坐标,则可以给出系列位置曲线(见下图)。
这种曲线直观博明了系列中各个位置上的项目的记忆效果。
1957年,金斯利请68个大学生作被试,让他们阅读一遍三种不同的学习材料,然后测验他们的记忆效果,发现三种材料的回忆都是两端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识记得牢,其中尤以无意义音节更为明显(见下表)。
1962年,B.B.默多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19名被试阅读由30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单词组成的词汇表,阅读的速度为每秒一个单词。
在每一张词汇表读完后,让他们在1.5分钟内随便按什么顺序写出他们能记住的单词。
等他们写完后过5—10秒,再让他们阅读新的词汇表。
这种程序在4天时间内,每天识记20张词汇表,共重复了80次,结果发现识记的效果都是末尾部分比开头部分好,开头部分又比中间部分好。
识记效果最好的是最后一个单词。
97%能被记住。
L.B.瓦德研究了12个无意义音节的系列位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作用,得到的系列位置曲线说明,学习开始的阶段,曲线旦一张弯弓形状,两端较高,从两端向中间下降,越到中间越低。
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曲线两端和中部的差别就逐渐减少,最后形成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
瓦德的结果还说明,记忆效果最差的项目不在系列的正中,而在中间稍偏右。
M.弗考尔脱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间稍偏右的项目受前面来的抑制较多,与其他项目的联系很弱,从而容易受后面项目的抑制影响。
L.波斯特曼等人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中间项目遗忘的次数相当于两端的3倍。
关于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传统的看法认为,系列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影响而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没有倒摄抑制的影响,但中间部分却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中间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低于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
皮格马利翁效应(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点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
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
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
11.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系列位置效应一、实验目的:探究序列位置效应在记忆任务中的影响,具体地,探讨同一序列内不同位置出现的单词与不同序列之间单词呈现位置的影响差异。
二、实验设计: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将80个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2组(组1和组2),每组40人,每人要完成两组试验。
在试验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记忆序列中出现的单词,每次序列包含12个单词。
每次试验包括两个条件: intra-sequence condition和inter-sequence condition。
针对intra-sequence condition,单词出现顺序是相同的,但出现位置不同;对于inter-sequence condition,单词出现顺序不同,但在序列中出现位置相同。
序列之间条件试验随机安排。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被提示记忆序列中出现的单词,接着一段时间,进行填空。
之后,参与者被提示记忆序列中的单词,被要求回忆他们在序列中出现的位置。
最后,实验人员通过问题和参与者进行的谈话,确认参与者是否做到了任务以及是否存在任何偏好。
三、实验结果:4. 根据对参与者的观察和交谈,没有证据表明参与者有反应偏好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四、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序列位置效应对记忆是有影响的。
与在同一序列中不同位置出现的单词相比,不同序列之间出现的单词位置变化更容易影响参与者的记忆表现。
这显示出序列的一致性可以加强记忆,而位置的不一致性可能会干扰记忆过程。
这个结果在记忆过程中的实践中应该被考虑到,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调整信息呈现方式,以提高信息的保留和提取能力。
此外,我们对组1和组2小组之间的记忆表现没有发现重要差异,这表明,参与者没有根据序列的特定顺序来组织或处理信息的趋势。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意味着序列不会对参与者的记忆表现产生任何影响。
实际上,对于inter-sequence condition,不同的序列顺序对参与者的记忆表现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实验背景位置系列效应(Series Position Effect),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为了验证位置系列效应的存在,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探讨不同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位置系列效应的存在。
2. 探讨不同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程度。
3. 分析影响位置系列效应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20个单词作为实验材料,每个单词均包含4个字母,难度相当。
3. 实验设计:采用2(位置:开头、中间)×2(条件:无干扰、干扰)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无干扰条件,另一组接受干扰条件。
(2)每组被试分别进行以下步骤:① 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20个单词,每个单词呈现3秒,单词之间间隔1秒。
② 干扰阶段:对无干扰条件的被试进行无关干扰,对干扰条件的被试进行相关干扰。
③ 回忆阶段: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所有单词,不限时间。
5. 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回忆出的单词数量,作为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1. 首因效应:开头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显著高于中间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t=2.56,p<0.05)。
2. 近因效应:结尾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显著高于中间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t=2.35,p<0.05)。
3. 无干扰条件与干扰条件比较:无干扰条件下,开头和结尾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均显著高于中间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t=2.56,p<0.05;t=2.35,p<0.05);干扰条件下,开头和结尾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均显著高于中间位置的单词回忆数量(t=2.39,p<0.05;t=2.28,p<0.05)。
时间管理的心理学原理时间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日益重要。
我们面临着诸如工作、学习、家庭和娱乐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成为了一项关键技能。
而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原理,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原理。
一、优先级规划原理优先级规划原理是时间管理的基础。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应该将任务按照其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而在确定任务优先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艾森豪威尔矩阵”的方法。
该方法将任务划分为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
我们应该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然后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依次类推。
二、奖励机制原理奖励机制原理指出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来激励自己更好地管理时间。
人类大脑对奖励有着强烈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小的奖励来增强自我激励。
例如,在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后,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小的奖励,比如看一集电视剧、吃一块巧克力等。
这些奖励可以让我们感到满足,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时间管理习惯。
三、注意力管理原理注意力管理原理是时间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分配和管理注意力。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将工作划分为25分钟的工作时间块,每个工作时间块后都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专注和高效率地工作。
同时,控制外界干扰也是注意力管理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关闭手机通知、选择安静的工作环境,以减少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四、任务拆解原理任务拆解原理强调将大任务拆分为更小、更具体的子任务,以更好地管理时间。
大任务往往会给人以压力和拖延的感觉,而将其拆解为小任务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入手和完成。
拆解任务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时间,更好地掌控任务进度,并达到更好的时间管理效果。
五、时间记录原理时间记录原理是指我们应该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通过记录时间使用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时间的情况,从而提醒自己关注时间管理。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选67名同学作为被试,来研究系列位置效应。
其目的是通过对汉字学习材料的识记,验证系列位置效应、比较延迟时间对系列位置效应有无影响。
学习绘制不同形式的各种曲线。
且从实验结果得出,两次实验中延迟回忆与立即回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自由回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短时记忆系列位置曲线1.引言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在自由回忆时,系列开始部分和末位部分的项目的记忆效果较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而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差。
以项目在呈现系列中的位置为横坐标,以回忆成绩为纵坐标,可以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系列位置曲线。
本实验采用的是回忆法中的自由回忆,自由回忆任务的程序恨简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地记住。
与系列回忆不同的是,在这里被试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信息可以被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类型或阶段,进入各种感觉器官的大量信息,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里。
感觉记忆的时间大约为0.5~3秒,感觉记忆的内容引起注意后会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十几秒到一分钟左右,且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加工会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最长可以是终身的记忆,且容量无限。
对于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位于首位的部分因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复述,所以进入了长时记忆,而近因部分因为尚处于短时记忆,所以回忆效果也较好。
前摄抑制作用是指前面学习的项目对后面学习的项目的保持产生的抑制作用。
而倒摄抑制作用是指后来学习的项目对前面学过的项目的保持产生抑制作用。
从前摄倒摄的观点来解释,首因部分和近因部分都分别只受到倒摄和前摄抑制,而渐近线部分同时受到倒摄和前摄抑制,因此回忆效果在三者之中最差。
本实验以中国汉字为材料,考察汉字呈现时间、是否延缓回忆和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三个因素对自由回忆效果的影响。
位置系列效应实验报告位置系列效应实验报告引言:位置系列效应是指人们在记忆或识别一系列刺激时,对于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刺激的记忆和识别能力存在差异。
本实验旨在探究位置系列效应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控制组设计,共有100名被试参与。
实验材料为一系列数字,共有10个数字(1-10)。
每个数字以黑色字体呈现在白色背景上,字号为24号。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记忆并识别数字的出现顺序。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学习阶段:被试被要求在屏幕上依次记住数字的出现顺序。
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1秒,数字之间的间隔时间为0.5秒。
一共有10个数字,每个数字呈现一次。
被试需要在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一次回忆测试,以检查他们对数字序列的记忆程度。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分为两个部分:位置一致测试和位置不一致测试。
位置一致测试:在位置一致测试中,被试需要在屏幕上出现的数字序列中,选择出现在学习阶段中相同位置的数字。
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2秒,数字之间的间隔时间为1秒。
被试需要在屏幕上选择相应的数字,然后点击“确认”按钮。
位置不一致测试:在位置不一致测试中,被试需要在屏幕上出现的数字序列中,选择出现在学习阶段中不同位置的数字。
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2秒,数字之间的间隔时间为1秒。
被试需要在屏幕上选择相应的数字,然后点击“确认”按钮。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被试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位置系列效应的存在。
在位置一致测试中,被试的正确率明显高于位置不一致测试。
这表明被试在记忆和识别数字序列时,对于位置信息的处理会影响其记忆和识别的准确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位置系列效应的程度与数字的位置距离有关。
在位置一致测试中,被试对于相邻位置的数字记忆和识别的准确性更高,而对于较远位置的数字则准确性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相邻位置的数字在视觉上更容易形成连续的序列,被试更容易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
此外,被试的年龄和性别对位置系列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系列位置效应第一篇: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一)系列位置效应内涵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
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
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
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抑制就会少些。
一般地税,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二)系列位置效应的应用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安排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但是要谨记,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学生在背诵单词或材料时,要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名称记忆: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名称记忆: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一、目的检验短时记忆中字符识记与保持的系列位置效应,学会绘制折线图。
二、背景1、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者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2、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在心理学与社会学里,就是一种开头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读一份足够长的名单,她更可能只记得开头,而忘记中部的大部分。
3、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心理学中就是指末端刺激或信息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4、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就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回忆的百分率或绝对数量为y 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三、方法1、被试:(性别、年龄、人数等相关信息)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16级本科生,女,20岁,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认识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
2、变量2、1自变量:幻灯片上的字符位置2、2因变量:正确回忆的字符个数及其系列位置2、3控制变量:①幻灯片亮度一致②实验次数③疲劳程度④实验环境3、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内设计4、实验任务与流程4、1实验任务:被试按照一秒一个字符的速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准确读出字符,读完后回忆幻灯片上出现的字符。
4、2流程4、2、1主试与被试都坐在桌旁,相互呈90度方向。
4、2、2打开卡片装置,进行实验。
4、2、3正式开始实验。
将6张幻灯片洗牌。
4、2、4主试从6张幻灯片中随机抽取1张,记录卡号,插入卡片装置(卡号正向朝向被试)。
主试念指导语:“当我按下开关时,您会瞧到三排字符,包括字母与数字。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英文稿前言部分大纲1、时间期待是指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刺激进行预测和准备一种最优反应的能力,它对多种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说必不可少。
(Nobre, Correa, & Coull, 2007)。
可以分为外源性时间期待和内源性时间期待。
2、内源性时间期待和外源性时间期待各自定义,以及主要差别3、内源性时间期待的经典研究范式及发现的效应4、对发现的效应存在的可能解释5、外显和内隐时间知觉内部表征机制存在的争议6、外显时间知觉中发现的位置效应及理论解释。
7、问题提出及假设Introduction时间期待是指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刺激进行预测和准备一种最优反应的能力,它对多种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说必不可少。
(Nobre, Correa, & Coull, 2007)。
比如,在羽毛球运动中,羽毛球的运动速度所提供的时间信息可以帮助运动员做出何时挥拍的决定。
Coull 和Nobre (2008)将时间期待分为内源性时间期待和外源性时间期待。
外源性时间期待具有不随意性的特点, 是具有时间规律的刺激结构偶发产生的副产品。
相反, 内源性时间期待是指被试有意的使用提示线索或规律性的时间间隔预测目标刺激的呈现,其结果提高了对目标刺激探测的正确率或反应速度(Assmus, Marshall, Noth, Zilles, & Fink, 2005)。
内源性时间期待常用的实验范式是时间朝向任务范式,这个实验范式是建立在空间朝向任务(Posner, Snyder, & Davidson, 1980)的基础上的。
在经典的时间朝向任务中,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作反应,在目标刺激呈现之前,一个符号线索会提示刺激出现的早晚,大部分(75%)的试次中,线索是有效的,被试可以使用线索对刺激呈现进行预测,在其他试次中,刺激可能早出现或晚出现(即无效线索)。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短的时间间隔,当符号线索的提示是有效的,即提示将在短的时间间隔后出现目标刺激,它将比符号线索无效时(即提示将在长的时间间隔后出现目标刺激)对目标刺激的探测更快、更准确;而对于长的时间间隔,这种线索的有效性会减小甚至消失(Á. Correa, 2010; Coull & Nobre, 1998),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朝向效应。
对于短的时间间隔,线索有效性的差异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时间信息分配注意资源(Miniussi, Wilding, Coull, & Nobre, 1999)。
对于长时间间隔中线索有效性效应的消失,研究者认为是由于注意的再调整导致的,即当目标刺激在短的时间间隔后没有出现时,被试就会意识到目标刺激将在长的时间间隔后出现,即随着时间推移,目标刺激出现的概率增大,而这将使他们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注意,将注意引至长的时间间隔结束的那一点(Correa, Lupiáñez, Milliken, & Tudela, 2004; Coull & Nobre, 1998)。
除了时间朝向效应,研究者还发现存在序列效应,序列效应表现为当前试次的反应时受到前一个试次的调控:当前试次为短时间间隔时,前一个试次为短时间间隔时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前一个试次为长时间间隔时的反应时;然而,当前试次为长时间间隔时,前述反应时差异会减小甚至消失(Steinborn, Rolke, Bratzke, & Ulrich, 2008; Vallesi & Shallice, 2007)。
序列效应具有不对称性,当前间隔为长时,前一试次间隔长还是短对其没有影响。
研究者(Los & Heuvel, 2001)认为序列效应是自动的,在不需注意控制的时候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解释短时间间隔上前一个试次时间间隔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前一个试次同为短时,这种预备时间的重复增强或提高了刺激(时间间隔)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反应就相对快;而前一个试次为长时,这种联结就会削弱甚至遭到破坏,反应就相对慢。
根据Vallesi and collaborators (Vallesi, 2010; Vallesi & Shallice, 2007; Vallesi,Shallice, & Walsh, 2007)提出的双加工模型,序列效应可能是两种加工的结果,一个是之前间隔的自动唤醒调节,一个是目标出现的概率引发的有意识的准备状态(即如果目标没有在短时间间隔出现,那么它在长时间间隔出现的概率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增加)。
也就是说,前一个试次为长时间间隔可能会降低被试的唤醒水平,而前一个试次为短时间间隔时会提高唤醒水平,因此分别延长或减少了反应时。
不管当前的时间间隔是什么,唤醒效应都会发生,因此造成了序列效应的不对称性。
内隐时间知觉与外显时间知觉的内在表征机制是否一致还存在争议。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内隐时间知觉与外显时间知觉一样,都需要脉冲累积(Merchant et al., 2008; Robertson et al., 1999; Spencer & Zelaznik, 2003),都符合标量期望理论(Piras & Coull, 2011);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两种时间知觉激活不同的脑区(Coull et al., 2013),依赖不同的生理机制,并具有分离的行为表现(Zelaznik et al., 2002),因此存在本质差异,无法用统一的内部表征模型加以解释。
迄今为止,是否可以用源自外显时间知觉研究的脉冲累积模型来解释内隐时间知觉有待进一步探索。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是内源性时间期待是否也存在外显时间知觉中被脉冲累积模型所解释的位置效应。
在以往注意对外显时间知觉影响的研究中,一般采用双任务范式,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指随着非时间任务出现位置的改变,时间任务中的主观时间长度也发生相应变化,非时间任务出现的越晚,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越大(Buffardi, 1971; Burle & Casini, 2001; Casini & Macar, 1997; Champagne & Fortin, 2008; Fortin, Bédard, & J. Champagne, 2005; Fortin & Massé, 2000; Fortin & Tremblay, 2006; Rousseau, Picard, & Pitre, 1984),即位置效应。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即非时间任务的难度可以直接调控该位置效应的强度(Champagne & Fortin, 2008)。
通过使用两类不同长度的音高刺激,Champagne & Fortin在其研究(2008)中发现:与使用长声音刺激相比,当实验较早block中的非时间任务使用短声音刺激时,任务难度更大,加工需求更高,位置效应也更强。
研究者认为可以用注意闸门模型解释:根据Zakay和Block (1995)提出的注意闸门模型,当注意集中于加工时间信息时,起搏器和开关之间的闸门可以打开得大,从而就会有更多的脉冲从起搏器进入到累加器中,知觉到的时间就越长;相反注意偏离加工时间信息时,闸门打开得小,进入到累加器的脉冲越少,知觉到的时间越短。
由于我们知觉到的时间由最终累加器中累积到的脉冲数决定,当越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非时间任务,时间任务获得的注意越少,累积的脉冲数就越少,自然知觉到的时间就越短。
而Capizzi等(2012, 2013)使用双任务分析了注意在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作用,一个任务为时间朝向任务,另一个任务为工作记忆任务。
符号线索为长方形色块,其物理特征的长短预示着线索与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同时符号线索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不停刷新自己的记忆,记住每一种颜色出现的次数,于每一个block结束后进行反馈。
研究结果表明,分配到时间任务上的注意资源越少,时间朝向效应越小,即时间朝向效应受到注意的调节。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假定内隐时间知觉也建立在脉冲累积机制上,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在内隐时间加工任务中也应该发现类似外显时间加工的位置效应,即当非时间任务出现得越晚,内隐时间知觉越不准确,例如在时间朝向任务上的反应时越长。
如果我们的第一个假设成立,即发现内隐时间知觉的位置效应,那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内隐时间知觉的位置效应是否也受非时间任务难度水平的调控——即内隐时间知觉中是否也存在非时间任务的加工需求效应?如果的确存在,那么就说明了内隐时间加工同样服从注意分享机制,并直接受到非时间任务加工需求的调节。
综上所述,我们使用双任务范式,即时间朝向任务和音高辨别任务来对假设进行研究,实验一主要是探索内源性时间期待中是否存在位置效应,实验二主要是探索由刺激引发的自动的注意转移是否是位置效应的成因,通过要求被试忽略声音刺激,观察是否仍然存在位置效应。
实验三主要是通过改变非时间任务的难度来操纵注意程度,探查其对时间期待、位置效应的影响,检验是否分配越少的注意资源用于内源性时间期待,时间期待越不准确,位置效应越显著。
Disscussion本研究探讨了以内源性时间期待为代表的内隐时间知觉的内部时间表征和注意调控机制的问题。
该研究思路和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创新。
另外本研究提出了若干可直接验证、操作化的研究假设——例如内源性时间期待中存在位置效应和非时间任务的加工需求效应等,使得研究问题更加清晰和具有可验证性。
时间朝向效应和序列效应时距的选取在时间知觉的研究中颇为重要,不同的时距可能存在效应的分离(Lewis & Miall, 2003)。
而由于前人研究对于内隐时间的时距设置多为2s以内(如Capizzi et al., 2012; Capizzi et al., 2013; Correa et al., 2004; Coull & Nobre, 1998; Coull et al., 2004),因此在实验1中,我们检验了2s以上的时距是否仍然能够形成内源性时间期待,研究结果显示,2s以及3.5s确实能够形成内源性时间期待。
具体表现为:在实验1中,单任务和双任务均表现出时间朝向效应,并且单任务的时间朝向效应显著大于双任务的时间朝向效应,而时间朝向效应是体现内源性时间期待的标志。
与前人研究(Capizzi et al., 2012; Capizzi et al., 2013)一致,在双任务中由于增加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非时间任务,时间线索的提示作用减弱,内源性时间期待受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