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素质教育中转化学困生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31.3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学困生转化之我见摘要:学困生的存在或辍学,对于教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转化学困生是一种效益,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应是当务之急、时不我待,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功能之所在。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兴趣;持之以恒在一个班级中,学困生是必然存在的。
俗话说:“五个指头有长短。
”一个班级常常由几十名学生组成,他们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人格智慧、家庭教育、学习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自然而然使班上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产生弱势群体——学困生。
还有些学校在办学观念上没有转化,表面上是素质教育,而实际上是在实施应试教育,暗办实验班、尖子班,仍然以考出高才生来求生存、求发展,使部分学生被打入冷宫。
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的某些人故意贬低知识的价值,说什么“寒窗苦读到折本,不如回家跑南北。
”这样一来,就更加扩大了弱势群体的队伍。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功能之所在。
教育的产品是人,教育的效益就体现在育人的质量上。
培养高材生是效益,转化学困生也同样是效益。
因为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或辍学,对教育来说是极大的浪费。
纵观历史,牛顿曾被认为是晚熟的人,爱因斯坦也曾是一个平庸迟钝的学生,张广厚小学毕业时曾因数学不及格而落榜,梅兰芳也曾被她的老师说是个死灰眼,还有郭沫若、鲁迅、华罗庚、齐白石等,他们都曾有过挫折,但都是大器晚成,登上了科学巨星的宝座。
这样看来,我们不应求升学率的高低,应看转差的多少,要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高才生同等重要的教育观,做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进步,让盐碱地变成希望田。
那么,如何做好转化学困生这项工作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经验。
一、了解分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这就是说,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去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看法摘要: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
因此,想要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转化这些“学困生”。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兴趣;尊重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01-01有位教育专家曾经指出“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有价值”。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从本人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因此,想要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转化这些“学困生”。
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对学困生及其转化方法的几点初步认识一、根据数学科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1.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我就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
学困生由于胆怯,往往怕开口,我尽量找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或请他们到黑板上板演一些简单的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是给予表扬和肯定。
他们往往都非常激动。
长此以往,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的心理。
为了延长学困生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常结合知识点做些游戏,讲数学故事等等,课堂上将好生差生搭配起来,进行集体,小组训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绪,让学困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心理障碍型的管增,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相应方式为个别谈话、心理辅导。
对意志薄弱型的,重在意志锻炼;知识断层型的,重在接上知识链。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都有数量不等的学困生,而正处于可塑性最强年龄段的中学生中,更易出现学困生。
出一个学困生对一所学校来说,造成的损失是微小的,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损失。
学困生问题不仅涉及千百万青少年和万千家庭,而且是影响民族素质、国家前途命运的在问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帮助学困生转化,提高教育的合格率,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下面就我实际工作中的感受,谈谈转变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
一、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待。
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和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以至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的态度。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班主任应当怀着深厚的感情,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善意,相信教师的真心,把教师当成知心人。
“一切从头做起,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教师的这种明朗态度也能消除学生的顾虑,引起态度的转变,甚至是爆发式的转变。
二、培养与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
它是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进、声誉,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它使众珍视集体的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养成忘我的精神。
集体荣誉感是爱国主义的要素,同时也是人们克服个人缺点与错误的巨大有内部动力。
三、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是非观念是与是非感的欠缺,辨别是非能力差,是一些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形成学生的是非观念就是使他们知道自己行动的好坏、善恶及行动对社会、对他人的影响。
有是非感则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行动在情感上作出善恶判断。
学困生转化策略初探曹武镇中心小学王义华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爱心正能量动力摘要:所谓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类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
学困生在一个班级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却很大。
因此,能否转化学困生,能否使其进步,对学校教育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
学困生教育,需要教师分析成因,有的放矢,爱心抚慰,输入正能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转化。
日常教学工作中,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困生。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类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
学困生在一个班级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却很大。
素质教育的主题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个民族的素养。
如何看待学困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能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能否转化学困生,促使其进步,对学校教育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数。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细致、长期的工作。
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分析成因,有的放矢促转化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来深入了解学困生,包括学困生的个人生活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学习中的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情况等。
只有深入了解了学困生,才能准确分析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只有找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转化学困生。
如:我班上有一名学困生,他上课老是走神、家庭作业从不完成,课间也不和同学游戏,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我找他以前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们都反映他原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学生;我又通过家访、与他单独谈心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得知他一些情况:原来,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婚了,母亲去了远方打工,而他的父亲又要忙着做装潢、装修工作,只有周末才回家,家中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照顾他,但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不能好好照顾他,所以该学生越来越郁郁寡欢,整天心事重重,也没心思学习。
转化学困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教师的教育思想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社会需要学校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衡量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每一所学校,学困生可能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关心、爱护、帮助、转化每一位学困生。
1学困生的成因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基础薄弱,有的家教不当,有的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干扰和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等等。
另外,个别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不注重钻研业务,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落后等也会使学困生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但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能提高的。
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然后运用好的教育策略,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而教育策略就是指要根据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表现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2学困生转化措施2.1用亲情、友情、师生情靠近“学困生”心灵。
“亲其师,信其道”,要真正走进“学困生”心灵,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利用爱的教育来结出健康的果子,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
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
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合格。
”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取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知心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成效。
实施素质教育评价,转化语文学困生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语文学习上暂时表现一般,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把这样的学生界定为语文学困生。
而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算是正确的素质教育评价,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为了帮助学困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我进行了如下的积极地研究与探索。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类型及表现学困生的原名叫差生,称谓的改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差生的称谓有歧视之嫌,学困生的称谓则饱含着关爱之情。
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教育不当的种种原因,在语文学习中出现了两极分化。
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自觉性,课前不预习,上课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思想抛锚,课后不复习,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从而导致语文成绩落后,老师不喜欢,家长抱怨,学生自己也厌恶学习,成为了“语文学困生”。
通过细心的观察,我发现语文学困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有的反应迟钝,有的意志薄弱,有的学习方法不当,有的缺乏信心等等。
根据语文学困生在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上的差异,我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其主要类型及具体表现如下:1、意志薄弱表现为:“怕吃苦”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特点,他们对在课堂上听到的或在书本中看到的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不是去刻苦钻研而是选择了跳过。
如何转化学困生摘要:从学困生形成原因出发,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提出适应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下,学困生才能走出阴霾。
关键词:学困生;自信心;学习兴趣;共同教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和育人同等重要,认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责任。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就像我们打扫卫生,彻底清除每一个卫生死角。
但是,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首先横亘在教师面前的就是令人头疼的学困生问题。
通常把情绪消极,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存在较大距离,在行为上多次违反行为准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符的问题学生称为学困生。
学困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
不是一次谈话,一次家访,一次班会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任务,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了解和研究。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成因1.自身因素影响自身因素包括自身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及自身智力因素等。
2.外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不正之风,各界媒体(游戏厅,网吧等)家庭因素等。
二、采取的措施1.让学困生重拾自信心,是改变其学习态度的前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每个人都有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当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斥责时,学困生常感到自尊受到损伤,表现为抬不起头来,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教师将赞许的目光投向优秀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冷眼相待。
学困生得不到尊重,理解,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使学困生在心理上就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由于在这段时期里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遭受同学的耻笑和排挤,本就脆弱的小心脏变得更加孤僻,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吸烟酗酒以求乐,麻将赌博以求派,打架斗殴以求强,小偷小摸以求享,考试作弊以求过。
”这时,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做法,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学困生”转化之我见[摘要]“学困生”属于学校的弱势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手段。
对“学困生”实施转化,需要耐心,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根治,只有从观念上改变他,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从而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
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学困生”的成因、现状、就如何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家长面临的困惑和顾虑等方面谈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与同仁共商榷。
[关键词]“学困生”主要根源转化工作沟通教育积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其精髓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地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在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
他们因为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于是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手段。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关注的问题。
“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必须对“学困生”的特殊性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1 “学困生”的定义和类型“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在一些文献上把“学困生”也定义为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差距,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
“学困生”虽然在班级中人数不多,但影响面广。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困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思想品德或行为表现比较好,只是学习比较差的“学困生”。
一种是思想表现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双差生”。
2 “学困生”的成因“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生理上的缺陷或智力低下,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等原因造成的。
浅谈转化农村学校“学困生”的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学生质量也日渐下降,其中“学困生”更是难以避免。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上难以适应、难以跟上其他学生步伐的学生,通常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无法有效地学习新知识,进而导致成绩不佳。
现如今,学困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挑战,转化农村学校的学困生不仅仅是关注学生个体,更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如何转化农村学校的学困生?首先,学校教育要站在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角度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活动,如读书、体育、文艺等方面,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或活动,这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外辅导等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课后辅导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方面,学校可以设置数学、语文等重点课程的课后辅导,或者利用家长资源增强学生学科知识在课外的辅导,甚至可以邀请社会各方面专家、校友等资源给学生理科与文科领域集中的问题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最后,家庭教育也应该定位到实际问题上。
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通常是不够优越,经济压力较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及时与家庭沟通,为学生提供家庭教育辅导,也可以为这部分家庭提供经济资助,减轻家庭负担,使得学生更有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进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综上,要转化农村学校的学困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注重做好学校、家庭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多方面培养,学校加强生活教育,家庭多关注教育,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逐渐转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真正实现学业上的成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浅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克山县第二中学校许崇所学困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们在班集体中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纪律不好,平时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甚至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
一名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既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针对每名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要善于捕捉其最佳的转化时机,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现就如何做好学困生转化谈一点体会。
一、学困生的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家庭原因。
对于城市孩子来说,现在家庭中孩子越来越少,通常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
形成了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百依百顺,养成了孩子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依赖性强、骄横、任性、惟我独尊的性格。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父母外出打工的多,离异的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往往跟着老人一起生活,隔代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部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部分家长观念不正确,认为学习无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吃、穿、用上。
其次是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学习内容的增多,在面对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而谁能很快适应,谁就学得轻松,反之就形成学困生。
行为习惯差也是学困生的通病,他们往往过多地依赖他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难以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
还有一部分学生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其他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久而久之也会变为学困生。
最后教师的社会分层论思想也是造就“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浅谈学困生转化摘要:本文对学困生的转化阐述了几点拙见,一、“解铃还须系铃人”二、千般变化,殊途同归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关键词: 学困生定划评价帮补指导寻光换位联手蘇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
”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深知其意。
“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每一个孩子具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体魄,给每一个孩子都插上智慧的翅膀。
”柳斌说。
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的表现之一,借此,浅谈之拙见。
一、“解铃还须系铃人”学困生是多样化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过去,如何待学困生不言而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将功赎过,旧貌换新颜:“要把学生培养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目布满了炽热的阳光”。
而这阳光便是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笑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实践证明,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行,才能真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二、千般变化,殊途同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关键是第二步,即定划、评价、帮补、指导、寻光、换位、联手。
定划:每学期伊始,因人而异,分层制定转化学困生相应的小而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计划,使学困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让他们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定会成功。
做到开学有措施,周周月月有检查落实,期中期末有经验教训总结。
这样,即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学习的兴趣。
评价:随时、定期组织自评、他评。
无论谁评,怎么评,对学困生特别要尊重,评价要客观、公正,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
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他们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评价的尺度要逐步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