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8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物学的两个分支领域。
它们均被用于研究
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行为。
微生物学包括研究微量生物,即多种微小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免疫学研究同
一物种内部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分子,反应机制和免疫反应。
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是如何用来改变自然环境,以及如何影响
人类健康。
微生物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微量生物的特性,发现它们如何
影响当下的疾病。
此外,它们也可以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微生物来制备
有效的药物,并使用它们来进行食品加工。
此外,还可以研究微生物
如何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和使用它们来加速植物的生长。
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神经机能受损后,如何应对免疫反应中的相关
分子变化的领域。
免疫学家也研究免疫系统如何显示抗病毒,肿瘤等
抗性,以及抗生素如何来抗击有害微生物。
研究员们还探究了免疫反
应的内在调节机制,以及健康的状态下如何维持一个正常的免疫反应。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生物
学领域,它们都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关于生物体如何应对其环境以及
它们如何维护健康状态的信息。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在生物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免疫学研究人体对抗微生物入侵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各异。
它们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
好菌如乳酸菌对人体有益,帮助消化和维持肠道健康。
坏菌如大肠杆菌等可以引发感染和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体,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有些真菌可以引起感染,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它们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流感、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扮演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微生物侵害的重要角色。
1. 免疫系统的器官:脾脏、淋巴结、骨髓和胸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们参与产生、成熟和激活免疫细胞。
2. 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系统包括多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它们分别负责识别和杀死微生物、释放抗体以及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
3. 免疫系统的分子: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它们可以结合并中和病原体,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
三、微生物与免疫学的互动关系1. 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疾病,如感冒、肺炎、结核病等。
免疫系统会对这些感染做出反应,试图清除病原体并恢复健康。
2. 免疫学的作用: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防止和治疗感染的方法。
它通过疫苗、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促进免疫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力,并预防和治疗疾病。
3. 免疫系统的学习: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为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微生物与免疫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健康益处:一些微生物可以对人体有益,如乳酸菌可以促进肠道健康,而某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并预防肠道感染疾病。
微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学免疫:来源于拉丁字Immunitas:免除劳役和课税。
免疫学及免疫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认识来源于“瘟疫”等感染性疾病,“免除瘟疫”.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己”,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间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
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抗原:系指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免疫原体:抗原饿前一种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值、分化最终产生效应物质的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
大分子量;3。
一定的化学组成;4。
一定的分子结构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结构中能被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识别和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部位),又称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反应。
T细胞决定簇:T细胞上的TCR只能识别约含10-20个左右的氨基酸小分子肽,这些决定簇有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故有称线性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B细胞上的BCR识别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这些决定簇一般由序列上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连接的氨基酸或多糖构成,又称构象决定簇抗体:含义: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含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2条重链(Heavy chain,H链)和2条轻链(Light chain,L链)借-S-S-键连接;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或单体。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微生物是亿万年来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但能够在水、土和空气中生存繁殖,也能在人体内部共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但同时也与某些微生物形成共生状态,这种相互关系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1、有益微生物人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一部分具有生物学功能,例如能够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平衡或产生抗菌物质等。
比如,乳酸菌能够产生酸和其他物质,抑制其他微生物滋生,能够降低胃肠道感染和口腔感染的风险。
此外,人体内的微生物还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应答。
2、致病微生物另一部分微生物具有致病性,会引起人的疾病,例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致病微生物,并进行攻击和消灭,防止它们繁殖和对人体造成伤害。
当免疫系统处于自身失调状态时,微生物就有可能加重或引发各种疾病。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由一系列各类细胞、分子和组织构成。
它可以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包括微生物、肿瘤细胞和异种细胞等,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分为两类: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人体固有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具有快速、广泛和无特异性的特点,主要作用是清除体表病原菌和细胞垃圾等。
后天免疫是指身体根据外界抗原所激发的防御反应,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各种抗体等,具有缓慢、特异、记忆性的特点,主要作用是对抗微生物、肿瘤和自身免疫反应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机械性防御机制,它还可以调节体内其他生理系统的功能。
比如,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分泌特定的激素、细胞因子等物质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使得人体机能得到平衡。
三、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人体内的微生物总数比人类细胞总数要多10倍以上,它们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全册概述该教案全册旨在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提供全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
本教案将涵盖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提供相关实验和案例研究,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研究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在疾病防控和治疗中的应用。
- 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微生物在人类和环境中的作用- 常见微生物病原体及其致病机制第二单元:免疫学原理-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 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免疫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和原理第三单元:微生物与免疫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免疫技术在诊断和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和免疫系统在生物工程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介绍和解释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实验和实践: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和免疫学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微生物和免疫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方法。
-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了解特定主题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
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和小组讨论表现等因素进行评估。
- 实验报告和独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能力。
-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 《微生物学原理》- 《免疫学导论》-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案例研究》以上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全册》的概要内容,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计划和资源,以便有效教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
微免名词解释免疫学1、免疫:是指机体能识别‘自己’成分和‘异己’抗原,对自己成分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4、T细胞表位:T淋巴细胞表位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后提呈给T淋巴细胞。
5、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的表面,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6、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具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7、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可分为TI-1Ag和TI-2Ag。
TI-1Ag含B细胞丝裂原和B细胞表位,TI-2Ag含多个重复的B 细胞表位。
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9、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的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产生ADCC效应。
10、细胞因子: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11、抗原提呈: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12、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3、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生物学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方面,而免疫学则关注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既是病原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者。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免疫应答。
当人体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
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类型,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抗体的产生来实现。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微生物通过肠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
这个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发育,并发挥出正常的功能。
与此相反,缺乏微生物的条件下,宿主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
这种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这些微生物通过这些机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宿主的影响。
二、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除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外,免疫系统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抵抗微生物感染。
当机体感染微生物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
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渗出以及白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
其次,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微生物感染。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 (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免疫学则研究认识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两者互为补充,对于理解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维持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关键参与者。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多样,有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非常复杂,包括其代谢途径、营养需求等。
此外,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可以与宿主形成共生、寄生或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二、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和免疫系统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协同作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免疫系统的结构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记忆病原体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机制,人们可以开发出疫苗和其他免疫治疗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关联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微生物学的研究为免疫学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是引起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主要病原体,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反应至关重要。
其次,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和功能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有利于宿主的健康。
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和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神奇的生物学体系。
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看不见但有生命活动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等。
免疫系统则是机体内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它能够检测和清除有害的微生物体,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微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生态平衡。
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而存在与人体的内外环境一样,免疫系统是微生物生存的一种环境,不同的微生物各有其独特的栖息场所和生存方式。
有的微生物能够在身体表面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基地,如皮肤上常见的表皮葡萄球菌;有的微生物则是依附在粘膜表面,如肠道中的肠道菌群;还有一些微生物则是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繁殖生息,如结核杆菌、疟原虫等等。
与此同时,这些微生物也会携带自身的致病因子,并试图突破免疫系统的防线,以建立自己的病灶。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微生物的敌我状态,通过寻找和固定微生物表面的标志物,如抗原,来判断微生物是否有害。
有害的微生物会被免疫系统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标记,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发起攻击。
同时,通过抗体、吞噬作用、细胞毒作用、T细胞等多种免疫机制,免疫系统能够杀死、中和、防御各种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它们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体的免疫系统。
一方面,有些微生物能够与免疫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增强免疫系统能力。
例如,部分共生微生物能够帮助机体消化食物,维持酸碱平衡,增强肠道屏障等,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某些微生物则能够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易受到病菌和病毒的感染。
例如,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可以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落,而肠道微生物被认为是调节免疫系统的关键角色之一。
还有一些微生物能够操纵机体的免疫系统,制造利益团伙。
例如,蛋白质裂解酶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得微生物得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某些病毒还能够利用人体免疫细胞的反应机制,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人类身体内,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与免疫系统发生互动。
微生物表面的特定分子,如病毒的蛋白质包膜、细菌的细胞壁等,可以被免疫系统的特定细胞识别。
这种识别激活了免疫系统,使其开始产生针对微生物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微生物的特异性抗原,激活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会产生抗体,通过结合微生物的抗原来中和病原体。
T细胞则能够杀伤感染的细胞。
微生物的存在刺激了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促使人体抵御感染,并培养免疫记忆。
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控制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控制涉及到两个主要方面: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包括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能够通过机械和化学屏障来抵御微生物的入侵。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分解微生物,从而控制其繁殖。
先天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能够快速反应并控制微生物感染。
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接触过微生物后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应答。
通过B细胞和T细胞的相互协作,免疫系统能够产生针对具体微生物的抗体和细胞免疫。
这种免疫应答在第二次感染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快速地清除微生物。
3.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平衡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总是简单的敌对关系。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人体微生物组,与免疫系统形成了复杂的平衡。
免疫系统需要识别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需要容忍和合作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
人体微生物组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微生物能够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消化、免疫调节等。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控制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以保持微生物组的稳定性。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读后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你们能想象吗?这书里讲的东西可太神奇啦!一开始,我还觉得这书肯定特枯燥,不就是些小小的微生物和什么免疫嘛。
可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我大错特错啦!这简直就是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在向我招手呢!书里说,微生物就像一群小小的“调皮鬼”,它们无处不在。
比如说细菌,有的细菌能让人生病,像那个可恶的链球菌,会让人喉咙痛得要命!这难道不像一群小捣蛋在我们身体里搞破坏吗?可反过来想想,也有好的细菌呀,比如在我们肠道里帮忙消化的那些小家伙。
这就好像一个班级里,有调皮捣蛋的同学,也有热心助人的小伙伴,不是吗?还有病毒,它们更是狡猾得很!就像偷偷摸摸的小贼,钻进我们的细胞里,让我们生病。
像流感病毒,每次一来,都搞得大家喷嚏连天。
这难道不像小贼偷偷潜入家里偷东西吗?再说免疫学,这简直就是我们身体的“超级英雄战队”!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准备着和那些坏家伙战斗。
白细胞就像是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
抗体呢,就像是专门对付敌人的秘密武器。
我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特别难受。
那时候我就在想,我的免疫系统是不是正在和那些病毒打得热火朝天呀?它是不是在拼命地保护我呢?我还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过这本书呢。
我问他们:“你们说,微生物这么小,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他们也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的说:“这就像小蚂蚁也能搬动大东西一样!”有的说:“别看微生物小,团结起来力量大呀!”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真是太奇妙啦!微生物虽然小,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
免疫学也让我知道,我们的身体有着这么强大的保护机制。
所以呀,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了解这些知识。
这样,当我们面对疾病的时候,就能更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啦!难道不是吗?。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存在,包括人体内。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感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一、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物数量过多时,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1、空气传播: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体与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感染。
例如,握手或拥抱可能将细菌从一个人的手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手或面部。
3、食物和水源:食物和水源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人们摄入后受到感染。
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肉或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的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免疫反应: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微生物。
当淋巴细胞识别到微生物时,它们会分裂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微生物结合并消除它们。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大型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并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还可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招募它们参与免疫反应。
3、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NK细胞还可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调免疫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弱点与微生物的逃避机制尽管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但有时它也会受到挑战。
有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繁殖。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1、变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导致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交互作用。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从微生物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调控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免疫系统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
一、微生物影响免疫系统功能1.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消灭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维持人体健康。
免疫系统主要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组成,分别负责体内进入的病原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1.2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首先,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先天免疫反应,使其调动更多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介导免疫应答。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耐受性,即使人体不对正常微生物产生免疫应答,从而维持正常微生物的存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分泌代谢产物或其组分,如脂多糖和毒素等,直接进入免疫系统,激活或抑制免疫反应。
二、免疫系统调控微生物数量和种类2.1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清除作用免疫系统通过细胞与体液免疫相互作用的方式,调控和清除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它们能够迅速识别并吞噬体内的微生物,并通过产生抗体、细胞毒素和细胞间信号来控制微生物的增殖和传播。
2.2 正常微生物的免疫耐受性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记忆来识别和区分正常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免疫系统会通过所谓的"自我-非我辨识",即判别自身组织和微生物,以保留对正常微生物的免疫耐受性,并且只对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做出免疫应答。
三、微生物对人类免疫系统发展的影响3.1 微生物在免疫系统发展中的作用早期接触微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对环境中的微生物高度敏感,此时正常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自考专业(社区护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填空题】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主要有___、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
2.【单选题】T细胞表面与TCR形成复合物的分子是()A.CD2B.CD2C.CD28D.CD823.【问答题】药物体外抗菌试验有哪些用途?4.【单选题】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细胞不会引起哪一种感染类型()A.潜伏感染B.隐性感染C.先天感染D.整合感染5.【填空题】补体系统由___、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组成。
6.【填空题】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是___。
7.【填空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___和单核细胞。
8.【单选题】半抗原是()A.异种抗原B.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C.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D.化学结构简单的物质E.分子量大的物质9.【单选题】可介导IgG通过胎盘的功能区是()A.CH3B.CH2C.VHD.VL10.【单选题】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肥大细胞D.K细胞E.NK细胞11.【问答题】抗生素发酵流程的阶段12.【单选题】在人类胎儿最早合成的免疫球蛋白是()A.IgEB.IgMC.IgGD.IgAE.IgD13.【单选题】补体活化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具有()A.溶菌、杀菌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黏附作用D.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14.【单选题】半抗原本身()A.只有免疫原性,没有抗原性B.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C.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又没有抗原性15.【问答题】按化学结构将抗生素分为哪5大类?16.【填空题】___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17.【单选题】下列关于半抗原,描述正确的是()A.是大分子物质B.通常是蛋白质C.只有免疫原性D.只有抗原性18.【单选题】B细胞表面与BCR形成复合物的分子是()A.CD3B.CD4C.CD40D.CD7919.【单选题】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是()A.细菌B.病毒C.真菌D.支原体20.【单选题】下列哪项对γδT细胞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于血液中B.其表面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C.具有非特异杀瘤作用D.活化的γδT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第2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细菌的运动器官是()A.芽胞B.菌毛C.鞭毛D.荚膜2.【单选题】具致病作用的细菌的代谢产物是()A.毒素B.热原质C.侵袭性酶D.色素E.A+B+C3.【问答题】MIC概念4.【填空题】凝集反应包括___、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微免1.自养生物:指以无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的生物异养生物:指以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的生物(P116)2.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P119)①生物拮抗作用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3.病原生物所需营养成分(P121)①水②碳源③氮源④无机盐⑤生长因子4.病原生物的代谢产物(P122)①人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②某些病毒在增值过程中可合成干扰宿主细胞正常代谢的物质;③有的细菌可合成毒素和侵袭性酶,有些细菌能合成色素。
5.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通常以简单的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
多细胞真菌以无性和/或有性孢子方式繁殖。
(P122)6.病原生物培养的环境条件(P123)①酸碱度:绝大多数病原生物生长最适pH为7.2~7.6②温度:大多数病原生物(致病期)最适生长温度为37℃③气体: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大多数病原体属于兼性厌氧生物为主。
7.病原生物的培养基(P124)①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最基本营养成分②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某些特殊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
如:血琼脂平板③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可抑制某些细菌生长的一些化学物质,以筛选出目标菌。
如:SS平板④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底物和指示剂,使细菌培养后出现某种肉眼可见的特征性变化。
如:双糖铁培养基,醋酸铅培养基⑤厌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以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趋势,并加入美兰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
如:庖肉培养基⑥专用培养基:Korthof培养基用于钩端螺旋体的培养,沙保培养基用于真菌的培养,Robinson’培养基用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培养,肝浸液培养基用于阴道毛滴虫的培养8.质粒: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主要特指细菌、酵母菌等生物染色体以外的单纯DNA分子。
(P127)按编码形状的差异质粒可分为五种:①F质粒(致育质粒):能编码性菌毛,决定细菌的“性别”,引起细菌结合②R质粒(耐药性质粒):能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药物的耐药性③Vi质粒(毒力质粒):可编码与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④细菌素质粒:可编码细菌素⑤代谢质粒:可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9.突变:生物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并可遗传的改变,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10.转化:微生物细胞间以裸DNA形式转移遗传物质的过程。
(P128)11.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是某些单细胞生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P129)12.感染: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可以前病毒形式整合入宿主染色体,使宿主获得其基因编码的某些遗传性状。
(P129)13.消毒:杀灭或去除物品上病原生物的过程。
(P132)14.灭菌: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15.防腐:为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防止有机物腐败变质的过程。
16.无菌:指物体中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
17.无菌操作:防止病原生物进入人体或物品的操作方法。
18.巴氏消毒法:将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的消毒方法。
19.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器内蒸汽压力可达103.46kPa(相当于121.3℃),维持15~20分钟。
保存标本温度:﹣70℃20.医院获得性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根据感染来源不同,院内感染可分为:①交叉感染②内源性感染③环境感染④医源性感染(P138)21.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指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如:流感、破伤风、血源感染垂直传播:指母体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亦称围生期传播。
如:巨细胞病毒、刚地弓形虫病毒垂直传播可以导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
22.病毒的基本特性:(P150)①个体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③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④以复制的方式繁殖23.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包绕在周围的衣壳组成,亦称核衣壳。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
24.包膜的主要功能:①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加固病毒体的结构②病毒体包膜上的脂类来源于宿主细胞,与细胞膜易于亲和与融合,有助于病毒的感染③具有抗原性,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和脂蛋白具有病毒种和型特异性,是病毒鉴定与分型的依据之一25.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26.持续性病毒感染因临床症状或并发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P155)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27.病毒的质细胞病变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病毒感染的培养细胞出现变圆、聚集、融合、裂解或从瓶壁上脱落等现象。
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诊断。
28.IFN抗病毒活性的特点:(P158)①广谱性②选择性③间接性④高活性⑤种属特异性29.流行性感冒病毒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大流行。
(P163)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流感流行的规模。
①若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称为抗原性漂移;②若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称为抗原性转变。
30.麻疹病毒防治原则:隔离患者等一般预防措施外,主要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为6个月以上易感儿童。
31.肠道病毒种类(P168)①脊髓灰质炎病毒,治病特点: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升级细胞,导致肢体肌肉迟缓性麻痹②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32.A组轮状病毒: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有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33.甲型肝炎病毒HA 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为隐形感染。
潜伏期为15~45天,一般不形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和带毒状态34.乙肝(P174)①传染源:病人和HBV抗原携带体②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③致病机理: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损伤作用、细胞介质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35.丙型肝炎HCV主要经血源传播。
36.流行性乙型肝炎病毒由蚊叮咬传播。
37.细菌:细菌体积微小,一般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按其形态可分为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P194)38.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由外向内)(1)细胞壁,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菌的形态:保护细胞膜抵抗胞质的高渗压②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许多微细小孔,对于分子量小于10kD且直径小于1nm的可溶性分子可自由穿过,与细胞膜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③觉得其抗原性:细菌细胞壁上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
肽聚糖:又称黏舦,是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共有成分,是细菌细胞壁特有的组成成分,也是抗胞内高渗透压,维持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连接的β-1,4糖苷键;青霉素可抑制甘氨酸5肽桥与四胎侧链上的D-丙氨酸交联,均破坏肽聚糖结构,可引起细菌裂解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2)细胞膜,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作用③生物合成作用(3)细胞质: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能进行独立复制。
39.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①荚膜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可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还能使病菌耐受各种抗菌因素对细胞壁的侵袭,使病菌侵入人体后不被灭杀。
荚膜还有黏附、抗干燥、防治噬菌体吸附细菌等功能。
荚膜具有抗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以及作为分型的依据。
②鞭毛与一些积极的致病性有关,具有化学趋向性,可向有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方向移动,而避开对其有害的环境③菌毛与细菌的动力无关,与其黏附功能有关。
普通菌毛:具有黏附细胞和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能力性菌毛:由质粒携带的致育因子基因编码,可通过接合传递细菌的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是某些噬菌体的受体④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40.细菌感染的来源(P204)①外源性感染: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带菌者(健康带菌者或恢复期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某些人兽共患传染病,如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牛结核分枝杆菌)②内源性感染:主要由于正常菌群条件性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致病,少数为曾感染过而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
41.病原性球菌的致病物质(P208)①凝固酶:葡萄球菌感染常以局限化、脓汁黏稠、易形成血栓等为特征②葡萄球均溶素③杀白细胞素④肠毒素⑤表皮剥脱毒⑥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42.链球菌属—化脓性链球菌分类(P211)根据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的不同溶血现象分类①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又称草绿色链球菌②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较宽的透明溶血环,又称溶血性链球菌③丙型(γ)链球菌: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
致病物质:(1)黏附素(2)链球菌溶素:①链球菌溶素O :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 ②链球菌溶素S :对氧稳定,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无抗原性(3)侵袭性酶: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容易经周围组织或淋巴、血流扩散①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组织通透性增加,病菌易于蔓延②链激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原菌的扩散③链道梅:又称链球菌DNA 酶,能降解脓液中高度黏稠的DNA ,使脓液变稀43.细菌的致病作用:和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以及机体的免疫力等密切相关。
细菌的毒力主要指侵袭力和毒素。
(P201)①侵袭力的主要致病物质: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②毒素根据来源性质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44.奈瑟菌属(P215)脑膜炎奈瑟菌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脑膜炎球菌主要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 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是性传播疾病淋病的病原菌防治原则:婴儿出生时,无论母亲有无淋病,均已1%硝酸银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45.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P218)(1)形态与染色:无芽胞,少数有荚膜或包膜,多数有鞭毛和菌毛(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区别要点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存在成分化学成分稳定性抗原性毒性作用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从活菌分泌或菌体溶解后释放 蛋白质 不稳定,加热60℃以上迅速破坏 强,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抗毒素;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稳定,160℃ 2~4h 才能被破坏 较弱,不能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较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DIC 、休克等(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常用生化反应鉴别菌属和菌种。
肠道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数分解乳糖,临床上常用此特性选择分离肠道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