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孤独之旅》说课稿1第一说教材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再次是教学目标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浏览课文,抓住__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能力目标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特别对正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所以我将)(3)情感目标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__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教材内容说明《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材使用说明所在单位意见(盖章)附件2:教学设计文案课题孤独之旅【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二、整体感知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提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1、杜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3、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1、这样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4、这句话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
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2、听老师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若把“。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孤独之旅》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一次独特体验。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并通过景色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文章又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旅途中的景色描写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理解生活的真谛,激发对人生的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发现文章中的美景,理解生活的真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文章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孤独?”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觉得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理解旅行的意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孤独”、“成长”等。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草房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之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孤独之旅是如何体现的?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主题: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人物形象:陆鸭、翠翠、翠翠的奶奶等。
(3)讲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文中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心情的衬托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了解字词含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旅途中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甲:“孤独可能是一种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
孤独之旅教案模板锦集5篇孤独之旅教案篇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
但是理解分析、鉴赏__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
感性多,理性少。
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作者把孤独的感受描写、渲染、烘托得淋漓尽致,其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再有__平淡的情节、朴实平白的语言都使__个性鲜明。
教法分析:__篇幅较长,是自读篇目,属长文短教型。
设计思路要考虑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诵读法、点拨法是我教学__的基本策略。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了解课文。
课上预设四个教学环节:(1)了解学情环节使教学实施有针对性,并随时调整预设,以学定教,促进生成。
(2)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
(3)研读赏析环节,通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多元化赏析。
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4)感悟收获环节,张中行先生曾说:“读好__,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
这后一点很重要。
”这一环节实际是小结,强化所学所用的意识。
教师寄语部分推荐作家作品,鼓励课外阅读,更好地解读教材,品味作品风格。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设计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 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2.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2.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同学们思考:孤独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意味着什么?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指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大意。
三、分析主人公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杜小康孤独的语句,并体会其情感。
2.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讨论其成长过程。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2.讨论环境描写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表现杜小康的内心世界?二、深入分析主人公形象1.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讨论其性格的转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于杜小康成长的看法。
三、学习景物描写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2.讨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讨论成长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结合课文谈谈杜小康成长的意义。
2.讨论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孤独和挫折。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走近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1、给加横线字注音嬉()闹觅()食驱()除雍()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撅()给()予()2、释词⑴厚实:⑵嬉闹:⑶撩逗:⑷茫然:⑸乖巧:3、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5、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二、探究展示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3、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4、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6、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三、练习反馈父亲的信胡智慧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孤独之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与孤独之旅相关的文学知识,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题等。
2.情感目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经历的心理变化,并从中感受到成长的不易。
3.策略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在阅读过程中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心理、语言、环境等来理解文章深层意义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经历的心理变化以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深层意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关于成长和孤独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孤独之旅》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曹文轩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以及《孤独之旅》的写作背景。
通过PPT展示故事情节梗概,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课文分析(30分钟)(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2)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探讨其对成长的启示。
(3)深入挖掘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等写作手法。
4.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15分钟)(1)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杜小康,你会如何应对孤独之旅中的挑战?(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0分钟)(1)进行课堂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等,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成长与孤独的小短文,要求结合《孤独之旅》的主题和自己的生活体验。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课件,展示作者及背景介绍、课文分析等内容。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问题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互动交流:利用班级教学平台或其他互动工具,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练习,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孤独之旅》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含义。
2.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3.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文《孤独之旅》2.多媒体设备3.课堂讨论素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孤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孤独的时刻?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三、深入分析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形象a.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杜小康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描写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a.课文《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b.你觉得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收获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作用。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深刻内涵。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对表现主人公成长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孤独,实现自我成长?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孤独与成长的作文。
五、课后延伸1.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关于成长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课题名称孤独之旅三维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重点目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目标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导入示标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目标三导学做思:【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2、释词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5、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合作探究】6、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8、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9、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0、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1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16孤独之旅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文本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经历,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一、导入新课到了九年级,同学们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的确,你们的身高或许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们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成长。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一)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二)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情感变化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
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
16孤独之旅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学习导航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嬉()闹觅()食驱()除雍( ) 旧茬()儿
戳()破撩()逗轩( ) 凹()地掺()杂
胆怯( ) 撅( ) 给()予( )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
厚实:嬉闹:撩逗:
茫然:乖巧:驱除:
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需要理解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
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
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3)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明确:环境描写。
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教学提示】
在品读“孤独”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点明环境及人物描写等,注重分析细节的作用,将朗读与评析方法相结合。
突出此时杜小康的无奈、茫然、恐惧、害怕、胆怯的心理。
【学法指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
⑤暗示社会环境。
⑥深化主题。
目标导学四:面对孤独,收获成长
1.当知道“孤独”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是如何面对孤独的?请结合具体的语段谈谈。
(分享解读的过程如目标导学三)
(1)后来,我和父亲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明确:“我”和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2)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我居然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感到辛酸,但是并不悲哀,表明此时的自己已经接受现实变得坚强。
(3)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我没有哭。
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我”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练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3.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
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杜小康,请给你的妈妈、同学或老师写一封信,述说你的孤独之境,或谈谈你的心里话。
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转换人物角度,利用朗诵,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将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分析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整
体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