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282.02 KB
- 文档页数:3
党的十八大精神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1._C_,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A 2012年11月14日B 2012年11月10日C 2012年11月8日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_B_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 全面建设B 全面建成C 全面建立3.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_B_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A 外向型B 开放型C 外贸型4.我们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_A_、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A 基本理论B 基本制度C 根本宗旨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_C_相结合的产物。
A 世界形势B 党的建设C 时代特征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C_。
A 根本方法B 核心立场C 第一要义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B_。
A 根本原则B 基本要求C 基本途径8.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_B_。
A 理论指南B 指导思想C 思想武器9.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B__。
A 第一要义B 核心立场C 精神实质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_C_。
A 核心立场B 第一要义C 精神实质11.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_A_。
A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 走科学发展之路C 走社会主义道路1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_B_,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18:23 作者:刘奇葆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要求,给党的先进性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注重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全面满足。
它既强调发展的速度要加快,经济要持续增长,也要求发展的质量要提高,经济要转型升级;既注重现代化建设,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导向。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文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向上。
和谐社会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经济发展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社会道德风尚的不健康现象,需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304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刘信成(中共汶上县委党校 山东 汶上 272500)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
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统一性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本文从历史地位、提出过程、科学内涵、存在问题、实践要求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内在统一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304-2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
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和干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正确处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其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正确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这就意味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内在统一的。
全面深刻地理解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历史地位上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论文导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即“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和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1、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中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实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某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在经济和社会协调的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试题一、单选题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B )在北京召开。
A 11月6日至12日B 11月8日至14日C 10月15日至21日D 10月8日至14日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C 》的报告。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B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D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A)A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B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C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D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党的十八大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总体判断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 A )。
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A 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B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C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D 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 D )。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等方面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目标与要求。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社会公平。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必须注重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民众。
此外,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民主法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实现决策公开、权力制约、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目标。
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党内民主,完善选举制度,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防范社会矛盾和风险的发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文化繁荣与社会共享的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产业的保护,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与交流。
通过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实现社会文明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四、生态良好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注重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小潘老师时事背景: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2004年12月5日在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时事解读:经济常识: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一方面,坚持通过市场分配来实现效率优先,另一方面,又依靠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来实现兼顾公平,这样,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就有了可靠保证。
4、分清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的界限。
对合法收入依法加以保护,取缔非法收入。
对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惩处。
整顿不合理收入,纠正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额外收入。
通过税收等手段对过高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答案解析一、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核心。
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这两大理论的内在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统领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贯串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核心。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直接构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处处着眼于人的问题。
一句话,一切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如果离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将成为空中楼阁;如果不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谐社会也就没有丝毫的价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为中心任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
其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
发展理念,它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要求和途经。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这是因为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核心,让人民始终处于发展的主导地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保障
民生、保障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社会的发
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利益和发展,还要兼顾未来的发展
和环境的保护。
我们必须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促进
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的方向。
在建设和谐社
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科技创
新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不断创造新的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大国在
世界上更加崭露头角。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建设和谐社
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经济发展
的同步推进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促进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关键途径。
只有不断坚持创新理念,不断推进改革,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障,才能让中国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共青团中央关于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公布日期】2006.01.04•【文号】中青发[2006]5号•【施行日期】2006.01.04•【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共青团中央关于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决定(2005年12月21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青发[2006]5号2006年1月4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作出以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形成的重要思想,是一种发展观、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的统一体。
它既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文将详细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它强调人民对发展的根本性地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关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它强调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依法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推动科学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发展。
它强调发展要有全局观念,注重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注重城乡发展的协调,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发展。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1. 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而科学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谋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精心谋划,制定好发展的规划,协调好发展的大局,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只有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抓住“谋划”、“筹划”、“计划”、“规划”这样一个起始和关键的环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抓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在未来的各项事业中,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发展、实现发展和更好更快地发展。
而抓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加以“统领”、指导和促进。
要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下来行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和进步。
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促发展。
发展要“谋”、要“抓”,也要“促”。
“促”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就要落实改革开放的各项措施。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中国的发展之路也才能走得更扎实、更稳健和更快捷。
2.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二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三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