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l类和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73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单元检测(基础卷)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30题*2分=60分)(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首都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和工业废气在强烈光照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的烟雾污染现象。
墨西哥城常在每年11月到次年的4、5月发生光化学烟雾现象。
结合墨西哥地形和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墨西哥人口、城市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地区的最主要原因()A.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B.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C.海拔高,气候凉爽D.降水多,水源充足2.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其气象原因有()①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①城市取暖,CO2排放多,温室效应更为显著①该段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①受谷地地形影响,多逆温天气,空气对流运动弱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近年来华北地区灰霾天气产生强度和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灰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千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钢铁及汽车制造业C.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4.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B.大风能消霾C.高压能消霾D.干冷能消霾(2023·江苏·高三专题练习)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的要求,江苏省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下图为“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区域是()A.汾湖B.洪泽湖C.高邮湖D.太湖6.甲区域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服务功能表现为()A.供给服务突出一为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B.支撑服务突出一增加土壤肥力,控制土壤污染C.调节服务突出一调节局地气候,净化区域水质D.文化服务突出一增加旅游收入,提高经济效益(2023春·甘肃庆阳·高二校考开学考试)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掌握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1.(2020山东潍坊高二上期中改编)下列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B.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液中C.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D.淋巴液在淋巴管中的流动是单向的2.(2020吉林通化靖宇中学高二上期中)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甲液、乙液、丙液、丁液均属于体液B.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位于3中C.某人长期蛋白质摄入过少,则丙液会减少D.与甲液相比,乙液中含大量的淋巴细胞等题组二区分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2020湖北华中师大第一附中高二上期中)在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血浆蛋白④Na+⑤K+⑥载体蛋白⑦胃蛋白酶⑧尿素A.①④⑤⑥⑧B.②③⑤⑥⑧C.②③④⑤⑧D.③④⑤⑥⑦4.(2020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下列能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深度解析)A.血浆蛋白的合成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C.H1N1病毒的增殖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5.(2020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期中改编)如图表示,甲、乙、丙三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用A、B、C表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C.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D.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题组三了解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组织水肿6.(2020山东师大附中改编)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水中毒”,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7.下列因素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A.组织液中蛋白质减少B.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C.淋巴管阻塞D.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题组四掌握内环境的作用8.下图是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⑦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答案:实验原理: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调节溶液的pH方法步骤:1、以4人为一组。
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
加入5滴后再测pH。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
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NaoH,测定并记录pH。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
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
实验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略)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觉。
体温过高时为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资料,然后给学生看视频,再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以下问题,由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展示给出答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答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资源生物学是研究命体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等问题的科学。
其中,人口和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人口与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一、什么是人口?人口是指在某个地区、国家或世界上居住的所有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和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下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迁移率小的社会,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长。
二、什么是资源?资源是指人们可以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品或自然物质,如水、食物、矿产等。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着有限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资源的利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要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和资源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资源的质量、数量、分配状况又直接影响着人口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状况。
1.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和压力人口数量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都会对资源的利用带来压力。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和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这对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对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带来巨大的需求。
2.资源对人口的生命和生活的影响资源的质量、数量、分配状况对人口的生存和生活状况都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毒害的饮用水会导致人的健康受到损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缺乏饮用水、食品、住房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资源的利用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充分利用资源的价值。
同时,应该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避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自然繁衍。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稳态 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
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典型试题一、选择题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组织液B.血液C.细胞内液D.细胞外液2.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消化液3.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5.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6.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7.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8.人体内水和无机盐主要来自食物和饮料,水和无机盐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其次是皮肤。
此外,两种物质代谢还具有的是A. 无机盐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水还通过肠及随粪便而排出B. 水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水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C.水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无机盐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D.无机盐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无机盐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9.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人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A.1 B.2 C.3 D.610.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11.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细胞外液12.右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②可以进人A,C,D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13.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A.细胞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1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5.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A.a=b B.a=b+c C.a=c D.a>b+c16.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小肠腔17.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18.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19.对直接参与第8题中物质交换的各系统起调控作用的是A.①⑥B.②⑦C.③⑧D.④⑥20.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21.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右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中性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22.人体血液中的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这些氧分子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膜A.1层B.3层C.4层D.6层2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可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D.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24.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的描述是A.是仅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温度、PH值等理化性质呈动态平衡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25.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尿素上升B、干渴时尿量明显增多C、人组织细胞受损后,通过再生产生新的细胞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2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第一章环境卫生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一、人类环境分类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①有利健康因素:“正常”空气,水,土壤,阳光, 微小气候, 风光----促进健康②不利健康因素:“不正常”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地方病2、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①保持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②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引起疾病二、生态平衡1、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包括:DDT;TCDD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内浓度大于环境三、环境污染1、松花江事件:苯泄漏2、燃烧不完全:产生苯并芘—致癌3、环境污染影响特点:广泛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4、二噁英污染:属于多环芳烃类大气环境与健康一、大气层分为1、对流层:逆温现象2、平流层3、中间层4、电离层5、散逸层二、大气污染物1、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代表:颗粒物、SO2、CO2、二次大气污染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污染物代表: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臭氧、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3、气体分散度(1)分散度越大:①空气漂浮时间越长;②被吸入可能性越大;③。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多选)1、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3、酸雨:PH<5.64、影响太阳辐射,形成棕色云团水环境与健康一、水源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①浅层地下水:较清洁、固体多、盐多、容易干涸,水质易受影响②深层地下水:水温恒定,细菌少,盐多,硬度大二、介水传染病(1)病原体①细菌:霍乱、伤寒②病毒:甲肝/戊肝③寄生虫:隐孢子虫(不包括!:痛痛病、水俣病、氟中毒------土壤污染)三、饮用水质检查的细菌指标1、细菌总数小于100 GFU/mL2、总大肠菌群小于0/ mL(致病性,不得检出)3、游离余氯:出厂水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 mg/L4、水净化方法: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水消毒1、氯消毒:成本低,杀菌强2、臭氧消毒:①优点:消毒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不影响水感官②缺点:缺乏剩余消毒剂(无持续性杀菌作用?)3、紫外线①A段—色素沉着作用②紫外线B段—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③紫外线C段(200-280nrn)---杀菌作用土壤环境与健康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碘缺乏病1、流行病特点①山区>丘陵>平原②内陆>沿海③农村>城市2、碘缺乏地区:<10ug/L3、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智商<=544、分型:(二)地方性氟疾病1、特征:氟斑牙、氟骨症2、病区类型①饮水型病区②饮茶型病区③燃煤污染性:燃煤---氟中毒3、机制(1)对牙:大量时在牙釉质产生不规则球星结构----钙化受损,牙釉质疏松多孔4、临床(1)氟斑牙①诊断:白垩样变、缺损、着色(2)氟骨症①症状:疼痛(最常见);神经症状;肢体变形②诊断:靠X线(三)大骨关节病1、机制:软骨成骨作用障碍2、表现:骨关节破坏、变性(四)地方性砷(砒霜)中毒1、表现:乌脚病,皮肤色素异常、角化、皮肤癌变(五)克山病1、硒缺乏二、土壤污染(一)来源1、天然:火山、灾害2、人为:工业/生活/农业/交通/其他(二)综合1、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肥料、化学改良剂(石灰)2、生物净化:植物修复、蚯蚓、微生物3、水旱轮作4、物理:深翻;换土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损害一、法定职业病:热衰竭、噪声聋(不包括:高血压)二、三级预防1、一级:换机器、防护服2、二级:早检测3、三级:防止病情恶化三、有关名词解释1、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