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一面镜子照自己-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树一面镜子照自己
——对语文教师群体教学现状的反思
语文教学前段时间饱受社会各界的非议和指责,历尽“风雨”后虽未见“彩虹”,但总算有了一个风平浪静的情绪缓冲期与思想反思期。这场来势迅猛的声讨大潮撩起了全社会对语文教学史无前例的关注与空前的不满情绪,甚至将“误尽苍生”的罪名贴在了语文教学的背上,这其中固然有夸大、盲从的成分,但不向数学开炮,也不向英语动手,自然有其难以抗拒的客观因素和长期累积的主观因素。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其评价的社会化和多层次性。它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各个层面对语文教学优劣的评定都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且大众的评价由于功利目的的驱使,往往带有浓烈的批判性,因而语文教学最易与社会大众结成矛盾,也最易受冲击,受批评。
不过毋庸置疑的一个客观事实是语文教学自身也确有漏洞可钻,有辫子可抓。造成的原因当然关及国情、体制和机制,但也关及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方法。国情、体制、机制的改变与改革作为具体的实践者常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回天。但改变我们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和方法应是力所能及的事。不过,改变的前提是得先反思过去我们在思想观念与教学实践上的不足与误差,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树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站在几十年教学实践的“镜子”前仔细查找、严格自省、无情解剖、寻求出路。过去的实践我们有收获、开拓和创造,也留下了欠缺、遗憾和迷茫。反思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它是对过去的欠缺和迷茫的一种承认,是对现今伟大实践的一种负责,也是对未来事业的一种向往。同时,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必须是群体的,因为大家都是过去欠缺、遗憾和迷茫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大家都又必须承担改革现状、铸就未来的重任。目前我们必须反思和正视以下广泛地存在于语文教学界的六大问题:一.服从与服务的颠倒
对旧有观念、习惯的固守,决定了人们舍旧树新的艰难。横在语文教学走向春天途中最大的拦路虎不是国情、体制,而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旧观念、旧思维及强大的又落后与时代的教学行为惯性。而在林林种种重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教育对象地位的确定和位置的摆放是重中之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至少在政策和舆论上已达成一致,但是要真正内化为语文教师的群体意识并付诸实践,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便
是对教育对象正当需求的漠视和对教育对象丰富人性的蔑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一直是政治和应试的服从者。即使是近二十几年来轰轰烈烈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旗号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全局上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摆脱服从者的被动地位。学生作为服从者的阴影仍笼罩在语文教学的上空。小范围内的春色泄露还是打破不了广泛的沉闷。上海一家权威的中学生刊物的一个调查很能透视当今语文教学的现状,小学生喜欢语文的占学生总数的30%,初中生减少一半,高中生又减少一半。这逐段递减的醒目数字又一次给语文教学亮出了黄牌。学生是评价语文教学的当然权威,因为他们是语文教学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评价是语文教学的晴雨表,他们的评价表达了他们被剥夺主体地位的愤怒,也反映了目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反科学、反人性的行为:打着“负责”的旗号主宰课堂,喊着“尊重”的口号搞言语霸权,举着“研究”的牌子搞扎扎实实的应试,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流向,学生虽已戴上了“主人”的光环,但服从者的角色仍未本质上得到改变。
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令人担忧的沉闷状况,从观念上改“要学生服从”为“为学生服务”是关键。我们从商业体制的彻底改观中可得到启示,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为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买方市场,商家朝南坐,顾客求上门的时代已被“顾客是皇帝”的超市自选时代所替代。而教学的整体局面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远远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其他行业。其实,服从与服务的关系很象办食堂与办饭店的关系,上食堂是我有什么你吃什么,用餐者少有主动权和选择权。上饭店便是你点什么我做什么,顾客有极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移用到教学上,服从的观念就是我教什么你听什么,我怎么教你怎么学,我是主角你是配角,是听众。而服务的观念却是要视学生为“主人”,为“主角”,你要什么我提供什么,而且提供的尽可能是优质的服务。“服从”与“服务”仅一字之差,却是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确立。这是语文教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全体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人的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丰富又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营造“教育超市”自由又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幸福。
当然,强调了变“服从”为“服务”并非要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组织、调度的作用。充分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其实是教师潜心探究、用心摸索,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学是两组主体间的作用系统,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的观点在提倡变“服从”为“服务”的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服务”的教育观念也已通俗又生动地诠释了“双主体”的内涵。
二.现实与浪漫的冲突对语文教学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问题的
讨论已花费了我们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基础性、生活化、情感化的特点决定着它的性质不可能是一元的。他既具有务实的特点,又有务虚的特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压一方抬一方或是承认一方否定一方都是对语文教学性质的误解和曲解。
由于对语文教学性质理解的偏面和错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导致了教学行为的偏差与偏激。对语文工具性特点的过分强调,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庸俗化和功利化,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过分强化了对语文物化内容的训练与检测,严重削弱了对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丰厚滋润的人文营养的汲取和消化,使教学变形甚至扭曲,不自觉地陷入应试的泥淖。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人文性而忽略对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也会使教学变得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生活在实在客观的社会中,他们对语文教学有最基本的要求(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必须提供给他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语文学科所承担的任务永远不会是单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学科这块底版上永远是两笔最亮的主色调。在处理语文教学的现实与浪漫的关系时正确的态度应是眼高手低,既要踏实做好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生存、发展提供服务;又要充分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构建。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不是两者相对而立,水火不相融。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坚实的土地,也不能失去广阔的天空。这坚实的土地是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指与语文教学有着“血缘”关系的客观的生活环境。广阔的天空是指生动感人的人文教育,也指美好浪漫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离开基础会显虚浮,失去天空会显萎实。任何不切实际的理解与做法都伤害教学的积极性,影响语文教学的声誉。现实与浪漫在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相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付出与吸纳的矛盾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说: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它强调了教师素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从何而来?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后天的造就是主要的。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天吸纳量的大小、积淀的厚薄和学养的深浅。教师的教学工作又具有付出、给予的特点,能给什么,能给多少,怎么给,质与量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已成为教师能否胜任教学,能否有教学生存权的决定因素。
我们面临变革的时代,知识、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教师个体面对知识、信息的无限膨胀和飞速更迭,常显落伍、局促。同时,学生群体知识和信息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