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考点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6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包括了两篇精美的短文,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和《宇宙生命之谜》。
这两篇短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探索科学之谜。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文中以音乐家、画家等不同角色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的声音之美。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介绍了科学家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探索与研究。
文中涉及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外太空生命的寻找等科学话题。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生可以了解宇宙生命的研究现状,培养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类文章的理解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对科学类文章的理解,特别是《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又叫“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
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
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
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
他的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
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在此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义:______ 今义:说话或讨论谈论(2)晓雾将歇.古义:______ 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______ 今义:萎靡;衰败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五色交辉.原意为:光辉,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原意为:奇丽,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_____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_____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实词(1)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猿鸟乱.鸣 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虚词意义及用法 (1)山川之.美之:________________(2)自康乐以.来以:________________(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者:________________6.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短文两篇复习※《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朝代】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补充注释】(1)答:回复。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山川:山河。
(4)之:的。
(5)共谈:共同谈赏的。
(6)青林:青葱的树林。
(7)翠竹:翠绿的竹子。
(8)俱:都。
(9)乱:此起彼伏。
(10)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12)复:又。
(13)奇: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天堂。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课文重要知识讲解《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1.短文两篇——群文阅读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言短文,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
【考点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01.××段或××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技法点拨】01.抓住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02.把握感情基调: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03.关注议论、抒情句: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0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景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第11课 短文两篇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简描绘的写景手法。
3. 了解骈文的特点,感受本文的节奏之美。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陶弘景(43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水调歌头》等。
2、背景链接《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11短文二篇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 ,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X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3.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4.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基础知识1.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副词,快要)欲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与“欣赏”与“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2.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3.古今异义(1)夕日欲颓.(古义: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