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50 KB
- 文档页数:8
秘密★启用前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卷2014.7历史试题共12页,满分30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臵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臵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历史部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司马迁推崇“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此主张接近于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14.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朝”、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是A.战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元朝15. 开元十年,唐玄宗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C.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16.“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
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这两大变法举措的共性是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体现了“轻罪重刑”的理念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④17.右图中数字代表了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捍卫国家主权而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其先后顺序应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1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不同于洋务派的早期改良派学者。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2014.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与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国族成员的力量。
但宗法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疏远,甚至互相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取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阻碍官僚体制发展2.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指的是A.土地国有制度的最终确立B. 井田制在历史上的完全消失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3.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B.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4.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下列现象或价值观最可能在社会上盛行的是A.争功逐利B.仁义道德C.礼乐教化D.无为而治5.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6.西汉时贾谊上书《治安策》,建议汉文帝以礼、义、廉、耻的道德律来矫正社会上崇势尚利的颓风。
这一主张体现了A.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墨家学说7.西汉桓宽依据盐铁会议记录编撰的《盐铁论﹒水旱》曰:“小铁匠们家人相一,父子戳力,各务为善器,……农事急,輐远衍之阡陌之间……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4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48分。
)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的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3.《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4.“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5.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
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年级历史(选修)试题(含答案)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
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
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
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8分)(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4分)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亡(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
故抑天下之物,名日“平准”。
天子以为然而许之。
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
所过赏赐,用帛百余75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汉书·食货志》(1)据材料分析西汉时期桑弘羊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10分)(2)据所学知识回答,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与桑弘羊改革有相似之处,结果有什么异同?(10分)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
……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
绝密★启用前江西省鹰潭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说明: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位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A.世官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2.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B.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3.在古罗马的一个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
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
这表明罗马法()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B.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C.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D.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4.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文化大革命”5.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的8月1日定为()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6.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A.民主政治的成就B.民族团结的力量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7.右面两枚邮票分别是中国为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周年事件而发行的。
西安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
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仁政”思想的消失 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5.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B.存天理,灭人欲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D.越名教而任自然6.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7.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8.“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2、“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十二铜表法》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B.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C.蕴含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国宣战。
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要经过哪些程序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皇帝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
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7、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
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8、“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誓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某某市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入相应的题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的固有弊端 B.封建主的彼此猜疑C.周天子的穷兵黩武 D.东周时期的文化凋落【答案】A考点:分封制。
东周时期,周王室软弱无力,无法控制诸侯,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主要原因在政治上体现的是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分封制无法加强中央的权力。
故选A。
2、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答案】B考点:选官制度。
西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被豪强大族所把持,平民无法获得政治上的地位,故选B。
3、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B.汉代废除宰相制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D考点: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监察制度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建立的,所以A项错误。
废除宰相制是明朝,不是汉朝,所以排除B项。
监察制度开始建立于秦朝,所以排除C项。
故答案选择D项。
4、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某某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某某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士兵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图片【答案】D考点: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历史(含答案)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要求将选择题1-32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非选择题33-36题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8分1.下列关于古巴比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②古巴比伦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古巴比伦的建立者是汉谟拉比④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体。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受地理环境左右3.黑格尔说,欧洲人只要一提到希腊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家园之感。
这是因为A.古希腊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无损 B.古希腊文化在文艺复兴中得到重生C.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之母4.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
下列选项中,两者“雷同之处”的是A.都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都以商人为主体C.都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都实施直接民主政治5.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
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被采纳的是A.甲呈献据称是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B.乙上书皇帝主张“君权神授”和“按律量刑”C.丙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D.丁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6.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封建等级制②庄园制③等级君主制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
徐州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选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一规定表明西周时期A .分封制度瓦解B 音乐教育普及C .冶铁技术发达D .等级制度森严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
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 .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 .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A .巩固中央集权B .承认土地私有C .发展商品经济D .抑制诸侯势力4.《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右图所示)。
这一体制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 .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5.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
“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 .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 .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辽宁省鞍山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本题选C;A项出现于古希腊;B项出现于秦朝;D 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体制。
所以此题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不使……疑”、“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所以目的在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稳定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并没有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国家最高地位是周王,A项错误;宗法制防止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纷争,但并没有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最高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C项错误;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并不是保证贵族的血统的纯正,B项错误;故选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3.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于平民政治的时代。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
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2.《人民画报》在1959年发表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照片。
同一期刊发的相关照片可能还有A.游行群众高举“小平你好”标语的照片B.游行群众高举“人民公社万岁”标语的照片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照片D.红卫兵方阵高举“毛主席万岁”标语的照片3.图是华人企业家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这条曲线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指导曲线。
从图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A曲线应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B.B曲线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C.A曲线说明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压力加大D.B曲线说明科技含量提高使产业结构日益合理4.同是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
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
依据图可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B.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C.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做废人”。
清远市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共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2.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下列哪项不属于唐宋时期国家软实力的表现A.实施三省六部制B.儒学哲理化C.打破坊市界限D.完善科举制3.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节俭习惯B.小农思想C.消费结构D.市场意识4.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这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因此是“反现代化”。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5.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经验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C.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发生着间接地影响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6.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A.收回了领海主权B.加强了海军建设C.有利于提高海洋意识与维护海洋权益D.遏制了列强对我国渔业资源的掠夺7.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3—2014学年下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31. (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改试策论;兴办各级学校,培育人才;兴办实业,务求实效;学习西法练兵,改革兵制;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创办报馆,开风气扩见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下情上达。
(10分,任答五点即可)(2)观点:戊戌政变并不是由袁世凯告密所导致。
(2分)合理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遭到他们的百般阻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8分,任答四点即可)32. (1)观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主权;(10分,任答五点即可)(2)区别:洛克将人的生存权看作是首要的人权,而美国《独立宣言》则认为平等权是首要的人权;洛克以上帝的角度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而美国《独立宣言》则从世俗的角度作为理论的落脚点;洛克将人的财产权视作人的自然权利,而《独立宣言》则没有直接涉及财产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幸福的权利。
(6分)联系:洛克思想奠定了美国《独立宣言》的思想基石;美国《独立宣言》是将洛克的政治思想与美国要实现独立的现实相结合进行的一次创新式运用。
(4分)33.(1)黎元洪的观点:反对参战。
理由:战争的结果不可预料;害怕军方力量扩大,威胁自己统治。
(6分)陈独秀的观点:主张参战。
理由:避免被世界孤立,救亡图存;提高国际地位。
(6分)(2)黎元洪和国民党都立足于国内形势。
(2分)黎元洪更关注自身统治的稳定与否;革命派则关注革命的进程。
陈独秀主要关注民族大义。
(6分)34. (1)观点:社会主义大家庭论;苏联大国责任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工论;有限主权论;跨国专政论;苏联霸权主义论。
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B.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3.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不包括()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促进了经济的繁荣C.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D.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 B.封建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5.“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材料最有可能出自()A. 雅典,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B. 秦国,商鞅变法的法令C. 罗马,废除债务奴隶法案 D.法国,伏尔泰的《社会契约论》6.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
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
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
”这说明了()A.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7.“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沭阳银河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非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左传》记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直接反映了A. 分封制的作用B. 宗法制的作用C. 郡县制的作用D. 君主专制的作用2.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分封制度被废除B.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 等级制度被破坏D. 贵族特权被废除3.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 反对郡县制B. 主张中央集权C. 反对中央集权D. 主张实行分封制4.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 小农经济是分封制存在的经济基础5.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 皇权的独尊B. 中央集权的强化C. 等级制度的森严D. 文化专制的扩展6.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48分)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7.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8.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9.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省实验中学、大连二十高(新疆部)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共30题)1.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鞭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C.鼓励学生要超过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2.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
立言虽说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由此可知,性善论和性恶论A.发扬了孔子的思想B.都主张人性是善的C.为各国统治者采用D.仅为教化百姓向善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主要是A.诸子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B.诸子为迎合统治者争霸需要C.诸侯为了争霸战争求贤若渴D.学术环境宽松并且学术下移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仍然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范畴B.“三纲”、“五常”是宇宙万物奉行的准则C.“理”推动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广泛传播D.“理”使社会伦理化,伦理道德天理化5.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在格物”两种思想主张解读合理的是A.二者思想没有区别B.“知”的本质是儒家伦理C.二者思想完全对立D.格物是致知的根本途径6.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7.2012年北京诚轩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正面刻着“下匕阝(qǔ)阳”,背面刻着“十七•两”的青铜古钱(见右图)以人民币368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中国古钱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涂黑。
写在本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与这种寻宗认祖、祭拜先人的情结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宗法制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5.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6.“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7.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8. 西方学者麦马虹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文中的空白处是A.智慧和德行B.民主与科学C.金钱与权力D.法律与宗教信仰9. 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是A.所有的成年男子B.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C.全体成年国民D.全体国民10.右图为一名著的英文版封面,该书在讲述日本时说“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这本书在西欧的流传在客观上推动了:A.天主教的产生B.新航路的开辟C.蒸汽机的发明D.内燃机的创制11.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
“乌木”是A.对非洲黑人的蔑称B.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C.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1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C.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13.一度销路不畅的《国粹学报》改名《共和杂志》后,重新变得抢手。
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今日”指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14.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15.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英语、法语等语种的翻译只占3%~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A.五四运动时期B.大革命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A.基层民主选举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7、马克思曾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
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这说明巴黎公社:A.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是在历史条件成熟的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8.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19.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此,某中学开展了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①艾克斯雨天穿着塑料雨衣②爱丽丝与鲁尼谈话不用面对面地进行③梅西从法国乘坐火车去德国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A.①②③B. ①②④C.②③④D. ①③④20.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
这主要是由于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21.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B.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可以缩小贫富差距D.体现富人乐于输纳22.“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新的政治浪潮”不包括A.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推行私有化C.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D.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23.IMF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
对此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 世界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亚洲B. 有利于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C. 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D.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4.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25.19世纪上半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常常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作品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追寻心目的理想,用崇高的道德、理想感化世界。
与这种创作风格相符的作家是A.雪莱B.托尔斯泰C.狄更斯D.高尔基第Ⅱ卷本卷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
请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6分)27、(13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所有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二下列是某中学兴趣小组进行的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中的部分图片材料三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因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