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 格式:pdf
- 大小:133.60 KB
- 文档页数:2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陈凯歌百花深处观后感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导演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向来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关注。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他的电影作品《百花深处》,深受触动。
在观后感中,我想谈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陈凯歌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通过多个时间线的交叉展开,将不同时期的故事情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整个电影更加富有层次感,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解读故事的内涵。
其次,影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是我观后的一大亮点。
陈凯歌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精细的演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每个角色都显得鲜活而真实。
特别是女主角,在剧中她经历了从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面对婚姻的痛苦和家庭的压力,她勇敢地选择了面对和坚持,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题材也是我观后的一大亮点。
《百花深处》以当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家庭问题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
影片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家庭、婚姻、事业等问题,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普通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观众可以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也使得影片的观影价值进一步提升。
此外,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陈凯歌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的画面构图和美学理念,将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设计得非常精致和美丽。
尤其是在场景的选择和布置上,影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风貌相结合,使得影片堪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我观后还对这部电影中所揭示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思。
影片中展现的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问题无疑是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她们在婚姻和家庭的选择上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仍然存在。
这部电影通过展示女性的成长和坚韧不拔,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例如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等。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XX学院XXXX大学2020年X月XX日正文《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百花深处无尽的伤——最好电影之我见纵观中外多部名片大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陈凯歌的那部《百花深处》。
在这十五位导演各自以“时光”为主题而拍摄的十分钟短片的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中,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导演,陈凯歌以仅仅的十分十九秒,在情节上的出彩设置,配合巧妙地镜头叙事,让这部展现着现代文明快速发展所带来可怕文化断层的短片在引人捧腹之后留下了久久的深思,如一壶陈年佳酿,在畅饮之后留有无限回味。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
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
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
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
车内,耿乐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钱,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
文化与音乐的交织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1.明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他的女性化,与他固执的内心形成鲜明地对比,他的花指,掩饰不了他内心中真挚的故乡情。
而这一切在年轻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
在冯先生、年轻小伙这一矛盾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而这一深刻矛盾便是时间流逝与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2.沉淀文化主题——背景音乐短片的背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作用。
所选用的大都是民族乐器,如鼓、笛子。
其实塑造悲凉气氛有多种选择。
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童声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企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忍行为并获得巨大成功。
观《百花深处》有感《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段微电影,以人文主义为主题,体现了,新旧社会更替,旧人格格不入的事实。
影片总时长仅十分有余,表现形式尽管十分简单,但内容却十分丰富。
影片是以老北京人冯先生搬家为主线,以及其过程来发展剧情的。
看过这段电影,我感触颇多,碍于篇幅,记下最为深刻的几点。
影片中以车驶动过程中车窗外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的耸立到正面临拆迁的破旧胡同,造成人们视觉的巨大反差,给予人们极大的震撼感。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是印象中较为深刻的一句话,可谓道破天机,显得老式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多少带了些悲凉。
老北京不认识新道表现的十分不安怕司机走错道,但一看见胡同便翘起兰花指这女性化的动作,表现出回到家的感觉。
或许人们都已经忘记胡同曾作为老北京的代名词而存在,而正是这残败的胡同废墟又再次勾起人们对老北京文化的怀念和为走得太快失去传统而感到惋惜。
中年人冯先生找到搬家公司,搬家公司人的冷漠和粗鲁动作与冯先生的满脸笑容形成鲜明对比。
冯主动要求搬家,而冯先生所要搬的家实际是不存在的,当搬家公司选择离开时,被告知他是疯子,还宁愿装疯卖傻骗取冯先生的钱,这一行为体现了现代青年人重钱财利益,不顾良心的现象,不禁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的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从篇头看来,多会嘲笑冯先生的疯而认为这将是一场喜剧,而后,却是画风突转。
“搬家”过程中,冯先生数着自己的“家当”,又高兴又担心,一再强调物品的重要性和摆放规矩,搬家公司的人却一再嘲笑不屑一顾,在这之间,体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现代的年轻人完全不懂传统的东西。
令我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搬家公司的人不小心打碎了冯先生虚构中的花瓶,那时刻冯先生抚摸着“花瓶”哭了起来所表现的哀痛,像丢了自己的孩子。
那时刻,旁人表现的十分内疚,似乎也懂得了什么,表情十分凝重。
影片片尾,冯先生手摇着在路上捡回的铃铛,欢乐地向夕阳老槐树下的“四合院”跑去,大喊:“搬新家了,搬新家了……”慢慢地画面即出现一幅飘满落花的四合院景图,响起铃铛的声音。
百花深处陈凯歌观后感陈凯歌,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位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具创新的电影语言,深受观众和影评人的喜爱。
电影《百花深处》,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精湛的制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花深处》这部电影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白鹿原》,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家族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一个民族与家族的兴衰荣辱、爱恨纠葛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陈凯歌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成功把小说中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在银幕之上。
电影的开头以一场盛大的婚礼为引子,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节日气氛与温馨笑声的农村世界。
在这个背景下,众多的角色相继登场,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又彼此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些角色的交锋和命运的纠葛,陈凯歌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世代相传的家族伦理、权力斗争和人情世故。
其中,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
从小女孩到成年女性,每个女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坚韧和独立。
她们或是无私的母爱,或是顽强的求知欲,或是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勇敢。
这些形象展现了女性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力量。
陈凯歌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不仅展示了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悲欢离合,也深刻探讨了女性自我解放和价值实现的道路。
除了女性形象,影片中的男性形象也各具特色。
家族的长子孙家栋以其深情厚意和坚守信念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他以身体力行的方式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尊严,在无数次的选择面前,始终坚持着内心的原则。
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男人,也是整个影片的精神支柱。
影片中的场景布置和氛围烘托也是其成功之处。
陈凯歌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和道具来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在表现四季变迁和时间流转的剧情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细节镜头,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在整个电影的叙事中,陈凯歌使用了多线索交错的叙事结构,通过回忆和闪回的形式,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张力。
他以独特的导演手法,将复杂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和编排,使每个细节都显得紧凑而丰满。
1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北京的老去年华——评陈凯歌电影短片《百花深处》张效利电影短片《百花深处》奏响了一曲令人深思的文化之歌。
它的成功,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描写文化的主旋律作品,同样能使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俱臻上乘。
《百花深处》从陈凯歌的独特视角,选取搬家公司和居住已久的老北京冯先生,从简单的搬家入手,给观众带来亲切感。
夕阳如火,散落在高楼下的树掩映在一抹青影之间。
在这片承受着新与旧、轻与重的土地上,在昼与夜、明与暗交替的临界,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无语相依,平和而清晰地讲述着一个城市和它的故事。
而这个城市,正是北京。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疯癫的冯先生找到搬家公司让他们去“百花”胡同时,却发现早已是一堆废墟,自己原本的家也已为平地,为不浪费一趟车费,于是搬家工人们开始了一场“模拟搬家”的故事。
虽然只有10分钟,但是却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在这个新世纪的大都市,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步步高升,但是却迷失了精神家园。
当冯先生看到飞速变化的北京时,误以为搬家公司开错路,真实展现了北京的飞速发展给久居的北京人带来的困扰和不适应;当搬家公司看到写满【作者简介】张效利,男,河南延津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电影艺术研究。
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s Review“拆”字的平房时,露出的惊讶表情,凸显了年轻一代对北京的传统古老的建筑的不解;当搬家公司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假装搬家时,表现了导演陈凯歌的黑色幽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使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深刻思考传统文化的渐渐走远。
一、 时代的更替《百花深处》一开始,导演陈凯歌就给观众一个高楼的特写。
镜头自下而上的给了观众一座高楼大厦,让人颇感压抑。
当冯先生跟随搬家公司前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导演用了主观镜头,让观众通过冯先生的视角,看着外面的一座座高楼,冯先生似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搬家公司的那个头儿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来“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也暗示了,北京的大变迁,让这些老北京都觉得越来越陌生了。
《百花深处》影评第一篇:《百花深处》影评意味悠长的镜头,巧妙绝伦的音符----评《百花深处》的镜头与声音《百花深处》是陈凯歌以“十分钟,年华老去”为这主题拍摄的一部短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到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搬家的闹剧。
而在整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镜头,声音等视听手法的独特处理,深刻的诠释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一主题。
(总述)(论点1)被称为“电影哲人”的陈凯歌一向善于运用寓言化地电影语言为影片带来深沉的批判力量。
同样,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镜头,坚实了新旧文化冲突这一命题。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下到上扫过一栋矗立的高楼最后停留在一个仰拍镜头中,这个镜头不仅介绍了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同时高大的楼房与下面渺小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寓意着普通人在城市当中的渺小与无助。
(举例,论据1)随着故事的发展,当汽车驶入满目疮痍随处都印着“拆”字的“百花深处”时,导演在远处通过窗户给了一个汽车驶过的镜头。
窗户又好似画框,当汽车缓慢的从“画框”中驶过后留下了静止一片荒凉的土地时,导演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些曾经代表着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注定会成为一张照片被永远的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举例,论据2)之后在搬家公司工人得知冯先生是疯子开车离开时,在一个汽车反光镜中“窥人”的镜头中我门看见冯先生孤零零的站在小土坡的大树旁边,暗黄的色调阴沉的气氛,都无不在暗示着冯先生这个唯一的文化坚守者的无助处境。
(举例,论据3)而影片的最后,在一个远景中,落日伴着余晖的剪影,冯先生手中摇曳着风铃,伴随着一曲悠扬哀怨的古老笛声,冯先生一边高喊着“搬新家了,搬新家了.....”一边奔向画面的深处。
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是仿佛唱响了一曲时代的挽歌,预示着“北京胡同”作为传统文化符号标志的消失,老北京文化也即将走向黄昏的命运。
(举例,论据4)这些众多的寓意性镜头,通过导演巧妙的运用都无一不展示出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百花深处》影评留住最后的美好——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短片。
影片通过叙述主角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到早已被拆除的百花深处胡同这一故事,呈现出了时代变迁下所展现的新旧对比。
.导演陈凯歌善于从细节中体现出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同时也利用了多出的对比以及虚幻和现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示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逐渐衰落,让人在这现代与过去的变化之中,叹息曾经的一些美好文化与历史建筑的离去。
影片以一座高大的楼房建筑开始,这座建筑交待了故事发生于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中,并且影片中利用主人公冯先生的主观视角,展现了瑞金北京无处不在的高楼大厦以及桥梁,透露出了此时北京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之快,而且在镜头转向高楼之时,由于故事时间为白天,因而全景之下的高楼建筑显得明亮、宏伟,这也体现出了城市化进程的顺利,相反,当镜头转向百花深处胡同只是,时间则已是黄昏,画面显得黯淡而又凄凉,就正如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一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所忽视,所遗忘。
这开头的高楼与之后的废墟形成对比,不仅体现了对如今胡同文化没落的惋惜,更是对于如今这个追求一味城市化、科技化发展的时代的最好讽刺。
影片的主人公冯先生也是对于影片主题的最好反映。
他以一个疯子的形象所出现,也是一个典型的守旧代表,他的一言一行,例如翘兰花指,对于北京如今样貌的好奇表现,亦或是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着装,都将他与片中其他人物所分割开。
作为一个守旧者,他深信曾经的百花深处胡同如今也依旧存在,并且对于胡同内的每一件物品他都记忆犹新,这也表现了他对于曾经北京胡同的深切怀念与留恋。
他一直激动着说着过去胡同里的建筑,渴望唤起他人的认同,他对于胡同,是充满喜爱与尊敬的。
但他深信胡同还存在的表现,却令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疯子”,可见他人的冷漠态度,这样的冷漠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冯先生个人的可悲,更是这个时代的可悲,人们都不懂得守住那些过去旧时光的美好,相反却将留恋过去的冯先生视作异类,他们只是贪图眼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因而也在外物改变的同时,迷失了自我。
《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是陈凯歌于2002年拍摄的一部微电影,它运用大量隐喻,通过讲述一队搬家工人为了钱财而为冯(疯)先生搬家一事反应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表达了对于新中国快速发展的欣悦和对于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的担忧与思考。
影片开头,一组搬家工人高高举起木板。
这正象征着新中国的兴起,路上“慢点儿慢点儿”的话音则代表有人对快速前进的新中国提出的建议,而接下来并不减缓的步伐则显示出这种建议未被听取。
紧接着叫嚷着的小男孩同仰拍的高楼与后面冯先生探头看到的那些高楼大厦相同,都表现出新中国高速的发展。
镜头一转,冯(疯)先生登场。
他是影片中旧文化的具体化。
服饰上黄帽红衫代表着古建筑的代表——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棕红色的外套代表着他的热情痴狂被表面所掩盖。
行为上微翘的兰花指则泄出些许京剧味儿。
他时时刻刻都在同影片中其余部分代表的新文化作对峙(这可能又是一个隐喻,少量的旧文化载体对上满世界的新文化载体,表现了旧文化的消褪)。
如在车上时,画面由一个中国结作分水岭,与另一侧的搬家工人划分成了一个对称构图;同样的还有他在路上对于车窗外街道楼房的好奇迷茫;那一句经典台词“这年头,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在体现新旧文化矛盾的同时也点出了更替之快。
镜头再转,拐入荒芜破败的街道,冯先生却突然雀跃起来,封闭构图中行进的车子左右两边被砍伐后遗留的树桩和青葱和树木再次隐喻旧新文化。
而得知被耍后,被工人抛下的冯先生拦车时快速地后退显示出他对于新生的工业文化的畏惧。
返程中电话的问答揭开了悬念,给人物以新的动力——钱,推动剧情向后发展。
顺理成章的引发“皇帝的新装”——帮冯先生搬家,这一高潮剧情。
在这一部分,导演选择将声画分离为两个平行世界来表达虚幻与现实。
背景真实的音效是属于冯先生的那个他记忆犹新的旧时代,而现实荒诞的画面则是残酷却真实的如今的为钱而生的新时代。
这两个世界之间用两边之人的对话和行动可笑的连接着又分离着。
“衣柜”和“衣橱”是新与旧的区分,“怎么会在这儿呢?怎么能在这儿呢?”是规矩的遗忘。
《百花深处》观后感《百花深处》观后感1《百花深处》,这十分钟的搬家过程,是陈凯歌导演在新旧转型的历史时期放下的一枚炸弹。
由电影的现代之火,循着传统朝向百花深处的路,伴着缓急有度的镜头节奏,观众得以从独特的视听视角窥见——新旧矛盾与时代更迭带来的冲突摩擦被层层展现,并将爆点不断延续直至炸弹的内核:辅以艺术高度的思维表现以指向时代与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跳过繁重的双主体比较,作为微电影的《百花深处》,一开始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各立两端,在展现客观的同时,巧妙而隐蔽地植入主观技巧,令观众先入为主,并助其升级了第一盘引爆。
从实而言,导演并未给观众时间对影片的主体问题进行思考,由第一个镜头——被搬运的家具悬于其上,画面几乎全被搬家工人的身躯遮挡,极窄的景深充满都市符号与城市气息,更可怕的是工人离开镜头,更大的钢筋怪物进入,加之以仰拍的极其扭曲不常的拍摄角度,立即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压迫立场挑明而出;再到第一句台词——“慢点慢点”,不难想象现代人在物欲文化面前的战兢慎微,传统中的稳缓思想也无法改变快节奏的、走在分秒上的人们。
而搬家工人对已被许多观众所道的红帽黄衣加披一件土色外套,又竖着花指的女性化男人——被城市元素围迫的紫禁城古文明的代表——一开始所持的看不惯且不友好的态度,更将两大主体引向对立。
这实为对客观现实的展现,但在不为人知的同时,观众在主观意识上的先入为主,使现代文明比强势更加势气汹汹,以致其难以察觉得成为了导演成就电影艺术效果的帮手。
两大文明主体对立鲜明,立即展现了导演传达的思考角度与人文态度。
在看似难以调和的对立中,导演又将独具他个人的思考维度置入对立的深处,这也是作为影片有广泛影响力的原因所在:如果不同文明之间除对立而别无其他,那么文明就是狭隘的,人类作为文明的创造者就是悲哀的。
在摄入遭拆毁的旧屋的镜头里,分纯粹只有单个被摄主体(旧屋)与同时还加入框式构图且有一枚醒目的有意无意飘忽在镜头边缘的大红中国结两种。
《百花深处》观后感《百花深处》观后感1在看片子之前,我听到《百花深处》以为是一部文艺短片。
看完片子后,我突然感到“百花深处”这四个字的分量是那么重。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楼林立,各地逐步开发,走想现代化。
而在老的胡同难免遭到毁灭的命运。
导演通过《百花深处》这部故事片,对人们发出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古老文化的存在而使它们走想灭亡。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用荒诞的表现方式,通过搬家公司与“疯子”间的摩擦,隐喻式地说明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而胡同正是一个代表。
一:人物的对立搬家公司的员工和“疯子”是对立的,是因为出自新时代最现实的利益。
“有钱就搬”的台词是这一有力的佐证。
正是这样为了利益的人;这种趋动下,他们是不理古代文化是否存在的。
而“疯子”又是古文化的痴恋者。
导演所以这样安排,意图是要表现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名的冲突。
“疯子”则代表了古文化,员工则代表了现代文明。
二:荒诞的表演导演重点都放在了“疯子”身上。
其语气,动作都给人以一个清朝末年的太监形象,说明了所受的是古老的文化熏陶。
说话女人腔、兰花指这都是表演上的荒诞。
正如他本无物可搬,可硬是要搬。
一方面表现了少许好古人的执着,但又无力回天。
另一方面则表现了老板收钱的唯利是图,员工的马首是瞻。
导演也给出了我们一个思考。
是什么人导致了古老文化的没落,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破坏的人。
“搬家”过程中“打碎”的花瓶是含义丰富的。
它最终预示着古老文化被打破,而破镜是不能重圆的。
他“拾花瓶”发出的细碎声,也暗示了古老文化的落迫已成事实,之面特写的痛苦表情,表现了导演对古老文化的失落的悲痛和无可奈何。
这无中生有的荒诞表演,看似戏谑,而更多应是无奈!用轻松的戏剧形式表达严肃悲剧的主题反差就越大,思考也更深。
这也是本片的特点所在。
三:动画的结尾动画的插如则是对主题的升华。
一幅幅最美的画面,加上清冷的音乐。
再现古文化美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对消失了的古文化的感慨。
梦之花——梁遇春《泪与笑》赏析
徐军荣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1932年.年仅27岁的粱遇春因暴病而亡,走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路途。
这个生前爱抽烟斗的清瘦的年轻人平常喜欢在忽明忽灭的烟火中,睁了青自的眼看这世界。
无时无刻地不在冥思苦索着这个悲惨世界里的欢喜意义。
只是这一回却堕入了永久的黑暗.怀抱光明的心地与人世做了“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告别。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徐军荣
【作者单位】莒县东莞镇中心初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泪"与"笑"的歌者 --梁遇春小品文意念解读 [J], 许剑铭
2.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J], 阙一都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茅盾散文《雾》赏析 [J], 蔡虹
4.梁遇春与《泪与笑》 [J], 郑豫广
5.英年早逝者的泪与笑——论梁遇春的散文创作 [J], 张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花深处》新媒体文案新旧更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则,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下,有多少文明被摧毁,时代摧毁的不只是那些破旧的建筑,更多的还是那些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关于“根”的归属。
陈凯歌的这部短片,短小精悍,以平实而幽默的表达、深刻而沉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带泪。
片中的冯先生,不,应该说是“疯”先生,他是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者。
讲话时不时会翘起的兰花指,兰花指正是京剧文化的代表动作,而他的住所百花深处胡同是北京较为优雅的住所,传说万历年间有一对姓张的夫妇在这里植花种树,使这里成了一处优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赏,因此称之为:“百花深处”,而他的家具里也有着紫檀木的柜子,这种柜子在明清时代一般是王亲贵族才能使用,这几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中,老北京文化对他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就是旧时代的那群人,他在这里生活的太久了,这里就是他根,他的归属。
当新时代来临,精神家园被摧毁,他“疯”了,一次一次的自言自语,“这不在这的吗,”他眼中的“家”是存在于老一辈人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他对着废墟一遍又一遍的描述着曾经建筑的位置时,我们不仅会反思,他是真的“疯”了吗,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当我们对着新时代的成就沾沾自喜时,是否也会想到我们牺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搬家队的一群人代表的是新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老北京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不见踪影。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样,凡事有偿而为,对比《老炮》中六爷,老北京人都有一个热心肠,凡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有事您说话,这样的人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来的。
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中就会有摩擦的产生,而搬家时花瓶的打碎,正是这种摩擦的象征,时代更替必定是要付出些许代价。
那棵大槐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周围已经是一片废墟,远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仅存的一点文化也是在艰难的生存,虽说新的最终会代替旧的,但旧的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就像铛和铃最后的结合,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广播影视评论99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阙一都(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导演陈凯歌以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文人思维著称影坛,时代和命运让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既悲又喜、一言难尽的情感。
无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近年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都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
本文将以他为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制作的短片《百花深处》为例,选取电影选题、表现手法、象征修辞、音乐音响这四个方面,分析陈凯歌蕴育其中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文化反思;矛盾情结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99-02收稿日期:2012-11-23作者简介:阙一都,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电影研究。
《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中的最后一部短片。
在这部主题繁复、色彩瑰丽、汇聚了世界大师级导演的电影中,《百花深处》以平实而幽默的外表、深刻而厚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裹泪。
影片讲述了老北京人冯先生请搬家公司搬他“一无所有”的家的悲剧故事。
搬家在工人不留神的“松手”和冯先生的无限悲痛中告下段落,影片在夕阳下冯先生高呼着奔向已夷为平地的家时落幕。
我们很容易读出导演陈凯歌在电影中一贯倾注的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反思和理性思考,以及他对忧患和理想痛苦矛盾的观照。
一、选题分析——追寻时代步伐 执着文化反思影片发生的地点是“百花深处”胡同,导演选择这种建筑富有深意。
因为胡同是北京的象征,而它正在衰微。
在《京城胡同留真》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
昨天存在的胡同四合院,今天忽然消失了……。
[1]”延续到新世纪初,也就在影片拍摄前夕,北京正沉浸在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的欣喜自豪中,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城市整容。
现代化建设将城市焕然一新,而传统文化却被无情地摧毁了,这究竟是新时代的胜景还是人类文明的衰退?陈凯歌陷入挣扎。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认识到:十几年前开始的‘文革’,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以为最重要的要算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现状了[2]。
这种郁结一直纠缠萦绕在陈凯歌的心头,出身文化世家,亲历文革,当过知青、红卫兵,这样复杂的阅历给予了陈凯歌不一样的视野和思维,他自觉承担了民族的忧患及时代的重任[3]。
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对于一个立志于艺术的人来讲,最要紧的在于勤于思索,永远投身于时代的潮流之中,去接受新的信息,去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民族进行愈益深入的了解和判断。
[4]”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土地》到《孩子王》、《霸王别姬》到这部《百花深处》,以及新片《搜索》,导演始终紧随着时代步伐站到社会风云变幻的第一线,践行文化反思,执着与世人分忧、给世人警醒。
现实中的百花深处胡同已经是一片涂鸦的世界,再也见不到“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也看不到“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在十分钟的短暂时间里,导演选择了一个如此牵动人心、一言难尽的题材,足见他的忧虑之深、哲思超验。
二、表现手法分析——反差阐释失望现实对比表现文明失落 影片中导演充分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赋予了影片巨大的视听冲击,观众随之得到了笑泪相接的心理补偿。
从镜头的角度形式上来说,俯拍和仰拍的对比运用尤为突出。
影片一开始,就以仰拍镜头展现了一座高楼,高耸入云的大楼充斥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仿佛迷失在高速汹涌的现代文明中,难辨方向。
而影片最后拍摄奔向孤树的冯先生时用了俯拍的角度,加上他浸润着悲哀的欢呼声,更添了一份凄凉和酸楚。
不仅冯先生个人的悲惨命运呈现在人们眼前,传统文化落寞的黄昏仿佛也已来临。
俯仰镜头的对比也在表现处理人物关系之中。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5]。
而在后半部分,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并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后,冯先生的镜头变为了仰拍,而搬家工人多为俯拍。
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是电影的一个亮点。
冯先生坐上搬家公司的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交错林立的高楼大厦、宽街立交。
而当车驶入胡同,残断灰黄的土墙和满眼的“拆”字给了人们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广播影视评论100视觉和心理上巨大的落差,导演的反思和批判意味深入其中。
而在影片尾声处,动画制作的温馨胡同场景瞬间幻化为空旷的平地,这样强烈的对比难掩物是人非、希冀破灭的不甘与怅惘。
影片以黄、灰为主色调,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衣着,都暗淡沉闷。
而幻化的胡同景象却五彩纷呈,温暖明净。
曾经的家园变成了如今的愿景,悲喜交加的矛盾心情主宰着导演敏感而热烈的心。
三、象征修辞分析——物象“京”味十足 隐喻传达深意 影片中冯先生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流畅亲切,而他纤细的声音、翘起的兰花指、细碎的脚步又不免让人怀疑他的身份。
导演将一个形似太监的古怪人物安排在今天,可以说是对历史传统自欺欺人的挽留,也是对现代文明强势入侵无力的抗拒。
古董花瓶是冯先生倍加珍惜的爱物,但最终它还是碎裂了,导演勇敢承认了历史传统不可挽留的残酷事实。
而在另一个关键符号铃铛的运用中,导演思想产生了转变。
在废墟上,冯先生意外找到铛子,暗示传统文化的风雪残年,而遇“沟”意外得到铃铛罩,暗示着经历新旧交替的碰撞与取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电影《黄土地》中,孤树和顾青形单影只的伴随一再出现,意蕴繁杂。
《孩子王》中,西双版纳森林中的孤树格外刺眼,惹人深省。
在这部《百花深处》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孤树,可见他是导演及其思想的代名词。
车子到达冯先生所说的家时,映入眼帘的却只有一棵老槐树,它孤独地伫在那里,残败的坚忍令人痛心。
搬家工人在返回途中接到电话,知道冯先生是一个疯子后,从后视镜看了看仍然呆在原地的冯先生。
老槐树和一个细小的身影,横亘在狭长画面的正中央,而两边的平地似乎无限延展、无限荒芜。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提到的两部影片中瘦小、枯败的树不同,这棵老槐树是繁茂而荫蔽的。
在虚拟的搬家过程中,冯先生如数家珍地交代家具时,他的背景多是绿意盎然的枝桠树叶,衬出了冯先生的快乐,也流露了导演的同情和失望。
可见这繁茂,甚至比荒原上的枯树更加苍凉。
除了这些意象,冯先生口中的“紫檀衣橱”、“前清灯座”,车上的中国结,都各自发光,传统文化的辉煌光芒好似触手可及。
而导演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矛盾之感,早在《黄土地》创作阶段就已经产生,陈凯歌说,“对于我们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语言一丝一缕地表达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
[6]”四、音乐音响分析——虚实音响相生成趣 主题音乐沉淀底蕴音乐音响是电影视听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百花深处》中的音乐音响尤为出彩,在表现主题、彰显文化底蕴上起到点睛之效。
在第二场戏中,搬家公司的车载着冯先生在北京市区穿梭,有源音响营造出了喧嚣躁动的城市氛围:车轮摩擦声、此起彼伏的汽车鸣笛声、收音机里播报的交通路况,还有路边商铺的流行歌曲混杂在一起,与影片下半部分为以往老北京那种写意悠然的生活听觉空间造型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和反差[7]。
而在搬家的场景中,导演铺陈了大量无源音响。
衣橱被搬动时吱呀吱呀的响声,“变成”金鱼缸后鱼游动扑通的水声和最后花瓶碎裂的声音在画面中虚实相接,配上轻盈的鼓点、铃声和笛声,诙谐幽默的景象着实让观众咧开笑颜。
影片最后动画的胡同场景出现时,屋檐下的铃铛声、老北京的鸽哨声和回荡在胡同里的叫卖吆喝声交错并行,无源音箱让画面亦真亦幻,而温馨动人的场景也在恢复成一片虚无后只剩绝望。
主题音乐在十分多钟的影片里反复出现了五次,可见导演的匠心独运。
第一次出现是在冯先生和工人解释家里只有紫檀的衣橱,悠远的笛声悄悄流入,又在荡气回肠中消逝。
在冯先生找到铃铛铛子时,圆润清丽的笛声再次出现,夹带着丝丝哀婉。
人们似乎重见了那流光溢彩、古色古香的历史轮廓,对传统文化的无尽追思也开始绵延。
接下来花瓶打碎后冯先生的惊恐与愕然扼住了观众的呼吸,主题音乐再次进入,一种无以言表的伤感侵袭而来,他为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悲痛,他竟然为了一个破碎残片哭泣!这荒诞可笑,更让人自失。
我们窥视到导演的心,企图在毁灭的历史文化中找寻遗迹,却患得患失、精神恍惚。
这是一颗没有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反思精神无法成就的心。
五、小 结 陈凯歌对于往事的分析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且似乎兼容了多种其影片特有的二律背反——东方和西方、自我和社会、梦想和责任、虞姬和霸王[8]。
同样,他对于历史文化感情是沉重而矛盾的,爱它的璀璨,哀它的流逝,进而表现出诗人的多情哀婉和英雄的冲锋救亡。
在百花的深处,藏着笑泪、藏着忧伤、呼救和警醒。
在这个不能承受重量的时代里,陈凯歌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厚重,挑起了一份时代的重任。
参考文献:[1] 沈延太,王袁青.京城胡同留真[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2] 陈凯歌.秦国人——记张艺谋[J].当代电影,1985(4). [3] 陈墨.陈凯歌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4] 罗雪莹.背负着民族十字架——陈凯歌访谈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5] 《百花深处》解析[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view/b6750018650e52ea55189839.html,2012-06-14[6] 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陈凯歌谈<黄土地>导演体会[J].话说黄土地[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7] 樊黎明.百花深处的叙事主题与音乐音响表现[OL].http://wenku./view/4ebf60bffd0a79563c1e7284.html,2011-06-14. [8] (美)戈弗雷切希尔.漫长的归途——记陈凯歌[J].世界电影动态,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