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巩固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专题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5·某某摸底)《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导学号 04430060(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答案]B[解析]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故应选B项。
2.(2015·某某红色六校联考)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导学号 04430061( )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②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④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春秋》把诸侯召见天子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这属于春秋笔法,同时也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对这样的史料应该辩证地看待,③④明显不正确。
3.(2015·某某一模)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04430062 (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答案]D[解析]从材料“最早的姓氏,姬、姜、嬴、妫等”可以看出都有“女”旁,结合史实,分析原因,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
4.(2015·某某四地六校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考点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编者选题表巴黎公社一、选择题1.(2012温州模拟)《共产党宣言》指出:“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这里的“代替”是指( )A.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B.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C.新教代替天主教D.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是指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竞争下的利己主义,“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是指中世纪以来人们处在天主教神学和封建统治之下。
因此B项符合题意。
2.“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
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是指(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B.启蒙思想家C.空想社会主义者D.中国的新文化人士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可见该思想为不成熟的,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可知C项正确。
3.(2012年浙江文综,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解析:B 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社会的腐朽性,并且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正逐步走向没落,但没有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故B项符合题意。
4.(2012安徽联考)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2.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3.《说苑·立节》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D.君主政治地位提升4.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的最大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5.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7.《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2.(2019届高三·青岛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4.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 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
这说明秦汉()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5.《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65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家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X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X官员的职务犯罪2.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某某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
这体现了()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3.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4.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
高三中国古代政治史复习题高三中国古代政治史复习题中国古代政治史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三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是提高历史成绩的关键。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些重要的复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一、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秦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法家政治”?秦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法家政治”,是因为秦始皇采纳了法家学派的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统一。
秦朝实行严密的法律体系,以法律来统治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能够迅速统一。
二、汉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汉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儒家政治”?汉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官僚制度。
汉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儒家政治”,是因为汉朝采纳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强调仁政和礼制。
汉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注重士人的教育和修养,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加强了君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三、唐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唐朝被称为“贞观之治”?唐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被称为“贞观之治”,是因为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科举制度,注重选拔人才,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四、宋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宋朝被称为“儒家政治的巅峰”?宋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官僚制度。
宋朝被称为“儒家政治的巅峰”,是因为宋朝推崇儒家思想,注重士人的教育和修养,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文化为重,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五、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明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君主专制”?明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
明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君主专制”,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治高度集中,君主的权力非常大。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巩固限时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B卷)一、选择题1.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
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顺应当时统治需要D.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解析】选A。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的主要依据是父系血缘关系,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均保留了分封制,反映了统治者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故A正确。
2.(2018·南通三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据此可知,西周(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解析】选C。
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当时无中央集权,故A错误;西周天子未达到君主专制,故B错误;依据题干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可知,西周利用血缘巩固统治,故C正确;西周时期异姓诸侯也是其联合对象,如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且题干中强调“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故D错误。
3.《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旨在 ( )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B.减少决策失误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D.集权于中书省【解析】选B。
材料不涉及三省之间的相互关系,故A错误;根据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体现了军国大事决策审慎,故B正确;中书省不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错误;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分工明确,故D错误。
第3、4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叙述的分析和正确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主张“削之”,主父偃主张“推恩于子弟……不削而稍弱矣”,三则材料都有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思,故B项正确。
三则材料都是积极有为的治国主张,故A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应排除。
2.(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地方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可知,中央任命原担任中央官职的官员兼理地方县的长官,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知县的设立,不能体现县取代州,故A项错误;中央任命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表明君主随意使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安阳一模)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世袭制度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D.控制官吏任免解析:C 根据材料“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可知,元世祖忽必烈的做法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并不代表对蒙古贵族世袭制度的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度的废除,没有反映加强军事控制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控制官吏任免不是主要目的,抑制割据势力才是主要目的,故应排除D项。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259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解析 A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士则穿皮弁之衣。
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
2.“县在春秋时似乎还只秦、晋、齐、楚等国有之……县只属于国君,由他派官吏去治理。
……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诉讼。
他们即使有封邑,也在治县之外。
”张荫麟著《中国史纲》上述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普遍实行县制B.普遍实行分封制C.既有县制,又有分封制D.最早出现了县制解析 C 材料显示县制已经出现,但是,很多官吏也有封地,说明分封制仍然存在,因此,A、B两项不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春秋出现了县制,不能说明春秋是最早出现的,故D 项不正确。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庭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解析 D 分封制构建了西周的等级贵族体制,而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这里的方法就是宗法制。
4.《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
”这表明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解析 D 分析材料,材料反映了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
第1、2讲巩固练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盟主”到至高无上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说明与商代相比,西周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D项正确。
2.西周时,“王畿千里”(合250平方千米),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
由此可见( )A.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C.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D.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解析:A 材料强调了周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开封一模)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
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
2022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考情分析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专题成为当之无愧的高考重点!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等内容。
从考查的内容看,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和郡县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
其中,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方向。
从命题看,着眼于具体史实的背景、特征、影响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阶段性特征、历史影响(一)知识结构阶段特征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夏商西早期国家出现,“家国一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周体”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宗法制春秋战国分封制度瓦解,君主集权制度萌芽,道家、儒家、法家政治思想形成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中外朝制度(内外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民族融合的高潮三省体制北魏的三长制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宋代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中书省宋代地方兵权、行政、赋税收归中央元朝行省制明清(鸦片战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明代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前)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清代设军机处噶尔丹之乱、收复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约》(二)重点强调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①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高三复习强化训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2009—4—20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3、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石刻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这块石刻应出自()A.西周B.秦代C.汉代D.元代4、“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朝章碣的诗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反击匈奴B.焚书坑儒C.修筑长城D.灭六国5、右图是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A.西周B.战国C.秦朝D东汉6、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7、造成“世胃嗫高位,英雄沉下僚”的主要原因是: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士族制8、图7是我国简图,在唐朝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是图中的A.1B.3C.2D.49、晚唐时有一位家住余杭的读书人决定到长安游历并求取功名。
当船驶入长江后,他决定到诗人韦庄发出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感慨的古城参观游览。
这座古城最有可能是:A.洛阳B.建康C.燕京D.汴梁10、在古代历史上,北京的名称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1中都2蓟3涿郡4幽州A.1234B.2314C.2341D.213411、我国的“七大古都”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五个,按黄河流域的走势,自上而下依次是A.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B.西安、安阳、洛阳、北京、开封C.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D.北京、安阳、开封、洛阳、西安12、下列各朝代疆域西边及至最远的是A秦朝 B唐朝 C宋朝D清朝1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提高了中央政府各部的工作效率1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高考历史冲刺专题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北京四中赵利剑【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秦至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扫描】【课程内容】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㈠分封制1、西周建立:约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分封制的目的:。
3、受封对象:。
4、诸侯国的义务:。
5、分封制的作用:.㈡宗法制1.概述:以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
核心:制。
3。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
作用: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阶段:战国时期。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思想。
2、战国时期实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是_____________。
建立阶段:秦3、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三公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巩固阶段:汉代5、王国问题的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颁布_______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完善阶段:隋唐的三省六部制6、唐朝时中央的三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最高长官都是________,相权分散。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六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强化阶段:宋的集权措施赵匡胤接受赵普建议,派________做地方长官,并设置_________来监督地方长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人教版创新训练解析一、选择题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据此回答1~5题。
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强调的“政治作用”应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C2.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C. 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了中央机构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解析: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不是对地方权力机构的调整,它不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而设立的。
答案:B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C.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物质基础D.使中央有足够的岁币进行议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问题。
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其根源是封建地主经济的分散性,尤其是节度使不仅有政权、兵权,还有财权。
北宋的这一措施,彻底消除了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答案:C4.下列对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的概括,不恰当的是( )A.以集中军权的原则设置军事管理机构B.按分散地方权力的办法改革行省制度C.设置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的特务机构D.制定颁布维护君主专制的法律解析: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不是集中军权而是分散军权,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答案:A5.清朝前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开始于( )A. 丸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解析:本题的隐蔽性比较大,解答该题的突破口是首先明确清朝皇权进一步加强的标志为军机处的设置,然后再过渡到这个机构是由哪个皇帝首先设置的。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科举制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中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1.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宋仁宗年间《新唐书》修成不久,随即就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问世,指出欧阳修、宋祈之作新书疏于考证。
稍晚,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也以相当多的条目对比新旧两唐书,指出新书“为观者甚少”。
这说明宋代()A.重史的传统影响文人行为B.官方与民间在修史上对立C.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D.政治氛围有利于学术发展3.明代以兵部掌兵政,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之五军都督府。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下列军事体制中与之相似的是()A.秦朝太尉——郡尉B.唐代兵部——节度使C.清代八旗——绿营D.宋代枢密院——三衙4.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宋向夏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5.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A.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B.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6.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
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
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7.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2、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
通常是指()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5、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
这种现象说明汉朝()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7、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A、嫡妻的地位日渐下降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C、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A.丞相B.殿阁大学士C.尚书令D.军机大臣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自己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国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12、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
”《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
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
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
答案及解析:1、解析:B。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而元代在中央只有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隋唐时的中书省具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
本题选B。
2、解析:A。
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①项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第②③项根据材料判断,说法正确。
第④项说法错误,应是进士科难于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
3、解析:A。
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说明贵族才能有姓,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阶层都属于贵族,可以有姓,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
4、解析:C。
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的作用。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实行“推恩令”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在,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选择C项。
5、解析:D。
本题考查了中央对地方如何控制和对材料叙述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
从材料汉代官吏须将皇帝的诏书在乡亭的墙壁公布,使老百姓都能了解到,反映了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AC项说法明显与本题不符合,B项说法皇帝不可能实现直接统治人民。
本题选D项。
6、解析:B。
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
材料中“封建政治”指分封制,“郡县政治”指郡县制。
根据所学,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集中;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主要在奴隶制时期。
本题选B项,分封制的重要特点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重要特点是官僚政治。
7、解析: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家庭内部的权力从材料看有两种,一是宗法礼制,一是家父掌权,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可以得出宗法礼制具有控制权,而后庶子及非婚子参与财产继承权,说明宗法礼制权力下降,而家父掌权巩固。
8、解析:D。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皇权不可能削弱,故排除A和C。
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唐中宗改用斜封及用墨笔,都体现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机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能说明具有民主性质,排除B。
故选D。
9、解析: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洪武皇帝特别的政府部门”和所学史实,朱元璋为了解决废丞相,权分六部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设立了殿阁大学士。
10、解析:B。
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根据所学知识①项正确;第②项正确,唐宋时期传奇小说、话本、词等产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趋势;第③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第④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分割相权的一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制约君主专制。
排除④后可得出正确答案。
11、解析:A。
考查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A项不正确。
12、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的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B项,D项中的各种权力表述不当,以偏概全。
中书草拟政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
13、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
(3)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14、答案:(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
(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画、皇帝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