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读写结合得意而不忘言
- 格式:pdf
- 大小:90.85 KB
- 文档页数:1
也谈“得意忘言”作者:付雪莲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年第01期“得意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
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本文中笔者所谈“得意忘言”并非这个成语的本意。
一、问题提出——得意忘言现象严重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得“意”忘“言”现象非常严重。
教师在课堂上巧牵引、重渲染,其目的都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
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情感把握得非常深刻。
但是,细细思索一下,语文味在哪里?似乎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得“意”忘“言”。
二、研究基础——培养语用,提高素养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语用过程中,将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的层面上,既得“意”又得“言”,使得两者相得益彰,“言”“意”共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李维鼎先生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
语文的学习先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再从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回到文本形式,进行语用学习。
即由“言”得“意”,进而由“意”悟“言”。
而现在各种偏颇现象却非常严重,正因为此,笔者站在“言意共生”“人文性、工具性兼具”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策略运用——培养语用,“言意共生”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那么在这种阅读对话中,该如何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呢?笔者以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27课《勇敢的少年》为素材进行阐述。
1.阅读想象,培养语用能力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幻化成鲜活灵动的艺术。
阅读的本质就是从文字中读出画面来,把文字还原成可视可感的情景。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部分。
先让学生自读想象环境的恶劣,接着提问——读了这段话,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然后播放视频,深入文本;理解词语,再现环境的恶劣;回归文本,入情朗读。
读写巧妙结合练出无限精彩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自然地融入读写结合的实践训练,一改阅读教学中“君子动口不动手”之弊端,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强化语言训练、运用语言实践的有效策略。
在巧妙的读写结合中,在学生精彩的小练笔中,将会创建一个灵动的课堂,一个底蕴丰富、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
一、巧妙的仿写训练式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典型的句段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它们,让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与迁移并进,夯实语言基础。
1.仿句式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从修辞上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从句式上分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
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桂花雨》中的一句母亲说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以安排这样一个设计: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家乡_____。
这里的月亮再明,也比不上家乡___。
这里的_____再_____,_____。
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
2.仿段式小学语文课本中,构成语段的方式有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等。
模仿语段结构进行读写结合的练笔,可提高连句成段运用语言的能力,形式的模仿加上语言的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庐山的云雾景观。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先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总述句概括了云雾的特点,然后把处在不同位置云雾的样子用打比方的方法描绘得更具体、更优美。
这种典型的先总述后分写的构段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的良好范例。
学习本段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以深秋时节校园花坛里的菊花为内容,以“花坛的菊花千姿百态”为总起句(或学生自拟),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他们就能把菊花的各种姿态、多种颜色,写具体写生动。
3.仿篇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应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如何把领悟到的文本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呢?全文仿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得意’更要‘得言’”吗?--语文阅读教学中得意与得言内涵及其关系之辨王宗海【摘要】“‘得意’更要‘得言’”的说法点中了语文课改十年的要害,即过于偏重得意,忽略了或没有解决好得言教学这个重要任务。
如果意在纠偏课改十年尤其是初期“贵意”倾向的弊病,则无可厚非;但因此就认为得言比得意更重要,则又可能陷入“贵言”倾向的弊病中去,偏向工具性一面。
得意和得言是语文阅读课程与教学范畴中的核心目标或内容。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承担的社会任务看,得意与得言“宜并重”;从阅读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层面看,是重得意还是得言,应依需要而定;从阅读教学实施层面看,得意与得言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得意又应重视得言。
【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得意;得言;言意转换;言意兼得【作者】王宗海【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历经10年砥砺,2011年小学语文课改迈入“深水区”之时,《语文建设》杂志邀请江苏师大魏本亚教授、尹逊才博士与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就课改中主要问题进行了对话。
第一个观点就亮出“语文课要‘得意’更要‘得言’”。
崔峦认为,在1997年《北京文学》批评语文教学大讨论中,有些专家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是因为忽视了人文性,都是工具性惹的祸。
因此,课改初期偏向人文性了。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引导老师反思。
工具性、人文性是水乳交融的、互为表里的,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你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离开文本去搞什么升华,那不是语文课。
我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塑造美的心灵,接受美的熏陶,我将其称为‘得意’;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思想情感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这才是语文的任务,我们要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的表达形式,我们要探究作者的表达方法,我认为这叫‘得言’。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发言稿永兴九年制学校王荣各位老师:大家好!作为六年级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
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
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
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
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读写结合,让智慧徜徉在语文课堂作者:王雪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5期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
如何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是摆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
教师要把握好读写结合的契机,在阅读教学时,进行适当的小练笔。
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开辟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联系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读中学写,丰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是主动认知、构建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于阅读文本这个平台,不断同化、顺应、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萌发新思维,产生新的思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师应把课堂小练笔渗透到每一节阅读课堂中,仿写句、段、篇、章,从容自然地先学后写。
丰富语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苏教版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写作素材的范例。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用好文本资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和精彩的语言表达。
杨朔的《画山绣水》语言清晰、绚丽、凝练,堪称学生学习的范本。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描写漓江的山水的段落,积累“瘦骨嶙峋”、“ 玲珑剔透”等词语,学习“瞧瞧那漓水”、“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的句式,巩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品读、感悟中,学生体会到怎样用词才能使文本充满灵气,以后在自己的作文中也会格外注意遣词造句了。
习得写作技巧。
刘锡庆教授说:“…作文‟的确很难…教‟,学生必需经过多次的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回归到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名家的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5年第1卷第6期西部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阅读教学都滞留在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文本意义上。
学完一篇课文,充其量是读懂故事、感知人物、明白道理,而对课文的言语形式这一“秘密”却鲜有留意。
根据新课标“语用”理念的要求,阅读教学应该以关注文本写了什么,即习得文本之意为基础,也要以关注文本是如何写的,即感知语言形式为核心,更要以解开表达密码,即积累写作方法为归宿,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三得。
一、基础:阅读教学要“得意”文本之“意”,就是指文章语言所传递的内容大意、情感态度、主题价值等。
而阅读教学中的“得意”就是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真正理解文本字词语篇所承载的内容信息。
只有对文本内容形成通透的感知与理解,学生对言语形式的体验、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才拥有对话的平台。
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师:“这位姑娘如何能猜出此人就是贝多芬的?请阅读本段找找依据。
(学生紧扣‘纯熟’‘多深’‘您’体会到盲姑娘的兴奋,并以此判断此人是贝多芬。
教师点拨读出情感。
)贝多芬一定也同样激动。
大家想想为什么会这样?看谁能真正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生:“贝多芬实现了这位姑娘的愿望。
肯定是因为这位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她真正理解了贝多芬的作品。
这位盲姑娘能从弹奏中猜测贝多芬,可见是贝多芬的粉丝,所以贝多芬很激动。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贫穷得连入场券都购买不起的盲人姑娘,却能以音辨人。
贝多芬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在贝多芬的心目中,这位女孩还是一个普通的盲姑娘吗?”生:“不是,贝多芬已经把她当作了朋友。
当成了知己。
”师:“茫茫人海,知己能有几人?在如此强烈的心潮波动下,《月光曲》创作的冲动形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对语言的品析,步步为营,丝丝入扣,逐步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在学生感知遇到障碍之时,教师则进行点拨,时而启发,时而引领,使学生接近文本的内核,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形成了对文本之意的自然感知。
得意莫忘言读写须结合作者:李冬娜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年第09期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崔峦老师曾说: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崔老师的话,谆谆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阅读教学不等于读懂课文,不能读懂课文万事休。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上用力过多,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习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走几个来回,将阅读教学和表达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习作间的通道。
我们的教材精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的课文,读写结合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等在每篇课文里都有,有的课文里还有多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细读文本,善于发现,找到它;用心筛选,精心设计,用好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让学生不仅“得意”,更“得言”、“得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依托文本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凭借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学点,巧妙设计训练题,力求一课一得,聚沙成塔,构建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咀嚼语言,亲近文字——感受独特的韵味在阅读教学中,我不是单纯地指导学生“学”文,而是引导学生“用”从文中所学到的东西,去触发,去从事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得意不能忘言,回归语文阅读教学本真浙江开化中学黄宏东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警惕“舍语文而求人文”的“泛语文化”的倾向,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言语实践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文本语言的“空白点”、“亮点”、“撞击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思维训练,进而探讨人文内涵。
我们可通过对文本个性语言的赏析,联系上下文,巧妙设计问题,击出师生思想的火花。
得意不能忘言,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关键词:阅读教学得意不要忘言手段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广大教师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引进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有的教师离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离开言语实践,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无限制的延伸;有的教师对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挑剔、批判,造成文本解读的浅化;难怪时下有专家给语文教学“把脉”说“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多以“得意”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
新语文这种“泛语文化”的倾向很快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王尚文先生强调:“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
”[1]钱梦龙老师则大声疾呼“语文教学,魂兮归来”,明确指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就像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说的那样: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
读写结合:重拾语文教学的气韵前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但现在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氛围的缺失、教学课程的单一性,导致对语文评级的下降。
为了重拾语文教育的魅力和气韵,我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案,并将它详细地阐述和介绍。
为什么要读写结合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则往往被忽略。
但现代社会强调的是运用和创新,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好地思考和发挥想象力。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面,丰富思维;写作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维和表达;两者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价值观、美育水平,培养语感和文学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如何实施读写结合选择适合的教材和作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作品是读写结合的前提。
教材兴趣性强、立意深刻、韵味十足的文学作品,将会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文学作品,通过别人的笔触去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写作兴趣。
采用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协作,激发幻想和创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写作教学体系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写作。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发扬自己的才华,表达对某些事物的感悟或看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学生用心听取自己写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针对性地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写作是一种比较困难的技能,需要耐心和毅力。
通过课堂理论的讲解和实际练习,并用积极的评价和鼓舞激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作文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学、作业检查和考试缺省环节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保持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热情。
总结读写结合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特殊技能的重要教学方式。
“得意”而不“忘言”关注言语形式浙江慈溪市三北中学(315300)黄建娜[摘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得意”而“忘言”。
文章结合统编教材有关篇目的教学实践,提出关注言语形式是品味、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主要方法,是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言语形式;阅读教学;实践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5-0001-02关注言语形式,深入探究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得意”而“忘言”,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教师要明确,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关注言语形式,是品味、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主要方法肖培东说:“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要做到“潜心会文”,分析言语形式必不可少。
笔者在执教《湖心亭看雪》时,主要引导学生关注了以下几个言语形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重复性用词“一”“与”等。
还设计了两个思考题:①这段话运用了四个“一”字,它们的意思相同吗?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字重复吗?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文有何不同?通过反复品味,一幅淡雅、高洁、苍茫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孤独、高洁、自傲的情怀。
然后让学生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陌生化用词。
“这句话中的量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比较特殊,用在此处非常生动。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文眼用词。
在分析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时,抓住“痴”与“似”,设计了两个问题:①这篇散文的文眼你觉得是哪个字?②“痴似相公者”能否改成“痴同相公者”?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很快感受到了作者张岱钟情山水、淡薄孤寂的独特个性。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发表时间:2020-11-26T10:31:01.1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作者:蔡丽萍[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蔡丽萍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 362700【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汲取养分。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和写作之间的“纽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写作技巧,释放表达,张扬个性彰显自我。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写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的基础,只有做到读写结合,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且在阅读中总结自己的写作思路与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语文。
那么,如何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下面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些许经验和做法。
一、观察生活,储备素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就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素材。
如我们学校里体育节举行的运动会,跳绳比赛;科技节举行的创意机器人活动,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艺术节举行的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等都是写作的素材。
本学期的《难忘的运动会》学生的语言滔滔不绝: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各班同学口号响亮,队伍整齐依次入场。
同学们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
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阳光少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
同学们的精彩的表现给整个运动会描上了绚丽多姿的色彩……学生亲身体验,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章真情流露,内容生动。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阅读与学习的策略,而且从中获取了求知的快乐。
二、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朱熹说过:“开卷有益”经常看书,必然会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习作能力和文学休养。
课堂教学KETANGJIAOXUE 顾丽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有效训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般来说,阅读数量的多少和写作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不是单方面进行的,而应该是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加读写的互动,实现双赢的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链接生活,激发读写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读写训练的兴趣。
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相对薄弱,这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导致学生的读写兴趣不浓。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读写兴趣,使课堂读写互动实现最优化。
例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现代诗歌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引导学生阅读这首诗歌,而应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明快、激情四溢,了解到植树让荒山得到巨变的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荒山的坚定信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植树,你们愿意吗?”听到这样的活动消息,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
于是,教师便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进行了植树活动,学生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获得自己的丰富体验。
实践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会。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同学们,你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种植的树木长大之后的情景吗?你能用美丽的文字描绘一下吗?”学生将视线由文本内容转向写作训练,在情感的感召下,学生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文字,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书香致远,墨卷至恒——小学校里的读书写字运动非常高兴参与今天的课外阅读与写字教学的研讨,我想对今天的相聚,大家有有似曾相识之感。
那是在一年半前,我们同样是齐聚在光小,参加了“阅读与写作”的专题研讨活动。
记得活动的交流中,我借鉴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关于语文教学目标三个一的说法——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文章,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外显特征,而我们小语教学的宗师——斯霞老师对语文的诠释就更加直白而凝练了——学习语文就是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和作文。
实践证明,这的确是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如果说,上次的活动奏响了我们研讨实践的序曲,而这次的交流则是我们齐心共奏的交响,以此推动我们互相汲取力量,共同演绎语文教学的美丽乐章。
下面,将近期我校在县局的引领和联络组的具体指导下,在课外阅读和写字教学中所作的努力,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主要谈阅读活动的开展。
悦读悦美,让书香润泽童心一、营造赏心悦目的书香环境——增设文化长廊。
自上学起,我们继续围绕“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一主题,结合校园围墙的改建这一契机,在原有的传统诗词、国学经典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成语典故,以名片推荐的样式呈现,在此要感谢顾美蓉老师在光小时用心付出。
——绘制阅读主题墙。
这学期,我们结合“分级阅读”活动的开展,创新“好书推荐”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以书法作品的形式摘录阅读书目中的精彩章节,并创作或临摹相应的章节的插图,将阅读的收获与伙伴共享。
孩子们将《舒克与贝塔》绘成了连环画,《伊索寓言》主题墙呈现着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附上孩子们的稚嫩的读书感言……这种图文相融的推介方式,充分尊重了儿童的阅读视角,颇受学生的欢迎——开辟视听空间。
将阅读文化融入试听的作法,在我校已延续多年,“每周一歌”每学期均要安排播出新学堂歌“古诗新唱”,辅以诗词的介绍,让孩子徜徉在优美的旋律与经典的诗词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中;红领巾广播台围绕读书专题,开辟了“阅读指南”“好书推荐”“书香心语”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