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38 KB
- 文档页数:4
《离骚》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教案粤教版离骚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
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
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
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辞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出示资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gēngyín)、降(jiàng)、揆(kuí)、肇锡(zhào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pí)、道(dǎo):通“导”向导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离骚(节选)》优教导学案一、活动步骤:以指导阅读《沙田山居》作为引导。
(一)导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导学方法: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
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
“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首,不可读断,不要注意把握。
二、导入过程1. 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结构、主题及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古典诗歌进行审美教育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离骚》的基本内容、结构、主题及修辞手法。
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离骚》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典诗歌,如《离骚》之前的《诗经》等,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简介《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全诗,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讲解(1)讲解《离骚》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
(2)分析《离骚》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3)讲解《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离骚》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离骚》,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离骚》全诗。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素养。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离骚》时,有没有注意到诗中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的?”“我们可以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屈原的孤独与坚持?”2.在分析结构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屈原在《离骚》中是如何布局谋篇的?我们可以一起找出诗中的过渡句,看看屈原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各个部分的。
《离骚》教学设计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饶碧玉一、教材分析:《离骚》出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魏晋诗三首》。
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
《离骚》属于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汲取民族智慧”,“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同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学习时,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注意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体节奏。
二、学情分析:高一新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特别是面对像《离骚》这种年代久远,字形难辨,字音难读,意义难懂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不过,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学生课前学案引导,自觉预习,课上积极主动思考,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 疏通理解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重难点)3 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难点)4 鉴赏重要语句,把握诗文形象、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重点)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习俗的画面,感受热烈气氛,进而导出在这个热闹节日背后一代忠臣——屈原的故事!(二)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字___。
战国时期国人。
♐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三、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设计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以又重之以修能路幽昧以险隘忽奔走以先后兮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4.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二、教学目标: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三、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四、教学过程: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2)句中有楚声“兮”字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9.布置作业:1)总结“以”的用法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教学后记:。
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屈原投江的flash: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刚刚我们在画面当中看到的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离骚》二、解题“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离”,通“罹”,“遭遇”的意思;“骚”,“忧愁”的意思。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三、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许多不朽的作品。
粤教离骚教案标题:粤教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离骚》。
2. 录音设备或播放仪器。
3. PPT或黑板。
4. 针对《离骚》的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
5. 学生阅读材料或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离骚》的基本背景(屈原生平、创作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离骚》的了解程度。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通过课堂朗读,分角色逐句齐读《离骚》,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2.教师解读重点难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3.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三、鉴赏与讨论(15分钟)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离骚》的相关文化背景和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学内涵。
2.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就屈原的人生遭遇、对世界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他们以《离骚》为题材,写一篇寓情于景的小作文,可以是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
2.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5分钟)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提问学生对《离骚》的认识是否有所改变,是否对屈原的创作和情感体会有新的理解。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名篇。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离骚》,并写一篇读后感。
2.设计一道与《离骚》相关的文学题目,提供给学生解答。
备注: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
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
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
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
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
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
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声“兮”字
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
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
9.布置作业:
1)总结“以”的用法
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
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
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后记:
作者邮箱:wjz02@
[1]
《离骚》节选(粤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