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八年级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速度和平均速度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3(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一)教学目的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的运动。
而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
匀加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恒增加或减小的运动,而匀减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恒减小或增加的运动。
对于匀加速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位移公式:s = ut + 1/2at²其中,s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加速度。
2.末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加速度。
对于匀减速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位移公式:s = ut - 1/2at²其中,s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减速度。
2.末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减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是多个阶段速度变化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将整个变速运动的时间分成小的时间段,计算每个小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和位移的累加来求解整个变速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二、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_avg = Δs / Δt其中,v_avg表示平均速度,Δs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速度只能描述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平均情况,不能反映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细节。
如果需要研究速度的变化情况,还需要使用变速运动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三、实例分析:假设有一个物体以匀加速度8m/s²在直线上运动,起始时速度为6m/s,运动时间为5秒,我们来计算该物体的位移和平均速度。
1.位移计算:首先计算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v = u + atv=6+8*5v=46m/s然后利用位移公式计算位移:s = ut + 1/2at²s=6*5+1/2*8*5²s=30+1/2*8*25s=30+100s=130m所以,该物体的位移为130m。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①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用来粗略表示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②平均速度: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知道了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是s ,则这个物体在这段路程S 内或这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是:t s v =在公式t sv =中,s 和t 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s 一定是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 一定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
此外,假如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途休息,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要将休息时间加在总时间内。
③平均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单位相同) 请看一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④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汽车内的速度表反应的是汽车某时刻的快慢,因此是瞬时速度。
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表是变化的,说明不同时刻汽车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同。
瞬时速度指某一瞬间运动物体的快慢,例如子弹、炮弹出枪口、炮口时的速度很快,像这些物体在极短时间内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子弹、炮弹运行中的速度远远小于出口时的瞬时速度。
⑤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S ,用秒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根据公式t sv =可求出该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实际测量中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
【典型例题】例题1:在沅江上,有一个人坐在橡皮艇上顺流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B.以江岸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C.以人为参照物,江岸是静止的D.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 分析与解答:解决这类问题要明确研究对象和参照物。
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机械运动速度是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一、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是:速度=位移/时间。
在物理学中,常用以下三种速度公式: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平均位移的大小。
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_平均=Δx/Δt,其中v_平均表示平均速度,Δx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瞬时位移的大小。
瞬时速度的公式为:v = lim_(Δt→0) Δx/Δt ,其中v 表示瞬时速度,Δx 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 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相对速度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中的速度。
对于两个物体,相对速度的公式为:v_1-2=v_1-v_2,其中v_1-2表示物体1相对于物体2的速度,v_1表示物体1的速度,v_2表示物体2的速度。
二、机械运动速度的应用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在物理学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机械运动速度的几个典型应用:1.图像分析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置来分析物体的速度。
通过运用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进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2.汽车行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汽车的速度,以便按照规定的速度行驶。
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汽车的速度,并在行驶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控制。
3.奔跑速度在体育运动中,如田径运动,人们经常需要计算运动员的奔跑速度。
通过应用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可以计算运动员的速度,帮助教练员进行训练和调整。
4.轨道运动在物理学中,轨道运动是机械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可以应用在轨道运动中,帮助研究人员计算天体的速度,从而推测其轨道和运动规律。
总结: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及应用是物理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机械运动速度的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进一步应用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常常出现错误,这部分内容常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性较强,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掌握这部分知识点,现将求解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是用公式υ=tS ,式中的s 是指运动物体的总路程,t 是指运用物体所经历的总时间,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就是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例1 一个运动物体在2h 内运动了36km 路程,则这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m/s 。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t S 可得υ=t S =sm 3600236000⨯=5m/s . 小结 要求出一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要知道这个运动物体的路程与它运动的时间,将单位转化统一后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求解. 方法二、时间分解法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的时间进行分解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再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已知某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共分多个相等的部分来进行计算,t 1、t 2与t ,最后将几个时间加起来成总时间t .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计算.例 2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时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时间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 汽车整个运动时间是t ,前一半时间为t 1=2t ,后一半时间也为t 2=2t ,则由平均速度公式的υ=t S =t t t 2221⨯+⨯υυ=21×(1υ+υ2)=21×(40 km/h+50km/h )=45 km/h . 小结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在已知将总时间t 时,将运动物体各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分解,再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例子是将时间分解成两个阶段,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则同样采用这个方法来计算.方法三、路程分解法所谓路程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所运动的路程进行分解成相等的两个或多个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笔记
一、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平均速度= 路程/ 时间。
这个公式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
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路程:选择一个合适的距离作为测量对象,可以使用直尺、卷
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计时:使用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记录物体通过所选路程所需的时间。
注
意要确保计时准确,避免误差。
3.计算平均速度:将所测得的路程和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得出
平均速度的值。
三、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确保测量工具准确:在进行实验前,要对所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查,确
保其准确性。
2.控制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如物体
的质量、形状等。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为了减小误差,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作为最
终结果。
四、平均速度的应用
平均速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交通领域,平均速度可以用来描述车辆或行人的移动速度;在工业生产中,平均速度可以用来评估生产效率等。
五、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了解了平均速度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应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确保测量工具准确等细节问题。
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应用。
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tS v ,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例:表(1)是测量人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得出的数据,请完善表格中内容。
被测量运动方式路程(m )时间(s ) 速度(m/s ) 步行1500 1200 跑步 100 16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知识点精析 考点概览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常考热点平均速度实验分析通过题干对平均速度计算或分析,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一般考点平均速度实验探究出现概率不高,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冷门考点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设计 常出现在估测题中,和其他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在一起★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八年级上物理速度知识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运动、能量变化等现象。
而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物理中关于速度的知识点。
一、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通常用符号v表示,其计算公式为:v = s/t,其中s是物体的位移(即物体从起点移动到终点所经过的路程),t是所用的时间。
二、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取决于物体运动的距离单位和时间单位,一般来说,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m/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来表示车速等。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v = Δs/Δt,其中Δs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Δt是所用的时间。
而瞬时速度则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即时速度,它通常用导数来表示,即v = ds/dt,其中s是物体的位移,t是时间。
四、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速率,其计算公式为:a = Δv/Δt,其中Δv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Δt是所用的时间。
而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即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五、相对速度当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时,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计算相对速度时需要减去两个物体各自的速度。
例如,两个行人分别以10km/h和5km/h的速度朝相反方向走,那么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为15km/h。
综上所述,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但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掌握其定义、计算方法、单位、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以及相对速度等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求平均速度的公式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平均速度。
别被名字吓到,咱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玩意儿。
1. 平均速度是什么?1.1 概念讲解首先,什么是平均速度呢?想象一下,你去学校的路上开车。
你可能在某一段路上开得飞快,而在另一段路上可能就慢吞吞的。
那么,整体的速度就是你这一路上的平均速度。
简单来说,平均速度就是你在整个行程中,走的总距离除以你花的总时间。
1.2 公式介绍说到公式,很多同学可能就头大了。
但其实,平均速度的公式非常简单。
它就是:[ text{平均速度} = frac{text{总距离}}{text{总时间}} ]。
看,这个公式跟加减法一样简单吧?总距离就是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或是其他你想要测量的距离。
总时间就是你从出发到到达所用的时间。
2. 平均速度的计算2.1 实例说明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例子,假设你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0公里,而你走了1小时15分钟。
这里,我们需要把时间换算成小时,因为公式中的时间单位要一致。
1小时15分钟就是1.25小时。
于是,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是:[ text{平均速度} = frac{10 text{公里}}{1.25 text{小时}} = 8 text{公里/小时} ]。
这样,你的平均速度就是8公里每小时了。
2.2 计算技巧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怎么转换时间呢?其实很简单,把分钟转换成小时,就是把分钟数除以60,比如15分钟就是0.25小时。
这样你就可以轻松计算出总时间了。
3. 平均速度的实际应用3.1 生活中的运用知道了怎么计算平均速度,那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嗯,比如说你打算去旅游,知道了你的平均速度,就可以算出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到达目的地。
或者你参加体育比赛时,了解你的平均速度可以帮助你规划比赛策略。
3.2 注意事项不过,得提醒大家,平均速度跟瞬时速度不一样。
瞬时速度就是某一时刻的速度,比如你开车的时候在某个瞬间的速度表上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