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立德树人热点练题组(十六)科技进步与制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2.55 KB
- 文档页数:6
经济类热点--科技进步-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呈现。
据此可以生疏到A.科技进展消退了国家界限B.世界文化多样性渐渐消逝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加,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进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退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解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解B项;新航路的开拓,使世界从分散渐渐走向整体,排解C项。
故选D项。
2.如图是1998—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占外贸比重状况图。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高新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大B.科技创新力量进步明显C.高新技术产品成为经济进展动力D.高新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答案】B【详解】材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外贸出口额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科技创新力量进步,B项正确;题干数据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占外贸比重状况,与竞争无关,排解A;题干未能体现出高新技术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排解C;题干未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新科研水平比较,排解D。
3.世界上第一个计时器是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消灭了为公众报时的钟。
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供应了条件,钟表制造业在欧洲进展起来。
计时器在中外历经不同命运的根本缘由是A.技术水平的凹凸B.科学家有无创新力量C.是否出自社会需要D.是否有政府支持【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猎取信息的力量。
题组 ( 四) 正确的文化观——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建性1.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以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谛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
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仿佛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宦途。
产生以上差别的主要原由是()A.大海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一样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差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别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峙答案 C分析 A 项是产生以上差别的影响要素,但不是主要原由,故A项错误;B项是产生以上差别的影响要素,但不是主要原由,故 B 项错误;民主政治可以激发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控制思想,所以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别是产生以上差别的主要原由,故C项正确; D 项是产生以上差别的影响要素,但不是主要原由,故D项错误。
2.美国 1787 年宪法与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拥有显然的差别。
造成这类差别的主要原由在于()A.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一样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一样C.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不一样D.国际环境的影响不一样答案 A分析美国的《 1787 年宪法》是其民族独立战争的直接产物,而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则是封建军事色彩极为浓重的普鲁士王朝战争的产物,两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故 A 项正确;这两部宪法,正是两国正式建国的标记,与历史传统有关较小且不是主要原由,故 B 项错误;两方领导人的个人要素不行能成为影响两国近代化差别的根来源因,故 C 项错误;作为国际环境的外因,相同不行能是造成两国政治制度差别的主导要素,故 D 项错误。
3.传统中国农村公众向来使用农历的历纲纪时系统,到清末民国,公历纪时系统、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公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农村公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向。
这一趋向深刻反应了()A.新式交通引起公众时间观点转变1B.辛亥革命促进公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构造改动引发公众生活嬗变D.小农经济衰败无需使用农事节律答案 C分析资猜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农村公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向”,说明经济构造改动引发公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 C 项。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估计,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十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重要的技术领域,苏联也处于落后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苏联( )A.科技发展受到冷战制约B.经济体制决定了技术革命C.“新经济体制”改革收效甚微D.科技进步依赖于重工业发展2.(2021北京东城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其)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新”具体体现在( )A.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海底探测技术获得突破C.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D.生物工程技术突飞猛进3.“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
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据此推知,前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应是( )A.机械化、网络化、电气化B.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C.工业化、电气化、网络化D.技术化、科学化、信息化4.(2021河南高二月考)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其制造业的基石。
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时,就实现了“工业4.0”。
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5.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
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
这表明( )A.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B.美苏争霸开始进入了太空领域C.苏联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D.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6.2012年,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成功突破7 000米,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这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5讲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考向一 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
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押题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
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
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
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
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材料二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
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
题组6中美贸易战1.“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
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
”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
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3.(2018·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33)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
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
”李斯特旨在() A.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B.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C.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D.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4.(2018·山东济南模拟)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5.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
2024年高考政治国际关系中的科技创新历年真题一、科技创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关系中,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还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增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1. 科技创新改变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为某些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在5G技术领域的突破,使其在国际关系中得以更好地发挥影响力。
高速的信息交流和传输使得距离不再是限制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 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化进程科技创新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科技创新也扩大了国际合作的领域,促进了各国之间在经济、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合作。
二、科技创新和国际关系中的制衡与合作科技创新既有可能引发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也有可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
在国际关系中,科技创新的影响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国家利益来判断。
1. 制衡的一面科技创新为一些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国家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可能会感到威胁,进而采取制衡的措施。
例如,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以保护自身的科技优势。
2. 合作的一面科技创新也为各国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某些领域,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互补,各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三、科技创新对国际关系中的挑战与机遇科技创新给国际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1. 挑战科技创新的发展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安全问题。
例如,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新挑战。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国际规则来规范科技创新的发展,以防范相应的风险。
时政热点(七)科技创新[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1.(2019·淮南二模)《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解析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的医德,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黄帝内经》强调身、心、行三者整合及对医德的重视,未探究万物的本原,因而没有蕴含唯物论思想,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并不一定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应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排除C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2.(2019·南充二模)《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解析据材料“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得出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C3.(2019·蚌埠二模)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
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
此类思想主张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解析根据材料“陈亮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
统编版高考历史《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进步》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1.(2021•郑州模拟)18世纪中叶,各种学会在英国各地纷纷出现,如伯明翰太阳学会、曼彻斯特学会等,学会会员都是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自己的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使英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普及。
这一现象()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为工业革命开展准备了条件C.推动了英国启蒙思想的产生D.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2.(2021•河北模拟)英国工业革命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英国社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适应性,它甚至能促成新的变动,成功地解决了劳动者被牺牲的问题。
它改造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孕育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福利国家。
这表明英国()A.君主立宪制度不够民主B.机器大生产造成广泛失业C.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衡D.尝试协调劳资关系新路径3.(2021•绵阳模拟)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
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
它们当时在英国的普及()A.加速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B.使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C.推广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D.缩小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异4.(2021•鹰潭一模)如图为英国人口结构变化图,出现图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机器的发明和使用B.英国国内进行的“圈地运动”C.交通运输工具革新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5.(2021•吉林模拟)英国伊丽莎白一世(1558至1603年在位)统治时期,废除了所有反圈地的法律,以国家政权强力推进圈地,大规模养羊。
但丧失土地的小农的固土意识使圈地法令产生了大量流民而不进入手工工场。
政府再次出面,出台“血腥立法”驱赶大批流民进入手工工场。
英国政府的这一措施()A.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B.延缓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形成C.刺激了英国农业技术革命的发生D.推动了英国毛纺织行业的发展6.(2021•黄山模拟)1780年,传教士、出版商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了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识字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免费学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题组(十六)科技进步与制度的关系1.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答案 D解析材料意思是朝廷研究天文,研究官员甚至担任高官,说明有利于天文学研究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天文学研究的作用,故B项错误;如果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政府就不会组织官员去研究天象,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严厉禁止民间私藏、研习天文学,被政府垄断,可知是统治者对自己政权的一种维护,故D项正确。
2.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于1543 年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根据该书公开宣传日心说,危及教会统治,罗马教廷在1616 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
这主要说明了( )A.近代科学发展排斥了宗教B.专制权力是科学发展的桎梏C.哥白尼与罗马教廷宇宙观不同D.《天体运行论》缺乏科学依据答案 B解析材料突出的是宗教制约了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科学发展排斥了宗教,故A项错误;罗马教廷将《天体运行论》列为了禁书说明宗教专制制约了科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哥白尼和罗马教廷的宇宙观确实不同,但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天体运行论》虽然现在看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当时看来却是对科学的一种发展,故D项错误。
3.15~17世纪,欧洲水轮、风车的制造和控制、使用,冶金、纺织、玻璃和眼镜制造、钟表制造等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这些行业较快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欧美国家殖民扩张的进程B.为近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C.成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科技基础D.为近代代议制确立创造政治环境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意在强调这些行业技术的革新在客观上也为近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新,不能起到推动欧美国家殖民扩张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科技基础是中国的指南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行业较快发展和近代代议制确立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热点三坚持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堂评价1. C 【解析】紧扣“当时发明”,选项中只有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重大发明成就。
2.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可见是强调科技、教育的作用,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正确;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与题干中时间“1995年”不符,故B、C两项错误。
3. C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弹爆炸的意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最重大意义是提升了我国的军事实力、国防实力以及世界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故C项最为正确。
A项显然错误,B、D两项都不是最重大的意义。
4. B 【解析】本题用排除法,专利制度的实施推进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④明显错误,应排除。
5. B 【解析】材料强调了化学家研制出大量化学制品,表明科学对工业影响,故选B。
6. D 【解析】材料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通俗的说明,指出空间与时间不是绝对的,空间与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7. (1) 内在推动力: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
(或答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要求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发展应用科学)(1分)关系: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2分)(2) 方法:实验和数学。
(1分)法则:理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
(1分)(3) 观点:动植物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生物进化以自然选择为基础;人类都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每点1分,共3分)原因:第一次对生物进化做出了科学解释,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彻底否定了长期流行的上帝造人说,有利于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并且得到认可。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传统科技辉煌成就与科技创新一、选择题1、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
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
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 B解析“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
2、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答案 C解析市场化趋向与材料中“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相符,故选C项;按常理看历书的形式决定雕版印刷更方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表明不是朝廷控制,排除D项。
3、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科技在明代得以复兴,不等于发展近代科技,同时并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并使得传统数学、天文学因此复兴,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已落后于西方,但材料呈现的是西方科技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故D项错误。
六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20年11月23-2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
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B.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D.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解析】选C。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故C符合题意;计算机网络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传递,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故A不符合题意;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故B不符合题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所以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故D不符合题意。
2.(2021·南开高二检测)人工智能(AI)是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机器代替人类进行单纯重复的工作或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
这表明信息技术()A.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B.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C.给从事单纯重复劳动的人带来失业风险D.提升了人类的智力水平【解析】选A。
依据“让机器代替人类进行单纯重复的工作或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可见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A符合题意;B“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能提高人类的智力水平,D错误。
3.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
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