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溶液界面的构造与性质
- 格式:pptx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89
2.6 有机分子在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当向溶液中加入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后,测量该溶液中的ϕσ-曲线和ϕ-Cd 曲线,将会发现:二曲线均有显著变化。
说明有机物的吸附会改变电极表面状态及界面结构、性质等。
因此它也必将对电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必要研究。
2.6.1 有机物对界面性质的影响1. 电毛细曲线1)在0ϕ附近,↓σ,出现一平缓段(平台);ϕ远离0ϕ,有机物的影响消失,与没有有机物的曲线重合。
2)有机物的引入使0ϕ变得不明显了,实际上有正移的倾向。
3)加入的有机物浓度越大,↓σ越多,即12C C >,12σσ<,↓σ的电位范围也越广(但应有一浓度极限值,当有机物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界面张力不再下降,达到了饱和覆盖)。
2. 微分电容曲线32C C >1)在0ϕ附近,↓Cd ,且出现与ϕ无关的平台,与无机离子吸附不同。
2)ϕ偏离0ϕ时,即(↑-0ϕϕ),Cd 出现两个峰值;↑↑-0ϕϕ,恢复原状,与没有有机物时相同,二峰对应的ϕ称为吸、脱附ϕ。
3)23C C >,23Cd Cd <(0ϕ附近),且吸附的ϕ范围增大,峰值变大(与ϕσ-曲线一致),但并非总有↑i C ,↓Cd ,↓Cd 有一极限值。
后面将要讲,当有机物在表面到达饱和覆盖时,Cd 的下降达到极限值。
在含有不同浓度t-C 5H 11OH 的1N NaCl 溶液中测得的电毛细曲线 醇的浓度(N )分别为: 1-0;2-0.01;3-0.05;4-0.1;5-0.2;6-0.4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对微分电容曲线的影响1-未加入活性物质;2-达到饱和吸附;3-未达到饱和吸附那么,如何解释ϕ-Cd 曲线中出现的平台以及峰值呢?再有,能否利用ϕ-Cd 曲线求有机物在表面的吸附量呢?茀鲁姆金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来介绍一下。
2.6.2弗鲁姆金的吸附假说所谓假说,就是说该理论没有严格的热力学依据,但可以解释实验现象。
我们就看一看这个假说的内容以及它是如何解释实验现象的。
在电化学领域中,电解液界面的性质对于电池或电解池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电解液界面可以分为均匀和不均匀两种情况。
均匀电解液界面是指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形成的一层均匀的电解液薄膜。
这种界面通常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简称SEI)。
SEI是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形成的一层薄而均匀的固态薄膜,它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质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进一步反应,从而保护电极材料并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不均匀电解液界面则是指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形成的一层不均匀的电解液薄膜。
这种界面通常由于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蒸发、电解液与电极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等原因而形成。
不均匀电解液界面通常会导致电极表面的锂离子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此外,不均匀电解液界面还可能导致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进一步反应,从而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需要尽可能地控制电解液界面的性质,特别是避免不均匀电解液界面的形成。
这通常需要通过优化电解液配方、控制电解液蒸发、控制电极材料的表面状态等手段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