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单元过关检测4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2
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农业的发展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②元代错误!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错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燃料的明确记载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发展的概况2.市的发展破,早市、错误!夜市昼夜相接,出现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服务设施,出现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的概况(1)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08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元朝:错误!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问题探究] 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影响?提示: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概念辨析]“草市”与“夜市”(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家国情怀]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汉唐时期,汉唐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持。
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01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问题探究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探究2]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二(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
[史料运用] (1)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第4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控制地方财政支出,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
2.(2019·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具体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具体事务,对官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3.(2019·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
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备受尊崇。
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
宋代仕途分异的现象说明( ) A.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D.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
2021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课时1 宋元课时冲关练1.(xx·湖北七市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解析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
答案A2.(xx·四川成都二诊)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
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
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
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
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B.淳朴民风败坏C.官吏贿赂盛行D.官场党同伐异解析官员结党营私就是官场党同伐异,故D项正确;“中更夷狄祸”反映的是金灭北宋,没有体现政有夷狄之风,故A项错误;“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
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
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体现了北宋初期任人唯贤、言论开放、风俗粹美,但现在结党营私(谁令各植党),导致风俗败坏,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3.(xx·山东菏泽模拟)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
由此可知(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解析“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说明枢密院掌管军政,“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说明当时还有丞相,从朝代可判断是宋朝,故B项正确;秦朝太尉形同虚设,三公无法分割相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三省,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干扰最大的选项,清朝军机大臣是皇帝的秘密侍臣,不是重臣,清朝时根本没有丞相,故D项错误。
阶段提升(四)模块命题角度考频考情说明政治文明(2017·全国Ⅲ,27)以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文献为背景,考查史料真伪的辨别5年2考1.从模块内容看,本专题为高考的高频点之一。
经济、思想等是考查的重点,其中经济、思想考查比例较高,政治考查相对较少。
2.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及思想文化现象的特点、影响及出现的重要原因等。
(2016·全国Ⅰ,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经济文明(2016·全国Ⅱ,26)宋代租佃制下的生产特点5年6考(2015·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2015·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2015·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2014·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2013·全国Ⅱ,25)考查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思想文明(2015·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5年3考(2014·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2013·全国Ⅰ,25)宋代理学的影响主题一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主题综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2)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点训练1】 (2018·广东惠州模拟)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解析 由两宋的“苏湖熟,天下足”到嘉靖后的“湖广熟,天下足”背后反映的是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以农业粮食作物为主到重视手工业,植桑养蚕,丝织业发达,故选A项;经济重心并未转移到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江浙地区经济并未出现衰退,故C项错误;材料中出现的现象与“海禁”政策的实行无关,故D项错误。
单元过关检测(四)'/■J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9衡水中学摸底)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
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
由此反映出宋代()A •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 .中枢机构有一定约束作用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 .相权削弱君权得到了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并最终因李沆的坚持而否定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的事,可以看出中枢机构对皇帝行为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故B项正确。
材料并不能体现朝政混乱且宋朝君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李沆作为副宰相,并不行使监察权,李沆的行为也不是监察行为,故C项错误;D 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
2. (2019四川射洪中学开学考)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项错误;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项错误。
3. (2019江西上饶一联)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 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 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