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脑电图监测的诊断及预后意义(附360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13.12 KB
- 文档页数:2
脑电图分析报告1. 引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方法,通过测量头皮上的电位变化,可以反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
脑电图可以用来诊断脑部疾病、评估脑功能、研究睡眠和意识等。
本报告旨在对一位患者的脑电图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其脑电活动情况。
2. 数据来源本次分析使用的脑电图数据来自一名35岁男性,该患者在一家医院进行了脑电图检查。
检查过程中,患者被要求静坐休息,并戴上脑电图采集设备,记录了一段时间内的脑电活动。
3. 数据处理在进行脑电图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音、滤波处理和数据标准化等步骤。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使用了常见的预处理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频谱分析频谱分析是脑电图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可以了解不同频率段上的脑电活动强度。
常用的频谱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4.1 频谱图下图展示了患者脑电图数据的频谱图。
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功率谱密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频率段上,脑电活动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4.2 常见频段在脑电图分析中,常用的频段包括δ波(0.5-4Hz)、θ波(4-8Hz)、α波(8-13Hz)、β波(13-30Hz)和γ波(30-100Hz)等。
这些频段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脑功能状态。
5.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对脑电图数据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分析,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均值、方差、斜度等。
5.1 平均值脑电图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反映整体脑电活动的强度水平。
通过计算患者脑电图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了解他的脑电活动整体水平是高还是低。
5.2 方差脑电图数据的方差可以反映脑电活动的稳定性。
方差越大,脑电活动越不稳定。
通过计算患者脑电图数据的方差,我们可以了解他的脑电活动的稳定性水平。
5.3 斜度脑电图数据的斜度可以反映脑电活动的趋势。
S―100β、NSE及GFAP对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意义【摘要】目的测定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β、NSE及GFAP的含量,探讨其在颅脑损伤程度中的评估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颅脑外伤患者82例(试验组)脑脊液及血清中S-100β、NSE 及GFAP含量,并与4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颅脑损伤时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β、NSE及GFAP含量均上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且三种标志物的上升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脑脊液标本相对于血清标本在三种标志物的检测中更敏感;S-100β上升水平与颅脑损伤相关性更具特异性。
结论颅脑损伤时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β、NSE及GFAP上升水平可以作为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相关性的评估【关键词】 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颅脑损伤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8 1004-7484(2013)-06-2896-01近年来,国外对血清中S-100β、NSE变化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脑脊液S-100β、NSE变化以及血清和脑脊液GFAP变化的研究较缺乏。
本研究通过对脑脊液S-100β、NSE变化,以及血清和脑脊液GFAP变化,为临床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因颅脑外伤后12h内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患者(若有其他较大脏器损伤患者排除在外)为试验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均在20-67岁,平均37.6岁。
我院定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0名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岁,27-65平均岁,平均38.4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对象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协助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轻度颅脑损伤(GCS评分13-15分)19例,中度(GCS评分9-12分)25例,重度(GCS评分3-8分)38例。
脑电图(EEG)对昏迷患者脑功能及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活动来研究大脑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
在神经科学领域,EEG广泛应用于可逆或不可逆性的意识障碍的评估和脑损伤后的神经恢复评估。
什么是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清晰度、觉醒度和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常见的意识障碍包括昏迷、嗜睡、昏睡等。
昏迷是一种极度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表现出完全丧失意识、反应和感觉功能。
昏迷的病因复杂,可能因为颅脑外伤、脑血管病、感染、代谢性异常等造成。
EEG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EEG在昏迷患者中可用于确定病因、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介绍EEG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病因诊断EEG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昏迷的病因。
例如,当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EEG可以记录到脑部的电活动异常,这有助于医生判断癫痫是否是导致昏迷的原因。
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异常和药物中毒等情况下,EEG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电活动特征,从而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预测预后EEG可以帮助评估昏迷患者的预后。
根据EEG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的保留程度和恢复程度。
对于极度昏迷患者,EEG可以检测到若干生命体征的反应性,这对确定患者存活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EEG检查结果显示脑部电活动的功能保留较好,通常意味着患者的预后相对好;相反,如果EEG检查结果显示脑部电活动的功能损伤严重,通常意味着患者的预后相对差。
指导治疗EEG可以帮助指导治疗。
例如,在癫痫发作后,EEG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最佳的抗癫痫药物和治疗方案。
此外,在持续昏迷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连续监测EEG可以及时发现脑损伤的进展和疾病的变化,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EEG在脑功能评估中的局限性虽然EEG在昏迷患者的脑功能评估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EEG检查依赖于患者的合作和安静。
在很多情况下,昏迷患者无法配合进行EEG检查。
312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
结果:损伤主要有头皮损伤、颅骨骨折、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肿。
结论:CT对颅脑损伤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颅脑损伤 CT诊断分析估计预后【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117-01外伤性颅脑损伤在急诊外科是常见病,由于损伤在头部,因此对患者的影响和危害比较大,是导致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
CT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做出恰当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从而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阻断病情的发展。
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通过对31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12例中男191例,女121例;年龄19d~71岁,以25~50岁最多;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共182例。
1.2方法使用PHILIPS TOMOSCAN AV螺旋CT机,以OM为基线,自颅底至顶部扫描,层厚、层距10mm,连续扫描10层左右。
每层扫描时间为4s。
重点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厚5mm,层距5mm。
对怀疑颅底骨折患者,采用2mm层距、层厚进行扫描。
2.结果2.1头皮损伤 127例(40.7%)主要有头皮血肿、头皮裂伤或头皮撕脱伤。
CT表现头皮血肿为头皮局部限性密度增高影,可多发;帽状腱膜下血肿为头皮新月形较局限性密度增高影;皮下积气为点状,密度极低影,CT值大约-150~1000Hu左右;皮下异物,大部分为多发点状密度极增高影,多为铁屑、沙子、碎玻璃等,少数表现低密度,如木屑等。
2.2颅骨骨折102例(32.7%),其中额骨骨折11例、颞骨骨折31例、顶骨骨折8例、颞顶骨骨折l6例、枕骨骨折14例、颅底骨折22例。
骨折多见于颞骨及颞顶骨,以线状骨折为主,另有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颅底骨折及颅缝分离性骨折等;线状骨折CT表现为颅骨骨皮质线样中断;粉碎性骨折CT表现为颅骨多个骨碎片;凹陷性骨折CT表现为颅骨局限性向颅内凹陷,最深处达1.4cm;颅缝分离CT表现为患侧颅缝明显增宽,且双侧明显不对称,相差1.5mm 以上。
一网打尽颅脑损伤(TBI)预后评估量表颅脑损伤是当今社会致残致死率最高的一类创伤性疾病,如何能在创伤早期对预后进行评估,将对病情转归及制定治疗方案产生积极影响。
下面将介绍目前常用的量表来具体解释评估TBI 预后的相关问题(友情提醒:文中表格点击可放大哦)。
基于临床症状的评分量表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评分系统是基于伤后临床症状表现而评定的格拉斯哥评分(GCS)及伤后恢复期多应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注:将三项得分相加,即得到GCS 总分(3-15 分)。
选评判时以最好反应计分。
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
但改良的GCS 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GCS 和GOS 这两种评分系统在临床中意义重大不言而喻,更多时候其评价系统是医务人员主观去判定临床表现和体征得出的评分,可以作为一个随时关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临时判定指标,但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是客观证据去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临床预后。
CT 评分量表对于目前常用 TBI 预后 CT 评分系统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理有据、心中有数。
希望通过这几个量表的介绍,可以为TBI 研究人员一些提示和启发,让你看完马上有种「哎哟不错哦」的感觉。
根据受伤初颅脑 CT 显示结果而定义的马歇尔 CT 分级(Marshall CT classification)和鹿特丹 CT 评分(Rotterdam CT score)较为常用,这些评分结果都被证明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也是目前常应用于颅脑损伤临床预后研究的两个量表。
马歇尔 CT 分级是最早的一个分级表,目前由于各中心的研究结论不完全相同,没法具体给定量定值,实际意义是让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往这些因素上去考虑。
结论:分级等级越高,患者临床预后越差。
注:为了与 GCS 的运动计分总分为 6 分,Marshall CT 评分系统分 6 类相一致,Rotterdam CT 评分系统在计分再加 1 分以调整。
脑电图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陈采霞胡成欢翻译张丽娜校对摘要背景:更好的预后预测有助于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严重程度进行可靠的量化和分类,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我们开发了一个结合定量脑电图(qEEG)测量和临床相关参数的多因素模型,来论证中到重度脑外伤患者预后预测的概念。
方法:在患者入住ICU的前7天进行连续脑电图测量。
根据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将患者12个月的预后分为差(GOSE 1-2)和好(GOSE 3-8)。
我们提取了23个qEEG特征。
根据颅脑损伤后24、48、72和96h的qEEG特征、年龄和平均动脉压(MAP)以及两个时间间隔的组合,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建立预测模型。
在对模型进行优化后,我们添加了国际预后和临床试验设计任务(IMPACT)预测指标中的参数,入院时存在的临床、CT和实验室参数。
此外,我们还将我们最好的模型与在线IMPACT预测器进行了比较。
结果:57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调试组(n=38)和验证组(n=19)。
我们的最佳模型包括8个qEEG参数和创伤后72和96h的MAP、年龄和9个其他IMPACT参数。
该模型对留一法调试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 =0.94,特异度100%,敏感度75%)和验证组(AUC=0.81,特异度75%,敏感度100%)的不良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IMPACT预测因子独立预测两组的AUC分别为0.74(特异度81%,敏感度65%)和0.84(特异度88%,特异度73%)。
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了使用qEEG参数的多因素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中重度TBI患者预后的潜力。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脑电图,预后,随机森林,ICU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一直都需要连续的、床旁可用的、最好是非侵入性的工具来可靠地预测神经功能预后。
TBI后患者结局的预测模型可能会为监护人提供患者真实的信息,让亲属知道他们的预后。
此外,更好的预后预测有助于对脑外伤严重程度进行可靠的量化和分类,对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1197宋合保,等体感诱发电位是临床常用神经系统检查方式,但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应用尚不普遍,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愈加依赖影像学方法的现状下,体感诱发电位的使用受到限制。
诱发电位的诊断和预后判断能力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是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变化的观察窗口[1]。
目前认为,N20体感诱发电位(下简称N20)源于中央沟后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神经活动,定位于中央沟后部Brodman 3b 区[2-3]。
我们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N20连续监测,结合干预措施及病情转归情况,分析了其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以2015年9月—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创伤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8~70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对N20有影响的因素,如脊髓损伤、正中神经病变等。
研究获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1.2.1 N20监测时间 常规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 )、生命体征参数等。
N20采用丹麦Dantec Keypoint 4c 诱发电位仪进行监测。
入院后6 h 内完成初次监测,每日固定时间监测,并在重症监护治疗过程中,包括腰椎穿刺术前后、脑积水手术前后、GCS 评分改变后、急诊开颅手术后、拔除引流管前后、影像检查提示异常后等追加监测,监测间隔时间为1 h ~3 d ,终止时间为神经重症治疗结束(包括转入普通病房、放弃治疗、死亡等)。
1.2.2 N20的监测方法 患者仰卧位,每次以鞍状电极刺激,消毒针状电极记录。
刺激电极置于腕内侧横纹上2~3 cm 处,以方波脉冲同时刺激双侧腕部正中神经,刺激强度均为20 mA ,每次刺激强度一致;记录电极(N20)采用国际标准10-20系统导联法安放电极,分别选取在Cz 后2.5 cm ,左右旁开7.0 cm (C ’3,C ’4);参考电极为Fpz ;设置带通滤波为20~1 000 Hz ,平均叠加200次,每次选取重复性最好及可信度最高的2次作为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