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 网络体系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55
网络体系结构和基本概念1.OSI参考模型: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国际标准的概念框架,用于描述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和功能。
它将网络划分为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2.TCP/IP协议族:TCP/IP是一种网络协议族,它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TCP/IP协议族由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互联协议(IP)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和网络层。
TCP/IP协议族还包括IP地址、域名系统(DNS)、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它们协同工作,完成数据的传输和路由。
3.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是一种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它通过将网络上的计算机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来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提供。
客户端是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获取服务的终端设备,服务器是提供服务的主机。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回应,完成数据的交互和处理。
4.P2P网络:P2P(对等)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体系结构,其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
P2P网络不依赖于专用的服务器设备,而是通过直接连接来交换数据。
P2P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它能够更好地抵抗单点故障和网络拥塞。
5.三层网络体系结构:三层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通用的网络设计架构,它由三层构成: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分布层负责网络的负载均衡和安全策略,接入层则负责用户与网络的连接。
这种分层结构能够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管理性。
上述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现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地利用和组织网络资源,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还能够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创新将继续推动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发展。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架构,指的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逻辑架构、物理架构和协议架构,它决定了互联网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为互联网的拓展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一、逻辑架构网络逻辑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它是网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以分层的方式进行组织,从上至下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 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它主要负责处理和管理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
在这一层上,包括了很多常见的协议,如HTTP、FTP、SMTP等。
2. 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网络数据的传输和速率的控制,它负责把数据分成若干个数据包,并负责传输和接收。
这一层也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协议:TCP和UDP。
3.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寻找最佳的路径,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强调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
在这一层上最常见的协议是IP协议。
4.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主要负责将网络层传过来的数据包转换成适合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包。
最常见的协议是以太网协议。
5. 物理层物理层负责传输和接收网络中的数据以及硬件的控制。
它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率、数据的格式和传输媒介等。
最常见的传输媒介是有线和无线两种。
二、物理架构网络物理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传输媒介等硬件设备的布局、位置和组成。
物理架构包括以下几种架构方式:1. 局域网(LAN)局域网是指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其覆盖范围通常在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校园内。
局域网的传输速率非常快,最常常用的网线是双绞线。
2. 城域网(MAN)城域网是指在一个城市或者地理范围比较大的区域内的计算机网络。
城域网常用的传输媒介是光纤。
3. 广域网(WAN)广域网是指在一个大范围的区域内的计算机网络,它由多个局域网和城域网组成。
广域网的传输媒介是电话线路或者无线电波。
三、协议架构网络协议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使用的通信协议以及协议之间的关系。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网络体系结构是指互联网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接入部分和边缘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协议规范等。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建设对于整个互联网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是由一系列的网络节点和网络设备组成的,其中包括了多个主干网、骨干网和互联网交换点。
这些网络节点和设备通过高速传输线路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基础设施。
核心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提供高速的全球覆盖能力和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为了实现高可用性,核心网络通常使用容错技术和冗余设计,以保证数据能够在网络中的多条路径上传输。
互联网的接入部分是指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部分,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接入设备和接入网络。
接入设备包括了个人电脑、手机、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接入网络包括有线网络(如以太网、光纤网络)和无线网络(如Wi-Fi、蓝牙、移动网络)等。
接入部分是互联网与用户交互的关键环节,其设计关系到用户体验的质量和互联网的可用性。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是指网络中的各种应用系统和服务,包括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文件传输、视频流媒体、在线游戏等。
边缘部分的设计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提供方便、快速、安全的应用服务。
边缘部分也是互联网的繁荣之所在,各种应用系统和服务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和标准连接在一起,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互操作性。
最常用的协议是IP协议(InternetProtocol),它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用于在全球范围内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和传输。
除了IP协议,还有许多其他的协议和标准,如TCP、UDP、HTTP、FTP、DHCP、DNS等,它们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体系结构也在不断演化和改进。
目前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已经趋向于更加分布和去中心化的方向。
例如,内容分发网络(CDN)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快地获取互联网上的内容;云计算的兴起,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和使用各种计算资源和应用服务。
网络体系结构知识点总结网络体系结构是指互联网的整体结构和组成。
它涉及到了网络的物理结构、传输协议、网络层次、路由算法、寻址和编址、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网络体系结构的主要知识点的总结。
1.物理结构:物理结构是指网络中的硬件设备组成。
主要包括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等。
主机是指连接到网络的最终设备,交换机用于局域网内的数据传输,路由器用于互联网中的数据传输,网桥用于连接不同局域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2.传输协议:传输协议是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规则。
常见的传输协议有TCP/IP协议和UDP协议。
TCP/IP协议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它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UDP协议是一种简单的、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提供了较低的延迟和较高的吞吐量。
3.网络层次:网络层次是指互联网中的分层架构。
常见的网络层次模型有OSI模型和TCP/IP模型。
OSI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模型,它将网络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模型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模型,它将网络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4.路由算法:路由算法是指在网络中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的算法。
常见的路由算法有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预先设置好的路由路径,不会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路径。
动态路由是根据网络状况实时调整路径,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有RIP协议、OSPF协议和BGP协议等。
5.寻址和编址:寻址和编址是指网络中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编号的过程。
IP地址是网络中主机的唯一标识,它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IPv4是目前广泛使用的IP地址版本,它基于32位地址空间,但由于地址需求过大,逐渐被IPv6取代。
6.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中的信息不受非法获取、损坏或篡改的技术和措施。
网络安全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加密和认证技术、访问控制等多个方面。
三层网络架构要点及设计方案罗柳斌一、柳工现有二层网络架构柳工现有信息系统全面覆盖了企业的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四大方面主体活动,成为柳工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支撑。
目前柳工信息网是一个大型的二层网络架构:1、核心区域:两台Cisco4506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分别负责厂区网络、研究院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和异地事业部广域网的接入;2、园区区域:所有部门及下属公司的计算机都划分在几个业务VLAN内,使用Cisco2960和2950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设备;3、异地事业部:租用不同运营商线路接入至数据中心机房的Cisco3550交换机上;4、服务器区域:使用6台Cisco2960G作为接入,使用双链路上联核心交换机;5、互联网区域:3条不同运营商的线路汇聚到一台Cisco2960上。
外部SSL-VPN用户通过互联网链路接入深信服VPN设备直接拨入到内网。
内部访问互联网则通过ISA防火墙后从三个互联网出口出去。
二、层网二络向三层网络转变的必要性2.1网络拓扑柳工目前网络是一个以二层局域网交换为主的网络,缺少必要的三层路由规划和网络安全规划。
现有网络架构不能满足应用系统未来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同时,缺乏汇聚交换机和光纤链路资源,使得大量的接入交换机采用级联的方式实现上联。
这样容易导致链路不稳定和链路带宽得不到保障。
因此需要优化网络拓扑,合理选择汇聚节点,变二层网络为更加稳定的三层网络。
2.2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网络系统需要按功能进行区分:如广域网、生产网、研发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柳工现有的网络结构不具备真正的广域网、数据中心、研发网络和生产网络等功能划分。
因此需要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实现分级分域安全防护。
2.3 IP地址/VLAN规划柳工目前使用一个B类地址和若干个C类地址,网络中进行了有限的VLAN划分。
但由于VLAN 规划不细致,造成广播域过大,给网络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隐患。
柳工未来的IP地址分配建议采用DHCP动态分配辅助静态部署。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种硬件和软件组件之间的组织和设计。
它决定了网络的功能、性能和安全性。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旨在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满足用户对数据传输、通信和资源共享的需求。
网络体系结构分为两个主要层次:物理层和逻辑层。
物理层是指网络中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和电缆等。
它们通过物理连接将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
物理层的设计需要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传输媒介和设备的能力等因素。
较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环型、星型等。
逻辑层是指网络中的软件和协议。
它们控制着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交换。
逻辑层的设计需要考虑网络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和安全机制等因素。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HTTP、FTP和SMTP等。
这些协议规定了如何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建立连接和进行通信。
逻辑层还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等,用于监控和维护网络的运行和安全。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还有一些关键概念和技术需要考虑。
首先是网络的层次结构。
一个网络可以由多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任务。
层次结构可以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减少网络设计和管理的复杂性。
常见的网络层次结构有两层、三层和四层等。
其次是网络的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可以将物理资源划分为多个逻辑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常见的虚拟化技术有虚拟局域网(VLAN)、虚拟专用网(VPN)和虚拟机(VM)等。
虚拟化技术可以使网络更加灵活和可扩展,并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网络体系结构还需要考虑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
网络的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如带宽、延迟和丢包率等。
设计网络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组件,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性能。
网络的安全性是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的能力。
设计网络时需要考虑安全机制,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数据加密等,以保护网络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需求分析:明确用户对网络的需求,包括数据传输速度、安全性要求和资源共享等方面。
课程建设项目:三层架构知识点分析一、项目背景1. 三层架构是指软件系统的技术架构,是一种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和用户界面分离的设计模式。
2.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依托软件系统来进行业务处理和管理,三层架构已成为广泛应用的软件开发模式之一。
3. 本课程建设项目旨在系统地介绍三层架构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并帮助学习者掌握三层架构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巧。
二、项目任务1. 教授三层架构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包括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用户界面层的作用和关系。
2. 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三层架构技术和框架,例如.NET的MVC框架、Java的Spring框架等,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技术方案。
3. 演示三层架构下的典型软件开发案例,包括数据库设计、业务逻辑编写和用户界面设计等环节,帮助学习者理解三层架构的具体应用。
三、知识点分析1. 业务逻辑层1)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数据计算和流程控制等任务。
2) 学习者需要掌握面向对象的业务逻辑编程思想,以及常用的业务逻辑设计模式,例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等。
3) 了解业务逻辑层与其他两层的交互方式,包括数据传输、错误处理和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细节。
2. 数据访问层1)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包括数据的读取、写入和更新等操作。
2) 学习者需要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范式,以及常用的数据库操作技术,例如SQL语句、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3) 深入理解数据访问层的性能优化和安全防护,例如索引优化、参数化查询和防SQL注入等技术。
3. 用户界面层1) 用户界面层是软件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窗口,包括图形界面、命令行界面和Web界面等。
2) 学习者需要熟悉常用的用户界面设计原则和技术,例如用户体验设计、界面布局、控件选择等。
3) 了解用户界面层的跨评台适配和响应式设计,例如移动端App 的界面优化和Web界面的浏览器兼容性。
四、结语1. 三层架构是软件开发领域的重要技术,掌握三层架构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软件工程师和系统架构师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