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25
河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豫发[2005]14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的通知》(豫发[2005]18号)要求,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有关法规、制度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每年从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集中支持发展势头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文化单位和具有高成长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三)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第二章使用范围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分为补助资金、贴息资金和奖励资金。
第五条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二)社会效益显著和市场前景可观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第六条贴息资金主要用于:(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二)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新兴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三)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
第七条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一)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省属改制文化单位;(二)较大规模引入社会资本并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单位;(三)其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文化单位。
第三章使用的方式、条件和标准第八条补助资金专项用于规定的文化产业项目支出。
对单个项目的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7.06.13•【字号】•【施行日期】2007.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省辖市教育局,扩权县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专学校: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根据《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现提出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省第八次党代会做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实现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推进和谐中原建设。
实现这一目标,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教育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具有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在推进中原崛起中建设文化强省,要在弘扬传承中原文化中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中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转变,离不开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离不开人才这个根本和教育这个基础。
国家兴旺,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标志,关系到文化强省建设的成败。
当前,我省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匮乏,是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8.15•【字号】豫发[2003]17号•【施行日期】2003.08.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豫发[2003]17号)各省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已经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
《规划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确定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对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河南新世纪头二十年尤其是今后几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纲要》精神,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各省辖市党委、政府和省直各单位要及时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省委、省政府。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2003年8月15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河南作为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为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集中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省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163亿元,居中西部地区之首,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上升到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31元,在全国的位次由1990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18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2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一高一低”的奋斗目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28•【字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28日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立全省一盘棋工作机制(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省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统筹推进全省数字政府建设及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对数字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各级、各部门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统筹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协调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省大数据局牵头,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省直各部门配合)(二)组建攻坚团队和工作专班。
针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重点任务,各相关部门派驻工作人员组建攻坚团队和专班,对接相关任务,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省大数据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三)优化系统建设。
按照“统筹新建、升级一批、整合一批、关闭一批”的政务信息系统管理原则,结合各部门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及业务需求,优先推动省级具有重大基础支撑作用的项目,优化升级现有信息系统,促进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
(省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牵头,省直各部门配合)二、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作者:白广思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02期关键词: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特色数据库;特色信息资源;中原文化摘要:通过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推动河南文化强省宏伟目标的实现。
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有自己突出特点,依照这些特点制定建设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原则和方法。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特色化问题、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数据库维护与更新问题、建库人员素质问题以及版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0)02-0002-031 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拥有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以及开发和利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曾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灿烂的黄河文化曾经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凝聚和促进作用。
今天正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原人,在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的辽阔背景下,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原特色文化,就会看到其中既有凝重、朴实,至今仍闪耀着鲜活生命力的精华,又有封闭、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
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中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为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乃是我们关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河南省政府在2005年就提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并制定了2005年到2020年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开启了中原文化研究的高潮,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发现、研究、产业化、创品牌等更是搞的热火朝天,如河洛文化、三国文化、殷墟文化等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都有了较大进展,河洛文化度假村、河洛文化旅游节等做得相当有起色。
如何把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发现与研究的成果及时公布于社会、如何把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发现与研究的成果统一起来打造河南文化产业品牌、如何通过对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实现河南省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等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作者:吕光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23期摘要:在梳理平顶山市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分析了平顶山市文化产业的现状与优势,指出平顶山市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平顶山市当前,中国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加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委、省政府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确立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
平顶山市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城市,近年来,积极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
先后下发了《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的决定》、《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平顶山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在全市实施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培育扶持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平顶山市有发展文化产业丰富的文化资源平顶山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现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
另外,平顶山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中国传统村落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达17处,河南省传统村落77处[3]。
平顶山博物馆是迄今河南省博物馆中唯一获批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4]。
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叶公沈诸梁,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豢龙大师刘累,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汉代谋略家张良,唐宋诗人黄庭坚、元结、蔡京、苏轼三父子,历史上最早的中医食疗专家孟诜,抗金明将牛皋,抗倭名将焦宏,“五四”爱国诗人徐玉诺,《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旅美科学家崔琦,我国第一个小说家邯郸淳等历史名人是平顶山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体现者,是平顶山宝贵的文化财富。
河南省特色文化资源的新出路【摘要】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黄河中下游为腹地,向外辐射,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地区之一,其文化影响深远。
河南省作为其核心,拥有许多特色的文化,如何将这些特色文化转化成经济力量成为河南省政府工作的重点。
本文从品牌的角度入手,将文化与品牌相结合,为特色文化的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河南特色文化特色品牌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是整个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拥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资源。
河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独玉文化、少林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
从2005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来,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配套的政策来进行发展,于2009年7月又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河南省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
一、河南省发展特色文化的现状近年来,河南省利用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的打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很难卫视的《梨园春》、少林寺的《禅宗大典》、开封的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等,这些为弘扬河南本土的戏剧及武术文化做出了接触的贡献。
除此之外,政府还开放了河南省博物院、洛阳民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一大批的文化场馆,免费对大众开放,这些是河南特色文化的传播的重要载体。
从2011年开始,河南省政府再全省相继开发了30个特色文化产业村,积极的发展经济,既宣传了文化又发展了经济,为农村创收开辟了新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全省公共图书馆150个,群众文化馆达200多个,文化站2000多个,说明政府对文化的作用认知的非常清楚,并且积极的发展特色文化,希望能够发挥这些文化自愿的潜能和价值。
二、发展特色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整个河南省拥有超过18种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存在分布广,形态多,难以集中开发这样一种现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丰厚的内涵和价值,因此各个地区的开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处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的阶段,并没有产生核心的竞争力。
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考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本文以文化产业的建设为例,介绍中原经济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存在有优势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近年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和贡献不断的增强,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概况中原经济区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
但是,文化建设“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文化资源还没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一个较大的提高。
第一,中原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优惠的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年,中国《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确定了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实现“十二五”末期主要文化产品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
河南也颁布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文件,如《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意见》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河南经济迅速发展,2005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到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26931亿元,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是其在2000年的5.8倍和4倍,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丰富的文化资源。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原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四大古都,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嵩山、伏牛山、八里沟等名胜古迹;有老子、庄子、张衡、张仲景、杜甫、韩愈、岳飞等历史人物;有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宝丰民间演艺,豫剧等,不胜枚举的文化资源为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大的吸引力。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7.05•【字号】郑政办[2005]22号•【施行日期】2005.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05]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00五年七月五日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于1994年编制完成,1998年经国务院批复。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出台,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编制任务。
为圆满完成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规划编制的目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的目的是,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隆起带核心城市、全省东引西进的主平台、实现中原崛起的排头兵”的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对科学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以落实,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
(二)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20年远景规划为依据,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建设时序,强化城市功能。
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三)战略目标(四)总体部署二、统筹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科学发展需要(一)以建设创新型河南为目标,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二)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加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以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四)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五)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六)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七)以提升致富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八)以提升专业素质为核心,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九)以提升创意能力为核心,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一)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构建人力资源优势(二)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四)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配置(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四、实施重大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三)引导人才服务和向农村基层及艰苦偏远地区流动政策(四)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五)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勇于创新政策(六)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八)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五、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推进河南振兴(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二)现代工业产业人才支撑工程(三)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人才支撑工程(四)城镇化建设人才开发工程(五)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六)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七)创业人才推进工程(八)教育名师名家培育工程(九)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十)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规划贯彻实施(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三)抓好《人才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为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纲要。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所称文化,主要指思想道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纲要着重对2005-2010年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同时对2010-2020年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概述。
一、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和形势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
文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必须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文化河南。
(一)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我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我省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我省有其四。
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朱载培育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博大精深。
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以汴绣、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和周口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我省为全国戏曲大省,豫剧享誉海内外,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魅力独特。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河南省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的通知‣(豫发[2005]18号)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05‟25号)要求,为加强我省县级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以下简称“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系指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用于财政困难县“两馆”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二章使用范围第三条“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一)县级“两馆”的设备器材购置;(二)县级“两馆”的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维修;(三)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县级“两馆”的建设工程;(四)经省政府批准补助的其它项目。
第三章申报及审定程序第四条“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实行逐级申报制度。
符合本办法规定使用范围的项目,可申请“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
第五条申请“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应由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向省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申报材料;省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查后,上报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
第六条申请“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时,须报送下列资料:(一)资金申请报告;(二)河南省“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申请表;(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四)配套资金到位证明。
第七条省文化厅、省财政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使用范围和要求,根据全省文化建设规划,对省辖市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补助项目及补助金额。
第八条补助项目确定后,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筹措方案等与省文化厅签订文化建设责任书,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向省辖市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下达专项补助资金指标通知。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九条“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由各级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条省辖市财政部门接到“两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指标通知后,应及时会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向县级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下达专项补助资金指标通知。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调控和引导全省城镇化进程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
全省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各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以本规划为指导。
第三条本规划宏观调控我省城镇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完善省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重复建设,降低区域开发成本,提高城市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控制对区域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本规划下列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人文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遵守。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煤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第五条全省各类重大项目的选址,都必须以本规划为依据,符合本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
第六条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河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暂行规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的通知各省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2005年9月9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所称文化,主要指思想道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纲要着重对2005-2010年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同时对2010-2020年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概述。
一、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和形势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
文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必须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文化河南。
(一)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我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我省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我省有其四。
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朱载培育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博大精深。
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以汴绣、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和周口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我省为全国戏曲大省,豫剧享誉海内外,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魅力独特。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健全,2004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各类博物馆75个,群艺馆、文化馆210个。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学“豫军”异军突起,书法美术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新闻出版业位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5%以上。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群体初具规模,网络文化、电子音像、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势头强劲,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64.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
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2.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 1.5%。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
(三)文化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人均GDP 已超过1000美元,经济社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重心开始向精神产品消费领域转移。
需求结构的变化,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我省文化建设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建设文化强省形势紧迫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都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列入议事日程,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建设已融入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这既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又使我们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巨大冲击。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省必须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壮大我省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为建设“和谐中原、富裕中原、美好中原”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发挥经济对文化的支撑、支持作用,注重文化对经济的催发、推动作用,推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我省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和文化的娱乐消费功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
发扬中原优秀文化传统,开发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顺应现代文化潮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高河南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用创新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三、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人均文化事业费在现有3.01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全省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的比重4%左右;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8%左右。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巩固,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民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多彩。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完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文化市场开放有序。
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日趋活跃,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7%左右,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把河南建设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居于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省。
(二)发展战略——体制创新战略。
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龙头带动战略。
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带为主轴,以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名牌提升战略。
充分挖掘中原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策划开发重点文化项目,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力大、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河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科技推动战略。
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注重采用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人才兴文战略。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聚集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一)加强思想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做好农村、企业、高校、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深入高校举办“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在全省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