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格式:dps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1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血液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医学讲义中,通常会详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一个超过1200字的讲义示例,涵盖了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各个方面。
一、血栓检验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指标,也常用于观察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参考范围的比值,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一般来说,INR低于1表示凝血功能正常,高于1则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P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1-13秒。
2.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指标。
类似于PT,APT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30-40秒。
延长的APTT可能与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或特定抗凝药物(如肝素)的使用有关。
3.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酶浓度,以及血浆中抗凝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时间为15-20秒。
4.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降解纤维蛋白过程的产物,因此,它的水平可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分解程度。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表明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纤维蛋白分解增加。
因此,D-二聚体被广泛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的可能性。
5.血小板计数与活化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聚能力。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此外,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通过使用成熟的血小板活化试剂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方法进行。
6.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血浆蛋白,也是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为2-4g/L。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
二、止血检验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评估止血过程的指标之一、此测试方法通常通过在特定部位划开一小段皮肤,并观察血液停止流出所需的时间。
医学资料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是与人体止血功能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的医学领域。
下面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块,它可以生理性存在在受伤血管内部以维持止血作用,但也可能在异常情况下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或栓塞。
血栓形成与抗凝机制紊乱、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动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栓的检验包括血栓指标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血栓指标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这些指标可以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它是用来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异常。
正常值为11-14秒。
3.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它是用来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异常。
正常值为25-35秒。
4.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栓最终形成的重要物质,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浆中凝血酶和抗凝酶的平衡状态。
正常值为2-4g/L。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血管内的血栓形态、大小和位置,进而评估血流情况和血栓的病理改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高精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血管内血栓的存在与程度。
止血是人体维持循环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功能,它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
止血检验可以评估止血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判断出血的原因。
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这两个指标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止血功能。
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粘附在血管壁并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止血功能异常。
3.凝血酶测定:凝血酶是血液凝固的最终产物,凝血酶测定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最后阶段是否正常。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一.凝血障碍性疾病1.筛选试验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2)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少。
(3)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获得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乏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
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延长。
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相应延长。
2.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诊断:(1)血友病A:可采用:a.间接基因诊断b.直接基因诊断(2)血友病B:由于因子Ⅸ基因小,所以血友病B可用直接基因测序的方法来解决:(3)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的基因诊断:vW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也是利用多态性标记进行间接诊断。
当然,对于明确缺陷的家系,亦可用缺陷基因作直接诊断。
①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顺序(ATCT),其杂合子频率高,在白种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98%;②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可对部分家系作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介绍:血栓与止血检测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这些试验中,前四项试验主要反映了血管壁和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
余三项均属检查内源性凝血的试验,以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最敏感。
血栓与止血检测正常值:检查结果均无阳性反应,亦无异常数据反应。
出血时间测定TBT 法( Simplate Ⅱ型): 2.3~9.5minIVY 法2~7minDuke 法:1~3min(不超过 4min )血小板计数普通显微镜计数法:(100~300)×109L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血块收缩试验定量法Macfarlane法 48-60%血浆法:40%凝血时间测定普通试管法:5~10min硅管法:15~32min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min复钙时间测定玻璃皿法:97~160s试管法(PRP法):90~160s(PPP法):90~200s(ART法):50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s凝血酶原比值:0.82~1.15血栓与止血检测临床意义:异常结果: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病理性CFT阳性见于:①毛细血管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试验较有价值,还有坏血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②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von wi llebrand disease,VWD)、血小板病;③其它: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败血症、尿毒症、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出血时间测定BT 延长( 1 )血小板数量异常: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选择与评估探讨摘要:生理止血功能异常包括两个方面:止血功能低下常导致出血倾向,止血功能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在生理条件下,体内凝血和抗凝二个系统保持平衡而使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流动状态。
若平衡失调,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倾向,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纤溶系统对血栓溶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测定这三个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是诊断出血性和凝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凝血常规这七项检测,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较低,便于应用开展。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变化分析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栓;止血;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抗凝系统血栓类疾病是一组因各种原因致使血液在血管内或心脏中,流动的液体变为凝固的固体,致使血流发生不同程度的受阻后形成的综合病征。
血液形成凝块的过程为血栓形成。
凝块为血栓,所谓血栓,应指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止血栓子。
尽管生理的止血栓与病理的血栓形成在形成机制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原因与后果却大相径庭。
生理止血功能异常包括两个方面:止血功能低下常导致出血倾向,止血功能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且前者与后者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为1:2,表明血栓形成是一个较出血倾向更为常见而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①。
就整体而言,止血机制的亢进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栓塞,这当中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慢性过程,机体的代偿作用可以使其过程消长,不同的脏器对缺血的敏感度有不尽相同,故待临床出现症状,相应区域的供血量最少减低了50%。
显然,如当血管栓塞了50%左右才能得出诊断无疑是医学上的悲剧。
因此,提高诊断技术,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各种措施,摒除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阻断血栓形成的进程,将是21世纪医学界迫在眉睫的大事。
在生理条件下,体内凝血和抗凝二个系统保持平衡而使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流动状态。
若平衡失调,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倾向,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纤溶系统对血栓溶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检测项目的
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血管壁检测
•血管壁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或分泌多种促凝物质(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等)和抗凝物质(如6-酮-PGF1a、凝血酶调节蛋白等),它们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
•(一)出血时间
•【原理】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参考值】WHO推荐用模板法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测定。
参考值为
(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BT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明显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
④血管异常⑤药物影响: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抗凝药(肝素等)和溶栓药(rt-PA等)。
BT缩短临床意义不大。
本试验敏感度和特异性均差,又受诸多因素干扰,故临床价值有限。
•二)束臂试验
•【原理】束臂试验(touniguer test)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或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
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标准压力)使静脉血流受阻,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因素有关。
如果上述因素有缺陷,血管壁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新的出血点便增多。
【参考值】5cm直径的圆圈内新的出血点,成年男性低于5个,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10个。
•【临床意义】新的出血点超过正常范围高限值为该试验阳性。
见于①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②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③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
④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尿毒症、肝硬化和某些药物等。
由于本试验在某些正常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可阳性,且试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干扰,故临床价值有限。
•二、诊断试验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原理】在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的琼脂凝胶板中加入一定量受检血浆(含vWF抗原),在电场作用下,泳动一定时间,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峰,其高度与受检血浆中vWF的浓度成正相关,计算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的含量。
•。
•【参考值】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94.1%±32.5%;
ELISA法:70%~150%。
•【临床意义】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
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反应,起促凝血作用。
•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2.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疾病、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骨髓增生症等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测定
•【原理】在待检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加入一种吸附于胶乳颗粒上的特异性单抗,该单抗是直接针对vWF的血小板结合位点(GPIb受体),此时胶乳颗粒和待检血浆中的vWF发生聚集,受检血浆出现浊度变化,从而可以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on Willebrand factor activity,vWF:A)。
•【参考值】O型血正常人为38%~125.2%(n=122);其他血型正常人为49.2%~169.7%(n=126)。
•【临床意义】结合vwF:Ag、FⅧ:C检测,主要用于vWD的分型诊断。
•1.若vWF:Ag、vWF:A和FⅧ:C均正常,基本可以排除血友病A和vWD。
•2.若vWF:Ag、vWF:A和FⅧ:C三项中有一项降低,则应该计算:vWF:A/vWF:Ag比值和FⅧ:C/vWF:Ag比值,比值接近于1.0可以诊断为vWDⅠ型。
•3.若vWF:A/vWF:Ag比值低于0.7(建议的Cut off值),可以诊断vWD2A、2B、2M三个亚型,此三个亚型可再用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RIPA)、vWF多聚体分析等试验加以区分。
•4.若FⅧ:C/vWF:Ag比值低于0.7,可以诊断vWF2N 亚型和血友病A,再用FⅧ抗原(FⅧ:Ag)检测可将vWD2N 亚型与血友病A相区别。
•5.血栓性疾病中,vWF:Ag与vWF:A均升高,vWF;A /vwF:Ag比值≥1.0。
•(三)6-酮-前列腺素F1α测定•(四)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测定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