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动力学分析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22.22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判断题1.溶液中,反应物A 在t1时的浓度为c1,t2时的浓度为c2,则可以由(c1-c2 ) / (t1 - t2 ) 计算反应速率,当△t→ 0 时,则为平均速率。
......................................................................()2.反应速率系数k的量纲为1 。
..........................()3.反应2A + 2B → C,其速率方程式v = kc (A)[c (B)]2,则反应级数为3。
................()4.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在数值上等于反应速率系数。
..........()5.化学反应3A(aq) + B(aq) → 2C(aq) ,当其速率方程式中各物质浓度均为 1.0 mol·L-1时,其反应速率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其反应速率。
......................................................................()6.反应速率系数k越大,反应速率必定越大。
......()7.对零级反应来说,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8.所有反应的速率都随时间而改变。
........................()9.反应a A(aq) + b B(aq) → g G(aq) 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 = k [c(A)]a[ c(B)]b,则此反应一定是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10.可根据反应速率系数的单位来确定反应级数。
若k的单位是mol1-n·L n-1·s-1,则反应级数为n。
...............................()11.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必定增大。
动力学分析(很不错的)教材一、引言动力学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及其与外力、约束力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动力学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本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动力学分析,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教材内容1. 运动学基础运动学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本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运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分析的核心内容,描述了物体受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本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牛顿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动能定理与功动能定理和功是动力学分析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动能定理、功的概念和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动能定理和功解决实际问题。
4. 动力学系统分析动力学系统分析是动力学分析的高级内容,主要研究多物体系统的运动规律。
本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动力学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原理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动力学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应用实例本部分内容将通过实例讲解动力学分析在实际工程、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如车辆动力学、动力学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力学分析的实际意义。
三、教材特色1.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本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将动力学分析的知识体系分为运动学基础、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与功、动力学系统分析等部分,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动力学分析的知识。
2. 理论联系实际:本教材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同时,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通过丰富的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动力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读者的实践能力。
3. 语言通俗易懂:本教材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公式,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引言机械系统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动力学分析与设计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动力学基础1. 动力学简介动力学研究物体受力产生的运动,包括力的作用、质点运动和刚体的运动。
了解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对于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行为至关重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公式 F=ma 表明力(F)等于物体质量(m)乘以加速度(a)。
这个定律在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动力学模型为了将机械系统的复杂动力学分析简化,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一般基于质点或刚体的运动原理,通过力学和数学的知识建立起来。
常见的模型包括弹簧振子、单摆等。
二、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1. 动力学方程为了描述机械系统的运动,我们需要建立动力学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原理推导而来。
通过解动力学方程,我们可以计算机械系统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重要参数。
2. 运动稳定性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稳定性是指系统在特定约束下是否保持平衡或稳定。
通过分析动力学方程的解,我们可以判断机械系统的稳定性。
这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三、机械系统的动力学设计1. 动力学参数的优化在机械系统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优化动力学参数。
例如,在传动装置中,通过调整齿轮的模数、齿数等参数,可以实现最佳传动效果。
在机械结构设计中,通过减少惯性矩等手段,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2. 动力学仿真和优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我们可以进行机械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和优化。
通过建立模型和设定参数,可以模拟机械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行为,进而优化设计方案。
四、案例分析以某工业机械设备的传动系统设计为例,我们将进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传动比、转速和扭矩等参数,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传动效率。
惯性力惯性系:相对于地球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非惯性系:相对地面惯性系做加速运动的物体平动加速系:相对于惯性系作变速直线运动,但是本身没有转动的物体.例如:在平直轨道上加速运动的火车转动参考系:相对惯性系转动的物体.例如:转盘在水平面匀速转动惯性力:指当物体加速时,惯性会使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倾向,若是以该物体为坐标原点,看起来就彷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该物体上,因此称之为惯性力。
因为惯性力实际上并不存在,实际存在的只有原本将该物体加速的力,因此惯性力又称为假想力。
当系统存在一加速度a时,则惯性力的大小遵从公式:F=-ma例如,当公车煞车时,车上的人因为惯性而向前倾,在车上的人看来彷佛有一股力量将他们向前推,即为惯性力。
然而只有作用在公车的煞车以及轮胎上的摩擦力使公车减速,实际上并不存在将乘客往前推的力,这只是惯性在不同坐标系统下的现象注意:惯性力和离心力一样,是没有施力物体的,所以从力的要素来看,是不存在这样的力的。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概念呢?简单一点讲是为了满足牛顿运动定律在非惯性系中的数学表达形式不变而引入的。
所谓非惯性系,简单一点将就是做变速运动的参考系。
所以说到底,所谓惯性力和离心力就是在一个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物体惯性的表达形式,是为了计算方便而人为引入的一个概念。
ANSYS中的动力学分析1动力学分析是用来确定惯性(质量效应)和阻尼起重要作用时的结构或构件动力学特性的技术。
2“动力学特性”可能指的是下面的一种或几种类型-振动特性:结构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随时间变化载荷的效应(例如:对结构位移和应力的效应)-周期(振动)或随机载荷的效应3动力学分析类型-模态分析:确定结构的振动特性-瞬态动力学分析:计算结构对时间变化载荷的响应-谐响应分析:确定结构对稳态简谐载荷的响应-谱分析:确定结构对地震载荷的响应-随机振动分析:确定结构对随机震动的影响动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通用运动方程;求解方法;建模要考虑的因素;质量矩阵;阻尼1 通用运动方程其中:[M]=结构质量矩阵[C]=结构阻尼矩阵[K]=结构刚度矩阵{F}=随时间变化的载荷函数{u}=节点位移矢量{u}=节点速度矢量{u}=节点加速度矢量-模态分析:设定F(t)=0,而矩阵[C]通常被忽略-谐响应分析:假设F(t)和u(t)都是谐函数,如X*sin(ωt),其中X是振幅,ω是单位为弧度/秒的频率-瞬态动力学分析:方程保持上述的形式2 求解方法-模态叠加法: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模态,乘以正则化坐标,然后加起来用以计算位移解。
第二章 分析动力学基础2.1 基本概念 2.1.1 约束• 定义:对非自由系各质点的位置和速度所加的几何或 运动学的限制。
N 个质点的约束方程: → → 为mi 的位置向量及速度 **弹簧支座不是约束。
• 约束的分类:*稳定(不含t → 左图) 与非稳定(含t → 右图)* 完整(不含 → )几何约束(有限约束) 与非完整(含 → )运动约束(微分约束) • 约束条件:zc=a (水平面绝对光滑)一个完整约束 *水平面粗糙,仅滚动无滑动,A 点速度为零 。
两个完整约束*若为刚性圆球,三个约束(A点两个水平方向速度为零,可证明约束微分方程不能积分成有限形式)非完整约束单向(约束方程为不等式):柔索 与双向(约束方程为等式):刚杆 工程力学中研究对象:稳定的、完整的、双 向约束• 质点系约束方程:→ (N :质点数;M 约束数) 2.1.2 自由度与广义坐标 广义坐标定义:能决定体系几何位置的、彼此独立的量广义坐标个数→空间质点系:n=3N-k;平面质点系: n=2N-k0),,,,,,(11=⋅⋅⋅⋅⋅⋅N N r r r r t f 0),,(=i i r r t f i i r r ,0),(=i i rr f 0),,(=i i rr t f Ai r0),(=i r t f i r 0),,(=i i rr t f ϕϕa x a x v C C A =⇒=−=)(0积分 lr ≤l r =0),,(1=⋅⋅⋅N k r r f )~1;~1(0)(M k N i r f i k ===x双连刚杆双质点系的约束方程:广义坐标数:广义坐标:独立参数→角度→ 振型等(见下页) 梁的挠度曲线用三角级数表示: 广义坐标→*自由度定义:在固定时刻,约束许可条件下能自由变更的 独立的坐标数目(对完整约束=广义坐标数)• 自由度数→空间质点系:n=3N-k 平面质点系:n=2N-k (N :质点数;k: 约束数) 非完整约束:(广义坐标数>系统自由度数)2.1.3 功的定义元功:A →B 过程中力作的功:对摩擦传动轮的例,由于力未移动,位移=? • 功的新定义:(传动齿轮)• 功率:2.1.4 有势力和体系的势能有势力:(1)大小和方向只决定于体系质点的位置(2)体系从位置A 移动到位置B ,力作功只决定于位置而与路径无关取体系的任意位置为“零位置O ”,从位置A 移动到零位置O 各力作的功为体系在位置A 时的势能UA(位能)。
第一部分开行重载列车,就机车车辆本身来讲,重载列车技术涵盖牵引性能、制动系统性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及其零部件强度以及合理操纵方法等众多方面。
而重载列车的通信、纵向冲击力和长大下坡道的循环制动问题是开行重载列车的三大关键技术。
而这三大技术其实就是制动系统的三大难题。
下面就以制动系统来分析。
1.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制动系统对列车运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铁道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了多种制动方式,但对货物列车而言,空气制动仍是最基本的制动作用方式。
众所周知,货物列车空气制动作用的制约因素甚多,列车长度就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重载列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列车编组重量已由5 000t级提高到2万t以上,编组辆数从62辆增加到210辆之多,列车最大长度已达2·6 km以上,导致空气制动作用条件严重恶化。
1.1制动空走时间和制动距离影响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除制动初速、线路条件(坡道)、列车制动率(每百吨重量换算闸压瓦力)和闸瓦性能以外,还有影响空走距离的空走时间,后者主要与列车长度或编组辆数有关。
笔者在根据上述因素编制我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的制动限速表时,对货物列车考虑的列车编组条件为5000t级以下,由于重载列车编组辆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制动空走时间和距离相应增加,加上长大列车压力梯度对后部车辆制动力的影响,因此该限速表不适用于重载列车。
对于重载列车,其制动力应比普通列车高,以保持和普通列车同等的制动距离。
1.2充气作用和长大下坡道的运行安全列车空气制动后的再充气时间随编组辆数的增加而呈非线性的增加。
重载列车需要有比普通列车长得多的再充气时间,因此,在长大下坡道多次循环制动作用时对司机操纵方法特别是再充气时间的要求更高。
1.3减轻列车纵向动力作用货物列车在纵向非稳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纵向动力作用不仅是导致断钩、脱轨等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破坏货物完整性和加速机车车辆装置疲劳破坏的重要因素。
文件编号: F2-9E -53-4D -CF整理人 尼克 分析字形要根据儿童认字的不同阶段和不文件编号:F2-9E-53-4D-CF分析字形要根据儿童认字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汉字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般独体字按笔画分析,合体字按结构分析。
分析字形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即笔画、笔顺、偏旁以及熟字等。
分析笔画,是分析一个字或某一部分是由哪些笔画组成的,这些笔画是怎样搭配的。
分析笔画,一般是按笔顺说出笔画名称。
多用于独体字或合体字中新出现的结构单位。
分析结构,是指分析生字是按什么方式组合的,目的是认清字形结构,恰当地安排部件,准确地书写。
分析结构,要指出结构方式,包括书写的顺序和各部分的比例。
如:"作"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先左后右,左窄右宽。
分析部件,是指分析生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学生学了一些偏旁和独体字以后,学合体字就可以分析部件。
如:"们"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门"。
分析字形,还可以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用"加""减""换"的方法进行。
即:熟字的结构单位加一部分。
这一部分,有的是生字或生的结构单位,如:"饣"加"欠"是"饮"、"欠"是生字;有的是熟字或熟的结构单位,如"山"下加"石"是"岩","石"是熟字。
熟字减一部分,如"吾"是"语"去掉"讠"。
熟字换一部分,如"般"是"船"右半部的"口"换成"又";"设"是"没"的左半部"氵"换成"讠"。
高等动力学引言高等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加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它建立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更复杂的数学和物理概念,使得对运动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深入。
本文将介绍高等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运动方程和一些常见的应用。
基本概念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量描述,它定义为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动量(p)= 质量(m) × 速度(v)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是一个矢量量。
动量的大小和方向分别由质量和速度决定。
当物体速度改变时,动量也会随之改变。
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形式,它定义为物体的动量与速度的平方之比的一半。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动能(K)= 1/2 × 质量(m) × 速度的平方(v²)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也是一个标量量。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动力学定律在高等动力学中,有三条基本的运动定律,分别是:•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界作用下的运动行为,为高等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运动方程直线运动方程对于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高等动力学提出了一些运动方程,使得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和预测物体的运动。
•位移-时间关系:位移(x)= 初速度(v₀) × 时间(t) + 1/2 × 加速度(a) × 时间的平方(t²)•速度-时间关系:速度(v)= 初速度(v₀) + 加速度(a) × 时间(t)•速度-位移关系:速度的平方(v²)= 初速度的平方(v₀²) + 2 × 加速度(a) × 位移(x)曲线运动方程对于物体在曲线上的运动,运动方程的形式会有所变化。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1.简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是指通过对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的过程。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动力学分析是设计、优化和控制机械系统的重要基础研究。
2.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机械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或刚体)组成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相对运动的关系。
例如,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可以包含一个刚性杆件和一个旋转关节。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度:机械系统具有多个自由度,即能够在多个坐标方向上独立运动的能力。
自由度的数量决定了机械系统的运动自由度和力学特性。
•运动:机械系统的运动可以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表达。
在动力学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的变化。
•力:在机械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
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影响机械系统的运动行为和力学特性。
•动力学方程:通过运用牛顿定律和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等力学定律,可以建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用于描述运动和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3.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在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1.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刚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它建立了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中,可以利用牛顿定律来推导物体的运动方程,从而得到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3.2.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是描述刚体和弹性体运动的重要工具,它基于能量的变化来建立运动方程。
在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中,可以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来推导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并求解系统的运动参数。
3.3.运动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是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它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
通过对机械系统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系统的运动特性,并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4.力学模型在动力学分析中,需要建立机械系统的力学模型,即建立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初中知识点整理——动力学篇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初中阶段学习动力学时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力的定义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重力是指向下的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吸引的结果;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阻碍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弹力是指弹簧或绳子被拉伸或压缩时所产生的力。
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不会自行改变它的状态,除非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三、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运动的影响。
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总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四、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第一个物体上。
简单来说,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五、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一个系统在没有受到外部力的情况下,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它们的动量之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六、动力学分析方法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常常需要使用动力学分析方法。
其中,力的分解和合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求解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的计算可以通过等效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而运动学方程则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七、滑动摩擦和静摩擦滑动摩擦和静摩擦是常见的摩擦力形式。
滑动摩擦是物体在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表面间的摩擦系数有关;静摩擦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物体受力的垂直分量计算得出。
2 反应动力学基础2.1在一体积为4L 的恒容反应器中进行A 的水解反应,反应前 A 的含量为12.23%(重量),混合物的密度为1g/mL ,反应物A 的分子量为88。
在等温常压下不断取样分析,测的组分A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 反应时间(h )1.02.03.04.05.06.07.08.09.0C A (mol/L) 0.9 0.61 0.42 0.28 0.17 0.12 0.08 0.045 0.03 试求反应时间为3.5h 的A 的水解速率。
解:利用反应时间与组分A 的浓度变化数据,作出C A ~t 的关系曲线,用镜面法求得t=3.5h 时该点的切线,即为水解速率。
切线的斜率为0.760.125/.6.1α-==-mol l h由(2.6)式可知反应物的水解速率为0.125/.-==dCA r mol l h A dt2.2在一管式反应器中常压300℃等温下进行甲烷化反应:2423+→+CO H CH H O催化剂体积为10ml ,原料气中CO 的含量为3%,其余为N 2,H 2气体,改变进口原料气流量Q 0进行实验,测得出口CO 的转化率为:Q 0(ml/min) 83.3 67.6 50.0 38.5 29.4 22.2 X(%)203040506070试求当进口原料气体流量为50ml/min 时CO 的转化速率。
解:是一个流动反应器,其反应速率式可用(2.7)式来表示00000(1)(1)-==-=-=-AA RA A A A A A A AdF r dV F F X Q C X dF Q C dX故反应速率可表示为:000(/)==A AA A A R R dX dX r Q C C dV d V Q用X A ~V R /Q 0作图,过V R /Q 0=0.20min 的点作切线,即得该条件下的dX A /d(V R /Q 0)值α。
V R /Q 0min 0.12 0.148 0.20 0.26 0.34 0.45 X A %20.0 30.0 40.0 50.0 60.0 70.00.650.04 1.790.34α-==故CO 的转化速率为40030.10130.03 6.3810/8.31410573--⨯===⨯⨯⨯A A P C mol l RT4300 6.3810 1.79 1.1410/.min(/)--==⨯⨯=⨯AA A R dX r C mol l d V Q2.3已知在Fe-Mg 催化剂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正反应动力学方程为:20.850.4/-=⋅w CO CO r k y y kmol kg h式中y CO 和y CO2为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瞬间摩尔分率,0.1MPa 压力及700K 时反应速率常数k W 等于0.0535kmol/k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