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1.18 KB
- 文档页数:5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
利益交换的。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根据对
方能提供的利益来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同时也会考虑自己能提供的
利益。
当人们感到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更愿
意维持这种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包括互惠、比例公平和依赖。
互惠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系时会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你给我,
我给你”。
比例公平指的是在关系中交换的利益应该基于各方的投入
程度,即投入多得到多,投入少得到少。
依赖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
系后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需求,这种依赖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维持
和留住。
1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互惠和比例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依赖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离婚、为什么某些人会成为亲密友人等等。
2。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迨。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百科名片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目录[隐藏]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编辑本段]理论基础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特征、原则、过程、社会交换与权力、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及社会交换中出现的不平等与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布劳的理论明显受到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影响:一方面,布劳在结构交换论中吸收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布劳又通过汲取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运用“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进行了对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研究,并用不对等交换的原则揭示了权力产生、反抗及变迁的基本规律。
社会交换理论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
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这个理论对社会交往中的报酬和代价进行分析。
提出那些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多报酬的人是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人。
而且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已的社会交往给自已提供最大报酬。
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也要付出报酬。
因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中文名社会交换理论外文名social change适用学科心理学适用范围社会心理学1定义对社会交往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理论。
2具体思想报酬和代价的定义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
报酬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一件东西对某人是报酬而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毫无价值。
报酬可以分为6类:爱、钱、地位、信息、物、服务。
这6 类报酬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特别性和具体性。
一个报酬是谁提供的决定着报酬的价值。
这就是报酬的特别性。
爱的价值与提供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爱是一个特别性很高的报酬。
而比较起来,钱不论是谁提供的都是有用的,因而钱是一种特别性很低的报酬。
当我们说与某一个人的友谊是非同寻常的友谊时,意思就是说这种友谊关系可以给我们提供特别的,别人无法给予的报酬。
报酬的第二个方面,具体性将具体的和抽象的报酬区分开了。
具体的报酬是可见的、可闻的和可以摸到的东西,抽象的报酬则是看不见的,但同样可以对人有用,如建议、社会肯定等。
代价是社会交往引引起的消极后果。
某一种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或者总是产生矛盾,或者受到其他人的反对等等。
从事某一种社会交往还可能会妨碍我们进行其他报酬更大的活动,这也是一种代价。
经济学上把这称为“机会成本”。
对交往关系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
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换行为的分析摘要:一直以来,赠予和反馈的交换行为充满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从人情互惠到对他人的帮助予以报答。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交换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
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概述、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 以及个人对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观点。
中心词:交换行为回报期待平衡
一、交换行为的概述
1. 交换行为的界定
交换行为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 。
2. 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经过梳理可以归为三条线索:
(1)个体主义。
交换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将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看作为个体的、利己的、理性的人,在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最大化是行动的原动力。
霍曼斯将理性人假设引入到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中,结合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交换理论六大命题,推动了社会学对交换行为这一长期被看作为特定的经济行为概念的深入研究。
(2)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换现象进行研究,列维—施特劳斯通过对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的研究,提出来限制性交换和普遍性交换两种交换形式的划分。
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交换行为是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
行的社会行动。
作为结构主义交换论者的布劳则认为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不同的是,在宏观领域,交换主题从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组织,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从先于和创造社会制度及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制度结构制约的过程。
(3)对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调和。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布迪厄将资本看做交换对象,并指出正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形成。
有限理性选择理论则在修正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命题,比如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换中却会盘算成本和收益。
二、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
1.利他型———亲密性
利他型,行动者双方都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它以亲密的角色关系为基础,如近亲、密友等角色关系以及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亲密关系。
行动者若考虑到这种关系,其行为会受到某种情感因素的支配而表现出大度、慷慨的奉献精神。
行动者不去估价或计较特定场合下这种角色互动所付出交换的价值。
利他型中,行动者期待的报酬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定,也没有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这种行为是在一些力量的驱使下发生的:一是由于关心爱护他人,或对他人负有责任,行动者往往把自己与他人等同起来,以他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休戚相关。
二是行动者展示出奉献精神回应另一行动者的慷慨大度,目的在于获得或保持一定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当社会对行动者的行为给予较高评价或赞赏时更是如此。
三是行动者为了巩固并加强现存的角色关系。
任何一种角色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实现。
亲密友好的
角色关系除了能使双方保持并扩展过去业已存在的关系外,同时又给未来的人际关系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利他型交换行为能够加强角色关系的互动,增进行动者的亲密关系。
2.利己型———疏远性
利己型,行动者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交换行为中每一个行动者都纯粹只从个人角度来估价并做出抉择,丝毫不
顾及他人的利益。
行动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可能是恒定不变的,也可能
是短暂不稳固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具有亲密性,即角色关系相对疏远。
行动者认识到他们之间角色关系的非亲密程度,但又要通过交换活动获取个人利益的欲望;其互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由于双方对这种关系特征的共识,每一方都认为对方不会关心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对立或部分对立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利己型交换行为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行动者不关心该行为的长期影响,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即时得到的价值。
这种对即时回报的关心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所以一
旦受到别人的伤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采取对抗性的发泄行为。
3. 合作型———互利性
合作型,交换行为中的行动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要顾及到对方的利益,并视满足对方的要求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前提。
此类关系属于互利型,这种关系是一种不需要亲缘关系作为基础、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
合作型交换是一种比较合乎理性的交换行为。
与利己型相比,它充分显示出行动者之间的诚信态度,行动者双方达成一致并制订一些补偿原则,把交换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
与利他型相比,它所展示的“公平” 、
“正义”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像利他型那样在展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
合作型交换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取决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二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性。
社会控制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等原则的真正贯彻。
和同宿舍的一个女孩一起出门买东西时,这一次如果是我付钱,那么下次买东西的时候她就会抢着去付钱,反之亦然。
这样合作型的方式既促进感情,又互相能够接受,适合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
4. 冲突型———对抗性
利己型,行动者双方都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实现己方利益的前提,以危害对方为目的。
此类交换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转换成为冲突型。
但冲突型也并非完全从利己型而来。
两者都建立在从自我的角度追求利益的基础上,体现了双方的敌视和对抗,后者比前者更厉害。
冲突型交换行为的基础是行动者对利益的追求,为实现自己目的彻底危害对方的利益。
出现这种刺激因素的条件很多,诸如社会的不稳定性,动荡混乱的社会背景,不良的社会风气等都会诱导着行为者不择手段和尽一切机会获取最大的利益。
在这类交换行为中,忠诚和信赖的
信息得不到传递,行动者双方无从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都无力自我摆脱现存的交换关系。
人际关系也随之也变为紧张,在利益失衡的时候先前的关系很难继续维持。
这类交换行为的破裂或终止,只有通过外
部条件的改变才会出现,双方的关系才得以改善。
三、个人观点
前一段时间,大四的学长学姐即将毕业,面对很多没有用的或者是无法带走的东西,他们有的选择摆摊出售,有的选择送人,但是在摆摊出售的过程中,遇到关系熟悉的学弟学妹就会便宜出售或者直接赠予,而遇到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学弟学妹则价位又会不尽相同。
选择将东西送人的学长学
姐在面对关系不同的学弟学妹所送予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可见,不同类型的社会交换行为体现着人际关系的差异性,这与行动者的角色变化息息相关。
正是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而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差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动者交换行为的选择,相互关系的好坏对双方行为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四、结论社会交换行为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人际关系形成中,其本质与社会交换行为是一致的。
社会交换行为类型与人际关系好恶亲疏的表象类型相对应,同时遵循一定的原则。
行动者选择何种交换类型、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怎样的关系,都是由其所处社会角色内在规定性来决定的。
五、参考文献
【1】陈荣杰.交换论视野中的交际行为[J].求索,20014
【2】吴菊云•学生交往中社会交换行为的调查[J ].青年探索,2001.2.
【3】许苏明.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J ].南京大学学报,2000.3.
【4】佟丽君•论霍曼斯的人际交往理论[J ].求是学刊,1997.1.
【5】吕萍. (1996). 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3
【6】孙庆民. (1995). 社会交换与人性假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