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传热学ppt课件(2024)
- 格式:pptx
- 大小:459.6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一章 .................................................................................................................................................................................... 2
第二章 .................................................................................................................................................................................... 8
小论文题目 ...................................................................................................................................................................... 32
第三章 .................................................................................................................................................................................. 32
习题 .................................................................................................................................................................................. 34
传热学:附 录
210 附 录
传热学:附 录
211 传热学:附 录
212 传热学:附 录
213 传热学:附 录
214 传热学:附 录
215 传热学:附 录
216 传热学:附 录
217 传热学:附 录
218 传热学:附 录
219 传热学:附 录
220 传热学:附 录
221 传热学:附 录
222 附录11 双曲函数值
x shx chx thx x shx chx thx
0.0 0.0000 1.0000 0.0000 2.8 8.1919 8.2527 0.9926 0.1 0.1002 1.0050 0.0997 3.0 10.0179110.0678 0.9991 0.2 0.2013 1.0201 0.1974 3.2 12.2459 12.2866 0.9967 0.3 0.3045 1.0453 0.2913 3.4 14.965 14.999 0.9978 0.4 0.4108 1.0811 0.3799 3.6 18.285 18.313 0.9985 0.5 0.5211 1.1276 0.4621 3.8 22.239 22.362 0.9990 0.6 0.6367 1.1855 0.5371 4.0 27.290 27.308 0.9993 0.7 0.7586 1.2552 0.6044 4.2 30.162 30.178 0.9996 0.8 0.8881 1.3374 0.6640 4.4 40.719 40.732 0.9997 0.9 1.0265 1.4331 0.7163 4.6 49.737 49.747 0.99998 1.0 1.1752 1.5431 0.7616 4.8 60.751 60.759 0.9999 1.2 1.5095 1.8107 0.8337 5.0 74.203 74.210 0.9999 1.4 1.9043 2.1509 0.8854 5.2 90.633 90.639 0.9999 1.6 2.3756 2.5775 0.9217 5.4 110.701 110.705 1.0000 1.8 2.9422 3.1075 0.9468 5.6 135.211 135.211 1.0000 2.0 3.6269 3.7622 0.9640 5.8 165.148 165.148 1.0000 2.2 4.4571 4.5679 0.9757 2.4 5.4662 5.5570 0.99801 2.6 6.6947 6.7690 0.9890 传热学:附 录
传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探究热传导的基本规律,加深对传热学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传热是物体内部或不同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其方式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本实验主要关注热传导,即热量在固体内部的传递过程。热传导的速率与材料的热导率、截面积和温度差有关。热导率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热导率。
三、实验材料和装置。
实验材料,铜棒、铝棒、铁棒。
实验装置,热传导实验装置、热导率测定仪。
四、实验步骤。
1. 将铜棒、铝棒、铁棒分别安装在热传导实验装置上,并接通电源,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2. 测量不同材料的初始温度,并记录下来。
3. 记录实验装置上的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
五、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计算,得出了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结果显示,铜棒的热传导率最高,铁棒次之,铝棒最低。这与我们对材料热导率的认识是一致的。铜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因此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热传导的基本规律。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差异较大,这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加深了我们对传热学原理的理解。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使用热传导实验装置和热导率测定仪,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王振宇. 传热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张明. 热力学与传热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以上就是本次传热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 传热学 》
实 验 指 导 书
工程热物理教研室 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二 00六 年 九 月
.
-. 前 言
1.实验总体目标
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传热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量方法,熟练使用相关的测量仪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 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科学与核工程
⒊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⒋ 实验课时分配
实验项目 学时
实验一 非稳态(准稳态)法测量材料导热性能实验 2
实验二 强迫对流单管外放热系数测定试验 2
实验三 热管换热器实验 2
⒌ 实验环境(对实验室、机房、服务器、打印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配置及数量要求)
实验用器材及水电等齐全,布局合理,实验台满足2~3人一组,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
在醒目的地方有实验原理的说明,便于教师讲解及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⒍ 实验总体要求
每一学期前两周下达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师按照实验任务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实验期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要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后按照规定格式写好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评定结果。
⒎ 本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
传热学实验的重点是非稳态(准稳态)法测量材料导热性能实验、强迫对流单管外放热系数测定试验、热管换热器实验,这三个实验都是综合性实验,涉及到传热学的导热基本理论,单相对流换热,热边界层理论,相变换热理论,相似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验仪器涉及到热电耦的使用及补偿方法,比托管的使用,电位差计的使用等等,需要学生对传热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清楚的了解。
难点是准稳态法测量材料的热性能实验时的测量时间不好把握,单管外放热系数实验中实验数据的整理中存在着一些技巧,另外如何调节热管的加热功率使之得到更好的热管性能曲线也存在一些技巧。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宽2m,厚,导热系数为45W/,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w1t150C及w1t285C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w2w121tt285150qgradt=-4530375(w/m)xx0.2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A30375(32)182250(W)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长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2.5) =2005.675(W)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fhAt=hA(tt)qA
管内壁温度为:
wfq5110tt85155(C)h73
1-1.按20℃时,铜、碳钢(%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 W/(m·K)
=+×20= W/(m·K);
矿渣棉: λ=+ W/(m·K)
=+×20=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 038W/(m·K)。由上可知金属是良好的导热材料,而其它三种是好的保温材料。
. . .
.
学习.参考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dxdtq,其中,q-热流密度;-导热系数;dxdt-沿x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wtthq,其中,q-热流密度;h-表面传热系数;wt-固体表面温度;ft-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q,其中,q-热流密度;-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 . .
.
学习.参考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dxdtq,其中,q-热流密度;-导热系数;dxdt-沿x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wtthq,其中,q-热流密度;h-表面传热系数;wt-固体表面温度;ft-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q,其中,q-热流密度;-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1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宽2m,厚0.2m,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及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
空气的h=73(W/m².k),热流密度q=5110w/ m²,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Ø。
解:热流量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管内壁温度为:
1-1.按20℃时,铜、碳钢(1.5%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
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w1t150C
w1t285C
2w2w1
21tt285150qgradt=-4530375(w/m)xx0.2
qA30375(32)182250(W)
qA=q(dl)=5110(3.140.052.5)
=2005.675(W)
wfhAt=hA(tt)qA
wfq5110tt85155(C)h73
传热学典型习题详解2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部分
⼀、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措施。1、对皆内强制对流换热,为何采⽤短管和弯管可以强化流体的换热
答:采⽤短管,主要是利⽤流体在管内换热处于⼊⼝段温度边界层较薄,因⽽换热强的特点,即所谓的“⼊⼝效应”,从⽽强化换热。⽽对于弯管,流体流经弯管时,由于离⼼⼒作⽤,在横截⾯上产⽣⼆次环流,增加了扰动,从⽽强化了换热。2、其他条件相同时,同⼀根管⼦横向冲刷与纵向冲刷相⽐,哪个的表⾯传热系数⼤,为什么
¥
答:横向冲刷时表⾯传热系数⼤。因为纵向冲刷时相当于外掠平板的流动,热边界层较厚,⽽横向冲刷时热边界层薄且存在由于边界层分离⽽产⽣的旋涡,增加了流体的扰动,因⽽换热强。3、在进⾏外掠圆柱体的层流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时,为了测量平均表⾯传热系数,需要布置测量外壁温度的热电偶。试问热电偶应布置在圆柱体周向⽅向何处 答:横掠圆管局部表⾯传热系数如图。
在0-1800内表⾯传热系数的平均值hm 与该曲线有两个交点,其所对应的周向⾓分别为φ1,φ2。布置热电偶时,应布置在φ1,φ2所对应的圆周上。由于对称性,在圆柱的下半周还有两个点以布置。 4、在地球表⾯某实验室内设计的⾃然对流换热实验,到太空中是否仍然有效,为什么
答:该实验到太空中⽆法得到地⾯上的实验结果。因为⾃然对流是由流体内部的温度差从⽽引起密度差并在重⼒的作⽤下引起的。在太空中实验装置格处于失重状态,因⽽⽆法形成⾃然对流,所以⽆法得到顶期的实验结果。5、管束的顺排和叉排是如何影响换热的
`
答: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可简答如下:叉排时,流体在管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动,⽽顺排时则流道相对⽐较平直,并且当流速和纵向管间距s 2较⼩时,易在管的尾部形成滞流区.因此,⼀般地说,叉排时流体扰动较好,换热⽐顺排强.或:顺排时,第⼀排管⼦正⾯受到来流的冲击,故φ=0处换热最为激烈,从第⼆排起所受到的冲击变弱,管列间的流体受到管壁的⼲扰较⼩,流动较为稳定。叉排时每排管⼦受到的冲击相差不⼤,但由于流体的流动⽅向不断改变,混合情况⽐顺流好,⼀般情况下,差排的平均换热系数⽐顺排时为⼤。6、空⽓沿竖板加热⾃由流动时,其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与空⽓沿竖板受迫流动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l7卷第4期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voL 17 No.4 2008 95
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在高等传热学
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邱 林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能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从教育学原理出发,探讨了开放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对研究生教学的激励机制,并在研
究生学位课高等传热学课程教学的专题讨论中进行了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突出其研究与
创新的特点、发挥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开放互动式;专题讨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08)04-0095-03
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
要内容。完善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目前研究生教学中仍然偏重
于知识被动单一输入型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讨论和互动能形成开放的学术
气氛,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素质,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对研究
生课程教学突出其研究与创新的特点、发挥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
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对研究生教学进行改革,如Seminar教学法、参与式
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文章针对在研究生主干课程高等传热学中实施开放
互动式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分析。
一、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与参与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习者
为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信息渠道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一种广渠道、多元
化吸收知识的教学模式。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遵循了心理学内在激励理论。可
使学习者对学习变得有欲望、有兴趣,学生便能自觉地克服困难,从检索、讲演、
1
XX学院
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传热学
实验学时: 6
适用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制 定 人:
制(修)订时间: 2020年8月
专业负责人审核:
专业建设工作组审核:
2020年8月
2
实验纪律要求
1.请按照时间安排准时进入实验室。
2.请不要带入与实验无关的各类用具及杂物。请保持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
3.请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排。
4.实验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时,请不要擅自处理,并请立即报告实验室管理人员。
5.实验完毕时,请按指定位置摆放实验物品,把工作凳排列整齐,有序地离开实验室。
6.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请不要随意更换实验配置,坚决杜绝盗取配件等行为。
7.请爱护实验室的各种设备。
3
第一部分 实验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传热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会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为今后专业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要求:
(1)了解实验装置,熟悉空气流速及管壁温度的测量方法,掌握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实验装置结构,学会使用实验仪器与设备;
(3)通过测定空气横掠单管时的表面传热系数,掌握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则方程式的方法。
(4)掌握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总第291期 课程教材改革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3.032.042
“传热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与实践
齐晓霓刘永启 孟建
摘要:“传热学”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传热学”课堂教学环节改革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水平和培养创新能
力具有积极意义。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探讨和提出了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途径和方法,阐述了热能
与动力等专业“传热学”教学实践的思路与具体实施方法,并进行实施,效果良好,可以对国内高校其他类似课程或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些
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齐晓霓(1974一),女,山东临淄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刘永启(1965一),男,山东枣庄人,山东理
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淄博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教学项目基金“传热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112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91—02
“传热学”是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化工制药类、航空航
天类、机械类、环境与安全类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其与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一起被称作热工类专业的三大
支柱,[1’ 由此可以看到这些课程在上面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只有认真掌握这三门课程,才有利于后面课程的学习和
相关的工作研究,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型教
学方法,采取先进教学手段,保证教与学都能达到最佳目标。本
文根据“传热学”的课程特点,依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
程定位、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创新性思维
等方面,针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要点进行分析
和探
一、明确课程定位
传热学是研究具备温度差异时发生的热量传递规律和测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1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热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224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由炉膛火焰向水冷壁传热的主要方式是( )
A.热辐射 B.热对流 C.导热 D.都不是
2.准则方程式Nu=f(Gr,Pr)反映了( )的变化规律。
A.强制对流换热 B.凝结对流换热
C.自然对流换热 D.核态沸腾换热
3.判断管内紊流强制对流是否需要进行入口效应修正的依据是( )
A.l/d≥70 B.Re≥104 C.l/d<50 D.l/d<104
4.下列各种方法中,属于削弱传热的方法是( )
A.增加流体流度 B.设置肋片
C.管内加插入物增加流体扰动 D.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使导热热阻增加
5.冷热流体的温度给定,换热器热流体侧结垢会使传热壁面的温度(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有时增加,有时减小
6.将保温瓶的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其目的是( )
A.减少导热 B.减小对流换热
C.减少对流与辐射换热 D.减少导热与对流换热
7.下列参数中属于物性参数的是( )
A.传热系数 B.导热系数
C.换热系数 D.角系数
8.已知一顺流布置换热器的热流体进出口温度分别为300°C和150°C,冷流体进出口温度分别为50°C和100°C,则其对数平均温差约为( )
热力学公式
电熔镁砂热回收热量引用计算公式说明
本课题主要研究熔块的高温回收。众所周知,物体的能量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本课题主要涉及块状物本身的热传导和气体在物体表面的对流传热过程。物体能量主要以物体温度为特征,包括化学能、蒸发热能和其他不以温度为特征的能量。本课题的能量传递过程包括熔块的非稳态导热过程、空气与熔块之间的对流放热过程、热风与矿石原料之间的对流传热过程以及矿石原料的加热过程,
一、在热工过程热平衡计算中应用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熔块释放的热量等于空气获得的热量;热空气释放的热量等于矿石原料的热量(包括矿石原料的分解热),并考虑了系统的热损失。
二、在热量传递过程采用熔坨非稳态热传导(熔坨自身传热)
矿石原料的热释放和非稳态传热计算;空气、熔块和热风加热的矿石原料对流换热计算公式(即牛顿冷却或加热公式)。
三、任何物质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必然具有热能,其能
量值与材料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有关。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熔块的总能量和整个放热期结束时的能量。在整个吸热过程结束时物质的热能(包括化学分解热能)。根据能量传递过程中的热量计算工艺所需的矿石原料加热量
四、根据应用能量守恒定律、非稳态传导和对流换热过程的计
我知道。该项目可回收熔融块加工过程中的热能。
本课题采用热力学公式如下: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表达式:q=Su+aw(kcal)
q-----------热量(kcal)吸热取正值,反之取负值su--------系统的内能变化(kcal)
A---------功热当量1/427(kcal/KGF*m)w---------物体的膨胀功KGF*m
二、物体具有的能量
根据绝对零度以上任何物体的能量,得出以下公式:1。公式q=Cp*m*t或q=Cp*ρ*v*t(kj)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网络课程简介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网络课程是以教育部下达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热工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学指导,以《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的指标体系为参照,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开发的以Web为表现形式的、互动式的、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既可供安全工程、热能工程、化工工程、建筑工程、采矿工程、通风空调、材料、矿物加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远程自学、自测和自评,也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学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网络课程的主体包括七个模块,分别为:学习指导、课程学习、例题精解、自我测试、在线考试、课程动画和专业工具。
学习指导模块包括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建议、学习进度等内容。
课程学习模块分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工程热力学部分包括绪论、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热力学第二定律、水蒸气、气体动力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八章内容,传热学部分包括绪论、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对流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七章内容。该模块按章提供了学习导读、典型例题解析、自我测试题等内容。
例题精解模块按章节汇集了大量的典型例题,并采用交互的方式对每道例题提供了题解和讨论两方面内容。
自我测试模块按章节提供了大量的自测题,并给出了自测题的答案。
在线考试提供了工程热力学四套试题、传热学一套试题、综合试题六套。该模块采用倒计时的方式限制了答题时间,以营造考试的真实气氛。
课程动画按章节的方式把课程学习模块中出现的动画汇集到一块,方便使用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动画。
专业工具模块是采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开发的基于客户端的用于计算流体迁移性质、空气热物性和湿空气热力性质的在线工具。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网络课程还包括实用小工具(科学计算器、单位在线换算、记录学习进度的日历、万年历等)、信息检索、参考资料等辅助模块。
传热学db公式
db单位怎么转换?
1.dB基本上是一个比例数值,也就是一种倍数的表示单位。也就是 测试数据 与 参考标准的相对差异表示。
2.计算公式上: dB = 10log (P1/P2)=
20
log (V1 / V2)(P代表功率,V代表电压)1.1 dB = 1.1 倍,2 dB = 1.25倍,3 dB = 1.4倍,6 dB = 2 倍,10 dB = 3 倍,20 dB = 10 倍,30 dB = 30 倍。其它就可以用上述数值换算,并不困难。(反过来 – 6 dB 就是 1/2 = 0.5)
2.在换算时要把握一个原则,dB数值的相加 等于 倍数的相乘。
例如:40 dB = 20dB + 20 dB = 10 * 10 = 100 倍
db转换公式?
1.dB基本上是一个比例数值,也就是一种倍数的表示单位。也就是 测试数据 与 参考标准的相对差异表示。
2.计算公式上: dB = 10log (P1/P2)= 20 log (V1 / V2)(P代表功率,V代表电压)
db化简公式?
以功率为例:
信号功率为X = 100000W = 10^5W
基准功率为Y=1W
dB的值:Lx(dB) = 10*lg(10^5W/1W) dB= 10*lg(10^5) dB= 50 dB
同理:
X = 10^-15
Lx(dB) = 10*lg(X) dB= 10*lg(10^-15) dB= -150 dB
一般来讲,在工程中,dB和dB之间只有加减,没有乘除。用得最多的是减法。
dBm 减 dBm 实际上是两个功率相除,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相除就是信噪比(SNR)。比如:30dBm - 0dBm = 1000mW/1mW = 1000 = 30dB。
dBm 加 dBm 实际上是两个功率相乘,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传热db公式?
Nu = 2+0.6(Re^1/2)(Pr^1/3) 。F=Q/kK*△tm F 是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Q 是总的换热量。k 是污垢系数一般取0.8-0.9K。是传热系数。△tm 是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学三种传热方式可以分开学。传热学相较于理论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大学生掌握了高等数学完全可以自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