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讲稿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师队伍建设(提纲)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
一、研究制定《纲要》有关情况
(一)《纲要》制定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现在开始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这是制定《纲要》最重要的背景和出发点。
(二)《纲要》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成立了以温总理为组长,刘延东为副组长,国务院有关部委14位部长参加的领导小组;14个部(委)有关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500多位专家参加的11个专题组;100多位高层领导和专家参加的高层次的咨询小组。
研究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高规格的《纲要》起草班子,体现了对《纲要》的重视。
(三)《纲要》制定的难点
1、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要统一认识,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2、目前,中国社会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和利益格局多元化使得不同的人群对教育有不同的诉求:
3、如何协调,如何从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如何从千差万别中寻
求共识,这是研究制定《纲要》最大的困难所在。
今天办好教育起码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首先政府官员要重视教育;
第二、全社会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有必要的物质保障,最重要的是尽快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4%;
(四)《纲要》在教育管理中重要地位
金字塔模式:基础理论——《规划纲要》——教育部及地方政府行政规章——国家法律。
(四)《纲要》的制定过程。
1、调研阶段:
进行了36项专题调研;对80多所高校和30多个省(市);8个民主党派中央;6个一级学会进行了全面调研;驻外60多个教育处(组)开展了国际调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进行了座谈、访问;对全国九个省(市)分领域进行了调研。
调研阶段重在问需于民,面向全社会听取意见,了解民众关心什么、期望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阶段共收到210多万条意见。
调研组针对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写出了500多万字调研报告。
2、文本起草论证阶段:
(1)根据调研情况和中央关于教育问题的重大部署,明确形势分析、指导思想,实施方针,战略目标、政策措施,确定文本框架。
(2)听取对文本的意见反复修改。
听取了数百个单位,1800多人
次对文本提出的6100多条意见,修改文本40多次。
(3)形成文本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月28日至3月28日,《纲要》文本两次公开征求意见。
主要方式为:第一、通过媒体、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利用召开全国“两会”之机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
第三、听取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听取意见。
通过上述三条途径共收到明确的意见21900多条,有的寄来了长达十多万字的意见,效果很好,社会反响很好。
人们通过《纲要》征求文本,了解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深化了对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对教育不再只是发牢骚;对教育重大问题的认识明显提高。
3、审议完善阶段:
制定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
胡锦涛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温家宝亲自主持纲要研究制定工作;两次发表重要文章;多次召开座谈会。
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召开各类会议60余次。
7月30日,《纲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并开始实施。
4、中央领导对《纲要》的总体评价:
第一、非常好,很多领导同志说:规划到这样,相当不容易,十分难得,十分成熟。
《纲要》体现了十七大精神;反映了教育现状;是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好文件。
第二、文件下了大功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听取意见,有现实的科
学基础,民意基础,没有回避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相信发布后会令人满意的。
(五)《纲要》的重点內容
1、文本框架:
除头尾外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个部分;22章;70条;共27000多字。
2、指导思想:
《纲要》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
3、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
4、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
5、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贯彻落实重点:
(1)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原因是中国改革发展面临两方面巨大压力:
第一、中国在今后若干年仍然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控制目标:2010年13.6亿、2020年14.5亿,世纪中叶l5亿。
第二、中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太少,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
能源五分之一;煤炭和铁矿石三分之一;铜矿石、耕地面积、淡水四分之一。
中国人口占世界20%,但只拥有全球7%的可用水源。
教育不应再向学生强调中国地大物博。
而要讲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使学生树立个人与国家生存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
要有迎接挑战与竞争心理准备。
要加强对学生的危机教育。
面对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2)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4%。
美国是16%,世界平均水平是4.7%。
80年代中期研究;93年写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7年过去仍未实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3.34%;2009年3.64%。
《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4%;体现了中央的决心,认为这是本届政府必须交代的指标。
(3)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现在中国人才数量多,科技人才4300万,己超过美国,但拔尖创新人才少。
(4)加强学前教育。
《纲要》征求意见中,对学前教育的意见均列首位,原因有四:
第一、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情商和智商是在15岁之前形成的;美国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是7岁之前完成90%,且形成后络终身难以改
变。
第二、独生子女,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第三、不重视幼儿教育,幼儿园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规定师生比1:6至1:7,2008年实际比例1:16左右。
60%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约58.7%无教师职务。
第四、幼儿教育成人化、功利化。
《纲要》提出:“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还应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探索科学保教方法,一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重,保障适龄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
(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明确了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个方面的责任。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主要提出了远近结合的思路,教师和校长在县(区)范围内流动,不能一校实终身。
(7)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
主要涉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拆迁人员子女。
重点是研发制定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涉及从考初中到大学的办法。
(8)改革高考制度。
原则是坚持高考,改革高考。
例如录取办法,《纲要》提出:“完善
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9)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主要加强准入机制。
制定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认定全部省管等;研究退出机制,提高师德水平,提高待遇。
主要是边远农村教师津贴标准。
(10)开展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中国教育大不强,要由大变强,首先是质量,抓实抓细。
现还没有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标准。
现教育、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无科学的国家标准,只有升学率。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11)办学体制多元化
《纲要》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中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
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
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
(12)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价值是促进人全面发展,使人幸福。
教育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好坏,不是筛选“好学生”与“坏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方式自主地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人格素质结构表
教育、学校、教师、社会都应当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素质。
是人类普遍的价值标准:真、善、美、爱。
二、贯彻落实《纲要》,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一)要正确认识教育规模庞大,面临诸多困难的现实。
全国两亿多在校学生,1352万教师。
教育规模世界之最;教育发展地区差别之大世界之最;非正常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世界之最。
(二)在发展结构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本科大学生比例高,是因为他们是“白领经济”。
中国的服务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0%多,被称为“世界工厂”、是“蓝领经济”。
需要大量的技师、技术工人等技能型人才。
现由于高教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白领岗位滿足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专科中职不受重视,对人评价重学历,轻能力。
工厂难找高水平技师技工。
教育是公益事业,主要是政府管理而非完全靠市场调节,教育必须考虑就业。
大批大学生不能找到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发挥个人作用的工作,消耗的不仅是个人成本,更消耗了高昂的国家成本或国力。
(三)在发展重点上,坚持三个为本:
1、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主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均衡发展实现。
2、学生为本。
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四,让学生主动发展;
第五,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六,让学生的能力持续发展。
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为满足家长的愿望,为老师讲好课服务:
3、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
第一,培养先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增强创新能力;
第四,培养探索精神。
(四)教育改革发展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所谓继承,就是要继承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在2500年前就提出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等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
当今社会主要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
特别是人自身的矛盾赿来赿严重: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物质财富、权力地位。
造成身心失调、人格分裂,心理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杀人、自杀等。
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三个哲学命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
找到自己成长的根。
应当在德育中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道德精神、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审美能力、创造精神、勇敢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新,主要是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努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杨振宁从哲学角度对中外教育的分析:“欧美鼓励学生广泛的兴趣,中国注重狭窄的专业;欧美注重宽泛的不规则的训练,中国注重扎实的操练;欧美注重学生东找西凑,中国要求学生按部就班;欧美要学生充满活力,中国希望学生守规矩,安安静静,能吃苦耐劳;欧美注重学生勇敢精神,中国要求学生谦虚;欧美学生充满自信,中国学生缺乏自信心。
”
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纲要》第十七章专门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加強下列工作:
1、加强师德建设:
2008年9月2日,教育部和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根据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的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新《规范》分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主要措施有:
----进一步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指导各地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
----根据人社部的统一要求,认真了解各地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情况,提出制度性意见;
----认真组织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试点,研究提出设立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的有关意见;
----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部署,研究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分类的意见和教师实施
养老保险的有关意见。
----积极协商人社部,共同研究设立国家级教师荣誉称号问题。
在常规表彰工作中,注意向农村地区、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倾斜。
根据国家新颁布的表彰奖励制度文件,适时研究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办法》。
----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教师职务。
3、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组织开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试点,修订完善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
研究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
在2009年人社部、教育部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和陕西宝鸡三地开展的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进行认真总结并向国务院做出汇报,提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具体意见。
----合理确定教师编制标准。
对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进行研究提出标准方案;会同中编办、促进在县域内先行落实统一的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
----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
完善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完善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的指导意见》。
---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校长教师流动。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主要推进五项改革:
----建立“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修订《教师
法》和《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严格认定条件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统一组织教师资格考试,进行教师资格认定。
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依据教师师德表现、工作实绩、完成培训学分情况,通过审核的予以注册。
----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探索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有机结合的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学能力训练相融合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
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计划”,建设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建设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
积极推广师范生实习支教经验,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制度。
大力发展本科后教师教育,探索注重实践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层次和水平。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建立与教育质量标准相配套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
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中小学教师学历、素质、能力等要求,作为实施教师教育的依据;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要求,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质量鉴定和过程控制的依据;制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要求,建立教师教育准入制度;制定《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明确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指标,对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进行质量监管和评价。
形成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引领,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为提高“国培计划"培训质量和效益,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
改革作用,创新培训机制,全部培训项目实行招标制;建设培训评审专家库和培训教学专家库,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
开发和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库;创新培训模式,抓好“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同时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国培计划"带动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五年一个周期的分类、分层、分岗培训。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师培训条例》。
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以实施“特岗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深入推进国家“特岗计划”,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跟进措施,实施地方“特岗计划”和多种途径的特殊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探索建立农村教师补充保障长效机制。
结束语:教师应当珍惜自己的职业
教师人生轨迹应是:学业、专业、职业、事业、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