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阳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42 KB
- 文档页数:14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阳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海带提碘 B.氯碱工业 C.氨碱法制碱 D.海水提溴
参考答案:
C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中,若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海带提碘是由KI变为I2,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氯碱工业中电解食盐水生成氢气、氯气,H、Cl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氨碱法制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转化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选;
D.海水提溴是由溴元素的化合物变为溴元素的单质,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C.
2.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T的氧化物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 B、Q与氢形成的化合物均含极性共价键
C、R的最高正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弱电解质
D、W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Cl
参考答案:
B
略
3.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的是( )
A.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B.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C.向汽油中添加乙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不变
D.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C
解:A.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受热或者与酸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故A正确;
B.锌比铁活泼,并且在空气中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防止生锈,故B正确;
C.汽油和甲醇的热值不同,所以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会改变,故C错误;
D.淀粉可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曲酶的作用下可生成乙醇,故D正确.
故选C.
4. X、Y、Z、T四种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其部分性质或结构如下: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X 形成的简单阳离子核外无电子
Y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
Z 元素在周期表的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3倍 T 同周期元素中形成的简单阳离子半径最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T>Z>Y>X
B.Y、Z分别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Z<Y
C.T的单质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能反应
D.由X、Y和Z三种元素构成的强电解质,对水电离均起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
C
略
5. 世界第一条大面积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最近在成都投产,该材料是在玻璃表面镀一层碲化镉薄膜,光电转化率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普通玻璃含有二氧化硅
B. 该发电玻璃能将光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C. 碲化镉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D. 应用该光电转化技术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答案:
B
【详解】A. 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A正确;
B. 该发电玻璃光电转化率高,但不能将光能完全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 碲化镉属于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
D. 应用该光电转化技术,提高了光电转化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故D正确。
故选B。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干馏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 B.乙烯、乙醇和乙酸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C.苯的二氯代物有3种,说明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的六元环结构
D.向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NH4)2SO4和CuSO4溶液都能使鸡蛋清聚沉,其作用原理相同
参考答案:
A
略
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0ml0.1mol/L醋酸中加入几滴1mol/L H2SO4后,c(CH3COOH)/c(H+)变大
B.将0.2mol/L HCN和0.1mol/L NaOH等体积混合后:c(HCN)+c(CN-)=2c(Na+)
C.将20 ml 0.4mol/L硝酸铵溶液跟50 ml 0.1 mol/L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NO3-)>c(OH-)>c(NH4+)>c(Ba2+)
D.0.5mol/L的下列溶液中 ①NH3·H2O ②NH4Cl ③NH4HCO3 ④(NH4)2SO4,c(NH4+):④>②>③>①
参考答案:
BD
8. 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 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
参考答案:
C
略
9. 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4.6g 金属钠与足量 O2 充分反应后,所得固体中阴、阳离子的总数为 0.3NA
B. 在反应 KClO3+6HCl=KCl+3Cl2↑+3H2O中,当得到标准状况下67.2LCl2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C. 2.0g H218O 与 D2O 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 NA
D. 1L 含 NA个 Al3+的 Al(NO3)3 液中, NO3-物质的量浓度大于 3 mol/L
参考答案:
B
A. 4.6g金属钠是0.2mol,与足量O2充分反应不论是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所得固体中阴、阳离子的总数都为0.3NA,A错误;B. 在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中,当得到标准状况下67.2LCl2即3mol氯气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5NA,B错误;C.
H218O与D2O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是20,均含有10个中子,所以2.0g H218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C正确;D. 铝离子水解,因此1L含NA个Al3+的Al(NO3)3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3 mol/L,D正确,答案选B。
10. 下列图示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
B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反应热和焓变;燃烧热;中和热;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
【分析】A、根据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来分析;
B、能源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C、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得失的反应;
D、生物质能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能源,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能源物质通称为生物质生物质能.
【解答】解:A、物质的燃烧和中和反应均为化学反应,故燃烧热和中和热均为反应热,故A正确;
B、能源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一种能源不可能同时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故B错误;
C、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故C正确;
D、生物质能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能源,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能源物质通称为生物质生物质能,故生物质能是可再生的新能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归属问题,应注意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11.
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发现了如下反应:O2+PtF6=O2(PtF6),已知O2(PtF6)为离子化合物,其中Pt为+5价,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此反应中,O2是氧化剂,PtF6是还原剂
B.O2(PtF6)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C.O2(PtF6)中不存在共价键
D.在此反应中,每生成1mol O2(PtF6)则转移1mol电子
参考答案:
D
12. 下列实验装置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图①可用于制取少量NH3或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
B.装置②可用于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C.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干燥的NH3
D.装置④可用于除去Cl2中的HCl
参考答案:
B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需要加热;
B.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和水是互不相溶的,和氯化氢也不相溶;
C.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一冷却马上又可以化合成氯化铵;
D.氯气和氯化氢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解答】解:A.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需要加热,图①中没有加热装置,故A错误; B.氯化氢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处理时要防止倒吸,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和水是互不相溶的,和氯化氢也不相溶,该装置可以防止倒吸,故B正确;
C.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一冷却马上又可以化合成氯化铵,这个方案很难制氨气,故C错误;
D.氯气和氯化氢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将原物质除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物质的性质、尾气处理、气体的制取及除杂等,注重实验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3.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B.NH3分子的电子式:
C.铝离子结构示意图: D.苯甲醇的结构简式:
参考答案:
B
14.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
B.工业上可用铝热反应大规模炼铁
C.电解熔融MgCl2,可制得金属镁
D.SO2常用于纸张等植物纤维的漂白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