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语文一模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每题3分,共12分)(文言文材料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觥”在古代指什么?(2)“恣”在这里表示什么?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析文中所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
4. 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每题3分,共9分)(文言文材料略)5. 根据文中内容,解释“举”和“罔”的含义。
6. 翻译文中的“是以圣人为而不争,功成而弗居”。
7. 简述文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8-10题。
(每题3分,共9分)(现代文材料略)8.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9. 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0.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某一观点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3题。
(每题3分,共9分)(现代文材料略)1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12. 文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13. 简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4.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分)题目:《我眼中的高三》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四、写作(共20分)15. 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分)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高三语文一模模拟试题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1)“觥”在古代指酒杯。
(2)“恣”在这里表示放纵。
2. 翻译略。
3.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略。
4. 作者观点或态度概括略。
5. “举”表示选拔,“罔”表示欺骗。
6. 翻译略。
7. 哲学思想简述略。
二、现代文阅读8. 主要内容概括略。
9.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分析略。
10. 对文中某一观点的看法略。
语语文文模模拟拟试试卷卷((一一))一、选择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揣 (chǎi)摩 屏 (bǐng)弃 禁 (jìn)锢 拘泥 (nì)B:炮 (páo)制 殷 (yān)红 喘 (chǎn)息 抨 (pēng)击 C:测度 (duó) 班 (bān)驳 遐 (xiá)想 蜷 (quán)曲 D:宿 (sù)怨 湍 (tuān)急 折 (shã)本 弹劾 (hã)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词的字形、字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度 (cǔn duó推测) 痴心妄想(wàng 荒唐)虔诚(qián恭敬) 直言不讳 (huì 避忌,隐讳)B:体味 (wâ仔细体会) 远见卓识( zhuō 高超)匹敌 (pǐ dí对等) 屡试不爽 (shǎng 差错)C:提防(dī 小心防备) 气贯长虹(guàn 贯穿)怃然( wǔ 伤心) 按步就班( bù 步骤、次序)D:淘醉(táo 欢乐) 百折不挠 ( náo 弯曲、屈服)遒劲( qiú 雄健有力)百无聊赖 ( liáo lài 依赖,指生活或情感上的依托)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 )里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要做到( )反映情况,非常( )的一点是不搞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
要从事物的( )来看,要从各个部分的( )来看,要区别主流和支流,要区别现象和本质,要一分为二。
A:恰当 重要 发展 联系B:如实 主要 联系 发展C:如实 重要 发展 联系D:恰当 主要 联系 发展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他非常自负,总认为自己说过的话是不容怀疑的真理。
B:教学中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他们的能力,不能包办代替。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踉跄(liàng qiàng)恍若(huǎng ruò)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B. 瞠目(chēng mù)祛魅(qū mèi)水乳交融(shuǐ rǔ jiōn róng)C. 蔑视(miè shì)畸形(jī xí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D.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方法既严谨又具有创新精神,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B. 由于近年来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纷纷围在黑板前,讨论着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
B. 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破解了那道复杂的密码。
C.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街道上积水严重,交通几乎瘫痪。
D.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B. 她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全,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可以说是满堂喝彩。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冠军。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
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
“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至至生活本质的真实。
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
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高三语文模拟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
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
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帝,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
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
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
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
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
⾼三语⽂模拟试卷及答案 语⽂是⼀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只有通过多做⼀些语⽂模拟试卷来提升⾃⼰。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三语⽂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语⽂模拟试卷 ⼀、现代⽂阅读(共35分) 1.阅读下⾯的⽂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上具有⾳乐美,⽽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是说唐诗像建筑⼀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涌⼤江流”,王维的“⼤漠孤烟直,长河落⽇圆”,都是化动为静,把⽣⽣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样巍然屹⽴的⽴体形象。
然⽽,静中⼜有动,实中⼜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的材料,如砖、⽡、⽊料等,⽆⼀不实,⽆⼀不静。
然⽽,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阔的活动天地,⽽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限⼴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也成了⼀个⼩宇宙,它把上下四⽅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穷⽆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中黄叶树,灯下⽩头⼈”,李⽩的“浮云游⼦意,落⽇故⼈情”。
“⾬中黄叶树”与“灯下⽩头⼈”,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落⽇”与“故⼈”,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独⽴的意象;诗⼈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读,却好象蒙太奇⼀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道,⾃然⽽然地产⽣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这⾥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道,成为凤去-台空-江⾃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独⽴,⽽⼜相互融贯,从⽽产⽣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样竖⽴在我们的⾯前,⽽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长在⽽⼈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通用3篇)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第1篇(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祖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
高祖朓,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
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
敬生弘殷,是为宣祖。
周显德中,宣祖贵,赠敬左骁骑卫上将军。
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
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
汉乾祐中,讨王景于凤翔,会蜀兵来援,战于陈仓。
始合,矢集左目,气弥盛,奋击大败之,以功迁护圣都指挥使。
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
从征淮南,前军却,吴人来乘,宣祖邀击,败之。
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
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
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学骑射,辄出人上。
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
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
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
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世宗即位,复典禁兵。
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
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
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
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
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
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
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
"太祖笑而许之。
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B. 一蹴而就(yī cù ér jiù)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D. 拈花惹草(niān huā rě cǎ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工作经验丰富。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D.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比赛推迟。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阴沉。
C. 那座山巍峨屹立在远方。
D.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
C. 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她的心像玻璃一样脆弱。
C. 他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
D. 他的笑容像春风一样温暖。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D.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D. 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B.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C. 他为什么那么努力?D.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梦想?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成功了。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实,XXX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
XXX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中的XXX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在中国文学中,XXX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XXX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
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XXX逍遥。
这类内涵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均衡。
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而XXX的境地,他们没法企及,于是只好经由过程将庄学世俗化的体式格局,追求安顿身心的秘诀。
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生理寄托。
他们试图经由过程对XXX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生理均衡。
XXX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
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天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此外存在。
XXX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取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
XXX《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六合,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
XXX“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窗然XXX,倒是《逍遥游》所没有的。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时光之旅瓦蒂姆车诺布罗夫是一位热衷干时间倒流现象研究的科学家,从1987年起,他和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地磁泵来制作时间机器。
2001年8月,他们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一个偏僻的森林里对一个“新型的时间机器”进行了试验。
这个机器即使只用汽车的电瓶作动力,能量很低,但它改变时间的幅度仍达到了3%,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减缓时间可以高达每分钟1.5秒。
时间的改变是由对称的晶体振荡器来记录的。
最初,研究人员花5分钟、10分钟、20分钟来操作这台机器,最长的一次时间延缓持续了半小时。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觉得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可以同时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仿佛空间完全打开了。
而在有关宇宙探索和研究方面一直与俄罗斯暗中较劲、不遑相让的美国,一直在开展着一项据称“可能改变和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的时间研究项目。
2002年,美国物理学家马利特教授及其助手们已着手研制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机器”。
它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
其设计方案是建造一个激光环,沿激光环旋转光束将穿越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会扭曲光线,并给光线减速。
这样光束就可以令激光环里的时空扭曲成螺旋形。
比如说,这就像我们用勺子搅动锅里的汤一样,汤会出现漩涡。
在这个漩涡里,时空扭曲的混合体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此时,将一个中子放入其中,如果这个中子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变化,那么就意味着扭曲了的时空对其产生了作用。
这个中子就名副其实地完成了“时光之旅”。
马利特教授相信如果这一试验获得成功,预计人类进行时光旅行的问题将在10年内解决。
但他同时指出,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它只能作有限的含有时间圈环历史中的旅行。
也就是说,它只能遨游”时间机器“巳然存在的那个时代。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B. 科技飞速(kē jì fēi shù)C. 逐渐减少(zhú jiàn jiàn shǎo)D. 怀念过去(huái niàn guò qù)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B.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C. 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
D.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这是古城失去宁静的原因。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
B. 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C.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D. 人们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5.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6. 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时,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山巅。
湖北省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材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材料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于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二)题目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 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
- 王怒而疏屈平中的“疏”。
2. 翻译下列句子。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 根据材料,分析屈原被怀王疏远的原因。
4. 屈原在楚国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三)答案1. “属”意为“撰写”;“疏”意为“疏远”。
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翻译为:他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治理的混乱和秩序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善于言辞。
3. 屈原被怀王疏远的原因是因为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向怀王进谗言,使怀王误以为屈原自夸其功,因而疏远了他。
4. 屈原在楚国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既是楚怀王的左徒,参与国事的讨论和决策,又是对外交往的使者,负责接待宾客和应对诸侯。
二、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5-8题。
材料二:《我的母亲》(节选)老舍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的善良和勤劳影响了我一生。
她总是起早贪黑,忙于家务和农活,从不抱怨。
她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勤劳和善良。
(二)题目5. 描述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
6. 分析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7. 母亲身上的哪些品质是值得学习的?8. 根据材料,母亲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三)答案5. 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勤劳和善良的支柱角色,她负责家务和农活,是家庭的核心。
高三模拟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
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
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
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
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
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
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
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一、基础知识1. 词语解释(1)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请判断下列词语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2. 语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法错误。
3. 标点符号(1)请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错误。
4. 修辞手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请运用修辞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二、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1)请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2)请分析下列文言文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2. 现代文阅读(1)请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2)请分析下列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三、写作1. 记叙文题目:一件难忘的事2. 议论文题目: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3. 说明文题目: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四、综合运用1. 诗歌鉴赏请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题目:《登鹳雀楼》2. 名著导读题目:《红楼梦》3. 口语交际情景:你和同学在讨论一部电影。
4. 综合性学习主题:环保五、附加题1. 请简述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的特点。
2. 请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看法。
六、课外拓展1. 请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籍,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2. 请分享一次你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并谈谈你的收获。
3. 请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一、基础知识1. 词语解释(1)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请判断下列词语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2. 语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法错误。
3. 标点符号(1)请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错误。
4. 修辞手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请运用修辞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二、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1)请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2)请分析下列文言文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2. 现代文阅读(1)请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察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
人生一人格一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
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一行为一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
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一人格一行为一满足一享受。
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
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具有隐蔽胜,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C.人性察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构成人生境界,形成人格,表明人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人,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就是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对人格、人胜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察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是可以诊释这些问题的。
B.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胜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雪地开花刘国星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全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栋,银须飘飘。
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
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
大灰狼借夜色叼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码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
狼有狼道,蛇有蛇踪。
爷爷心明眼亮。
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一声,狼呀、兔呀、灌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伶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
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
爷爷既当爹又当妈。
爷爷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
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养丰富。
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孩子,喂奶。
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
可我爸没高兴多久,软区成“社”,有数的牛马羊驼都归进社里……后来,给我爸找吃的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
“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孵化的,要烧熟。
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
”那次夹住个灌,肉香啊!一吃满嘴流油。
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
”我爸不解。
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
那只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
我该做啥做啥,假装没看见它。
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
他偷偷向南山坡一替,果真有只兔子,一竖一竖地向这边燎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
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水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
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兔子。
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蹦高、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跑出好远,又跑回来。
我爸一刻不停,直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
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旋的将军。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
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
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里。
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涌出五只兔子,一大四小。
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丛蹿动。
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
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
老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爷爷又喜又忧。
他以前尚未发现这窝患!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嗅嗅,又退回来。
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
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
老兔子档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堵去,眼见得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
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它。
天地大静。
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菇起后肢,像白天鹅般优稚地翩翩起舞……月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兔子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
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那样地痛苦不堪,令人心碎。
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和潺潺喧闹的河水。
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高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夹……“啪”地桃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
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未动。
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眼里就会泛层雾。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2期,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文章第2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了爷爷办事老辣、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5.请梳理从“我爸按照盼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这,眼里就会泛层雾”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6.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
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奋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作骗的高达36%。
两成人曾受电信作骗恐吓。
《报告》显示,有26%的人每天收到2个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个月来每天收到两个以上骚扰电话。
即便最少的数据比例,即“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站公布”“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作骗信息’,也达9%。
60%受访者不知如何维权。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00;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量刑过轻震慑力有限。
《报告》认为,尽管目前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存在诸多法律规定,但基本都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乃至规范性文件。
因此建议,应尽快通过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对相应法律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整合。
摘编自余瀛波《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发布八成人曾遇“陌生来电”半数放弃维权》材料二:图1:全国电信骚扰地区排行图2:个人信息及隐私被侵犯后未能维权原因(摘自《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2016年11月) 材料三: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了解到,从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将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