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
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
田里”沉思的“稻束”。
D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 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 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 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B项考查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 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 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 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 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 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 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 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障碍。 第三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 识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对 经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 。
第四步,读完教材后合上书本,围绕预习任务思考 一下,教材讲了哪些内容,主要的思路是什么,哪些 是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哪些 问题不理解,等等。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 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 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 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
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 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
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 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2 一般来说,阶段预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元目标法 单元目标法是指根据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 求进行预习,预习后再对照目标要求检验预习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教材中每小节前方框中的学习基 本要求和每章后边的“小结与复习”中的知识点、 学习要求进行预习,再以它们为标准检查预习效果 。
2 2.单元教材研读法
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正确。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 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 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所以, C项也正确。而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 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 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
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
A项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 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
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
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 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
“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 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
• 超越一切的伟大品质,是一种肯 定和赞赏。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 最后一句,超越了对母亲劳动
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广泛的 哲思。
文脉图示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母亲的伟大、静 默→广大劳动者的形象和人类的思想
2000年高考真题
第五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试做一些练习题 检查一下预习效果
2 方法二[阶段预习法
阶段预习是对近期将要讲授的功课内容从整体上进行 粗线条式的浏览,以求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一 般来说,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比较可行;而像史、地等 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 立的区域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整体预习的单位。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 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 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 “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 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
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 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勉强可通,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不 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
因此,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所写的内容, 哪些是教材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一清二楚。记 笔记,重点记教材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清楚的,以及老 师反复提示的关键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用于听讲和思考问题上。
在阅读教材进行预习时,同学们可以按以下五步来做 : 第一步,认真通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找出重点、难点 和疑点,可以适当做笔记或批注。
•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 • 金黄的稻束,意味收获。 • 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
贵的美感。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 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 由诗人产生联想,“我想起”把“稻 束”和“母亲”的形象联系了起来,
也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金 黄 的 郑稻 敏束
拾穗者 米勒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的丰富含义。 (3)了解诗人托物寄情的 表达手法。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 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 至今。1948年出版《诗集:1942--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 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 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肩荷”了 这种“疲倦”的主体,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
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方法一课前预习法 课前预习是最主要的一种预习方式,它的重点就是
通过阅读教材,达到对新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 课前预习的任务主要是初步理解下一节要学的基础 知识;复习、巩固、补习与新内容相联系的旧概念、 旧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 。在实践中,课前预习方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对教材 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
一位重要女诗人。
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 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 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 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
就是这样的作品。
朗读、感知:
1.作者借稻束来赞美什 么?
2.本诗在语言表达上有 什么特点?(修辞)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 的田里” “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 什么意味?
•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
“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 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 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 疲倦;
• “皱”是因为疲倦、时光流逝。这
是一种赞颂。
第一个“静默”有什么意味?
•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 本身是静默的;
• 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 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越 了一切言说。
单元教材研读法是指通过对单元教材的认真 阅读,研究教材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达到对单元内容的整体了解,并 能了解各章节在单元中的地
位及其相互关系。
3.图表整理法 图表整理法是指通过预习把涉
及的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用 图表形式列出来,找出规律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