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意义一、背景介绍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凝聚力。
2. 世界意义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1. 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文化、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共同体意识。
2. 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意义1. 在和谐世界建设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在国内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推动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合作与共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在民族关系和国际交流中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意识,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凝聚力,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五、总结与回顾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意义,更是对世界的意义,对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2. 我们应该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和发展,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结束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更是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共同关注和追求。
希望我们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世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多的积极努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对全球和平与稳定的促进、对世界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国际交流的加强等。
浅谈民族意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级伊尼亚娜民族意识的内涵和特征民族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在民族存在的历史时代,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
作为民族这个客观存在物必然具有的民族意识,自然也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一那么什么是民族意识呢?金炳镐先生在《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第一期发文指出:“民族意识,概括来说,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
”敏浩先生在黑龙江丛刊1991年第二期上发表的《论民族意识》一文中也做此观点。
基本上我是同意这一观点的。
具体来说民族意识应当包括:存在意识、分界意识、认同意识、交往意识、荣辱意识、团结互助意识、排他意识、发展意识及价值意识。
二民族意识是伴随民族群体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意识有如下特点:(一)多元性就从我国来说,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一个民族群体。
因此就有56种民族意识。
世界上的民族更是不计其数,每个民族产生一种民族意识,且民族不同,其生长环境、社会交往、经济发展也都不尽相同,自然会产生民族意识多元化的现象。
(二)稳定性各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
各民族内部也会有一定的阶级,其思想、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稳定性。
(三)社会性每个民族都经历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
每经历一种社会形态就会带有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的痕迹和色彩。
所以说它具有社会性。
(四)现实性民族意识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
各时代的思想关系和物质关系都会对民族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各民族都会为了生存、发展来争取本民族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民族间平等、民主与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作用的双重性民族意识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条件。
根据马克斯主义的辨证关系原理,它对民族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民族理论单选练习题1. 下列哪项不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a. 地域因素b. 经济因素c. 语言因素d. 宗教因素2. 民族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下列哪个阶段是其中最早的一个阶段?a. 民族认同阶段b. 民族觉醒阶段c. 民族解放阶段d. 民族复兴阶段3. 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除了下面哪个选项?a. 语言文字b. 宗教信仰c. 音乐舞蹈d. 饮食习惯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以下哪个表述是正确的?a. 文化传统是固定不变的b. 文化传统是可以随着时代演变而改变的c. 文化传统只有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才存在d. 文化传统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宗教和艺术5. 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下面哪个观点是错误的?a. 民族关系可以是和谐的b. 民族关系只会存在冲突和对抗c. 民族关系可以是互相融合的d. 民族关系通常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6. 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正确的治理方式和政策措施,以下哪个措施是错误的?a.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 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c. 强制民族融合,消除民族差异d. 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7.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于当代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a. 民族主义思潮强调各民族的独立和自主权利b. 民族主义思潮容易导致民族偏见和仇恨c. 民族主义思潮有着积极推动民族发展的作用d. 民族主义思潮会削弱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性8. 以下哪个是国际上最常被引用的民族理论?a. 文化一体论b. 种族优越论c. 民族自决权理论d. 民族融合论9. 民族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以下哪个国家不曾面临过民族问题?a. 美国b. 中国c. 英国d. 加拿大10.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以下哪个选项正确描述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a. 国家是民族的集中体现,民族是国家的基础b. 国家和民族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没有任何联系c.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不依赖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d. 民族和国家是同义词,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以上是民族理论的单选练习题。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是维系国家团结、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对国家凝聚力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理解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包括对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认同。
而民族意识则是指整个民族对自身的认知和感受,包括对民族利益、民族地位、民族发展等方面的意识。
这两种心理现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情感基础。
二、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对国家凝聚力的作用1、增强国家稳定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各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进而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增强国家的稳定性。
例如,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和普及国家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有利于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些多民族国家通过实施区域发展计划,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3、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有助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建议1、深化民族交流与融合多民族国家应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促进教育合作等方式,强化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此外,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发扬光大。
2、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为此,多民族国家应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确保各民族都能够流利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
3、和解决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应各民族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解决存在的民族问题,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民族事务管理体制,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这一论述表达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特点和本质,使用了“大家庭”这个比喻来形容其关系。
以下是我对这一论述的理解:1.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比喻为一个大家庭,强调了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平等关系:这个比喻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每个民族在大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相互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各民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元特色,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3.友好合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亲密、友好、合作的,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
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友好合作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家社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
4.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同样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和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彼此的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一论述强调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归属感、共同体意识以及友好合作的重要性。
将其比喻为一个大家庭,凸显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中国社会。
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的关系1. 引言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是我国特有的问题,涉及国家统一、多元一体的问题。
如何在国家层面和各民族层面处理好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2. 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中华民族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整体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认同。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民族认同。
3. 各民族意识的体现各民族意识,是指民族集团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认同。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4. 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中华民族意识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同。
而各民族意识则是具体民族对自己独特文化的认同。
在国家层面,要求各民族在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的也要尊重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5. 一体多元的国家建设理念我国倡导的“一体多元”的国家建设理念,旨在统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这一理念要求各民族要在中华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中华民族意识是多元文化的结晶,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和传承。
在处理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时,需要兼顾整体和个体,注重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7. 总结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我国特有的问题,需要在国家统一和多元一体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处理。
要坚持一体多元的国家建设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对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层面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多元文化,促进国家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发展。
论民族意识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摘要:民族危亡、民族意识、反封建反帝、振兴中华、反侵略战争、民主革命、阶级力量、文艺作品、振兴中华民族意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特征之一。
亦称“民族性格”。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
一些处于受歧视和被压迫地位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存有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对于伤害本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的行为颇为敏感。
梁启超先生曾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彼而自觉为我. '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 。
费孝通教授说"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意识。
熊锡元认为民族意识包括: "第一,它是人民对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第二,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 。
这里的第二个方面是第一方面的自然延伸,同时也说明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不是抽象的,来自生活中的实践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之中,个体的民族意识和感情汇集成群体的情绪,而群体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选自/view/955262.htm)自19世纪中叶始 ,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作者:徐黎丽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
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
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
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民族关系
[作者]徐黎丽,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州,730020。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对我们这个统⼀多民族国家社会⽣活的⽅⽅⾯⾯发⽣着重要影响。
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信,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且是⼀个重⼤的政治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决定着怎样论述、并进⽽决定着怎样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2014年9⽉召开的中央民族⼯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个⼤家庭⾥不同成员的关系。
”“新中国成⽴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作做的是成功的。
”会议还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善于团结群众、争取⼈⼼,全社会⼀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家庭中⼿⾜相亲、守望相助……”[1]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六⼗余年处理中国民族事务、开展民族⼯作的过程中,进⾏了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不懈努⼒,既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过弯路,有过沉痛教训。
⾯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内容新特点,⾯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民族理论、全⾯正确贯彻执⾏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不断创新完善民族政策的新任务,不仅需要全⾯总结过去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实际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信,也是我们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在今后全⾯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中华民族意识是指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认同和凝聚力。
而各民族意识则是指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对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
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华民族意识是在各民族意识基础上形成的。
中华民族意识是由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共同演变而来的,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都为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中华民族意识有助于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中华民族意识的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共同利益,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包容。
在中华民族意识的框架下,各民族能够以平等、和谐的态度相待,并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各民族意识也能够丰富和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
中国境内存在着众多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价值观,各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等都为中华民族意识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性的资源。
通过对各民族意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意识的内涵,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中华民族意识是在各民族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在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丰富中华民族
意识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的关系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的关系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中华民族意识是指中国人对自己身份、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是一个凝聚力强大的力量。
然而,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许多不同民族的存在也给中华民族意识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和影响。
中华民族意识对于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以统一为目标,不同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和谐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稳定的关键。
中华民族意识的提升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这些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意识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元性。
各民族通过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意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使其更加充实和多样化。
然而,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华民族意识的提升往往会对各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产生一定的冲击。
在一些情况下,中华民族意识过于强调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忽略了其他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需求,导致一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
另各民族意识的存在也会对中华民族意识的统一产生一定的分散力量。
尤其是在一些边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影响,各民族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对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统一产生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重视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特点,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也要通过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意识的普及和传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政府还应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加强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的关系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议题。
中华民族意识的提升对于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意识的心得体会民族意识的心得体会篇1民族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征的认识和归属感。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意识。
*将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意识的特点,探讨民族意识对个人和民族发展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民族意识的特点。
在中国,汉族的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而少数民族则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如藏族的酥油茶、维吾尔族的烤羊肉等。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民族意识对个人和民族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方面,民族意识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民族意识也可能导致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给民族关系和国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持民族意识的同时,避免过度强调民族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探讨民族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民族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括文化传统,也包括政治和社会因素。
其次,不同民族意识的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存和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民族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民族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包括文化传统,也包括政治和社会因素。
在探讨民族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民族意识,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民族意识的心得体会篇2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民族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在当前社会,民族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繁荣发展的基础。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近代中国之间的关系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浩劫才迎来了最终的幸福与安定。
在这近百年的抗争中,若是没有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而日益燃烧,日益发展而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民族意识为支撑,何谈胜利,何谈幸福与安定,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是指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由本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民族意识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所以,我们可以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过程的四个阶段来了解其对近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对鸦片战争发生前的社会现状和此时的民族意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时的社会现状是政治腐朽,官场腐败,军队纪律败坏,不堪一击,国库亏空,入不敷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意识还只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民族意识,在传统民族意识视野中的世界就只有华夷之分, 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大清王朝即是天朝上国, 华夏与夷敌的关系是君臣等级关系, 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即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自身的狭隘认知。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个阶段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把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传统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鸦片战争时期即为民族思想意识觉醒的开端,国内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危机与民族意识的崛起民族危机与民族意识的崛起民族危机是指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引发的民族关系紧张、矛盾激化,最终演化为严重的冲突和危机。
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多民族共存的历史和现实,民族危机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民族危机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早期,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市场经济的推进促使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特别是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的落后和经济发展不均,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民族问题,因而在民族关系十分紧张和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民族危机。
例如,1997年,西藏发生昌都事件,1999年,新疆喀什发生恐怖袭击,这些事件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给各族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这些事件是典型的民族危机,既损害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危机只是反映出民族关系存在问题的一种表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民族意识的缺失。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受到教育和信息的普及和接触,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开始增强,从而加深了民族意识。
在此背景下,民族意识的崛起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民族意识的崛起有利于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
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人口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往往是缓解民族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西藏地区,宣传“爱国、爱藏、爱家园”的口号,加强民族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减少民族矛盾的发生和危机的出现。
其次,民族意识的崛起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推行全面市场经济的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紧密,正在形成多元文化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可以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民族意识的崛起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新时代下,全民族共同奋斗,发挥民族的优势和特点,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我国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随着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接触,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各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加强, 建立了血肉相连、唇齿相依、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 共同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分分合合, 纷争不断, 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
”那么传统民族观尤其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 并长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所要借鉴的指导思想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民族观,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历史发展的“主线”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我们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 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儒家民族观入手, 力求通过探寻儒家民族观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流之间的内在联系, 挖掘儒家民族观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 以期为当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先秦时期,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情势, 在中国早期夷夏观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夷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处理夷夏关系的基本原则, 即一方面强调“夷夏之辨”, 严“夷夏之防”, 讲“尊王攘夷”; 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夏变夷”,“礼”分华夷, 向往“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局面。
儒家民族观看似对立但实质统一,它既受中国早期夷夏观的影响, 又与儒家政治观念和伦理思想分不开。
在先秦文献中, 诸如“戎狄豺狼, 不可厌也; 诸夏亲昵, 不可弃也”;“狄, 封豕豺狼也, 不可厌也”;“戎狄无亲而贪”、“戎, 禽兽也”;“蛮夷猾夏, 周祸也”、“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等提法, 无不流露出早期夷夏观表现出的强烈的“夷夏之辨”倾向。
作者: 齐文礼
作者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57-60页
主题词: 民族意识 民族问题 社会特性 意识形态 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关系民族存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各民族
摘要: <正> 民族意识是每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认同的自我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充分认识民族意识的社会特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进步、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民族意识的导向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充分认识民族意识的社会特性,加深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民族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民族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有其固有的社会特性.从社会实践来看,现阶段我国民族意识的社会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徐黎丽【摘要】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
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
所谓“度”, 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
要维持这个度, 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 其次, 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 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 最后, 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民族意识; 民族认同; 民族关系【作者】徐黎丽,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兰州, 730020【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 (2005) 02 - 0028 - 005Discuss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aving an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relationxul il iAbstract : The thesis i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that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on nationalconsciousness , as well as analyses the comm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aving the positive and adverse in2fluences on the national relation , emphatically. I believ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common national con2sciousness , which can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la2tion , while , it wi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 So the comm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ust be limited in areasonable range , which is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adverse effect . We practicingthe range are as follows : Firstly ,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national members , that is , we should distin2guish having the st rong wish members and the common wish members on the common national conscious2ness. Secondly , we should definite whether the st rong wish having adverse effect or not on the nationali2ty and count ry. Thirdly , we should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 , gradually. Lastly , build the social envi2ronment of national equality and unity in the whole count ry.key word : national consciousness ; national relation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 民族意识不断增长, 人们对民族意识的研究有增无减。
当时普遍有一种观点, 认为民族意识的消极作用会随着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和提高而减少或消逝。
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进入世纪之交, 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初期成倍提高, 但民族意识, 龙其是民族认同意识普遍越来越强。
局部地区的民族认·28 ·广西民族研究2005 年第2 期(总第80 期)同意识的增长不仅阻碍了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 而且为一部分以分裂祖国为己任的民族败类所利用。
因此加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 势在必行。
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术界已经发表了有关民族意识方面的论文多达一百余种。
尤其以讨论民族意识概念和表现形式的论文为多。
但关于对民族意识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
都永浩认为关于民族意识的概念至少有八种不同的观点。
1.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群体意识; 2. 民族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归属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国家关系中, 在与不同民族的交往关系中, 人们对本民族自下而上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的认识、关切和维护; 3. 民族意识是人们对自己民族价值存在的反映; 4. 民族意识属社会意识之一, 是人类大脑机制的一种, 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民族语言一道产生。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 民族意识包括民族主义; 5. 民族意识是一个涵盖十分广泛的概念, 是民族的一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观点形态的总和; 6. 民族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而有关意识的一切基本原则都适用于民族意识; 7. 民族意识属于民族心理素质的范畴, 是对民族特征、特点的一种精神上的反映; 8. 民族意识是民族对自我文化特点的觉察。
”①周传斌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学界对民族意识概念的讨论进行了总结, 并从内涵上划分为六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的社会意识; 民族意识就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的一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观念形态的总和; 民族意识是对民族自我文化特点的觉察; 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中对民族存在的知识、意向、决策三类观念的总和②。
近几年来学者们仍对民族意识进行讨论, 但讨论的结果与以上的观点大同小异。
我们认为, 要讨论民族意识, 首先要了解意识的概念。
按照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但它一旦产生, 便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并对客观存在施加影响。
意识按其反映对象可以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组成的,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 群体意识是以个人意识为基础产生的, 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反映一定人们共同体的共同特征。
民族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 是民族这一客观存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它是由民族这一客观事物所决定, 并在一定条件下对民族产生反作用。
由于民族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 那么意识的一切功能和特点也存在于民族意识之中。
基于这种理解, 我们认为, 民族意识应该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大体可分为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 狭义的民族意识概念就是认为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认同意识、分界意识、交往意识及发展意识等。
广义的民族意识就是指民族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一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观点的总和。
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如哲学、宗教、政治思想、科学、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等等。
我们之所以将民族意识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 是因为如果没有民族这个特定的共同体对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做出反映, 没有民族这个特定的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出具有民族性的一切文化成果, 就无法区别民族, 更谈不上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分界意识及其他意识。
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各个民族交往机会的增多, 民族间互相友好关系事件增加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民族关系正常发展的事件。
这些事件大多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有关。
因此一些人指出, 随着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事件必然会减少。
的确, 一些在经济和政治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事件逐步得到解决。
但还有一些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进一步增多。
这就是因民族意识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一直呈上升趋势。
可以说我国各个民族的经济生活普遍得民族理论研究·29 ·到了提高和改善。
但民族意识不但没有减弱, 反而不断增强, 并且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我们这里谈到的民族意识, 主要是指民族的认同意识。
这种民族认同意识,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 也有消极方面。
下面分别加之论述。
在积极影响方面, 民族认同意识会促进民族关系向友好、团结及进取方面发展。
中外民族史有大量的案例说明这一点。
如曾在中国北方兴起的众多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均促进了草原帝国中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
如匈奴兴起后, 草原上其他民族均以他们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族称, 当然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语言和宗教信仰使他们有了认同意识的基础, 然后通过同一族称显示出意识上的认同。
这种民族认同意识则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
突厥也是如此。
我们从突厥兴起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民族认同意识在突厥汗国建立过程中起的作用。
公元5世纪中叶, 日益强大的柔然占据广大蒙古高原后, 又将兵锋指向高昌一带, 阿史那氏率领部落离开高昌北山进入金山南麓, 成为柔然的铁工, 突厥这一名称成为公开的他称和自称。
公元487 年, 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从弟穷奇率部10 余万脱离柔然, 从漠北西迁至高昌, 并自立为王。
柔然为了征服高车不得不放松对突厥的统治。
公元520 年, 柔然与高车战败后投降北魏③, 突厥从此摆脱了柔然的统治并开始向东发展。
后经二十多年的经营, 到公元542 年, 他们的势力已东到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
与西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数次交锋以后, 西魏感到突厥不可忽视, 于是在公元545 年遣使出使突厥。
第二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便遣使向西魏纳贡。
以后, 阿史那土门趁铁勒他部出袭柔然时, 收服铁勒5 万余户, 使突厥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又向西魏向婚, 西魏将长乐公主嫁给阿史那土门, 这样使突厥去除了后顾之虑。
公元552 年, 阿史那土门大破柔然于怀荒北, 柔然可汗阿那瑰兵败自杀。
其太子因与北齐联姻而投奔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