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节《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38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运动的含义社会运动生物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机械运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
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
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
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A、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造福人类否则受规律的惩罚意义B、必须认识、利用规律 3、对我们的要求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发明规律发现规律消灭规律尊重规律创造规律认识规律改变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 * 低级简单高级复杂运动的基本形式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一江春水向东流 2.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A 机械运动 B 化学运动 C 物理运动 D 社会运动 E 生命运动下列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人的大脑思维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运动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运动原子、离子、原子团化学运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物理运动宏观物体机械运动运动主体运动形式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归纳板书: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7312 309【拓展案】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9.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地球自西向东自转10.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过: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课时:1课时 使用时间:2013.11.17【预习案】【学习目标】识记并准确理解哲学上的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结合实际事例,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目标导航】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自主学习】:1、 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 什么是静止?它有那两方面含义?4、 概括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 运动是_____、______ 和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_______,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
(3) 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________.5、 什么是规律: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6、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1) 必须 , 。
(2)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合作探究】:【探究1】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2、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哲学错误?3、阅读书本31页中间的探究,回答里面的两个问题。
然后请你归纳一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2】 1、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这说明什么?2、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1)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活动二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
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1)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活动三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详见教材)(1)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2)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探究活动四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基础自测】选择题1.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