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从饮食文化看中国改革开放35年

  • 格式:docx
  • 大小:17.97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改变

912108180124 陈升富摘要: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爱为何物,油盐酱醋。吃,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足以看出中

国对“吃”是很重视的。食物的多元化,丰富化,国际化,结

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形成

了不同的饮食文化。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生活追求的不

同,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饮食文化也有了不笑的

改变。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饮食文化宴席餐桌文化

饮食篇

一、改革开放前:有啥吃啥

经常看到电视剧里人们分别时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周礼》上对“筵”的解释为: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垫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故所谓筵席就是说既要有饭菜,又要有席位。当安置好食客们屁股后,吃就成了最主要的目的。改革开放前,物资短缺,粮油副食都凭票凭证供应,大白菜、土豆、南瓜、

胡萝卜、玉米面这些时代的产物,我们的老一辈们一定记忆犹

新。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在当时农村甚至都是一种奢侈。在文

革时期,在政治运动的潮流中,让人们的脑袋里只留下了“大

锅饭”的饮食文化环境。这种“有啥吃啥”的时光,对很多人来

说真的是苦涩的回忆。

二、改革开放时:匮乏→温饱→发展→享受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各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高潮

——所有制改革使所有制结构由单一所有制向多元所有制转变,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香市场经济转轨,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活

跃,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基本解决

了当时12忆人的温饱问题。而从前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也开

始向多样化转变,宴席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细粮成为

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沦为了配角;告别了土豆、萝卜和大白

菜的老三样,丝瓜、西红柿等新鲜时蔬被摆上了台面。就算偶

尔“下一次馆子”,人们也再不会以为豪华奢侈。

三、改革开放后:吃啥有啥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当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时,就渐渐有人追求起了奢侈的消费。平常一日三餐的习惯依旧,却在其余的时间不知不觉有了快餐、小吃的身影;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式快餐纷纷进军中国市场,风靡全国各个城市,成为人们饮食时尚的追求。

21世纪的今天,随着毒牛奶、毒奶粉、地沟油甚至毒泡茶的曝光,饮食安全、人体健康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人们对饮食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广,养生成了社会新风尚。

由注重价格、数量,转入注重营养和质量;从单一、精细分明向多元、、科学搭配转变;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鲜活的,肉禽要吃排酸的——绿色食品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宴席篇

不仅仅是食品,餐桌文化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前的年代里,人们对吃饭时的排场并不讲究,或者说是没有资本讲究,在这种吃都是一种奢侈的时光中。那时候宴席环境是没有吸引力的,普通百姓各家的摆设大同小异,一张圆台就可以承办所有规格的事情,小到平日间的朋友小聚,大到最隆重的年夜饭,再到红白喜事,

在家就可以搞定,所以吃才是最终目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在家请客是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后,尤其80年代中期以来,约16亿亩的耕地养活了十多亿人——全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为中国饮食文化迈向高峰奠定了物质基础。今时今日,人们无需愁吃愁喝,视线便渐渐转移到了宴席排场上。事实上中国的人情很多时候都是在宴席上吃出来、喝出来、谈出来的,于是餐桌环境的价值开始胜于上面的菜肴。一处好环境可以换来一阵好心情,可谓心随境生。举办宴席的人不能完全决定菜肴的味道,但是却可以挑选场地。所以场地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宴席的第一要素,要新要好要气派。要知道,肯德基1987年的时候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在那个全民唱着“冬天里的一把火”的冬天,这就是时尚。

当老百姓们终于有了闲钱去餐厅酒楼这类从前就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时,他们心里总会潜意识地希望越隆重越喜庆,当然也越有面子。某种程度上来说,餐桌环境就是主人的另一张名片。

实不管怎样.能把大事喜事办在最时髦最优雅最有魅力或是意义的地方,能让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吃得有味道有价值,这不正是吃的最高宗旨么?

总结

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志是是否有效的提高社会的生产

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能有效的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有开始的追求生存,追求温饱阶段,走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因此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短短35年,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标志着生产力大发展、大释放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变化,它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期间,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推动了我国在食品开发生产跨上新的台阶,使饮食资源的潜力和饮食文化传统的能量,一步步释放出来,这是孕育着中国饮食文化大发展的又一物质基础。这35年,中国用仅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35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从68岁提高到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根醒目的历史标杆在这儿树立,都是中国饮食文化随着中国发展而日益隆盛的表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定会将饮食文化带动起一番新浪潮,在中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路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李春光,《吃的历史》

胡子山,《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