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风光带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95.44 KB
- 文档页数:6
伟大创造和骄傲,也是世界城池建筑史上的雄伟奇观。
1.1.2明城墙周边环境这旱所指的明城墙周边环境包括了“城墙保护区”和“环境衬托区”。
城墙保护区以城墙本体为主要区域,严格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则为准,不得随意建造或更改城墙历史遗产。
环境衬托区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以城墙周边环境为主要区域,即设计研究的重点区域。
由此,明城墙周边环境以城墙保护区和环境衬托区两者之和为主要研究范围,即城墙两侧各不少于50米的范围,形成城墙绿带,同时还包括放大的节点,即独立景点,遗址广场及公园等(图卜1)。
I刳卜1明城墙及周边环境剖面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具体来说,明城墙周边环境是以围绕明城墙周边的环境为绿带,依次串连起玄武湖、鸡鸣寺、九华山、富贵山、紫金山、琵琶湖、前湖、中山陵、中ffj门、月牙湖、白鹭洲、中华门、莫愁湖、汉中门、清凉山、国防园、鬼脸城、绣球公园、狮子山、秦淮河等山水景观,形成重要的景观视觉通廊,成为嵌入主城区内一串流光溢彩的翡翠项链(图卜2)。
吴家骅先生在《景观形态学》中提到:“对设计任务图12南京自然人叉景观图的分析,尤其是对被设计场所与其周边环境的分析是十分图片来源: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重要的。
这种共生环境极其关键,因为没有任何环境设计划日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于是,南京政府从上个世B90年代以来有意识地配合明城墙维修,进行了一一系列q城墙景观带的建设。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1998年南京Ⅲ划院《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文本》的出台。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相关的公园绿A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的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利用城墙£其周围的风景园林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明城§风光带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的生态环i及视觉景观。
.2明城墙景观设计的分布圈2—1南京现存城墙七段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参考《走遍南京交通旅游图》目前仅有神策门、中华门、清凉门、石城门4座城门i存较好,其余城门均已荡然无存。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重要节点园林植物景观研究本文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中相对稳定的50个典型群落进行样地法实地调查,对群落树种组成、物种数量特征、群落结构与类型、多样性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选择8个典型群落,绘制平面图,从生态、美学等角度,分析群落植物配置应用的合理性,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南京明城墙随机选取的20个典型植物群落,选用10个评价因子,用层次分析法从群落内部和外部两个要素上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植物景观提出进一步优化措施。
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调查的50个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群落样地中,共有植物152科72属214种。
乔木种类有32科46属56种,灌木种类有31科51属89种,竹类植物1科5属6种,藤本植物为10科11属13种,草本地被植物有20科44属52种。
乔木层树种中香樟重要值最高,为16.041%,灌木层树种红花檵木重要值最高,为8.235%,草本层树种高羊茅重要值最高,为38.678%。
(2)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过渡性植被占优势,地带性特点不强的类型占有一定的比例,地带性植被不显著。
群落结构基本是以乔、灌、草为主的复合群落。
群落中灌木层树种密度比要大于乔木层树种。
乔木与灌木密度比集中分布在1:4-4:1之间。
乔木层常绿与落叶树种重要值比集中分布在1:4-2:1之间,灌木层常绿与落叶树种重要值比集中分布在1:2-6:1之间。
(3)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物种比较丰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比较高,调查的50个样地植物群落乔灌草三层丰富度S平均为6.26,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06015,生态优势度Simpson指数平均为0.34018,Shannon-Weiner指数平均为0.88327,均匀度Pielou指数平均为0.41435。
群落各层中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乔木层。
(4)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植物栽植方式以自然式栽植为主,规则式栽植为辅。
西安明城墙的历史价值分析西安的地上历史建筑中具有历史价值、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容纳百姓生活的目前只有西安的明城墙最为宏大、内涵最丰富了。
身为西安的新移民,城墙在我心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强,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城墙也不可避免,我只能拿起相机,记录下我眼中的城墙现状。
标签:明城墙;城市建设;改变;全景摄影;景观摄影1 西安地上历史遗迹的现状我来到西安已经十几个年头,这座城市的变化历历在目。
西安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建都史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遗存下来的故皇都气势与渊源的历史文化积淀广为世人所知。
然而,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怅然的现象,那就是著名纪实摄影家胡武功老师说的那样:“在西安这样一座千年古都里,其可以表现给世人的、直观的历史文化风貌已少之又少。
除了兵马俑与碑林博物馆等几处历史文物古迹,西安千年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像是淡淡的乡音一样吐露于日常生活之中,隐藏在西安人民醇厚的个性中了。
”特别是随着西安城内西大街的改造,西安西城区内的明清官宦商贾的豪宅被夷为平地,自此西安的地上古迹其实已经所剩无几。
站在西安的城墙上俯视城内,现有的历史遗迹有碑林、有仿古一条街书院门、德福巷、北院门,以及革命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西安事变旧址等。
但是这些所留无几的古迹也多数经过现代的雕琢、配合了现代城市建设的风格,看着那些水泥堆砌的仿古建筑实在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
中西结合的德福巷成了西安著名的酒吧街,钢筋水泥雕琢的书院门、新改建的北院门是西安旅游的必游之地,倒也延续了这几处的历史作用,这里曾经也是西安重要的商业区。
2 西安明城墙的历史价值2.1 明城墙的建筑价值每次走在这几个街区体味古城韵味的时候,总会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背景中,这就是西安和百姓生活最为接近的、最能让人体会到西安古城遗风的明城墙。
这也是保留在下来最能让人体会到古都雄浑霸气和厚重的历史气魄的古建筑了。
关于明城墙的总结与探讨明城墙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城墙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其设计、施工、使用和修缮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明城墙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遗产。
1. 建筑设计明城墙包括北京、南京和西安的城墙,总长约为16公里,高10~15米,厚6~7米,墙体由砖、石、地灰混合而成。
明代的考虑是为了保护城市不被外敌侵袭,设计相当重视城门、城楼和炮台的位置和分布,同时城墙上设有突起物和观察口等,以便侦察敌情。
建筑上的技巧和细节处理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技术实力。
2. 使用功能明城墙主要用于城市的防御和管理,同时也起到了交通管制和商业监管的作用。
它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入侵,保障城市的安全,使城市内外的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美满。
在明代,城墙本身也是一种标志,是城市形象和文化遗产的象征。
3. 修缮历程明城墙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和改造。
明朝时期,曾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多次修缮。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曾下令对明城墙进行修缮和加固。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
目前,明城墙已成为我国城墙建筑文化、历史遗产、旅游文化等重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历史价值明城墙是中国城墙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城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它不仅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设计思路,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城市管理、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明城墙的独特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和游客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总之,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的一座杰出代表,它的建造、使用和修缮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明城墙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挖掘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度和广度,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优化]我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旳设想我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旳设想南京明城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大旳一座古代城垣,其特点是采用了自由式布局,“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
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旳高度审阅城墙旳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有关旳公园绿地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旳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旳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运用城墙及其周围旳风景园林资源。
通过近几年旳规划实行,明城墙风光带将成为名副其实旳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旳生态环境及视觉景观。
由于明城墙风光带旳规划和实践成绩明显,“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行”项目继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后,近日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有着优越旳地理环境和悠久旳历史文化。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南京旳评价是:“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2400余年旳建城史,其间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建都年代累积达450余年,使这天工佳境成为一部古老中国文明史旳标本。
在众多旳自然胜景和历史遗迹中,可以寻觅到历朝历代旳斑斑足迹,也是由于这不一样寻常旳经历,南京旳山山水水便具有一种独特旳美。
其中尤以山环水抱、气势雄浑旳“龙蟠虎踞”以及壮观宏伟旳明代城垣为代表。
明代南京城为四重城垣:宫城、皇城、都城及外廓。
现存城墙为明都城城墙。
明城墙至五十年代初期,尚保留完整,实测周长33.676公里。
后人为拆城取砖,或倚墙建厂、违章搭建,加上年久失修,使明城墙受到较大损害。
1988年重测,保留下来旳城墙段长度合计为23.15公里,其中包括四座明代城门、一座水关和两段城墙遗迹。
在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行前,局部城墙常常出现险情,时有坍塌现象发生;有相称部分旳城墙周围环境不尽人意,在城墙与城河之间及城墙内侧被许多工厂和棚户区占据,对明城墙威胁极大,严重影响了南京旳整体形象。
为什么明城墙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明城墙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明城墙能够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呢?首先,明城墙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这座城墙见证了西安在明朝时期的繁荣与昌盛,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战争。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走在城墙上,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士兵的守卫、百姓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喧嚣。
其次,明城墙的建筑工艺令人赞叹。
城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坚固程度都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墙体采用了特制的砖石,砖石之间的勾缝严密,使得城墙坚固无比。
城墙上的城楼、箭楼、角楼等建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
这些建筑的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再者,明城墙对于西安城市布局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界定了城市的范围和边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墙虽然不再具有防御的实际功能,但它依然是西安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
城墙内的区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街道和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古城风貌。
而城墙外的区域则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城墙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见证了西安城市发展的脉络。
明城墙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城市规划、防御理念以及建筑美学的理解。
同时,城墙也成为了西安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西安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许多与城墙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在西安得以传承和发展,如城墙马拉松、新春灯会等。
此外,明城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西安,登上城墙,俯瞰这座城市的美景。
城墙的存在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狮子山——环南京明城墙游(1)狮子山——环南京明城墙游(1)2012-11-12 09:47:50| 分类:江南乡情 |字号订阅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末(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
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
它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墙,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南京明城墙历经战乱风雨,太平天国、抗日战争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运动……屡遭破坏,1983年南京市文物普查办公室实测完好城墙仅19.80公里。
经近十年来抢救性修复,现在明城墙的完好总长度已经达到23.75公里。
环绕城墙先后建成了以古城墙为背景、护城河为依托的公园,如月牙湖、小桃园、石头城、八字山、武定门、东水关等公园、建造了能够传递历史信息的“水西门遗址广场”和以瓮城、城墙为主题的新建筑群体“汉中门市民休闲广场”等。
环南京明城墙游,看看修缮后的明城墙风光带,放松身心,开阔眼界,洗涤心境,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热爱南京!环南京明城墙游从这里开始!南京城墙最西北角,将从这里向南经仪凤门、挹江门、华严岗、定淮门、草场门、清凉门、汉中门……,再回到这里。
狮子山风景区狮子山高78.4米,周长2公里,占地约14公顷。
从江面看此山,似一只蠕动的青螺,又如少女头上的发髻,古有“吴樯远眺,看隔江螺髻离离”之句。
如今狮子山建成“阅江楼”,巍峨的明城墙环绕着秀丽狮子山。
傍着城墙、依着河水,幽静的环城小道挹波亭醒狮桥。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城市风貌研究南京的明城墙较为完好的保留了明代的城池轮廓,整体包括明代修建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
南北从中华门到挹江门长10 km,东西从中山门至汉中间长5.67 km。
建于元至正廿六年,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8年,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并且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经历了600多年风风雨雨的南京明城墙,虽然早已失去了建造之初防御外敌的功能,虽然已经不再完整,失去了皇城、宫城、外郭的大部分墙体,虽然有的名字已经被人们遗忘。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缓缓转动,随着时光岁月的静静沉淀。
南京明城墙已经跳脱出了城墙本身的概念,与南京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南京城风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承担着传承南京这座城市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的作用。
南京为明城墙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而明城墙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风貌。
标签:南京明城墙;城市风貌历史中的南京明城墙说道南京明城墙的风貌就不得不提南京的明城墙的历史。
正是历史给明城墙染上了岁月的勋章才使得南京明城墙的风貌如此的特殊,并使其成为南京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风貌之一。
而研究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以及发展变化可以从本质上探究其形成如此独特的风貌景观的原因,以及明白其作为景观风貌在南京城中所发挥作用的优势与短板。
南京明城墙的本质是城墙,而城墙作为从古至今承担着保护城市这一重要作用的建筑,历朝历代不知造了多少。
但是南京的明城墙在建造之初就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一改传帝王统城池布局的中轴对称,四平八方的造型,而以地势山势水势为框架,依山附水的成为了不规则的城墙。
二是其工艺水平之高,制作要求之高,检查力度之高,用料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这也是其能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明清时期南京明城墙虽然发挥着其抵挡敌人进攻的本质工作,但是在屹立了几百年的时间后依旧没有大面积的破坏与改建,唯有在清末由于收到西方外来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开始城市化,南京城人口开始疯狂增长,商业活动也空前频繁,不断有来往物资交流络绎不绝。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浅述摘要: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是明城墙及其所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的总和,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重要环境风貌保护区,是古都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明城墙风光带在城墙沿线现有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神策门、狮子山、八字山、石头城等公园,完成中华门城堡两侧环境整治,扩建和完善小桃园、前湖及半山园等地段。
初步形成了以明城墙为主线、护城河和绿化带为依托、多座各具特色的公园镶嵌其间,集山水城林于一体、融古都特色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一身的明城墙风光带。
明城墙风光带的建成,对保护明城墙等历史古迹,改善城市景观,提升旅游文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城墙风光带历史底蕴保护和改造景观价值一.明城墙风光带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是明城墙及其所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的总和,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重要环境风貌保护区,是古都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明城墙的特点及其周围景观特点出发,对明城墙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造与保护,以此建成明城墙风光带,展示明城墙及其周围的风景资源,使其成为环城“绿色项链”,增强城市景观。
、南京市园林局重点实施了明城墙风光带工程,在城墙沿线现有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神策门、狮子山、八字山、石头城等公园,完成中华门城堡两侧环境整治,扩建和完善小桃园、前湖及半山园等地段。
初步形成了以明城墙为主线、护城河和绿化带为依托、多座各具特色的公园镶嵌其间,集山水城林于一体、融古都特色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一身的明城墙风光带。
南京明城墙是明城墙风光带的主干部分。
明城墙历史悠久,已存世六百年,全长33.676公里,目前遗存21.35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都城墙。
南京明城墙与一般古制不同,呈自由不规则状,讲究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江南山水风景资源,堪称中国古代城垣建造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历史、文化、军事、技术、建筑、艺术等领域都极具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明城墙至五十年代初期,尚保存完整,实测周长33.676公里。
后人为拆城取砖,或倚墙建厂、违章搭建,加上年久失修,使明城墙受到较大损害。
1988年重测,保留下来的城墙段长度累计为23.15公里,其中包四座明代城门、一座水关和两段城墙遗迹。
第二个改造的重点就是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明城墙附近的景观资源。
南京城墙周边风景资源众多。
以中华门城堡为城南片景点的核心,城外有雨花台风景区,古长千里、明大报恩寺塔遗址,城内有周处台、白鹭洲公园、夫子庙、内秦淮河、传统民居保护区。
从城南顺时针向北至下关,明城墙依起伏的丘陵、傍外秦淮河而筑,沿线景点有水西门遗址广场、汉中门文化广场、莫愁湖、石头城、小桃园、绣球公园、挹江门以及新建的狮子山公园。
位于南京东北面的明城墙是保存最长、完好率最高的一段,自神策门向南,傍玄武湖西岸与南岸蜿蜒向东,经覆舟山,越过钟山余脉折向南,沿琵琶湖、前湖,至月牙湖,此段城墙串联的著名景点有:神策门瓮城、玄武湖、北极阁古观象台、台城、明城垣史博物馆、城墙纪念园、鸡鸣古寺、小九华山、王安石故居、中山风景区(中山植物园、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门、月牙湖公园、东水关公园等明城墙风光带是南京古都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但由于种种原因,明城墙局部段落一度淹没在破旧的棚户区和违章建筑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城墙豁口较多,间断严重,难以形成连续的景观带和休闲服务空间,市民游览非常不便。
在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前,局部城墙经常出现险情,时有坍塌现象发生;有相当部分的城墙周边环境不尽人意,在城墙与城河之间及城墙内侧被许多工厂和棚户区占据,对明城墙威胁极大,严重影响了南京的整体形象。
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明城墙风光带……等景观界面保护为重点,逐步折除山前、水边、历史资源旁的简陋棚屋,充分展现南京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要保护南京独特的山形水态、保护南京虎踞龙蟠的地形特色”;“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气度恢弘的城市特色……以明城墙、历代城壕、……为骨干,重点挖掘和展示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文化。
”随后,南京市政府组织人员编写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
1999年3月,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进行了批复,同意规划对明城墙实行全方位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与保护方法,原则同意《风光带规划》中各级景区的规划布局,并指出:批准后的《风光带规划》是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的重点依据。
二.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内容及分析《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基于保护、利用与保证三项体系,高度审视明城墙的价值,实行全方位保护。
规划认为南京城墙的特色是依山傍水而建,城墙与山水已浑然一体,应当对城墙、城门、城河及其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实施全面保护。
同时,充分利用以城墙为主体的风景资源,以城墙为轴,整理与其相关联的山林与水体,在南京主城中真正形成一道有一定宽度的、连续不断的“绿色项链”,以展示古城墙昔日的风采,改善老城的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充分利用以城墙为主体的风景资源。
一. 保护与控制规划规划立足保护、利用与保证体系的有机结合,以明城墙与其周围的山水风景资源为主体,分“保护与控制规划”和“开发与利用规划”两大部分。
二. 规划主要内容第一层:城墙保护1、城墙本体保护——指城墙的墙体部位,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为绝对保护对象。
2、城墙安全保护——按照城墙高度为1.5倍并不少于15米原则划出的安全保护区,也是文物保护范围。
第二层:环境保护1、风景资源保护——根据南京城墙与山林水体的特殊关系而设定,包括城墙及其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一般情况下,城外至护城河对岸15米,城内根据山体情况逐段界定。
2、建设环境控制——根据城市包围城墙的特殊情况设定,是城墙与其周围城市用地有效“驳离”的手段,属城墙风光带环境风貌协调区,为有限制使的城市建设区。
第三层:景观视野保护景观视野保护基于两种情况设立,一是城墙与城墙依附的山体是观望城市景观的重要观景点,二是城墙本身为城市重要景观。
1、高视点保护——从城墙、城门以及所依附的山体上远眺城市时的视野保护。
2、低视点保护——从广场、街道、水面眺望城墙及其山体景观时的视野保护。
三. 开发与利用规划1.明城墙风光带的开发与利用是指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根据城墙保存现状,近期以分段开发为主,远期逐步实现整体开发利用目标。
2、分段(片)开发与利用:分段开发是指各段城墙同其周围的风景资源一起组织开发与利用,并同其所在区域的其它风景点与旅游设施一起实行组团式开发。
根据风景资源情况划出景区,确定景区等级,设置景点;按照城市大交通及景区自身的需要安排景区出入口,设置登城口与游船码头;以景区等级配置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3、整体开发与利用:整体开发是将全长33.676公里的明城墙,包括现存城墙,城墙遗迹与遗址以及与其关联的山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开发,在旧城内真正形成具有一定宽度与厚度的环城绿色生态圈,提高旧城环境质量,改善旧城景观。
三:明城墙风光带的形成及意义:明城墙风光带的开发与利用是指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城市景观、提高老城环境质量、开展专项旅游都是十分重要的。
向人们展示明城墙的整体风采,展示古代防御工程的全貌,展示南京的山水景观与城市风貌。
经批准的《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成为我市一段时期进行明城墙保护和环境整治的依据。
在城墙本体的维护方面,几年来政府投入了相当的资金,抢修了大多数存在隐患的城墙险段,完善了城墙的排水系统。
为免于前湖湖水对城墙的侵蚀,已在前湖与城墙间填坝筑路。
狮子山段城墙、清凉门、神策门、集庆门、武定门等城门及城墙段均得到了加固、维修,玄武湖煤气柜的搬迁及狮子山部队的迁移均有利于城墙的保护,也加快了风光带的建设。
对于城墙周边的环境建设,也完全按规划逐步实施及整治,并已大见成效。
对于之前存在的周围的居民和企业,主要采取拆迁的方法。
拆迁了城墙沿线周边数千户棚户简屋及数十家中小企业,使明城墙的雄姿得以展示。
2005年以前,主要实施了狮子山公园、小桃园公园、石头城公园、集庆门段、东西干长巷、武定门南段、月牙湖公园一至三期、太平门至台城段、神策门公园等明城墙维修保护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资20多亿元,维修与保护总长约13.2公里。
2006年,完成了东水关至长乐路城墙外侧、定淮门至小桃园段、太平门至琵琶湖段、月牙湖五期城墙遗址段等6段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工作,保护与建设总长度约3.2公里,投资约3.15亿元。
2007年,实施了中华门城堡的东、西券门复建,东水关至武定门段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建设长度约1公里,总投资约0.45亿元。
截至目前,五处一级景区中:中华门景区;台城—九华山景区,含明城垣博物馆、友好纪念园及白马公园;狮子山—阅江楼景区、石头城—清凉门景区、神策门景区都以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级景区中,中山门广场、月牙湖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绣球公园、汉西门文化广场、水西门遗址广场、小桃园景区也已实施完毕,都已免费对外开放。
门东地区结合旧城改造,城墙的周边环境已焕然一新。
玄武湖沿城墙一侧的环湖路已对市民开放,使市民能全方位领略南京山水城林的独特环境。
至此南京明城墙风光带已经基本建成,“断墙残垣”变成“绿色项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赏景的绝佳景观。
四:明城墙风光带评价及建议明城墙风光带在城墙沿线现有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神策门、狮子山、八字山、石头城等公园,完成中华门城堡两侧环境整治,扩建和完善小桃园、前湖及半山园等地段。
初步形成了以明城墙为主线、护城河和绿化带为依托、多座各具特色的公园镶嵌其间,集山水城林于一体、融古都特色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一身的明城墙风光带。
明城墙风光带的建成,对保护明城墙等历史古迹,改善城市景观,提升旅游文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随着明城墙风光带建设的逐步完善,不仅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使明城墙成为外地游客及市民流连忘返的去处,而且改善了南京老城的环境品质,改善了人居环境,凸显了历史文化的特色。
同时,明城墙的规划与实施还提升了明城墙风光带周边的地价,近一、两年风光带周边居住地块招标出让的价格屡创新高,改造力度加大,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得以实现。
就城墙风光带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国内外的影响而言,它的规划建设,对古都的功能定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存在问题:首先是在处理保护、控制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明城墙在维护与开发时主要采用修补的方法,显得被动。
其次是开发力度不够,明城墙只有一部分被真正应用于旅游开发,其旅游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未被充分利用。
三是开发缺少新意。
大部分的开发方式都是以公园为载体的城墙游览,游览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