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语文A部拿来主义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一课时)年级:高一编写:林必生改编吕晓花审定:高一备课组日期:2013-5-22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抓住关键句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2)理解本文的题旨和送去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通过课前独学,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3)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理解本文的题旨和送去主义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批判性地看待和接受事物的意识。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他的杂文集有《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自‚租界‛二字的一半。
鲁迅曾经住在一个有‚半租界‛之称的区域。
‚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含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脑髓.()孱头..()..()蹩.进()吝啬2、这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本文体现观点的句子。
3、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请你划分出来并概括大意。
(二)课堂学习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体会)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3、“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4、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高一必修四议论文单元导学案《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二课时)年级:高一编写:林必生改编吕晓花审定:高一备课组日期:2013-5-22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拿来主义》导学案拿来主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
3. 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拿来主义”这个词有什么了解?它是什么意思?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拿来主义的现象?它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第二步:学习拿来主义概念1. 讲解拿来主义的定义:拿来主义是一种获取和运用他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成果的态度。
拿来主义强调借鉴他人的优点和经验,通过模仿、学习、借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
2. 分析拿来主义的特点:a. 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成果。
b. 运用在当前的实际情境中。
c. 通过模仿、借用等方式获取和应用外部资源。
第三步:掌握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并记录下来。
2. 交流讨论:请各组代表分享并展示出来。
教师引导整理出以下优点和缺点:优点: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成果能够快速提高自身能力,降低成本,避免重复劳动,激发创新思维。
缺点:可能导致缺乏独创性,过分依赖他人,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
第四步: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景下能够应用拿来主义,并记录下来。
2. 交流讨论:请各组代表分享并展示出来。
教师引导整理出以下应用场景:a. 学习中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b. 创业中分享、参考行业先进经验。
c. 设计和创作中参考他人的作品和创意。
d. 职场中借鉴成功案例和管理经验。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拿来主义的概念、特点、优点和缺点。
2. 谈论个人观点:你认为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带来什么影响?你更倾向于采用拿来主义还是发展独创性?为什么?家庭作业:写一篇观点文,阐述自己对于拿来主义的看法,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你的观点。
拿来主义是一种获取和运用他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成果的态度。
鲁迅的《拿来主义》导学案(精选7篇)鲁迅的《拿来主义》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
(重点)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难点)课前预习一、相关知识1、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拿来主义”的含义、提倡的必要性和意义;把握全文结构。
2、体会本文讽刺与幽默的语言风格【学习重点】1、拿来主义的含义、提倡拿来主义的意义;2、了解本文的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手法;3、体会讽刺幽默的语言【学习方法】1、阅读《优化指导》P20,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理解比喻论证、类比比论证。
3、仔细查找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具有讽刺幽默的效果。
4、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先个人自主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知识链接】1、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惧感,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2、“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C玄虚。
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因为虽然但是所以B、只有虽然倘使但C、虽然但是只要但D、只有因为所以因此【答案】B【详解】见原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这些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C.陈教授的反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D.主持人说:“李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各位同学畅所欲言。
”【答案】A 【详解】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
使用正确。
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
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后三个成语皆不合语境。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B.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若干。
C.《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D.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答案】D【详解】D《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6.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拿来主义》导学案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结合背景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及其了解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3.琢磨文中运用比喻、挖苦、反语的表达到效。
4.了解先破后立、比喻论证、犀利幽默的写作特色。
一.预习作业鲁迅,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我国____代伟大的文学家、______家、______家。
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另著有16部杂文集。
杂文,_____文中的一类,一样以________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的文艺性论文。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
二.探讨以下问题问题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批判了哪两种主义?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送去主义”的由来是什么,表此刻哪些方面?其实质又是什么,具有什么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问题3:如何明白得“捧”、“挂”及“发扬国光”的含义?问题4:第3段要紧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说明一个说明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试分析“拿来”与“抛来”“抛给”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6:结合第六自然段分析不能“拿来”的缘故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7:“大宅子”指的是什么?孱头、混蛋、废物又别离指什么人?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作者批判了哪三种错误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8:作者以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9:结合第10段回答“拿来”的目的是干什么?“拿来“者应该具有什么素养,即实行“拿来主义”的条是什么?________问题10:先破后立,破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试结合进行分析。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拿来主义》导学案1【学习目标】能说出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并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
【学习过程】模块一情境引读知人论世,粗略了解写作缘起。
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帝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部分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错误倾向。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模块二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文本,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用笔勾画原文)2、第一部分(1—6):第二部分(7—10):模块三重点研讨一、对待文化遗产,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文章一直到第7节才写了“拿来主义”,那么与“拿来主义”相对的还有哪些主义?写这些“主义”有什么作用?二、齐读第1节,思考: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三、读第3、4两节,思考:以尼采为例是要论述什么道理?四、思考:1、“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2、第6节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3、第7节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模块四拓展应用课外阅读鲁迅《坟》等杂文集,体会作者杂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体会文章。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等概念的内涵,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2、通过自学、讨论,理解文章采用的几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事实论证;3、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品味本文幽默讽刺的语言及效果。
学习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2、3课时安排:3课时(含练习讲评)教学方式:自学、讨论;精讲点拨。
预习提纲:1、阅读课文,给生字注音;解释疑难词语。
2、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教学流程预设:一、导入新课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检查预习(小组展示)1、字词: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2、阅读初感交流(了解预习情况,不作深入研读)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学生自学文学常识和背景链接:1、能复述杂文的要点知识;2、了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拿来主义》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拿来主义》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拿来主义》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拿来主义,顾名思义,是“拿来”的主义。
亦即,在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时,通过集齐他人的经验、方法、技术或成果,并应用于自身的过程。
此种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错误、拓宽视野、提升创新等。
而在当今高速发展、资源丰富的信息时代,拿来主义不仅具有实际意义,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方式。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本文将通过名师导学案的方式,针对高一必修上的相关知识点和学习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指导思想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让拿来主义的意义更加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必须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拿来主义所具有的优势和作用。
具体而言,应事先了解问题的性质,察看当前所处的环境和资源,明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找到相应的好方法和信息,最终整合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具体操作1、开展案例分析案例:公司在开展新项目时,需要采用一种可行的管理方式,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解析:(1)先建立项目小组,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2)查看相关的行业资料,了解其他同类项目的经验和做法;(3)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进行实地考察和先期试点;(4)持续跟踪和评分,及时调整和纠正问题;(5)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录用到公司的标准流程中。
2、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实践拿来主义?解析:(1)每名学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蒐集和提炼能力,可以选择和关注那些既符合自己兴趣、又能带来实践价值的信息来源,如电影、音乐、书籍、新闻、论坛等。
(2)每名学生还应该具备开放、协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启发等方式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拿来主义》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掌握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中心,归纳要点,理清思路,选择重难点深入研究。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讽刺性强、幽默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批判地继承,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重点: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
难点:理解对“送去主义”的论述。
学习方法:充分预习,抓住中心,归纳要点,理清思路,选择重难点深入研究,交流、展示、补充。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主要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创作是杂文,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
特点:迅速及时,生动形象,寓理深刻,篇幅短小,写法灵活,诙谐幽默。
《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
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3、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二、课堂学习1、批判“送去主义”。
(1)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怎样论述?(3)“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2、阐述“拿来主义”。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拿来主义》导学案2【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先破后立的用法和作用,学习和运用三种论证方法以提高论述能力。
【学习重难点】点评语言,鉴赏和品味杂文幽默的语言风格,能够了解杂文的行文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模块一复习回顾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模块二重点研讨一、面对“大宅子”,有哪些态度?这些人有什么言行表现?揭示了什么样的心理?如果说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那么对待文化遗产有哪些错误态度?二、细读第9节,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那么“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文化遗产中什么类型的事物?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三、第8、9两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试分析说明。
模块三品味语言以批注的方式,选择有特色的语言进行点评。
本文语言幽默而犀利,是因为作者在用词上形象、准确、生动,在造句上多处使用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模块四拓展应用一、当今世界还需要“拿来主义”吗?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当代的“拿来主义”?就当下“尊孔读经”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选择下列话题中的一个,运用“拿来主义”的基本精神,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同学对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不感兴趣,对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情有独钟。
话题之二: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看过几本名著,却沉迷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日本漫画。
话题之三:不少同学花大量时间学外语,外语水平也不错,却没有兴趣读语文,普通话也不好。
提示:在不同文化碰撞的今天,针对我们面对的文化现象,解答困惑,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终极意义。
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掌握鲁迅针砭时弊的议论针对性和“婉而多讽”的杂文特点。
(重点)3.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掌握“学习之道”。
(难点)学法导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拯救中国人的思想灵魂。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看作者如何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任务一:针砭时弊——了解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性活动二:默读文章,借助【链接材料】,在原文圈点批注,思考鲁迅先生对社会问题的“针”和“砭”体现在哪里。
针(侧重于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砭(侧重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对症下药——走近鲁迅先生思想活动一:跳读510段,找出关键句子,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实行“拿来主义”。
①原文:②原文:③原文:④原文:你的理解:1.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这种态度还可延伸到哪些方面:“拿来主义”者:原文你的补充:任务三:时代回响——观照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活动一:从“拿来主义”的角度说一说下面的社会现象。
《拿来主义》导学案(一)(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三、自读课文,注音: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糟粕()瞌睡()冠冕堂皇()故弄玄虚()暴殄天物()高屋建瓴()吝啬()国粹()徘徊()四、文本探究(浏览1——7段)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3、阅读第 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开放平台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
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三、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4段):第二部分(第5―9段):第三部分(第10段):四、论证手法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阅读第3段,这段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当堂检测:常用论证方法有哪些?分别具有怎样的论证效果?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味论证特色和犀利幽默的语言学生小结:。
教学目标1、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并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3、理解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同时为振兴中华文化发挥自我的一份力量。
一、预习新课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先驱,一个时代的伟人。
他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这篇深刻的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地球村意识,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之广阔,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不薄洋人爱古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首先要拿来。
然后再进行挑选、创新。
我们要沐浴在古今中外文化圣贤的光辉里学会成长。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A部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第一课时前置性补偿:【知识链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五、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六、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了《孔已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其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七、写作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八、杂文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第一课时预习检查1、注音自诩.()磕.()头残羹.()冷炙.()冠冕.()犀.()利啬.()()脑髓.()譬.()茅厕.()孱.()头徘徊..()蹩.()进国粹.()玄.()虚2、解释词语礼尚往来:孱头:自诩:冠冕:残羹冷炙:勃然大怒:玄虚:国粹:3、文学常识: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4、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意新知探究(课堂)研读1-6节:1、作者的“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哪一方面提出的?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1)什么是“闭关主义”,有什么危害?作者的态度怎样?(2)什么是“送去主义”,又有什么危害?作者的态度怎样?(4)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3、品味语言找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
第二课时1、怎样才能“拿来”?2、朗读第8节,完成下面表格:3、朗读第9段,完成下面表格。
(朗读)2、研读最后一节,回答下面问题:(1)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是什么?(2)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3)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显著的特色?《拿来主义》形成性检测一、语文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吝啬.(sè) 玄.虚(xián) 国粹.(cuì) 譬.如(pì) B.蹩.脚(bié) 孱.头(càn) 自诩.(xǔ) 掘.墓(jué) C.磕.头(kē) 糟.粕(cáo) 冠冕.(miǎn) 残羹.(gēng) D.存膏.(gāo) 茅厕.(cè) 徘徊.(huái) 鱼翅.(zh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古董摩登恬不知耻礼上往来B.羡慕脑髓残羹冷炙栩栩如声C.嘉节唐皇浑蛋废物积重难返D.剔除给予装腔作势勃然大怒3.下面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A.运拿挂 B.运揣走C.送捧挂 D.送拿走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B.①②④⑤③C.①②⑤③④D.①③⑤②④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残羹冷炙.(炙,烤肉) B.自诩.是太阳(诩,夸耀)C.冠冕.堂皇(冕,古代帝王的帽子)D.是.为拿来主义(是,判断词,与“为”共同充当谓语。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B.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若干。
C.《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D.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二.阅读欣赏(分)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炮枪和烟灯,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依次填入上段中划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虽然但是所以B.只有虽然倘使但C.虽然但是只要但D.只有因为所以因此2.“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意思是3. “大宅子”比喻“鱼翅”比喻“烟枪和烟灯”比喻“姨太太”比喻4.对于“鸦片”,采用不同于“鱼翅”“烟枪和烟灯”的态度,是因为“鸦片”。
《谏太宗十思疏》形成性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荟萃(cuì)缙(jìn)绅纾(shū)祸翌(yì)日B 遽(jǜ)然羁縻(mí)诟(gòu)病造诣(yì)C 诋(dǐ)毁庶几(jǐ)酋(qiǘ)长彷(páng)徨D 愧怍(zuò)自刭(jǐng)巡徼(jiào)檄(xí)文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予自度不得脱何不改乎此度B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C 竟使遇哨,无不死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斯人,吾谁与归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C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D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C 樊哙覆其盾于地D 请罪于母,母不许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A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B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C 无日而非可死D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B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交付)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写文章献给)7.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B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D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8.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参考答案及详解:1.C [庶几(jī)]2.D (微:无、没有)(度:估计;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