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作者:黄卉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2期编者按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从实际出发。
然而从各地校本教研的实施情况来看,出现了校本资源浪费、形式化严重、社会各界不认同等问题。
本期精选两篇文章,以实施粤剧校本课程的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校和打造精品课程的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为例,对其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利用校本资源,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想法。
建议学校和教师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深化办学特色,使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摘要:在小学传承粤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粤剧艺术蕴含于西关文化之中,植根于民间,内涵丰富,正是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鲜活资源。
文章探讨该校粤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西关文化;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13-0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岭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GR-0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岭南音乐课程教材教法研究》(项目编号:2010tjk198)的阶段性成果。
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表演形式的岭南戏曲艺术。
受到市场经济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粤剧面临着被观众淡漠、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
在小学传承粤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形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特点。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核心特点是实践性。
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以下是实践性的几个具体表现:1. 体验式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参与,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环保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2. 实际操作: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如在科技制作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模型、设计电路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常常以项目为单位,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社区服务项目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共同策划、实施和总结,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二、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
它强调将各个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综合性的几个具体表现:1. 知识融合:综合实践课程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培养: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技能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价值观引导: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公益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培养爱心、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自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自主选择:综合实践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活动内容。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本文将围绕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探讨其课程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元化课程内容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课程注重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注重实践与体验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与体验,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评价方式多样化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三、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1. 教师引导与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 丰富活动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家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课程内容,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 创设良好氛围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安全保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实践活动。
四、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方案。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一、引言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指导,量身定制的课程。
《我与西关》是一门独特的校本课程,以“西关文化”为核心内容,结合校园实际,旨在培养学生对西关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探讨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
二、《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背景与意义西关是广州市的一片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现代化进程中,西关的特色逐渐被淡忘,年轻人对其文化认同感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对西关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学校开设了《我与西关》校本课程。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激发学生对西关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通过与西关的接触,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部的要求。
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西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
课程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学校还邀请了西关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西关的文化。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通过课堂讲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西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西关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西关的文化,增强对其的认同感。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效果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情感认同两个方面来考量。
学生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期末考试和成绩进行评估,学生情感认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面谈进行评估。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对西关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提升,并且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动手做事的课程。
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把课堂所学的东西拿到实际中去运用。
就像我们平常说的,“纸上谈兵”根本没用,得真正干起来才行。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光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感觉就像是把理论变成了实践中的“金饭碗”。
这个课程的特点就是它强调“做中学”,让学生们动手、动脑,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你会发现,这种课程有时候就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不仅学得有趣,还学得实在。
2. 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所在。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如何种植植物,然后在户外花园里亲自动手种下这些植物,这种“亲历其境”的体验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实践不仅能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时候一颗植物长得不好,我们就得想办法调整土壤或是光照,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解谜游戏里寻找答案,挑战不断,收获也很丰厚。
这种动手做的过程,往往比那些枯燥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
2.1 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听讲、记笔记,而是要实际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不管是做实验、搞研究,还是进行社区服务,都是“真刀真枪”的实战演练。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就像做菜一样,不光是看菜谱,还得动手做菜,才知道如何把食材变成美味佳肴。
2.2 创新思维的激发这种课程也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家在实践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些“脑洞大开的”创意。
比如,进行一个环保项目,学生们可能会提出用旧材料制作艺术品的点子,这种创意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
创新思维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学生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想法。
3. 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容小觑的。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嗨,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这个话题可真是让人兴奋啊!你们知道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是让我们这些小朋友在学习之余,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哦!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我们来说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个特点:内容丰富多样。
这个特点就像我们的课外活动一样,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的时候我们会去科学实验室做实验,有时候我们会去博物馆参观展览,还有时候我们会去社区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只要是能让我们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二个特点:注重实践操作。
这个特点就像我们在做手工艺品时一样,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老师会教给我们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然后让我们自己去动手去做。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呢!再来说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三个特点:强调团队协作。
这个特点就像我们在玩游戏时一样,需要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一起努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老师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呢!我们来说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四个特点:鼓励创新思维。
这个特点就像我们在做创意手工时一样,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老师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创意方向和思路,然后鼓励我们去尝试、去创新。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像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大舞台,让我们在这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
所以,小伙伴们,赶快加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队伍中来吧!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上,谱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的教学特点。
一、综合性1. 内容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
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2. 目标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目标的综合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
3. 方法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的综合性,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践性1. 体验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问题导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放性1. 内容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开放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方法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3. 评价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具有开放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开放性,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协作性1. 团队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综合实践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1. 知识与技能:综合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综合实践课强调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实践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综合化1. 主题鲜明:综合实践课以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如环保、科技、艺术、体育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 资源整合:综合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3. 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课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1. 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课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综合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1. 过程评价:综合实践课注重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2. 结果评价:综合实践课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实践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 自我评价:综合实践课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心健康。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1. 主题活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创意的主题活动,如科技创新、环保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
2.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3. 校本课程。
结合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如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
4. 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任务驱动法。
通过设计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项目教学法。
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提高学习效果。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综合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教学的定义、特色、实施策略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综合实践教学的定义综合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自主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教学的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综合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提高实践效果。
3. 个性化发展综合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平台。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提高实践效果。
4. 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尝试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为我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5. 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教学倡导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领域汲取知识,形成跨学科思维,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6. 国际化视野综合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拓宽国际视野。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本文将从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跨学科整合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实践性强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性,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重视评价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1. 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2. 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内容,如科技制作、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强化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 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
四、西师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1. 开展科技制作活动通过科技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科技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组织学生制作太阳能小车、环保机器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教育教学的特色。
一、课程设置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课程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2. 社会科学领域:如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公民素养和法治观念。
3. 艺术领域: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4. 体育领域:如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方式: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分享中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活动成果,如项目报告、作品展示等。
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节日文化在学生群体中逐渐淡化。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知逐渐降低。
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结合西关文化来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成为一种有益的教育尝试和探索。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血脉。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本研究将以西关文化为例,探究如何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结合西关文化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通过跟踪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西关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西关文化的特点和传统节日文化在学生认知素养中的重要性;2. 探讨结合西关文化教学对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影响;3. 提出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其传统文化认知素养。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借鉴,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传统节日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通过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结合西关文化这一地方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西关文化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德育渗透西关文化是广州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
而小学数学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进行有效的渗透和启发。
本文将探讨在西关文化的引领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德育的渗透。
一、西关文化的特点西关是广州城的传统老城区,其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西关文化以“豪爽、开放、包容、传统”为特征,凝聚了广府人的勤劳、坚毅、朴实和情感。
在西关文化中,民间文学、广式传统建筑、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二、小学数学德育的意义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小学数学德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
1. 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西关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倡导孝顺敬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共同体。
在数学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理解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培养敬畏科学、尊重知识的态度,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2. 重视实践性教学西关文化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德育过程中,可以借鉴西关文化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3. 倡导和谐共生西关文化倡导和谐共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小学数学德育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倡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注重团结、合作和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实现小学数学德育的西关文化渗透1. 注重数学教育的渗透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数学德育的渗透性,将西关文化的传统美德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报告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授课中,教师向小学生讲解传统的意义、历史演变及延续,让他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与现代意识、情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以此达到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的目的。
因此,教师教学要挖掘相关的传统人文性,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意识有效地体现出来,如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使传统节日富有活力和光彩。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西关文化;传统节日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西关代表了一种具有广州特色的文化精髓与城市神韵。
西关文化,记录了广州西关的崛起与衰落,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位于最能代表整个广州文化的西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宝源学子在浓郁的西关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地传承着西关文化。
为此,笔者对西关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围绕“以西关文化培育学生品德素养”为研究内容,分析西关文化德育资源的构成要素与德育功能,寻求西关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点,探索西关文化培育学生品德素养的方法。
一、研究现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与发扬越发得到社会的关注。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授课中,教师要挖掘相关的传统人文性,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意识有效地体现出来。
如讲授《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就要从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情、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多维度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正桂以南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了在差异化的地域文化之下着力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庆文理学院的李才俊对基于地域文化的体验式德育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构建“文化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我校出版西关系列校本教材,如《我与西关》《西关童谣儿戏》等,立足于西关地域人文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西关人文风情,继承与发扬西关优良传统。
上述校本教材均已投入使用,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与完善。
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传统节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大量的年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水平较低。
西关文化作为广州特有的文化现象,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结合西关文化来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通过结合西关文化来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深入了解西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关联。
2. 分析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水平及现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结合西关文化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4. 跟踪研究实施后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提升情况,评估研究效果和教学成效。
5. 结合研究结果,总结出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结合西关文化如何能够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通过结合西关文化,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在接触传统节日文化的感受到与自己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更加贴近的文化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分析
(1)综合性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完全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特点。
首先,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的目标是综合性的。
用英语介绍西关文化,其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表达能力;制作西关文化的宣传海报,其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宣传广告的意识和能力;撰写西关文化的调查报告,其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对西关文化进行数据调查、整理和设计,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数学的运用能力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制作木屐、西关大屋模型等,其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唱粤剧、创编舞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次,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综合性的。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所以,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包括了西关的历史、西关名人、西关美食、西关风俗、木屐、粤剧、西关建筑、西关旅游等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第三,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是综合性的。
学习西关历史、西关名人的事迹,有英文翻译、有查阅历史材料、有调查统计、模型制作、学习艺术等等。
这些活动中就包括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四,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空间是综合性的。
如此多的活动,不可能局限于课堂上来完成,查阅历史材料要到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图书馆、市图书馆、省图书馆等等),品尝西关美食,肯定要到街头小店等地方,要对西关风俗进行调查,必须要深入西关人的生活去体验。
要做西关大屋的模式,必须深入西关的特色建筑,了解建筑的结构等信息。
学习粤剧、创编歌曲,局限在课堂上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实践方式,在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课程的内容、活动的具体主题、活动过程和结果等方面。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对学生的活动内容和主题做了方向性的规定。
例如,规定了西关历史、西关名人等。
但是,至于学生去了解西关的哪些方面的历史,学生选择了哪些名人作为研究对象,都是没有规定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熟悉度或者找材料的难易度,来确定他们的研究具体内容。
内容不同,意味着主题也有不同,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也有所不同。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
学生只要积极参与到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他们就会对整个活动、
西关文化有不同的体验,他们将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把这些体验深化成他们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从而深刻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
至于学生形成了什么样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是无法进行预设的。
因为活动过程的体验是不可预测的,学生的已有经历是不可尽知的。
(5)自主性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特长,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向和内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这个活动教师本身因为精力有限,不可能全程亲自督促每个学生的活动;而且,学生活动的范围太广,教师也无法全程亲自跟踪整个活动过程。
因此,这个活动过程,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那么,活动必然以失败告终。
(6)探究性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所有的活动内容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去探究和开发。
因此,此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
例如,没有任何一份现成的关于西关风俗的调查报告,学生要把这个报告拿出来,必须要亲自深入西关人的日常生活中,体会、思考和写作。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7)合作性
由于任务的复杂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要单独完成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能的。
例如,对西关美食制作宣传海报。
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品尝美食、设计宣传海报、制作宣传海报的过程而达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小打小闹的一张白纸几支水彩笔的宣传海报是可以制作出来的,但是那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完全无法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要求。
(8)生活性
文化本身就是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没有生活就无所谓文化,没有文化也无所谓人类的生活。
所以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非常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生活性的特点。
而且,研究西关文化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西关文化、为了更好地创造生活的。
(9)多元性和自律性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体现了课程开发者的多元性,因为这个课程的开发者是广州市本地学校,而非传统的课程开发者——国家。
具体看到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开发者对课程的开发也是自律的,因为整个课程的开发完全遵循了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要求。
(10)个性化
西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适合中小学各个年级的学生开展的。
只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不一样而已。
因此,这个活动可以组织不同班级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小组,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开展活动。
这样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展个性化的跟踪辅导,使整个活动到达理想的效果。